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談最遙遠的距離
最遙遠的距離也是最近的距離,那就是,我就在你的身旁,你卻不懂我的心!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作文:談最遙遠的距離,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篇一:談最遙遠的距離】
看到這個題目,我就想到了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夙慧篇》中的一則故事:
當初晉元帝突發奇想,想要考一考身為太子的晉明帝司馬紹。于是,他把司馬紹叫到榻前,問他:“長安、太陽哪個更遠?”他想了想,答道:“太陽。我聽說過有人從長安來,卻沒聽說有人從太陽來。”晉元帝大為詫異:“這個孩子的回答真是出人意料地與眾不同。”后來,晉元帝在朝廷上和大臣們提到了此事,又問司馬紹:“太陽、長安哪個更遠?”司馬紹不加思索地說:“長安。我抬頭就可以看見太陽,環顧四周卻看不見長安。”
作為一個有科學常識的人當然知道:太陽離他的距離要遠遠大于長安理他的距離。所以他在第一次回答時答了“太陽”。但他的第二次回答的答語更富哲理——長安看似比太陽離他更近,實際上在他的心里,長安是重要城市,地位比太陽要重得多,可望而不可即,因此他才會說太陽近而長安遠。
其實,沒有所謂的“最遙遠的距離”。最遙遠的距離是物與心的隔閡(當然也包括心與心的隔閡)。
《莊子·齊物論》中有這么個故事:有一次莊子睡覺,忽然做了個怪夢。在夢中,莊子變成了一只漂亮的蝴蝶。它一忽兒飛東,一忽兒飛西,在草叢花枝間翩翩起舞。要說快樂呀,那真是快樂極了!莊子所變成的這只蝴蝶,只是一個勁兒地飛來飛去,完全忘了自己是莊子。它玩得正起勁,忽然醒了。莊子一看自己還躺在床上,這才明白原來那只蝴蝶不是自己,自己是人,是莊子。可是莊子忽而又感覺到這未必對:自己或許本來就是一只蝴蝶!是做夢,夢中才變成莊子的!接而又想,這恐怕是錯了:自己明明是莊子,剛剛肯定是在做夢!就這樣,莊子一會兒這樣想,一會兒那樣想,想來想去,總是搞不清自己究竟是莊子還蝴蝶。就像莊周夢蝶一樣,人與蝴蝶本是毫無瓜葛的兩樣事物,它們看上去相差甚遠。但在莊周心里,物我之間,已經到了相互依存的地步了。正如道家所言:“萬物即我,我即萬物”。這樣,遙不可及的兩件事物通過心與心的交通,最終劃上等號了。而就連莊周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莊周還是蝴蝶了。其實在這時,莊周與蝴蝶之間毫無差別,他們之間的距離不存在了。
有人說:“還在不斷擴大,無從探測邊界的宇宙,就是最遙遠的距離”;有人說:“最遙遠的距離,就是生與死的永遠分別”;更有人說:“最遙遠的距離,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的心思。”我要說:“都不是!”倘若你心系宇宙,無垠的宇宙就在你心里;倘若你心系逝者,你就可能幻想他/她就在你身邊,哪還有什么距離可言呢?抑或你能夠理解一個人,即使他/她不理解你,早晚有一天,他/她也會明白的,又怎能成為最遙遠的距離?我覺得:最遙遠的距離,莫過于心與心的隔閡。
心與心的隔閡,并不是指某一方不理解另一方,而是指彼此之間的不理解。比方說:你的心里想著一個人,你能夠理解他/她的心,但他/她卻不能理解你的心,這不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我不能理解你,你也不能理解我,兩個人沒有絲毫的共同語言(或者說兩個人剛認識,對對方什么都不知道),這樣的兩個人就算面對面的站著,心中也充滿著冷漠。假如這兩個人在聊天中不知不覺地產生了一個共同的`話題(或者說心靈逐漸相通),距離也就逐漸縮短。最后,距離有可能就消失了。其實,自然本身并沒有所謂的“最遙遠的距離”,距離就在你的心中。
當年,蔡邕哭董卓得罪了司徒王允,被捕入獄。蔡邕知道這次幸存的可能性很小了。他捧出了寶貴的焦尾琴,彈了起來。蔡文姬從琴聲中聽到了父親有死難當頭,傷慟五內,五臟欲裂。蔡邕事先并未告知文姬其死難,但憑借著父女之間特有的心靈感應,她還是聽出來了。她們之間沒有距離,心靈相通,所以沒有什么秘密瞞得住。
總之,距離是具有可變性的。沒有最遙遠的距離,只有心與心的隔閡。最遙遠的距離就是物與心的距離。只要心靈相通,距離自然也就消失了。
【篇二:最遙遠的距離】
在物理學中,距離可以用s來表示。至于s到底是多少,則需要看距離的大小了!s可以很小,s也可以很大,而它越大就意味著距離越遙遠,那么,最遙遠的距離又是什么呢?
有的人從天文學的角度說,還在不斷擴大著的,不斷改變的茫茫的宇宙就是最遙遠的距離;也有的人從生命的角度說,生與死只在一瞬間,而在那一瞬間里,生與死的永遠分別,就是最遙遠的距離;但是,在我看來,心靈的距離就是最遙遠的距離,那就是,我站在你身旁,你卻不懂我的心!
在當今這個魚龍混雜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愈來愈不和善,人們看重的僅僅是利益,有些人為了利益,竟不惜將親情,友情,愛情等拋棄。甚至還有人說:搞好與上級的關系就能得到一切。這種人通常是人民所厭惡的,官員所喜愛的。官員之間互相庇護,官商之間相互勾結,這個社會越來越缺少人情味了,就連空氣中吹來的陣陣微風,也帶有利益的味道。人們之間的心靈的距離越來越遠,也越來越近,有些人越走越近。有些人在一起互稱兄弟,但在兄弟有事時,他們卻飛似的逃走了,甚至就是他們將兄弟推進困難的。從外邊看來,他們越走越近,實際呢?卻是心中的距離不斷增加。
我深刻的記著去年發生的小月月事件。一個那么小的,甚至連路都不怎么會走的小孩,竟然在馬路上被撞了。更可惡的是,一群又一群的人從她身邊經過,有的人停下來看熱鬧,有的人匆忙走過,生怕有人會污蔑他,大家都那么看著,看著那個弱小的姑娘,沒有一個人幫助她,就連報警也是一個清潔工阿姨做的。大家可以想一下,當時的小月月,一定是在不斷渴望著,然而,駐足的人們,將她慢慢逼入了死亡的深淵。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三歲小孩都能背出的一句話,那么之后呢?人們心靈的距離不斷增大,從最初的即使相距千里也能互相感應到現在的站在一起卻不知道彼此的想法,外面的距離近了,心中的距離卻不斷遠了,到現在,甚至是比宇宙更大,比生死更遠。
是的,最遙遠的距離也是最近的距離,那就是,我就在你的身旁,你卻不懂我的心!
【篇三:談最遙遠的距離】
最遙遠的距離,是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卻隔著一堵厚厚的心墻。——題記
什么是最遙遠的距離?航海者說:“最遙遠的距離是在海洋里看不見海岸,找不到歸途的方向。”攀登者說:“最遙遠的距離是山頂到山腳的距離,因為這一路的攀登是艱辛困苦的。”,面對親人的別離,有人會說:“最遙遠的距離莫過于生與死的永別。”但是,我認為,最遙遠的距離是心靈間的距離,是人心隔著一堵厚厚的墻。
古今往來,有多少像這樣的例子。你看,著名作家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一個活生生的科舉制度下的知識分子,就是在那樣的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下,像孔乙己這樣的讀書人也不免成為窮困潦倒的下等人。生活在孔乙己周圍的那些人,缺乏同情心,漠視他人,不同情可憐之人。當孔乙己偷盜別人財物而被追打時,周圍群眾只是冷冷地站著笑,不時又指手畫腳地對孔乙己冷嘲熱諷。這種麻木不仁、冷漠無情、入木三分的人際形態便劃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我想,如果當時的人能多一點同情心,多一點憐憫之心,多幾句關懷安慰的言語去關心孔乙己,那么,也不至于他后來無故的離開人世。孔乙己和周圍群眾的距離便是最遙遠的距離,是一道劃開人與人之間互愛互助的距離。
2008年的那場汶川大地震的災難中,便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患難見真情,當巨大的石塊壓在受難者的身上,我們國人的心如刀絞,解放軍展示也義不容辭的站在抗震救災的第一線上,幫助無數受難群眾脫離苦海。此刻,人們血溶于水,用團結友愛的力量鑄就鋼鐵般的長城,距離近了,陌生的面孔不再陌生,不同的言語不再是障礙,只因你我心連心。
說到這里,我便想高聲的贊揚那駐扎在災情第一線的解放軍和志愿者,是他們挽救了一條條可愛的生命,是他們眾志成城的勇氣緩解了災情。然而,該批評的是那群封建科舉制度下的人們,是他們腐朽的心靈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最遙遠的距離,莫過于孔乙己和他周圍的人們。最親近的距離,莫過于災難下人們團結一心的精神。
最遙遠的距離,是一條劃不開的隔膜,是一道隱形的線條,是一根連接愛心、同情心和友愛之心的繩索。讓我們打破這遙遠的距離,用雙手送給他人溫暖,用行動去拉近彼此間的距離,讓人與人之間形成一種和諧友善的情感!
【作文:談最遙遠的距離】相關文章:
談最遙遠的距離08-24
作文談最遙遠的距離07-20
談最遙遠的距離的作文07-20
談最遙遠的距離作文07-20
談“世間最遙遠的距離”02-15
高二作文:談最遙遠的距離02-24
談最遙遠距離的作文12-02
談最遙遠的距離高一作文04-29
議論文談最遙遠的距離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