“三個和尚”的故事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個和尚”的故事,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個和尚”的故事 篇1
我想大家一定聽過“三個和尚”的故事吧。
這個故事是說的在一座山上有著一座廟,廟里有著一個小和尚,他每天到清澈見底的小河邊挑水喝。可是,不久后,來了個胖和尚,他倆只好抬水喝。又過了不久后,又來了一個瘦和尚,他們三個就你推我去挑水,我又推你去挑水|……不久以后,三個和尚因為沒水喝而渴死了。
《三個和尚》的故事是否屬實,我們先別管,可是有的人還是沒有吸取這個故事的教訓,在現在還有這樣的“三個和尚”的情況出現呢!
你們看,在黃龍一小的五(1)班就又發生了“三個和尚”的故事。這事發生在星期四下午,鄭谷豐、林杰敏和盧永眾三人值日,他們三個人都各自做自己的事,可是他們掃出來的垃圾由誰來倒呢,鄭谷豐說:“我掃的可是工地,垃圾可是你們掃出來的,我可不倒。”他一說完,頭一轉,背對著垃圾,連看也不看一眼就在那看《十萬個為什么》了。林杰敏一看就來了滿肚子的氣,心想:這個書呆子又開始看書了,想讓他放下書來倒垃圾,那可比登天還難,看樣子我還是先把我的畫完成吧!去參加書畫比賽為班級爭光。林杰敏就對盧永眾說:“我要先畫畫了,倒垃圾的事就給你包了吧。盧永眾一聽,氣得不只是火冒三丈了,而是火冒三十三丈了。他想:鄭谷豐是書迷,整天是書;你是書畫迷,整天是畫。我還是一個足球迷,想叫我去倒垃圾,連門也沒有。抿著嘴對他倆說:“你們兩個不去倒,想叫我一個人去倒,你們是輕松得多,我就要累得多,想叫我去倒,等四千年也沒這個門。”說完,就在那兒玩起了足球。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天色也漸漸地暗了下來,可是那垃圾,還是在教室的前面。第二天,免不了被老師罵,結果我們也不用細問了。
可是我想告訴大家:不要你推我,我推你的。我們如果這樣,還會帶來惡果。只要每個人都全心為集體著想,“三個和尚”的故事,就再也不會重演了。
“三個和尚”的故事 篇2
在過去的一個山頂上有一個破廟,有一天,一個矮小的和尚要去山上的破廟,途徑一條河流,由于天很熱,便到附近的水池喝水,他來到廟中,看見廟里的缸沒水了,便挑水,給觀音的瓶子中加了水,那干枯的楊柳也死灰復燃。
不久后,一個胖和尚也來到廟中,由于天熱,到水池邊喝水,他來到了廟中喝完了廟中的'水,又挑了一桶,之后兩人都不愿挑水,后來他們意識到這樣做不行,于是兩人就挑水了,但是分配總是不均勻,都想占便宜,最后兩人在竿子上畫了一跳線,總算平息了風波。
不久后,一個瘦和尚來到了廟中,由于天熱,到水池邊喝水,他來到了廟中喝完了廟中的水,又挑了一桶,之后三人都不愿挑水,楊柳也謝了,最后風干物燥,老鼠橫行,引起了一場大火,三人奮力救火。風波平息后,三人通力合作打水。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說明三個和尚不夠團結友愛,都不愿意承擔責任。最后一場大火讓三個和尚明白之間就是要愿意承擔責任,愿意跟伙伴分擔。所以在生活中要多注意跟朋友團聚友愛,愿意承擔責任,希望跟朋友一起分享。
“三個和尚”的故事 篇3
常言道:無商不活,無工不富,無農不穩。豫南地區的南陽、信陽、駐馬店三市在河南省內的地位舉足輕重,但是在打造強省會的發展戰略規劃中,身處豫南的三市處境有點“難”。
一直以來,河南省經濟發展存在著北強南弱的特點,身處豫南的三市地理面積和人口規模分別占全省的37%和38%,但是經濟總量卻只占全省16.67%。
都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但是也有說三個和尚沒水喝,單打獨斗不太行,抱團融合又該怎么做。要想富先修路已經深入人心,爭取南信高鐵和南駐阜高鐵落地,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駐馬店被稱為“中國農都”,南陽的農業產業化自然也不用多說,信陽的茶產業也有不錯的規模。三地之間的農產品相加起來,絕對是首屈一指的存在,但是如何發揮自身最大優勢,這需要進一步的商榷合作。
對于南陽、信陽、駐馬店如何才能有滿缸水喝,網友很多都侃侃而談,下面看看誰說的有理有據。
老秦說:“湖北省可以收編河南這三市,會發展快點。”此話一出,老朱直接反駁道:“湖北除了武漢比鄭州強一點,其他許多市縣還不如河南,湖北的第四名在河南只能排第十二名。”
總之討論聲分為兩類,A類是說信陽南陽駐馬店三市可以一起或者其中一個或兩個劃分到湖北。B類是反駁將三市劃分到湖北,認為去湖北還不如在河南。
“三個和尚”的故事 篇4
俗話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但到了現在,變成“三個和尚水多得吃不完”。怎么說呢?
方法一:由于路很長,一人一天挑一缸就累了,所以沒人愿意挑水。于是,三個和尚商量來個接力賽,每人挑一段,第一個從河邊挑到半路停下,第二個繼續挑,再轉給第三個,挑到缸里灌進去,空桶回來再接著挑。這樣,大家都不累,水也很快滿了。這種協作的辦法叫“機制創新”。
方法二:老和尚把三個徒弟叫來,說立下了新廟規,要引進競爭機制。三個人都去挑水,誰挑得多,晚上吃飯加一道菜;誰挑得少,吃白飯,沒菜。三個和尚拼命去挑,水缸就滿了。這 叫“管理創新”。
方法三:三個和尚商量,把山上的竹子砍下來打通連在一起,再買個轆轤。一個和尚負責把水搖上來,第二個倒水,第三個和尚休息。三個人輪流換班,水缸也很快灌滿了。這就是“技 術創新”。
由“沒水吃”到“水多得吃不完”,關鍵在于發揚團結協作、良性競爭、開拓創新的精神。故事新解,給人新的啟發!
西點軍校的22條軍規里有一條就是講的團隊協作精神:一群優秀的人,這樣組成的團隊是擁有最強生命力和競爭力的團隊。而在它背后支撐他們每個成員的巨大力量,便是可貴的團隊精神,一種深入靈魂,指引心靈,激人奮進的精神。如果非得說有什么力量是無堅不摧的,那么就是有具備這種精神的最強的團隊了,而個體也只有在這樣的團隊中,才可能發展的更好。
【“三個和尚”的故事】相關文章:
成長的故事高考作文11-22
高一我的故事作文08-03
成長的故事初三作文01-20
我們的故事高三作文09-30
我和書的故事初一作文03-07
我的故事初二作文13篇02-10
高一成長的故事作文09-13
名字的故事三年級作文03-14
五年級成長中的故事作文03-07
實用的四年級故事作文3篇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