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中世界,觀自我之心議論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寫起論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書中世界,觀自我之心議論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碎片化的空洞噬咬著人們的心,而與之相對的傳統閱讀恰如一味良藥,可以治愈眼界的狹隘,消弭自我認知的不清。在成長路上,讓我們以書為友,識書中萬千世界,觀自我復雜之心。
書籍,作為名家眼中“進步的階梯”和“巨人的肩膀”,能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見多識廣,賦予我們那天地蜉蝣般短暫,滄海一粟般渺小的生命以無窮的可能性。觀勃朗特之《呼嘯山莊》,短短幾百頁的文字剖析了愛恨交織的世態人情;看劉亮程《一個人的村莊》,讓一個繁忙的都市人也能感受到恬淡怡然的鄉村風景;再如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以超越時空的廣度,讓我們得以一窺反烏托邦的可怕場景。無論是虛構還是紀實,批判還是文藝,讀者都在書中的世界中努力去走出“柏拉圖的洞穴”,認識世界的光怪陸離。
而在同時,對書中世界的解構與感知也建構了我們的自我認知,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羅曼·羅蘭曾說:“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是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展自己,或檢查自己。”此言可謂切中肯綮。正如常說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人們在閱讀時不只是在復刻書中的內容,也同時像拉康的“鏡像理論”一般以書為鑒,照清自我之心。唯有如此,人們方可在“身份焦慮的浪潮”拍打下力求清醒,放飛黑格爾“密涅瓦的貓頭鷹”,并最終像尼采所說般“認清自己認識的劇本”,以“對自己懷有敬畏之心”。
認識世界與關照自我以一種孿生的關系,在閱讀的過程中實現了統一。對世界的認識幫助了自我形象的構建,而在同時,對自我的完整認識也有助于我們突破表象的`桎梏,穿越“達克效應”的泥淖,在“后真相時代”的瘋狂面前保持清醒。
反觀當下,人們自溺于“娛樂至死”的死海,在短視頻和碎片化閱讀中拋擲光陰。經典閱讀如一個泄了氣的皮球,在娛樂成本降低的現代面對著尷尬的處境。深度閱讀的缺失不僅導致了膚淺庸俗,還會使人們的雙眼被蒙蔽,囿于“羊群效應”。在這種西西弗斯式的困境之下,唯有重拾經典閱讀,方可讀書中世界,觀自我之心,在娛樂的狂潮下堅定自我,不被裹挾著被迫前進。
蘇格拉底曾說:“未經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竊以為未經閱讀的人生也是同理。縱使人生如寄,我愿在書籍的桃花源中認識世界,觀照自我,上下求索,無愧于心。
【讀書中世界,觀自我之心議論文】相關文章:
常懷感恩之心議論文12-30
觀而知之-議論文-高二01-08
世界讀書日讀書心得600字04-08
世界讀書日活動標語07-13
感恩之心的座右銘11-12
初二議論文讀書的樂趣_議論文12-15
心靈中的微光-議論文_高二議論文02-16
世界讀書日手抄報03-21
關于《悲慘世界》讀書心得04-18
世界讀書日活動方案范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