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與人為善作文(精選5篇)
導語: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風如雨點,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潤下,才能健康成長。孩子只有在優良家風的熏陶下,才能出類拔萃。在我們家,也有家風,它就是我們做人的標準。以下是小編為你介紹的關于與人為善作文,歡迎參考。
【篇一:與人為善】
在我們年幼的時候,老師教我們與人為善;論語說,人之初,性本善。
面對他人的善心與善舉,我們理所應當以善回應,在這一來一往中,愛在傳遞,善在弘揚。
慮者,乃憂慮、焦慮,也非為上策。慮者將他人輕松的好意化為了自己肩上無形的千斤重擔,他們明白接受應當回報,卻并未透徹領悟這回報的內涵。他們將目光聚集在所接受的善款上,思量著自己日后是否有能力負擔起這重債,殊不知若是把接受的善心融入生活,發散出去,盡己所能點亮那些更需要光明的人們的心房,那該是最好的回報。所謂慮,也是多慮了。
一個熱心慈善的富翁,向三個貧困家庭提出捐助,卻收到迥然不同的答復。
一家拒絕,以為是施舍——這是戒。
一家猶豫,聲明要償還——這是慮。
一家欣然,感激地接受——這是善。
惟有善者,不設無味戒備,不思多余念想,懂得接受,也該是會樂于分享。所謂“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這話并不只在施予者,在受予者身上同樣適用。接受,并感恩,讓光明傳遞,照亮自己,溫暖他人,點亮萬家燈火。
善者,受于外物,發于內心。接受善意,明白他人的好;學會感激,點亮自己的心。在危難關頭,適時抓住別人伸出的援手,也不僅僅是接受,更需要內心的空曠與澄明。倘若如戒者一樣的拒絕,那么日后的生活該還是在溫飽線上掙扎。更重要的是,不懂得接受,便不懂得給予,閉塞的心又還容得下多少愛的填充?倘若如慮者一樣的多慮,那么日后的生活該是被精神與物質上的雙重壓力壓垮了腰,接受而只念償還,不知更大范圍地傳播開去,愛心也是要枯萎在手心里。
戒者,乃戒心、戒備,實在要不得。就好比在凜冽的寒風中饑寒交迫的時候,突然有人端來一籠熱騰騰的包子,你卻嗤之以鼻,眉眼高揚,啐了一口唾沫,拂袖而去,這該是多么讓人心寒!比起施舍,我們更應說是幫忙與互助,沒有富人與窮人間的高低不等,將彼此聯系的應該是共同進步,謀求大眾幸福的溫暖紐帶。若存戒備,則是筑起冷酷高墻,密不透風,愛也無從滲入。
【篇二:與人為善】
與人為善是一種高尚的品德,是智者心靈深處的一種溝通,是仁者個人內心世界一片廣闊的視野。
與人為善有利于增進團結。地球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還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現在,在一些地方、部門和單位,因為不團結,形不成發展的合力,貽誤了發展的時機;因為不團結,造成了一些工作難以推進、許多問題久拖不決,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和黨的形象;因為不團結,出現了許多不正常的現象,影響了一些同志的成長和進步。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些人甚至是個別的領導不能做到與人為善,不能以寬廣的胸懷去善待別人。因此,我們要大力提倡與人為善,使人與人之間少一點輕蔑與猜忌,多一份尊重和信任;少一分挑剔和苛求,多一份理解和寬容;少一分掩飾與冷漠,多一份坦誠和關心。
與人為善有利于促進和諧。實現社會和諧,共建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和諧社會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人的身心之間的和諧、社會諸要素之間的和諧等等,其中最基本的方面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要做到這些就必須做到用與人為善的態度來處理人際關系。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促進社會和諧。
與人為善有利于推進發展。堅持與人為善,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實現社會和諧,有利于社會發展。工作是人干出來的,如果人與人之間能夠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能形成推進事業發展的強大力量。俗話說的好,家和萬事興,人和事業興。事實證明,一個單位、一個部門、一個社會與人為善蔚然成風時,同事之間、鄰里之間、成員之間關系就會更融洽,大家都來干事創業,就一定會出現事業興旺發達、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反之,如果人與人損人利己、以鄰為壑,那就必然會帶來紛爭不斷、內耗嚴重、離心離德,進而導致工作難有起色,事業難以發展。
與人為善有利于使自己生活得更快樂。與人為善其實極易做到,它并不需要你刻意做作,只要有一顆平常心就行了。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做了一個實驗,他早晨上班來到辦公室的時候,對周圍的同事笑了一下,沒想到,卻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的上司看到他時對他也笑了一下,他的上司可是從來沒笑過的人呀。這個人這一天的心情特別好,平時那種冷冰冰的感覺沒有了,周圍的人都很親切。而原因據說就是因為早晨他那無意的一個笑。與人為善使你有一種充實感,可以為自己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人際關系,使自己有一個發展個性與創造力的自由天地,并享受到一種施恩與人的快樂,從而更有利于個人的身心健康。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不討人喜歡,甚至四面楚歌,主要原因不是大家故意和他們過不去,而是他們在與別人相處時,總是自以為是,對別人百般挑剔,隨意指責,人為的制造矛盾。只有處處與人為善,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才能建立與人和睦相處的基礎。在很多的時候,你怎么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么對待你。這就教育我們要學著待人如待己。
“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單單是行動上做出來的,更是從心底流出來的。”這句富有哲理的話告訴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要與人為善,就要用心去和他人交往。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任何人都離不開與他人的合作,尤其是在現代社會里,如果你想獲得成功,就應該想方設法獲得周圍人的支持和幫助。而這一切獲得的前提就是融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工作狀態。與人為善是善于合作的人共有的秉性,學會尊重、學會分享、學會誠信、學會寬容,就會在生活中收獲到理解和成功。
生活就是這樣:對別人多一份理解和寬容,其實就是對自己的支持和幫助,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生活中還是讓我們從與人為善做起吧!
【篇六:與人為善,共建和諧】
公共汽車上曾發生這么一幕:司機驟然剎車,一位男青年立足不穩,身體前擁靠在一位少女身上。盡管男青年微笑致歉,少女還是杏眼圓睜,怒斥道:“瞧你這德性!”誰知男青年并沒有動怒,仍微笑到:“不是德性,是慣性。”乘客聽了之后,爆發出一陣笑聲,少女也不禁笑了。
此類事件可謂屢見不鮮。然而,這場看似火藥味十足的公交之爭為何沒有爆發,反而扭轉成了一曲動聽的和諧之音呢?
其實毋庸置疑,這是因為男青年在關鍵時刻,能夠做到與人為善,懂得同他人和諧相處。正所謂“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列寧一次下樓,在狹窄的樓道上,碰見一位女工端著東西上樓,女工一看到列寧,便趕緊讓道。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我空著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親切、有禮。然后,自己靠墻讓女工先通過。
想想,列寧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偉人,靠的應該不只是他那超凡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顆與人為善的心。這顆心使得他懂得待人有禮,心存博愛,從而與人和諧相處。
所以,我們為人處世就應該做到與人為善。
與人為善,則能和諧共處,反之,則將會一敗涂地,眾叛親離。
縱觀歷史,魏將龐涓因為嫉妒之心,處處陷害孫臏,而最終,迎來“馬陵之戰”的恥辱。
西楚霸王項羽,因為心高氣傲,目中無人,使得韓信、范增相繼棄之而去,最后落得個“烏江自刎”的悲劇。
東吳主帥周瑜,因為心胸狹窄,剛愎褊狹,不能容人,因而不能同諸葛亮和平共處,最終,也只能徒作“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嘆。
放眼今日,我們又看到這么一幕:許多網友、學者為張揚個性、標新立異,而在微博上互相攻擊、撻伐。最火爆的要屬周立波與各網友的口舌之爭了。那真可謂是“硝煙彌漫、戰況慘烈”啊!
然而,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此類爭論不休的事件,為什么還層出不窮呢?我想,這是因為人們在張揚個性的同時,缺少一種與人為善、同人友好溝通的心態吧。
所以,當代的我們在張揚個性的同時,應該學會與人為善,做到同他人和睦相處,因為它就如一座心靈的橋梁,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往。
一個與人為善的舉動,就如冬天里的一杯熱奶茶,能給人溫暖,能令人回味無窮。這樣的奶茶您沖泡了嗎?
【篇四:與人為善】
善,是做人之本。生活中如果沒有善心,就如同缺少魚的水塘,冷冷清清,沒有活力;生活中如果沒有善心,就如同失去鳥兒的樹林,空空蕩蕩,沒有生機;生活中如果沒有善心,就如同丟失樂譜的琴章,平平淡淡,沒有樂趣……與人為善,不僅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美德之一,也是人際交往成功的最有力的證明。
“善心”在字面意思上還可以理解為“愛心”、“善待”。要知道,在地球上每年都會發生許許多多的天災,光是地震就有幾百萬次。在強大的天災面前,過去的人們總是畏懼和恐慌。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人們在危急時刻都可以手拉手,肩并肩,共同渡過難關。是什么力量使人們都團結在了一起?就是那永不磨滅的善心啊!在賑災現場,一批批救援物資被運送過來;在紅十字會,一個個捐款箱被裝滿;在貧困山區,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這些,不都是人們的善舉最真實的寫照嗎?在這現實而又殘酷的世界里,如果我們不與人為善的話,哪里還有祖國輝煌的未來,哪里還有祖國燦爛的明天?
人們的善心無處不在,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就可以看出。記得有一次,我上學快要遲到了。急匆匆地抓起書包便往外沖,上了車才發現自己居然沒帶錢!這時的'我眼淚都快出來了,這坐也不是,下車也不是。怎么辦呢?慌亂的我急忙向車里看,渴望得到一絲幫助。倏地,我捕捉到了一絲迷人的微笑!那笑容徐徐地向我走來,把手給我,掌心是一枚閃閃發亮的硬幣。此時的我,除了感謝,實在找不出什么詞可以形容現在的心情。是啊!善心是美好的,它能讓失落的人看到一絲希望。
社會需要善心,每個人都需要。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善心也不能過于泛濫,否則,將會自食其果,后患無窮。
相信大家都聽過《農夫與蛇》這則寓言故事吧!故事中的農夫在冬天經過田地時,碰到了一只凍僵的蛇。善良的農夫將蛇撿起,并將其放在胸前的衣服里,想暖暖蛇。誰知蛇被農夫焐醒后,還咬了農夫一口。可憐的農夫至死也不明白為何自己的善心卻遭到蛇的如此對待。這則寓言故事它啟示我們,對會傷害自己的人也要持一顆善心去善待他(她),但不能過分地施加善心。不然,就會像故事中的農夫那樣,弄巧成拙,自己反而得不償失。
我們該愛的,早已經不止是我們身邊的人了。同樣,我們該善待的,也已經不止是親人和朋友。去與人為善吧,讓我們串起一條又一條的善心之鏈,整個世界都會因為充滿了善心而變得美好起來。
【篇五:舉手之勞,與人為善】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愿景,古人追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而現代人為追求地位、金錢、權勢,勾心斗角,明爭暗斗。是貪婪,是私欲吞噬了人們的心靈。不知不覺中,各種文明美德已離我們越來越遠。
在生活中,有些我們非常容易做到的事情,卻能給別人帶來很大的幫助。而有些人就非常的自私,他們不愿白白的出力氣,盡管是那些舉手之勞的小事。
前幾天晚上,我漫步在這座城市的街頭。夜晚,這里霓虹閃爍,來往的車輛和人們讓這個城市顯得分外熱鬧和繁華。這時,有一個清潔工來到了一位衣著華麗的女士面前,這位女士手中有一個綠茶瓶。其實當時那位女士完全可以把手中的綠茶瓶遞給清潔工,這樣既可以減輕清潔工的勞累,又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可盡管清潔工就在她面前,她還是把瓶子扔在了地上。清潔工什么也沒說,只是艱難的彎腰拾起,繼續向前走,尋找垃圾。看到這一幕,我非常的生氣,心想:要是那位女士面前站著的是一個領導,他還敢亂扔垃圾嗎?欺軟怕硬!虛偽!再說了,把瓶子遞給清潔工,多么容易的事,舉手之勞嘛,還不干,她的這種做法應該受到所有人的鄙視!
我不禁又想起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船主請漆工給自家的船刷漆,漆工在刷漆時發現船上有一個洞,便順便補上了,并且在取工錢時只取了刷漆的工錢。幾天后,船主拿著錢到漆工家道謝。船主說:“這些錢是為了感激您把我家船補好的,請您務必收下。”漆工說:“這舉手之勞嘛,不要錢。”船主說:“我知道這只船上有洞,可我沒想到我的兒子駕這只船航海去了。我以為他回不來了,而如今他卻平安的回來了。為了報答您的救命之恩,這錢,請您一定收下。”漆工拗不過船主,也只好收下了。故事中的漆工舉手之勞,與人為善,不見利忘義,船主知恩圖報,這兩者都值得我們去學習。
前些天鄰居家掃地,順便將我們家門前也給掃干凈了。我笑著對她說:“謝謝啊!”她說:“謝什么啊,舉手之勞嘛!”為了感謝她,媽媽讓我給鄰居家送了些自己種的蔬菜。雖然都是些樸素的話語,不算華麗的禮物,但換來的,卻是那千金難買的真情。
愿我們每一個人都揭下那個冰冷的,罪惡的面具,用一個最真實的自己擁抱世界,并把手伸向圣水里,悔過。用雙手去幫助別人;去努力奮斗;去捕捉人間的真,善,美。一個人的價值不在于他索取什么,而在于他奉獻了什么。愿我們每個人都能學會奉獻,學會幫助別人,學會知恩圖報,與人為善;愿船主和漆工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