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敬畏教育作文模板
敬畏教育
誰能用一句話把教育的問題解釋清楚,我算他狠,我拜他為祖師爺。當年,孔老夫子,尚且說過過頭的話,誰能做到圣人的地步?沒有。
是的,教育有很多問題。有雷聲大雨點小的問題,有政府投入不到位的問題,有教材滯后的問題,有教育價值取向偏離的問題,有教師道德品質的問題,有從教者水平高低不均的問題,等等,不一而足。
教育絕對是個復雜的問題。從某些角度來講,教育可以管理很多東西,幾乎無所不包,任何社會上出現的問題和個人出現的問題,都可以歸責于教育,似乎任何人都可以數落教育和指責教育。
教育是應該主動承擔這一份責任的,主動從自身來總結得失的,所以,我還是那個觀點,教育還是存在良知的,教育的良知沒有缺失,只是被某些東西遮掩住了。
當整個社會唯利是圖的時候,拜金主義日益盛行的時候,當大多數人愛情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正進行著大的翻轉的時候,教育這塊凈土基本是沒有被污染的。當然,你非要說諸如大學校園,已經算不上純潔的地方了,我沒有辦法,我只能說,如今的大學太脆弱了,太天真了,大學如果不能抵制外在的可見的紛擾,還算社會的良知和精神的圣地嗎?我總以為大學是應該堅守個性、自由、開放思想的地方,如果連大學都在為世間的紛擾討論來討論去,躲避來躲避去,那么,我們的社會是沒有理想和前途的。大學,不僅要在知識方面占領高地,還要在精神領域占領高地。
把話題拉回來,面對教育種種困境,我們對它的態度是什么?是不是鄙視?是不是詛咒?是不是無所謂?我的答案還是十年前那樣:敬畏。
是的,敬畏是我們真誠對待這個世界唯一正確的態度。這個世界,非得讓你存活其間嗎?如果不是機緣,我們也許根本沒有機會見到這個尚且算不上完美的世界。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空氣,敬畏土地,敬畏陽光??我們該敬畏的東西太多了。
敬畏教育,就是敬畏亙古不變的真理,敬畏人類千百年積累的智慧和經驗。自然人成為社會人,教育是必經之途。教育的意義是什么?是提供共同努力實現理想的“場”。我們必然生存于教育的“場”里。
敬畏教育,就是打開一扇面向天空和宇宙的窗戶。
敬畏教育,就是敬畏良知。教育的良知存在于我們這些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之中。雖然我們并不完美,我們不會海闊天空,不會高談闊論,不會拍胸脯打包票,可是我們一直在堅守。堅守不是一種值得敬畏的精神嗎?
敬畏教育,就是對教育抱有希望和理想,也是對人生抱有希望和理想。我很不喜歡滿口指責教育的人,教育靠指責能搞好嗎?教育靠各方各面的人共同努力,教育靠大家實實在在的物質支持和精神支持。
即使到了我耍無奈的地步,退到最后了,我還是可以這樣說:你憎恨教育了,對于你的孩子有什么好處?你不敬畏教育,你一味反感教育有何好處?
教育需要社會提供廣闊的空間,也需要社會和個人給予根本的支持。指責和辱罵能起到什么效果?
你不可能保證社會上所有人都能對教育保持高覺悟,是的,不可能。在這里我想把我父母對教育的虔誠和敬畏告訴大家。我的父母大字不識幾個,對于教育,從來沒有在我面前說一個不字,在我很小的時候,他們總是告訴我:老師的話要聽,否則回家要挨打,只有學習好了,才能有出息??
是的,我還能說什么,我沒有更充足的理由來說服你,還是那四個字——
敬畏教育!
敬畏是我們真誠對待這個世界唯一正確的態度。這個世界,非得讓你存活其間嗎?如果不是機緣,我們也許根本沒有機會見到這個尚且算不上完美的世界。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空氣,敬畏土地,敬畏陽光……我們該敬畏的東西太多了。
敬畏教育,就是敬畏亙古不變的真理,敬畏人類千百年積累的智慧和經驗。自然人成為社會人,教育是必經之途。教育的意義是什么?是提供共同努力實現理想的“場”。我們必然生存于教育的“場”里。
敬畏教育,就是打開一扇面向天空和宇宙的窗戶。
敬畏教育,就是敬畏良知。教育的良知存在于我們這些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之中。雖然我們并不完美,我們不會海闊天空,不會高談闊論,不會拍胸脯打包票,可是我們一直在堅守。堅守不是一種值得敬畏的精神嗎?
其實,即使在古代,對教育的敬畏是也是有目共睹的,封建皇帝外出視察、狩獵或者暗訪,都叫做“巡幸”。而到國子監,到書院,是“詣”,意思是請教,拜訪。從中敬畏教育重視讀書窺見一斑
機會是什么?機會就是機遇!當我在陳述自己對教育的理解是,我又擁有了一個絕好的機遇——再次與教育在深層次對話,產生了敬畏教育的感慨。
教育真的是一件值得每一名教育者敬畏的事情啊!想想吧,人一出生,就面臨著一個永難揭破的迷:人為什么要活著?雖然活著是無可選擇的,但是生死不過一線之隔,從此點到那點,人要做什么?首先是為口中食忙碌,這就要做事!而人的復雜之處是,他是一個有思想的人,他還要精神世界的'食量:豐滿的、高雅的、坦蕩的,能夠讓自己走出謀生困境的良好心態和修為,如此等等。這些如何獲得?實踐當然是獲取方式之一,而學習就是其最簡潔的途徑。有學習者,必然有教育者,教育由此誕生。
我一直認為,從遠古時的伏羲研究八卦,到倉頡繪圖造字,其實教育已經在口授心傳中自然形成。如果從這個角度說,教育就是一種生存需求,是為了讓生命得以延續的必然選擇。生存就要學習,當教育劃歸到生存層面,就必然值得敬畏!
生存事實上也是一種競爭!弱肉強食嘛。既然競爭就要有超眾的才華,獲得才華的最好方式還是學習。所以才有螢燈苦讀、鑿壁偷光、懸梁刺股之舉。其實到現在我還是這樣認為,教育的初衷原來是為了生存得更好,只不過太多的人將這個“好”當成了別人眼中的好,而不得不活著別人的想法。但也無可指責,因為,此時的教育依然是為了最原始的動機——生存,因此,也就不得不讓人敬畏著!
直到孔子,這位無可替代的教育大家的出現,才改變了人們對教育的看法。原來教育的一大功能是為了讓人心地坦蕩、心靈寧靜,像顏子那樣“不遷怒、不貳過”,像曾點那樣“風乎舞雩,詠而歸”。當教育在孔子的步伐中逐步走進人的內心世界,其實就超越了物質世界走向了精神世界。雖然此時距離宗教世界尚有遙遠的距離,但是不得不說,此時的教育已成為一種物質之外的追求,已經從凡俗走向高雅、從技術走向思想、從混沌走向了文明。話句話說,教育的功能性已經發生了質變,它要通過教育內涵的改變,達到改變人的心態的目的。那么,如此境界下的教育就擔負起承接人類文明的重擔。想到這一點,教育怎么不讓人敬畏呢!
當然,盡管孔子在改變著教育的目的,但是時至今日,在很多人眼中,教育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以生存為目標的價值功能。聽聽老師的話:“你不學習,將來就找不到一份好的工作”、“這樣下去,只能去當裝卸工”、“就這點成績還想考重點中學”等等。再聽聽家長的話:“考上大學,才能有一份好工作”、“你學習這樣差,將來怎么養活自己”等等。教育的目的就成為讓孩子有個好成績、好工作,所有的教育策略也就在技術層面游走,而那點由孔子點燃的教育的火種,開始漸明漸滅,依稀恍惚的讓人找不到回家的路。
但是,教育是深埋在教育者心中的火種啊,參悟到教育本質的教育者如何不為此心顫而焦灼,因為,那敬畏的心思,因為教育軌跡的偏轉卻愈加明晰,也愈加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