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利與義議論文

時間:2023-02-27 03:08:04 議論文 我要投稿

利與義議論文(通用11篇)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為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利與義議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利與義議論文(通用11篇)

  利與義議論文 篇1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能掌她”。早在初中,我們就學習到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那么利和義呢?在利益和道義的關系中,到底應該做出怎樣的取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了。

  在魚和熊掌的故事中,熊掌的價值遠高于魚,所以我們選則了熊掌。那么,我認為,在利與義的決則中,義也是遠大于利的。舍生取義,名垂青史者有,舍生取利,貽笑大方者也有。《論語》有云:“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淡泊名利的君子,就好像晨間的朝露,筆挺的修竹,謙遜的文松,雨后的清荷。淡雅中又漾出幽蘭入夢般的馨香,舉手投足之間便可輕易劃開高潔的漣漪。《庸言》道:“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就是說做多少善事都不為過。而仁義,難道不就是善良之舉嗎?自古以來,無往不利,無利不為者,有哪一個是彬彬有禮的君子,又有多少是道貌岸然的小人呢?利益的誘感力很大,可是當我們擺正自己的人生態度,以君子的道德觀念來要求自己,利益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孟子曰:“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利益只能滿足我們的物質條件,并帶不來精神享受,又何必去考慮呢?精神食糧,才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源頭活水。

  那么,選則“義”就必須要棄,“利”了嗎?并不是的,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就是這個道理了。君子對于“利”,不是不需要,而是君子能夠正確的對待,運用正確方式來獲取利益。既得到了利益,又不違反道義,這才是君子之風。但是這并不是同時得到了魚和熊掌,因為君子的利益,是在道義的`范圍內的,而沒有超出。而那些得到“熊掌”,又想著“魚”的,往往都是些不道德的“魚”了。

  所以,對于利與義,我們應當正確的看待,做君子應該做的事——如果為了利益而違反了道義,那是萬萬不可取的。但是反之,若是為了道義而舍去了利益,才是君子應有的態度。

  其實在獲得義的同時,也獲得了利——精神上的成長,美好的品質和善良的人格。做一個君子,懷抱著仁愛善良,坐看利、義兼收。才是利與義的價值體現。

  利與義議論文 篇2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句處于孔子之口。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中的是利益。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我們身邊都存在許許多多的君子和小人,而在重大的事件面前,我們則更能看到這些君子與小人,感受人心。

  今年春節,我們國家爆發了疫情。全國人民高度關注疫情,也因為疫情的出現造成了一些物資的緊缺。在這種情況下,卻出現了一些沒這良心大發國難錢的人。我在新聞中看到有的工廠連夜加工,為的就是趕制那些假冒名牌的口罩向市民出售;有的商人因為口罩緊缺,將口罩賣到了三四百塊一個;更離譜的是有的私人司機高價收取車費,幫助人偷偷逃離已經封鎖的疫區……這是讓人多么不齒的行為啊。他們的行為,真是體現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一切皆為利益。可能有些人說,為了自己,有什么錯?可是,他們在獲取自己的私人小利益,也同時侵害了他人的利益,毀了自己的品質。

  在譴責這些人的同時,我更為我們的“君子”而驕傲。84歲的院士鐘南山在疫情發生時,號召大家能不去武漢就不要去武漢,可本人卻義無反顧地奔赴武漢去研究疫情。全國各地的'醫生紛紛寫下申請,主動要求到疫情最嚴重的醫院去參與救援,他們每天馬不停蹄地工作,跟病毒這么近,只是為了盡力去治好病人。這些醫療人員,就如同之前前往大興安嶺滅火的消防員,他們都是災難中的逆行者。他們難道不怕死嗎?不,他們跟我們一樣,是一個普通人,他們也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父母,也有自己的兒女。他們之所以堅定向前,敢于面對種種困難的,是因為他們心中又大義,這“義”就是他們對工作,對國家的責任感。人人們常說:“這個世上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他們為什么會負重前行,為什么會舍下妻兒,這不正是因為他們心中有大義嗎?因選取大義,雖知道前有刀山火海,才會有逆風前行的國之君子啊。

  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面對義與利時又應該如何取舍?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疫情前的每一個君子之行,相信會讓我們更加明確自己的選擇。選擇心中大義,堅定前行,我們的國家會更強大,我們這個世界會變得更美好。

  利與義議論文 篇3

  學生的一收一據,眾人的一貶一贊,孔子的一喜一怒。穿越時空的沉思,跨越千年的警鐘:要理智對待利與義。

  利是義的衡量。道德仿佛是一架天平,義在這頭,利在那頭,義有了利的衡量,道德的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在危難與道德交鋒的那一刻,吳菊萍用她那雙脆弱的雙手,毫不猶豫的托住了高樓墜落的幼童,她選擇了道德,她就選擇了義,而那雙手也因此骨折。她沒有像常人一要把利與義劃清界限,她同時選擇了利,于是她接受了“最美媽媽”的表彰,更是接受了重金的酬謝。對此人們的看法不拘一格,而我認為利本應是義的.衡量,吳菊萍的選擇已是毋庸置疑。利與義是一對孿生兄弟,它們的關系仿佛是權力與義務,行了義何畏收利?難不成要像做了壞事那般“息事寧人”?

  把撿到的貴重物品交到市政府,這在中國實在是件極其平凡的小事。既不需要大張旗鼓的表彰,也不需要失主的酬謝與款待。然而,愛國青年楊立在德國卻有這么一段經歷:克里斯托小鎮的鎮長為了讓他領回一枚獎章和500歐元的獎金,竟發動了百名警察尋找。鎮長曾鄭重的告訴楊立,獎金可以不在乎,但必須接受,因為那不僅僅是對他個人的認可,也是整個社會對善舉的尊重。是啊!行多大義收多大利,利是義的衡量,那衡量的背后不正凝聚了整個社會對善舉的認同和尊重嗎?

  利是義的鼓勵。道德仿佛是一株鮮花,義是花朵,利是徐徐的微風,義有了利的吹拂,道德的芬芳才得以發揚。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萬元的收購屆“最高科學榮譽獎”。我不清楚跨越千年的“接受”是否還會迎來眾人的一片唏噓?只是倘若孔圣人可以再度點評,定還是只褒不貶。因為袁隆平的二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的推廣,養活了千千萬萬的華夏子孫,養活了億萬的世界人口,這個獎項對他來說受之無愧。更何況,國家之所以設此重獎是對千千萬萬個有才之士的鼓勵和號召,是對善舉的傳承和發揚。

  雅典運動會中國取得歷史性突破,賽后國家重獎了獲金牌的運動員,這件事引起了眾多議論,責難之語充盈于耳。然而重獎效應卻在中國與此同時收到了極好的效果,它不僅激勵了的運動員創造佳績,更讓“善舉”的火炬一再傳承——中國女排集體捐款慈善機構,球員明星簽名售衣募捐活動等屢見不鮮。這便是對義與利最好的詮釋,對道德最好的發揚。

  跨越千年的沉思,穿越時空的警鐘。流水化開春來也,心中自存清澈透明的流水,又哪怕是世間之利。理智對待利與義,讓道德之花綻放四季。

  利與義議論文 篇4

  從小到大,我們聽到的大多是這樣的說法,君子重義不見利、施恩不圖報、大公無私、無私奉獻等。在義于利的交鋒中,咱們民族一貫視義為榮,瞅利為恥。也正因為此,歷朝歷代涌現了不計其數的大愛無私之人,他們以自己的光風霽月般的義舉絢爛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天空,憑自己的拯弱扶貧的精神溫暖了千千萬萬顆悲冷的心靈。這些不計回報的饋贈,這些挺身而出的義舉讓我們活著有意義、有方向、有力量。因此孔子的弟子奮不顧身下水救人后收取貴重酬謝引來大大家的紛紛議論,也在情理之中。但孔子對他弟子的這種行為卻大加表揚。

  孔子的態度為什么總與大家相反呢?因為他明白,義而不利,行而不遠。對一個人而言,實現一項義舉一件善行,不是難事,難就難在多做一些,不間斷地做下去。畢竟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空間,都有自己的責任和權利。非功利的行善仗義,付出精力與財力,內心固然得到了慰藉與充實,人格與靈魂因為無私無悔而變得飽滿而鮮活。但人終歸是社會之人,他不免受制于現實中方方面面的利益,所以絕不能茍求一個人總是犧牲自己奉獻自己。也正是由于這種犧牲和奉獻使得許許多多的人視行善舉義為畏途,從而他們只是感動感激只是欽佩敬仰,卻不效仿不加推廣。

  如果在可能的情況下,政府機構社會組織成一些有識人士,也包括那些在別人的善行義舉中獲得利益和受益人,能夠主動且真誠地對善行義舉的實施者給予合適的回報,讓他們真真切切地因為自己的本不圖報的行為獲得了精神與物質的補償,讓他們真正的發現,自己的行為與其說是幫別人幫助社會不如說是在幫自己,是在為自己為親人為社會積蓄生活的美好,惟其如此,有愛有善之人就會更加努力地去施愛使善,他們不會再有后顧之憂或世薄之嘆,讓義行能夠得到精神或者物質的回報,對此,政府機構有責任去建構一種機制,形成一種常為規范,始以規范,終以風俗。

  我們要讓好心人有好報,這樣好心人才會層出不窮,義善之行才會蔚然成風,我們發自內心地贊同咱們傳統的義利價值觀,重義輕利,但我們不排斥利。我們更欣然地接受施恩之后的回報。只有這樣,這些神圣而美好的品行,才能光而大之,才會使我們明白什么叫高貴什么叫做偉岸!

  利與義議論文 篇5

  學生的一收一拒,眾人的一貶一贊,孔子的一喜一怒,穿越時空的沉思,跨越千年的警鐘。無不在告訴我們:要正確對待利與義。

  利是義的衡量。道德仿佛是一架天平,義在這頭,利在那頭。義有了利的衡量,道德的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在危難與道德交鋒的那一刻,吳菊萍用她那雙脆弱的雙手,毫不猶豫地托住了從高樓墜落下來的幼童。她選擇了道德,選擇了義,那雙手也因此骨折。她沒有像常人那樣把利與義劃清界限,在選擇義的同時也選擇了利,接受了“最美媽媽”的表彰,更接受了重金的酬謝。對此人們看法不一,就像孔子對他的學生行為的評價一樣。我認為利本應是義的衡量,吳菊萍的選擇是毋庸置疑的。

  利與義是一對孿生兄弟。它們的關系仿佛是權利與義務,行了義何懼于收利?難不成做了善事要像做了壞事那般“息事寧人”?把撿到的貴重物品交到市政府,這在中國實在是件極其平凡的小事,既不需要大張旗鼓地表彰,也不需要失主的酬謝和款待。然而,中國青年楊立在德國卻有這么一段經歷:在他做了這么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后,克里斯托小鎮的鎮長為了讓他領回獎章和500歐元的獎金,竟發動百名警察尋找他。鎮長鄭重地告訴楊立:獎金可以不在乎,但必須接受,因為那不僅是對他個人的.認可,也是社會對善舉的尊重。是啊,行多大義得多大利,利是義的衡量。那衡量的背后不正凝聚著一個社會對善行的認同和尊重嗎?利是對義的鼓勵。道德仿佛是一朵鮮花,義是那花朵,利是徐徐的微風,有了利的吹拂,道德的芬芳才得以發揚。

  千喜之年,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接受了500萬元的最高科學榮譽獎。我不知道這跨越千年的接受是否會迎來眾人的一片唏噓?我只知道袁隆平的二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的推廣,養活了千千萬萬的華夏子孫,養活了世界億萬人口,這個獎項對他來說是受之無愧。更何況國家之所以設此獎項是對千千萬萬有志之士的鼓勵和號召,是對善舉的傳承和發揚。

  跨越千年的沉思,穿越時空的警鐘,流水化開春來,心中自存清澈透明,又哪怕是世間的利。正確對待義和利,讓道德之花綻放四季。

  利與義議論文 篇6

  “千秋龜鑒示興亡,仁義從來為國寶”,清人張映斗的豪言擲地有聲。中華民族乃禮儀之邦,重義薄利是古來傳統。時間無情,歲月淘洗,永恒的道義,存留人心。

  我們景仰泛舟五湖、遨游群峰的商圣范蠡。三為巨富,三散家財,“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佐越王成就霸業,一雪前恥。經商能聚利,散財為大義,范蠡是一位真正的智者。

  我們景仰舍生取義的文天祥。國難當頭時,毀家紓難,纛旗獨擎,把個人的生死和民族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雖大廈之傾,回天無力,死以殉國,也是南天一柱。史海淘沙,他的一身正氣,義薄云天,永照汗青。

  道義,是昭君辭別漢宮,甘沒胡沙換太平的勇毅;是關羽封金掛印,千里走單騎的決絕;是辛稼軒典房賣田,武裝義師,了卻君王天下事的.豪邁……天地無語,日月靜好,這份對道義的堅守與執著,千秋之下,余韻流芳。

  所以,我們唾棄賣國求榮殘害忠良的奸相秦檜,唾棄一朝富貴、拋妻棄子的陳世美,唾棄貪贓枉法的和|。物欲橫流中,這些見利忘義之輩,賊膽包天,恣意妄為,最終禍國殃民,害人害己。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歐陽修說得好:“寧以義死,不茍幸生。”我們應銘記先賢的箴言。

  有人說,這是一個信仰缺失的時代,生活太功利,人們奔走在灰色的現代廢墟里,迷失,遺忘,唯利是圖。某些現象的確觸目驚心,但這種觀點太悲觀。看看錢學森吧,拒絕美國開出的優厚條件,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看看袁隆平吧,名滿天下,專注于田疇,只為讓更多的人遠離饑餓;還有胡忠、謝曉君,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蓮,十年支教路,雙頰高原紅,站成時代最亮麗的風景……這些堅守道義、遠離物欲的人們,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符號。

  康德曾經說過:“有兩樣事物使我心中不斷充滿驚奇和畏懼:在我頭上繁星密布的蒼穹和在我心中的道德準則。”道義的力量是巨大的。浩瀚青史,閃耀著中華脊梁之光;當下英豪,傳遞著人間正能量。文字不泯,道義不泯。

  放眼天下,清風浩蕩,大義回歸。讓我們心不被物役,身不為俗驅,堅守道義,譜寫生命的輝煌!

  利與義議論文 篇7

  春秋時魯國政府規定:魯國人凡是看見在外國淪為奴隸的本國人,可以先墊錢贖回,回國后到政府去報賬。孔子的一個學生贖人后卻并未報賬,孔子卻嚴厲地批評了他。

  因為人們假如墊錢贖了奴隸,不報賬自己會蒙受損失,而報賬了則說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學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裝沒有看見。

  魯國這條規定,是從百姓的角度考慮的,既能贖回本國人,百姓也沒有損失。那些重利的人自然也不會糾結。贖回本國人,稱“義”,到政府去報賬,稱“利”。如此可得“義”而不失“利”,不少人愿意去做。可因不失“利”,才愿得“義”的行為,讓人深思。

  在如今這個現實社會,大多數人往往會將“利義”的天平向“利”傾斜。盡管我們從小就聽過孔老夫子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古訓,如今也有“八榮八恥”這一社會主義榮辱觀時刻鞭策著我們做“重義”的人,提醒著我們“義”比“利”更重要,但現實卻是“無利不起早,百事利當先。”

  “利”并不僅僅局限于錢這個概念,在當今社會,若要良好地傳承“義”的傳統,必須先有良好的物質基礎。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有了物質基礎,才能讓精神文化更上一層樓。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文化需求也在日益增強,產生了更多關于“義”的.問題。比如近幾年發生的“彭宇案”“小悅悅事件”等,一次又一次地警醒著我們。“利”仍是我國發展的主要矛盾,可因“利”而失“義”,這讓國家未來如何發展?中國自古以來,便是禮儀之邦,出了多少個重情義的豪杰。可在現在,你若不講“義”,便會蒙受指責,若不要“利”,也會被人說傻。

  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我們無法避免地去追逐“利”。但是讓“利”與“義”共存,讓我們國家既繁榮,又重情義,才是我們真正要做到的。

  利與義議論文 篇8

  在利與義面前,我們是選擇利呢,還是選擇義?這是一個難以抉擇的問題。在我們的傳統觀念里,利與義當頭,我們必須選擇義,這樣才能體現我們的高尚品格。但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到底應該選擇利呢還是選擇義,下面就讓我們來看兩則例子。

  第一個例子:在某個村,有一項規定,誰平時做的好事多,平時為村里服務的多,國家的救濟政策下來,這個人就可以優先考慮。在一個下雨天,一條人走的土路又被毀得面目全非,李叔像往常一樣拿了鐵鍬出去了,但他并沒有想著是要得到補貼。其他人也認為和往常一樣,李叔是做他應該做的。一條損壞的路又被李叔修復了。過了幾天,國家的救濟糧發下來,隊長按規定,優先考慮了李叔,并向全村表明,這是一項有實際意義的規定,不是鬧著玩的。李叔接受了國家的救濟糧,沒有說什么推辭的話。村里的一些長舌頭就議論紛紛:“怪不得前幾天下雨,他拿著鐵鍬去修路,原來就是為了這袋面呀,他可真是會賺。”這些長舌頭雖然嘴上這樣說,但心里也想著,如何做些事也得到國家的`一些救濟,這樣就可以少買一袋面,節約一袋面的錢了。此后,每當村里有什么需要人手的,他們都搶著干,就連修路的人也多了,原告是李叔一個修,需要一整天才能修完,現在全村人都上,不到半天的時間,路就修完了。

  李叔的行為調動了全村的積極性,鼓勵了更多的人去管理這個村。

  第二個例子同樣是在農村發生的。在這個村里,有幾個孩子特別地惹人喜歡。他們喜歡幫助人,并且從來不求回報,受幫助的人給他們報酬,他們從來不會收,還說這是他們應該做的。這幾個孩子的乖巧懂事贏得了全村人的贊揚,但這卻給人們的心靈蒙上了一層陰影。村里的人叫一些人的三輪車拉東西,拉完東西,受幫助的人給錢,車主是不能收的。如果收了這些錢,人們就會覺得這些大人的品質連一個小孩都不如,這些人會遭到別人的嘲笑和辱罵。但如果不收這些錢,車主就會受損,他的油錢只能自掏腰包了。所以,當村里人有事請幫忙時,他們都會以各種理由推辭掉,以免自己受損。

  這些孩子雖小,但他們的行為卻影響了整個村,人們解決這些問題原本是舉手之勞,但現在卻變得左右為難。

  如果世界上多一些像李叔這樣的人,那世界就會得到每個人的保護,和睦相處;如果世間多一些像小孩這樣的人,世界就會變得冷漠、孤寂。所以,在幫助別人后,我們應該選擇利,以帶動更多的人去幫助他人。

  利與義議論文 篇9

  義和利本就不牽扯,你可以得利又得義,也可以舍利取義,或者舍義取利,只不過得到的反響是不同的,得利又得義是一種二 者兼得的方法,即獲得了別人的夸贊、自己的榮譽,還獲得了一定的報酬,這是一種人人都向往的,也是智者所為。

  但如若舍利取義的話,你本身的某些東西會得到一些損失,不過,你也許會被一些人記住、被夸贊,甚至流芳百世,子孫也得個好名頭。不過,要是你舍義取利,這樣即使你得到了好處,精神上也不會好過。

  總體來說,這要看你的衡量。

  義與利的關系再孟子的'《魚,我所欲》中也被提到過,他所倡導的是;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也就是舍利而取義。

  舍利取義是自古中華的傳統美德,不過現在也提倡取義又取利,這是一種公平的方式。

  利與義議論文 篇10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中國人的人生哲學總是圍繞著義利二字打轉。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 曾經有過一個人皆君子言必稱義的時代,當時或許有過大義滅利的真君子,但更常見的是借義逐利的偽君子和假義真信的迂君子。那個時代過去了。曾幾何時,世風劇變,義的信譽一落千丈,真君子銷聲匿跡,偽君子真相畢露,迂君子豁然開竅,都一窩峰奔利而去。據說觀念更新,義利之辨有了新解,原來利并非小人的專利倒是做伯樂天經地義。 “時間就是金錢!”棗這是當今一句時髦口號。企業家以之鞭策生產,本無可非議。但世人把它奉為指導人生的座右銘,用商業精神取代人生智慧,結果就使自己的人生成了種企業,使人際關系成了一個市場。 我曾經嘲笑廉價的人情味。如今,連人情味也變得昂貴而罕見了。試問,不花錢你可以買到期個微笑,一句問候,一丁點兒惻隱之心? 不過,無須懷舊。想靠形形色色的義和說教來匡正時弊,拯救世風人心,事實上無濟于事。在義利之外,還有別樣的人生態度。在君子小人之外,還有別樣的價格。

  套孔子的句式,不妨說:“至人喻于情。” 義和利,貌似相反,實則相通。“義”要求人獻身抽象的社會實體,“利”驅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質利益,兩者都無視人的心靈生活,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義”教人奉獻,“利”誘人占有,前者把人生變成一次義務的履行,后者把人生變成一場權利的爭奪,殊不知人生的真價值是超乎義務和權利之外的。義和利都脫不開計較,所以,無論義師討伐叛臣,不容支配眾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總是緊張。 如果說“義”代表一種倫理的人生態度,“利”代表一種功利的人生態度,那么,我所說的“情”便代表了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它主張率性而生,適情而止,每個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義,也不是你所占有的物品,你之你權在于你的真實“自我”。生命的意義不在奉獻或占有。而在創造,創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積極展開,是人在實現其本質力量時所獲得的.情感上的滿足。創造不同奉獻,奉獻只是完成外在的責任,創造卻是實現真實的“自我”。至于創造和占有,其判別更是一目了然,譬如寫作,占有注重的是作品所帶來的名利地位,創造注重的只是創作本身的快樂。有真性情的人,在與人相處唯求情感的溝通,與物相觸獨鐘情趣的品味。更為可貴的是,在世人匆忙逐利又為利的時代,他接人待物有一種閑適之情。

  我不是指中國士大夫式的閑情逸致,也不是指小農式的知足保守,而是指一種不為利驅、不為物役的淡泊生活情懷。仍以寫作為例,我想不通,一個人何必要菱等身呢?倘想流芳千古,一首不朽的小詩足矣。倘無此奢求,則只要活得自在即可,寫作也不過是這活得自在的一種方式罷了。 肖伯納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我曾經深以為然,并且佩服他把人生的可悲境遇,表述得如此輕松俏皮。但仔細玩味,發現這話的立足點仍是占有,所以才會占有欲未得滿足的痛苦和已得滿足的無聊這雙重悲劇。如果把立足點移到創造上,以審美的眼光看人生,我們豈不可以反其意而說: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于是你可以去尋求和創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檢驗?當然,人生總有其不可消除的痛苦,而重情輕利的人所體味到的辛酸悲哀,更為逐利之輩所夢想不到。但是,擺脫了占有欲,至少可以使人免除許多瑣屑的煩惱和渺小的痛苦,活得有器度些。我無意以審美之情為救世良策,而只是表達了一個信念:在義與利之外,還有種更值得一過的人生。

  這個信念將支撐我度過未來吉兇難卜的歲月。

  利與義議論文 篇11

  朋友的種類可以分為義友和利友,這兩種朋友乃人生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朋友群,或者說生活圈,彼次共同構建出人生精彩的篇章,繪制出人生精彩的畫卷。義友和利友是人生的必須組成部分,也是每個人生存生活所必要的。

  義友與利友是生活中客觀存在的,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現實,無可厚非,也沒必要回避其存在,是一種生活中所必備的人際關系。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生活的“圈子”,“圈子”里的成員主要以朋友為主,而所謂的朋友又可主要分為義友和利友兩種。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利益和訴求,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必需獲得自身以外的幫助與支持,為了彼此間的利益需求,這些人共同建構出一定的圈子,相互幫助共同達到各自的目的,此乃利友;為了共同的志趣、愛好、理想彼此走到一起的人,稱之為義友。

  利友之間以利益需求為紐帶,失去了利益的支撐,彼此間的關系就顯得蒼白無力,這樣的關系經不起時間的洗禮,更是無法經得起考驗;而義友之間,不存在利益的瓜葛,彼此之間名利意識淡泊,是一種比較單純的社會關系,彼此間的往來不為利益所驅使,卻能經得起歲月的洗禮與考驗。

  人為了工作、生活、愛好、理想、志趣和利益必須與社會成員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構建出“朋友圈”,朋友之間到底屬于那種類別的朋友,每個人各自心中都會有定位。

  眾所周知,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地,要想達到自己心中的目標或者某種利益的訴求,就必須借助外在的力量,結識、結交并團結一定范圍內人,并與之發生密切的聯系,為的是達到日后或相當長的時間內合作共贏之目的,這類朋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利友。

  利友之間有著千絲萬縷或者說相同、相近的利益關聯,為了達到某種利益的'平衡或利益的滿足,營結而成的一種人際關系。利友之間始終以利益為前提,利益是維系彼此關系的聯接點或核心,一旦失去利益的關聯,它們之間的關系就會顯得蒼白無力,一切皆會煙消云散,失去了利益的制衡,利友之間的關系就會因之消逝。

  義友則是一種相對比較單純的社會關系,這樣的人彼此之間不為利益所驅使,維系其關系的核心在于共同的人生觀、志趣、理想,它們之間的交往沒有名利意識,名利對于他們來說顯得淡薄。義友之間沒有強烈的物質及利益意識,以情致為主導,不為時空、地位等外界因素所影響,彼此之間幾乎是心有靈犀、心照不宣,一舉手一投足都能心領神會,

  做什么事情都能密切配合。義友是一種稀有的社會關系,也是一種特殊的色會關系,俗稱知己。因為稀有與難得,所以古今常有人慨嘆,人生難得一知己,知己顯得極其珍貴。

  義友之間彼此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得益彰,相互付出又毫無怨言,無怨無悔,無所保留,是社會生活中的一朵奇葩,為眾多文人志士所推崇,管鮑之交、知音之交、舍命之交、膠漆之交、雞黍之交、桃園之交……字里行間無不透漏出一定的信息,他們無不以義字開始和結束,成為古今傳頌的佳話。

【利與義議論文】相關文章:

利與義議論文03-18

見義智為高一議論文09-08

忠與義的交織10-10

劉備真重義08-02

見利反目09-21

詩經六義介紹02-10

《禮記》禮記·祭義08-12

義教活動總結12-04

義教實踐心得03-29

游義江緣09-30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在线观看你懂的 | 正在播放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 台湾国产1区2区 | 亚洲中文字幕另类人成在线 | 在线成人国产公开视频 | 青青国国产视在线播放观看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