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煩惱,我也不例外,我的煩惱就是名字。
在我讀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認識了自己的名字——李好。我這個名字不知給了我多少煩惱,只能有一個詞來形容:無窮無盡。三年級的時候,我們開始學英語了,我們全班都知道了英文Hello,它的中文意思與我的名字讀音是相同的,只是“你”和“李”不是一個字,但還是被調皮的姚國宇發現了笑點,便大聲對全班人說:“安靜一下,李好同學榮獲英文名‘Hello’一個,特發此名,以資鼓勵。”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甚至連我認識的隔壁班的同學也知道了,每次別人喊我Hello,我就非常想拿手榴彈、烈性炸彈和原子彈把他炸死,這樣才可以澆滅我的怒火。還有的時候,老師正在打電話,我在看漫畫,所以不知道。老師說:“你好……”我以為老師看見我了,我便急忙把漫畫拿出來說:“老師,我再也不敢在課堂上看漫畫了。”老師掛了電話說:“好啊,竟然在課堂上看漫畫。”于是他二話不說,把漫畫給沒收。下課后,我的好朋友羅智陽說:“李好,剛剛老師是對電話里的人說的。”我大聲叫道:“哦,不,我的漫畫,可惡的名字。”
雖然名字給我帶來了不少煩惱,但也給我帶來了不少快樂,因為這個名字很好,還有就是每個人每天都要說這個,不就是說我被所有人認識了嗎?
【寫作指導:學生借助題目識別作文題材】
我們在閱讀文章時,常常看到文章的題目多種多樣,有的用“記”,有的用“論”,有的用“賦”,不知你是否仔細想過,這些字表示什么意思呢?
記,就是記載、描寫的意思。大凡題目上用“記”字的其體裁一般都是記敘文,如葉圣陶的《記金華的兩個巖洞》、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我們常用的文體日記、游記、訪問記等也屬于這一類。
論,就是闡明事理的意思。大凡題目上用“論”字的大多是議論文,如謝覺哉的《論“同甘共苦”》。也有用“談”、“說”、“議”、“評”等字來替代“論”字的,如何其芳的《談修改文章》、吳晗的《說謙虛》、韓愈的《師說》等。報刊上常用的文體社論、評論等也屬于這一類。
賦,盛行于漢魏六朝的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通常用來寫景敘事,如杜牧的《阿房宮賦》。如今有的寫景敘事的散文也稱為“賦”,如楊朔的《茶花賦》、峻青的《秋色賦》。
贊,是我國古代的文體名,一般用于歌頌和贊美。今天有的作家寫散文、詩歌,在題目上也會用上一個“贊”字,如茅盾的《白楊禮贊》、冰心的《櫻花贊》。
傳,常見的一種是用來記錄某人生平事跡的,如司馬遷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有一種記述故事的文章也稱為“傳”,如施耐庵的《水滸傳》。
行、歌,都是我國古代詩歌體裁的名稱,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歌”與“行”不同,“歌”是能唱的詩。今天的民歌、兒歌也能隨口吟唱。
因此,閱讀文章時,我們可借助題目上的這些字,大體上識別這篇文章的體裁。
精彩搶先看New Top
最熱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