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深度的作文三篇
深度,每一樣東西都有其的深度,比如:母愛、苦難、人......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深度的作文三篇,歡迎閱讀!
關于深度的作文1
母愛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是你一輩子也報答不完的,是無法用金錢買來的。
母愛是無私的。
直到今年,我還記得那件事。
那是前年的8月份,那是在放暑假,我本來答應媽媽每天要描4頁字帖,但是我只描了兩頁字帖,就出去玩了。我剛回來,就看見了媽媽。媽媽一見我,就問:“字帖描完了嗎?”“描完了。”“不錯,拿過來給我看看。”我驚了,只好把字帖拿過去。媽媽一看就怒了,拍著桌子說:“這不是才描了兩頁嗎?另兩頁你吃了!”“不就是兩頁字帖嗎?用得著那樣嗎?我明天一起補回來不就得了。”“不行,現在就給我描完了。”我很生氣,飯也沒吃,就跑回房間睡覺了。
晚上,我在床上翻來覆去,突然聽到了爸媽的說話聲。媽媽說:“我這樣做是對的,讓孩子先寫完再玩,這樣孩子玩的也盡興呀!”我靜靜地思考了媽媽說的話,覺得媽媽說得有道理,我真不該那樣,我很慚愧。
母愛似海,卻又比海更遼闊;母愛似山,卻又比山更高大。母親節到了,我要向母親說一聲:“母親節快樂!”
關于深度的作文2
男人應如山一樣厚重,做一個有擔當的男人,是一般膚淺之人難以為之的。它需要男人有一定的深度。
經常有人指男人“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其實是說,一個沒有歷練的男人,或未成熟的男人,是辦不成大事的。
所謂有深度的男人,無不在舉手投足,言談舉止間,透出一種風趣、冷靜、沉穩與睿智。一定要富有嚴謹、認真與果敢。這樣的男人,一定是頗富感染力與感召力的,讓人百“閱”不厭。猶如一本韻味十足的書,越讀越耐人尋味!并不是吹毛求疵之人,或者沾沾自喜之人,徒有一副空空的“皮囊”,所能斬獲的。
然而,這樣的深度,并是與生俱來的。它需經過千錘百煉,鳳凰涅磐,脫胎換骨。有這樣的句子:“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男人的深度,某種程度而言,可以說是經歷磨練的程度,非經九九八十一難,不足以成之。因之,這樣的男人,也許經歷了太多的大喜大悲,或者路轉峰回,甚至死去活來;這樣的男人,有著太多的故事演繹與蛻變;這樣的男人,有著太多悲歡離合,陰晴圓缺;這樣的男人,有著太多的曾經與過往!然而,這樣的男人,也毅然決然摒棄太多的抑郁與沉淪,而揮手向前,義無反顧。這也許就是成其深度的必然,也是男人最閃光,最耀眼之處。也是男人魅力之所在,撼動女人心扉的地方。
男人的深度,絕不是城府極深,也不是老謀深算,它實際上是男人的一種氣質和底蘊的載現。一眼洞穿的男人,充其量是一個簡單的男人,普通的男人。男人的內心世界,應該是極豐富多彩的,它既有柔情似水的一面,也有陽剛不阿的一面。“無情未必真豪杰”,一個不識人間煙火的男人,一定是一個怪物了。做一個真情的男人,做一個熱情的`男人,做一個深情的男人,這樣的男人深度,才會像陳年老窖,歷久彌香,醇香醉人。
“山不在高,有神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一個男人,其實并不難達到這樣的深度,只要有情,其深必達。情深意茂的男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男人,應該算是當今社會有深度的男人了。編輯評語 所謂有深度的男人,無不在舉手投足,言談舉止間,透出一種風趣、冷靜、沉穩與睿智。一定要富有嚴謹、認真與果敢。
關于深度的作文3
曾聽一老農說過名叫“渴稻”的耕種方法:每年春耕時要將水稻較往常深度上提幾分,這樣水稻才懂扎根到泥土深處去吸收水分和養料。對于人來說便也如此,唯有苦難才可筑就深度。
“最美的詩歌便是最無望的眼淚。”這句話放在李煜身上恰恰合適。回往前半生,溫玉軟香、紅帳旖旎,最是那觥晃交錯、衣香鬢影之處正值中年的君王用詩歌筑這甜美夢鄉;后顧后半生,國破家亡、物是人非,最是那小樓東風、明月不在之處落寞君王用筆寫下那凝著血淚的詩歌,不論氣韻、文采、內涵都因這人物全非的苦難而深深烙在了君王的心間,苦難將他推向了詩歌升華的境界,苦難筑就了李煜的深度。
生的苦痛與死的回避,苦難的歷程與熱誠的求索,肉體的疼痛與地壇的超脫,都在那個中年人心間頻繁地發生和發展,他已不能再忽略,是什么促使他拿起了筆,是那人我合人、靜從風中而來的地壇,抑或是那肉體的折磨與苦痛,是什么促使他滾動輪椅的手緊握住筆,是苦痛。苦痛猶如深淵,尼采說過:“當你在凝望無盡深淵的同時,無盡深淵也在凝望你。”他,那個中年人,他做到了,他潛心沉進苦難的深淵之中,他在那條苦難的河里看見了什么,是晃動的日光投影,是奔騰不息、匯聚于前的生命,抑或是憑空躍起的水珠?苦難筑就了史鐵生的深度。
蒼鷹需折翅再飛,果樹需劃傷結實,若是我們一味回避,人生固然風調雨順,可我們的根就會長在表土之上,我們無法經歷錘煉,無法接受沖擊,更可怕的是,那在表土之下的深邃、奧秘我們不會再接觸到,若是不能欣然接受、潛心叩問,我們會倒在深度不夠而引發的干涸之下,苦難筑就深度,深度筑就一個人真正人生的長度。
那年秋收之時,我又回到同樣的田埂旁,果然見到麥香十里,一片金黃的景象,那時,我便真正懂得了苦難筑就深度的道理。人人都不愿自己的結局潦草,但卻畏懼傷疤、畏懼苦難,若是毫不畏懼、欣然向前,那深植土地之下的根系才能托起成功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