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楚辭·漁父》有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楚辭·漁父》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楚辭·漁父》有感 1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何不餔其槽而歠其離?
何故深思高舉,自令見放為?
在湘江江譚邊,漁父遇到了屈原并認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閭大夫,于是,兩人便開始討論深刻的處世之道和人生哲理。《楚辭·漁父》記載的就是漁父和屈原的討論過程。并且由漁夫的談吐舉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漁父,按文中的話來說是“與世推移”,是一個懂得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托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操。
漁父是作為屈原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污濁,屈原按文中的話來說是“深思高舉”,則顯得執著,決絕,他始終堅守著人格之高標,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愿舍棄生命,也不與污濁的塵世同流合污,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司馬遷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與屈原也是相反的人。他是用生來創造生命的價值,而屈原是以死來體現生命的意志和尊嚴。
生命的價值不在長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漁父提出的問題與談論的人生見地或許是對屈原的試探,或許是一種真誠的勸說,然而屈原的回答卻是態度鮮明,立場堅定毫不妥協:“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攜與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驟諫君而不聽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掛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的悲嘆的回風,一位偉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羅江邊。
正是屈原這種甘愿清白以死,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崇高品德,堅貞節操連同其不朽詩篇使他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優秀的詩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
讀《楚辭·漁父》有感 2
漁父無疑是大自然塑造的最干凈、最親切的人類。千山鳥飛絕時,孤舟蓑笠翁,一只孤舟在浩無邊際的江上漂蕩,舟上只坐著戴著一個斗笠,穿著蓑衣,垂釣的白發蒼蒼的老人,與水為融,在世俗的污水中,他選擇“濯吾足”,足,恐怕就是他跺在腳底的,厭惡的污水,大自然的清水,他選擇“濯吾纓”,纓,系帽的帶子,愿清水洗滌內心,留下一片澄凈在腦海,隨波逐流,隨遇而安,知足常樂的隱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在對屈原的關切疑問,屈原的決然嚴肅后,他選擇在歌聲中離去,他與屈原不同,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不茍和不妥協,他明哲保身,隨遇而安,與世推移。
他又與屈原相同,與世無爭,內心清高,只是他們選擇的態度不同,屈原積極入世。漁父消極出世。無論怎樣,他選擇的大自然,是最純凈的地方,沒有官宦的爭位,沒有世俗的占據,沒有人心的推搡,有的是青山綠水,平靜安逸。漁父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種的文化內涵,遺世獨立,清高隱逸,歷經滄桑,明于得失,歸于淡泊,與世無爭,愿為大自然中渺小的一抹,享受當下的生活,與水一樣,平靜安逸,清靜無為。
讀《楚辭·漁父》有感 3
歷史的波濤,會卷走河底的沙塵,但深沉巨大的磐石卻穩穩地沉淀下來供后世瞻仰。我似乎又聽到屈原在吟誦著《漁父》向我走來。 ——題記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在《漁父》中,屈原這樣向漁父也向我們解釋著他被無情流放的原因。此時他已顛沛流離多時,身心潦倒不堪,卻仍然驕傲地訴說著自己的“清”、“醒”。
他難道還不明白正是自己孤行到底的“清醒”把他推向了潦倒的邊緣嗎?他當然知道!面對漁父的善告,他再次激昂憤慨地大呼:安能身之察察而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實際上,這是堅守理想的他在告誡疲憊不堪的自己,在鼓勵幾近崩潰的自己!
這不能不讓人以之動容啊!屈原,他的一生都在為實現“美政”的理想奔走呼喊,即使遭人排擠,即使被貶流放,即使失意一生,也不改初衷。
也許有人會像“漁父”一樣,認為他這樣做有些不值。可是,如果人人都為了享樂茍活而放棄自己的理想,這世界將變成怎樣?
這世上將沒有《史記》了———如果司馬遷沒有因為堅守理想,受刑之辱早已將他吞噬殆盡;這世上將沒有“戊戌六君子”了———如果譚嗣同他們沒有因為堅守理想,他們將不至喋血市口;這世上將沒有《日心說》了———如果哥白尼懾于教會而放棄理想,他將不會落得葬身火海!
可這些假設全部不成立!因為他們無一放棄理想,無一不是為了理想憤然前行,完成了為人的涅磐,書寫了人類燦爛光輝的歷史,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堅守理想,于他們自己本就是一種幸福快樂,于整個人類更是偉績卓著!
所以,“漁父”們,請你們別再為屈原堅守理想不值。相反,我們都應該為了理想披荊斬棘、勇往直前!我們的困難挫折與偉人們相比,簡直微不足道;他們尚能為理想奉獻一生,我們有什么理由因挫折困苦放棄理想?
心懷理想。讓我們再次瞻仰那吟誦著《漁父》的屈原,就讓深厚的古典蘊藉深刻我們的理想。
原文
《漁父》出自《楚辭》,東漢文學家王逸認為:“《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政治上被迫害,個人人生遇到了一種困頓,處在困惡之境下創作出來的作品。茅盾《楚辭與中國神話》和郭沫若《屈原研究》認為非屈原作品,而是屈原的學生宋玉或戰國時期楚國的人而作。蔡靖泉《楚文學史》亦引以上觀點。主張各異,但說服力似還不充分。也有人力主《漁父》《卜居》為屈原之作,如朱熹、洪興祖、王夫之等。
今人姜亮夫在《屈原賦校注》《楚辭今繹講錄》《屈原賦今譯諸書中亦反復的論證,認為是屈原作品。《漁父》與《卜居》可看做是姊妹篇,《卜居》偏重于對黑暗政治的揭露,《漁父》則主要表明自己的高尚品德。兩篇都是以問答的方式表現的。漁父是一位避世隱身、釣魚江濱的隱士,他勸屈原與世俗同流,不必獨醒高舉,而詩人則強調“寧赴湘流,葬于江魚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節操,這種精神與《離騷》中“雖體解吾猶未變”的精神是一致的。
全文中的人物有兩個——屈原和漁父。全文采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問答體,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四個自然段,可以分為頭、腹、尾三個部分。文章以屈原開頭,以漁父結尾,中間兩個自然段則是兩人的對答,處處體現了道家的哲學思想。其中“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的思想對后世道家道教影響極大。
【讀《楚辭·漁父》有感】相關文章:
漁父樂10-10
漁父島堆沙04-15
讀楚辭2000字高一讀后感09-11
讀《聚寶盆》有感08-08
讀《隔壁》有感05-04
讀《女巫》有感07-05
讀《蘆花棉襖》有感03-04
讀《狼妻》有感09-11
讀《子王》有感07-15
讀大雪過后----有感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