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人士對高考作文題的點評
2012年湖南高考作文題為看圖說話,要求考生根據題意自擬題目作文。圖片為一雙伸出的手,配有文字說明:伸出是溫暖的服務,攤開是放飛的想像,張大是創造的力量,捧起是收獲的快樂……要求自定立意,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記敘文或議論文。對于今年的作文點評,不少教育界人士說是相當不錯的命題,而曾經經歷過高考的作家們則看法不一。 ——編者
教育界點評
一切從生長出發
黃耀紅
教育學博士、編審,湖南為先在線網創意總監
整體來說,湖南今年的高考作文是一個相當不錯的作文命題。我以為。其一,考題具有生長性。高考作文命題的思想起點在于,要提供盡可能廣闊的思維空間,盡可能豐富的思維層次,讓不同的考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有話好說。亦即一個好的高考命題,即使是在考場情境下,要在某一瞬間引爆思維、觸發情懷、激活話語,這就是高考作文的“生長性”。當然,命題既然是針對湖南全省的考生,就不得不考慮考生的城鄉分布、男女構成等多種均衡性因素。因此,除了考題的“生長性”之外,它還得具有“普適性”。
其二,考題具體多向性。在考題里,“手”是一個意像,一份寓意,一種語言,一種表達。應當說,每一種理解均可以成為一個思維的觸發點,聯想的拓展點,創意的生長點。如“溫暖”,如“想像”,如“創造”,如“收獲”,均可成文。同時,這些點與點之間的呼應、組合、重構,又可能營建更大的思維空間與意義空間。如“溫暖”+“想像”+“創造”或“想像”+“創造”+“希望”等等,或某兩個元素的疊加。這種組合顯然是多向的、多維的、多層的。僅從言說與成文的角度看,你可以寫那種有情境、有細節、有體驗的溫暖故事,以情取勝,以感動為目的;當然也可以發表關于想像、創造、希望之類的各種議論,并佐以各種例證。
其三,考題具有文學性。“手”作為命題的重要元素,它的獨特性在于它是形象的、傳情的、隱喻的。形象是文學的存在方式,審美的存在方式。如果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么,手便是愛與溫暖的傳遞。“牽手”是愛戀,“分手”是傷感,“捧手”是呵護,“放手”是飛翔,“動手”是創造。與“手”相關的一切想像,基本上指向明媚的精神氣息和感動的心靈世界。
如果考生足夠地心思細膩,均能從“手”這個細節出發,讓創意走得很遠,亦走得很美。這對于我們身處的這個道德生態被嚴重毀損的時代,對于食品安全嚴重危及我們自身生命的時代,不啻為一道陽光。我們太需要一種真善美的照耀。教育的過程,作文的過程,也應是我們心靈救贖的過程。何況是舉國關注的高考作文?
功夫在課外
周 紅
湖南師大附中高級教師
高考是“年年歲歲考相似”,高考作文題則應該“歲歲年年題不同”。今年的湖南高考作文題悄然變臉,自主命題9年以來,首次采用看圖作文的形式,來了一個成功的華麗轉身。
文學創作離不開創作沖動和靈感。這兩點在中學語文界很少有人談及,更遑論用來指導學生作文了。一道好的高考作文題,應該能夠引爆考生的創作沖動,讓他們拿到題目就躍躍欲試,而且不論哪類考生,都有話可說,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今年的湖南作文題,在這一點上是相當成功的。手,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重要肢體,看到那張開的手,能讓我們想起很多:英語里的“幫助”(Give Me A Hand)就是“給我一只手”,青年志愿者標志上也有一只肖形手……加上四句溫馨的提示語和省略號,實際上給考生以豐富的暗示,能很好地調動考生的創作沖動,獲得寫作過程中忘我投入的享受感。
一道好的作文題,還應該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關注自身的發展,而不是讓學生動輒想起那些死去的古人,把他們看成救命稻草。“名言薈萃,古人開會,反復嘮叨,高分絕對”這一高考作文“秘籍”,應對今年的湖南作文題是絕對無效的。而那些感動中國人物的頒獎詞,對寫好這篇作文似乎也起不了很大的助力作用。
在寫作要求上,今年的湖南作文題繼續限制了文體。其實,這道題既可偏重感性抒情,又可進行理性分析,所有考生都能施展出自己擅長的一套拳腳,不過記敘文更易上手而已。考生可寫自己當志愿者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可寫小發明小創造成功后的心得體會,可用“錢學森之問”反思我們當前的應試教育,可歌頌農民工用勤勞的雙手改變城市面貌的力量;農村或山區的考生可寫父母汗水澆灌下的豐收喜悅,白手起家綠化山林的壯舉……總之,發揮余地相當大。這便要求考生平時要積極參加學校及社會(社區)組織的各類活動,學會觀察生活,好好體驗生活,同時養成多讀書、勤思考的習慣,提升自己的知(覺)、情(感)、意(意志、智性)水準,為自己的人生發展打下精神的底子。
可見,要寫好這篇文章,功夫在課外。美國語言學家華特·科勒涅斯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當同學們的手在智慧的大腦指揮下“伸出”“攤開”“張大”“捧起”的時候,他們的身心得到了健康成長,寫作靈感也深深地植入了大腦。
“戴著鐐銬跳舞”
謝端初
長沙市田家炳中學高級教師
三十多年來,高考作文經歷了純命題作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三個階段。今年,湖南的作文題和去年一樣,依舊是材料作文,這似乎有復辟之嫌。其實不然。不錯,比較起風靡全國多年的話題作文,材料作文的寫法,要求考生反復推敲材料的深層含義,材料是寫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寫作要自始至終圍繞材料進行,考生在處理材料時要有求同意識,否則很容易導致偏題走題。因此,有人稱材料作文是“戴著鐐銬跳舞”。
不過今年湖南給出的題目,和以前的沒有給考生足夠的自由發揮空間,限制考生創造性思維發揮的材料作文有很大的不同,體現了應有的人文關懷,給定的范圍寬泛多了,考生有足夠的發揮空間,只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詞“手”、“溫暖的服務”、“放飛的想像”、“創造的力量”、“收獲的快樂”,基本上就沒了偏題跑題之虞。同時,文題照顧到了不同層次的考生,讓人人都有話可說,也因此更能檢測出考生的水平。
透過那雙手……
黃雙玉
長沙市同升湖實驗學校高三語文教師
今年湖南高考作文題別具一格,最主要的是表現在命題形式上。綜觀近幾年全國各地的高考作文題,圖畫作文以其審題難度大而日漸式微,而今年湖南的高考作文題卻一反常態,自2004年自主命題以來,首次出現“圖畫+材料”這一命題形式。
理想的作文題應該體現限制性和包容性的協調,題目就像一個入口,看起來不大,但入門后里面可寫的園子卻非常闊大。今年的作文題相比往年,其新材料作文的命題形式更加明顯。盡管是圖畫,然而下面的補充文字說明材料為考生提供了多角度的寫作范圍,反而降低了審題立意的難度,提供了廣闊的寫作空間。
作文審題立意的難度雖然降低,然而根據上述材料找到一個創新的角度,確定一個深刻的立意也并非易事。圖畫和材料都圍繞著“手”的主題,從系列的揭示性話語來看,不難得出命運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惟有雙手能開創美好生活等道理。生活中一個小小的善舉,往往能鑄就大善大美,這也不妨是一個好的立意。除此之外,圖片和材料中的“雙手”是不是也可以是比喻而另有所指:我們是否可以做這樣的聯想,雙手表明的是行動,是踐行,是心靈的坦率、真誠等等。
今年的湖南高考作文,更體現出一種人文關懷,強調生活體驗和智性思辨,引導考生個性表達,寫出個性體驗,表達自己對社會、歷史、人生、自然等方面的認識和感悟。透過圖畫中的那雙手,我們更應該看到今后作文的方向:引導考生關注社會現實,強調對生活、生命的獨特體驗,寫出真情實感。
高考同題作文
請你一定緊握希望
曹萍波
2009年考生,湖南商學院大三學生
看到這個與手相關的題目,我一瞬間記起我的高中班主任給我的一句話:即使你一無所有,請你一定要緊握希望。我一直不忘這句話,它時刻在我對生活喪失耐心與氣度的時候提醒我:相對于我心里的'千軍萬馬、豪情萬丈,給予自己所處的生活穩定的希望才是更珍貴的。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里有一句臺詞:“記著,希望是件好東西,沒準兒是件最好的東西,而且從沒有一樣好東西會消逝1有這樣一則故事:從前,一個年輕人問一位得道禪師:“世間真的有希望嗎?我真絕望于我的貧窮與凄苦。”禪師讓他伸出手,攤開他的手掌說:“這道是你的生命線,這道是你的事業線,這道是你的家庭線,然后把手攥起來,你知道你的希望在哪里了嗎?”年輕人恍然大悟,希望就掌握在他自己手中!
太久以來,我們被灌輸的就是如何去成功,這種教育理念下出來的孩子特別容易喪失溫情和希望,古人云“風花雪月本閑,而勞攘者自冗”,用勞者的心,是體驗不到天賜大美的。拿生活來說吧,生活在多雨的長沙,總有種被當魚養了的感覺。
但即便如此,生活仍然充滿希望,比如我曾經在一個下雨天,看到一個年輕女孩伸出手,為一只狗撐傘;我曾經在湘劇院門口,看到一個小女孩伸出白嫩的小手,給一個行乞的老人送一塊西瓜;我經過韶山北路上的維一星城,棕櫚高聳巍然,放眼盡是生命的全新顏色和野性,就像一種篤定而不動聲色的高貴,在春陽下耀眼。偶然某次低頭的時候,還驚覺滿城花開正好,樹木在微微躁動的空氣里,和著塵土的囂聲,微微地笑著。
生活其實就是這樣,需要人們懷著希望去體驗,我常常這樣想:在每一段焦躁的行程中,我是不是正路過猴子石大橋呢?是不是正在湘江邊匆忙前行呢?是不是去了桃子湖或者青竹湖呢?是不是正忽略了桐梓坡路旁的迎春花呢?又是不是忘記抬眼看看學院內的高大樟樹呢?是不是能夠恍然感受到,春風像是一只手,正在輕輕拂過面頰,拂過這座龐雜尖利的煙火城呢?
每一個人存在于這個世間,最美好的狀態應該是:每一天都過了,每一天似乎也都錯過了,靜候時日,后來又認為每一天都是這樣的。最好的生活是懷著希望慢慢變老。所以再復雜也要看到恒定的希望,無論生活抑或命運對我們做多少手腳。
伸出愛的雙手
彭穎
長沙田家炳實驗中學1103班
生活中,我們對于需要我們關心、幫助、愛護的人,應毫不吝嗇地伸出愛的雙手,每當我們伸出關愛之手時,這個世界可能就會少一串淚珠,多一張笑臉。
我們都是大千世界平凡的一員,都無可避免地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失意、落寞時,我們最渴望一雙溫暖的手能撫平心靈的創傷,給自己走出陰霾、戰勝逆境的勇氣。希望被人愛的人,首先要愛別人,同時要使自己可愛。為他人、為自己,我們都不應吝惜伸出愛的雙手。
孟子曾說過:愛人者,人恒愛之。特蕾莎修女就是有著人間大愛的奇女子。上個世紀中葉的印度加爾各答是人間地獄,傳染病肆虐。特蕾莎在教皇的幫助下,與其他12位修女成立了仁愛傳教修女會,給予了貧病者、垂死者等以無私的關愛。1997年,德蕾莎修女去世了,她用火熱的心、溫暖的手融化了窮人、病人、孤兒、孤獨者、無家可歸者和垂死臨終者內心的堅冰。印度替她舉行了國葬。2009年10月,諾貝爾基金會評選1979年和平獎得主特蕾莎修女為諾貝爾獎百余年歷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獲獎者之一。
大愛無疆,大愛無聲。回看華夏大地,我們的道德楷模雷鋒雖歷經半個多世紀仍熠熠生輝。車站里,有他攙扶老人的有力的雙手;火車上,有他為人端茶送水熱情的雙手;工地上,有他遞磚送瓦的壯實的雙手……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當今社會物欲橫流、拜金主義盛行,隨之蔓延開來的是人心的冷漠。2011年10月,一出慘劇發生在佛山:年僅兩歲的女童小悅悅被一輛面包車兩次碾壓,幾分鐘后又被一小貨柜車碾過。七分鐘內在女童身邊經過的18個路人,竟然對此不聞不問。最后,一位撿垃圾的阿婆把小悅悅送到醫院,七天后,小悅悅經醫院全力搶救無效離世。這樣慘痛的實例讓所有人都震驚,那樣活潑的生命就在路人的所謂“淡定”中慢慢流逝,直至消亡,當一個人需要關懷,需要別人向她伸出援手,付出愛的時候,卻沒人理睬她,她有多痛苦,這些人良心何在?漠視別人的生命的人,也就是茍活在這世界上罷了。
人生最美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命時,也還能以你所創造的一切為人們服務。讓我們一起伸出自己的手,拉身邊的人一把,幫助人是快樂的,不圖回報。我們的世界需要愛,有愛讓人不再覺得世界冷漠,讓人不覺得孤單。共同的追求,共同的期待,世界充滿愛,是我們心中的理想世界。
翅膀的力量
周宓
湖南師大附中1012班
鳥兒有翅膀,能帶它們自由翱翔。我們有手。手是翅膀,擁有凌駕天空的力量。而每個人都有這樣一雙充滿力量的手,能帶他們飛,在屬于自己的天空歷經風雨,享受陽光。一雙又一雙,無數翅膀緊緊相連,世界會登上美好的云端。
曾經看過一張圖片,是一雙農民的手,黝黑的皮膚上布滿了皺紋,指甲破損,指縫還殘留著泥土的黃色。這樣一雙粗糙而寬厚的手是讓人敬仰的,它帶著對土地深沉的愛與眷戀,訴說著無數個日夜里,主人含辛茹苦的勞作。我仿佛可以聞得到禾苗的香味,看得到農民臉上的汗珠。列賓的那幅《拾穗者》毫無預兆地閃入我的腦海。深秋的稻田,彎腰耕作的農民……有時在想,他們并不只是平凡的勞作者,他們是精靈,創造出人類力量源泉的精靈。他們的身上,散發著不可言說的質樸的美。再偉大的人都離不開他們的雙手呵護和成長在泥土之上的杰作。因而我被他們的手感動——這是扎根在泥土里的翅膀,因為勞動,所以偉大。
于是又想起一位高鼻梁、愛穿黑色針織衫和牛仔褲的美國人。他手舉著一部小小的電子產品,面帶自信地微笑。他的名字叫做喬布斯。也許多數人只看到他成功的光環,鮮少知道他是一個棄兒,從小在孤兒院里長大。他的經歷是坎坷的,然而,讓我佩服的不僅僅是他20多年克服癌癥生存的勇氣,更是他那雙不停創造的雙手,和那顆固執而富有創造力的心。蘋果公司之所以有如此成就,離不開他的銳意求新。在癌癥的折磨下,他的手長卻瘦削。但正是這雙手,如魔術師般,給世界帶來了第三個震驚和深刻影響人類的蘋果。第一個是夏娃偷吃的那個,第二個是砸在牛頓頭上那個,第三個握在一雙手上——勇敢而充滿創意的喬布斯的手上。因為創造,所以偉大。
也許不一定每個人都有一雙手,但是每個人,都有翅膀的力量。看過殘疾人舞蹈《手牽手》的人,誰都不會忘記那個美麗的女孩。她從小熱愛舞蹈,卻在14歲那年失去了雙臂。堅強的她沒有放棄,用比別人更多的努力來換取夢想的果實。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她的內心一直充滿希望,日日夜夜地刻苦訓練,她逐漸成為了舞臺上同樣美麗的白天鵝。沒有雙臂,她一樣可以優雅地旋轉、跳躍,向人們展示她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她的雙人舞《手牽手》打動了無數觀眾,也激勵了無數在黑暗中掙扎的人們,為夢想而拼搏。“我知道,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飛過絕望……”當張韶涵的歌聲響起,我仿佛看見,女孩身上那雙隱形的翅膀,在輕盈地扇動。失去了手的她,卻在心中長出了一雙更加完美的手—— 一雙充滿希望和力量的手。因為緊緊握住夢想的土壤,所以綻放,所以偉大。
正是千千萬萬這樣堅定向前的人們,用雙手創造了這個美麗的世界。我想起活躍在社會各個角落的志愿者們,也許有的時候,一個人的雙手是卑微的,但是無數雙手連接起來,就可以鑄成一道愛的城墻,抵擋一切。我似乎明白了為什么中國志愿者協會的標志是一雙張開的手。手牽手,傳遞的是溫暖、愛和力量。
作家微評
感覺并不是很理想
閻 真 1980年考生,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省作協副主席
我是1980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那年的作文考題是《讀<畫蛋>》有感,題意是達芬奇學畫之初,老師要他從畫蛋入手,這包含的思想是學習要打好基本功。
今年的高考作文題,我的感覺并不是很理想。不論考生往哪個方面展開,思維取向都已經被規定,想像空間不夠開闊,更談不上有足夠的個人思想性創意的空間。希望以后的作文題能夠留下這種空間。另外,題目本身稍感矯情,“張大的……”“捧起的……”并不是圖片本身的內容。
有廣闊的想像空間
王躍文 1981年考生,省作協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
手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的意向,圖片的說明文字部分地詮釋了手這個意象的含義,但并不窮盡或限制其含義,考生有廣闊的想像空間。既可作記敘文,又可作議論文,靈活的體裁選擇,能讓考生各展其長。
學生的寫作與自身的作文訓練、成長經歷很有關系。記得 1981年的高考作文題,是閱讀一篇短文,寫一篇讀后感,題目為《讀<毀樹容易種樹難>》,我當時是從綠化和環保的角度來寫的,我的語文老師說我寫偏題了,很多同學都是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立意的。結果語文成績出來后,我排在全縣前茅。
提示文字有點俗套
湯素蘭 1981年考生,湖南師大文學院教授、省作協副主席
看圖作文是種好形式,便于學生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記得有一年的高考作文也是看圖作文,圖為一個橫截面,一個挖井的人扛著鐵鍬走了,口里說著“這里沒有水”,地上留下了深淺不同的多處坑。其實只要在任何一處堅持挖下去他都能挖到水,可惜他都沒堅持。而且,在后來的生活中我常會想起這幅畫,讓我懂得堅持的重要。
不過我認為今年這個看圖作文題對“手”的提示文字多少有點俗套,讓學生都靠向幫助、創造、收獲等主題;不如只是一雙手更能有利于學生發揮,也更能考察出學生的創造力。
不會跑題,可拉開分值
謝宗玉 1992年考生,湖南作家網總監,一級作家
我以為高考作文,重要的是檢驗學生的表達能力,文字運用和調度能力,如何用生動形象、簡潔有力的文字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再就是檢驗學生對同一題材表達主題的深淺程度,借此考察學生學識思想和思辨能力;最后是檢驗學生是否有異于常人的奇思妙想,有特別的才華或才情。所以高考作文題,外延不宜過于寬泛,也不宜限得太死,要有一定的主題傾向,主題又不能太過直白膚淺,讓學生沒有發揮的空間。
今年湖南的作文題,一雙手的外延足夠廣闊,可以任學生發揮,又用四句話加以框定,有利于閱卷老師在相似的題材上,對比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和思想深淺。而有別樣才華的學生,也還是有發揮才情的空間。就是說,這個作文題不可能跑題,卻有拉開分值的空間。只是這四句話都是贊美手,其實毀滅世界的也是這只手,如果四句話中的其中一句是引導學生做這方面的反思,發揮的余地就更大了。
從純文學到電影:充滿爭議的名著改編之路
從純文學到電影:
充滿爭議的 名著改編之路
張藝謀洗盡鉛華的《歸來》日前上映,褒貶不一。其中張藝謀把嚴歌苓小說原作《陸犯焉識》“掐頭去尾”的處理方法成為最大的爭議,批評者多數認為對原著的還原度不高,無法體現原作價值。 事實上,今年的不少名導都選擇純文學改編,除了張藝謀,陳凱歌“磨劍”將徐浩峰的硬派武俠小說《道士下山》搬上銀幕、徐克使用3D重現紅色經典《林海雪原》,國產電影再度借力嚴肅文學之風愈演愈烈,而電影與文學改編的關系也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在國產電影的“爛片時代”已經來臨的背景下,純文學會成為電影改編的“救命稻草”嗎?本報記者針對此問題,采訪了相關的業內人士。
1
改編的核心在于重現文本價值
自電影誕生以來,純文學與電影就屬于“孟不離焦,焦不離孟”。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文學的本體是文字,電影的本體是影像,文學改編成電影是媒介的變化。在一個國產電影爛片為王,被詬病“故事凌亂、思想空洞、缺乏共享價值觀”的語境中,純文學改編是否依然有現實意義?
影評人蘭波認為,純文學改編即使不是將來電影創作的中心,至少也要彌補那些粗制濫造,不太會講故事的導演的“短板”。作家趙凝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指出,純文學改編電影形式上說會吸引大眾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了故事文學性,讓電影更有厚度”。
記者梳理了自2010—2013年上映的根據純文學改編的電影。包括《唐山大地震》、《山楂樹之戀》、《趙氏孤兒》、《讓子彈飛》、《金陵十三釵》、《一九四二》、《白鹿原》、《王的盛宴》、《危險關系》在內的10部根據純文學改編的電影在上映之后或多或少都遭遇過“板磚與口水齊飛”的境遇,原著黨滿屏“吐槽”,其中以《白鹿原》最甚。許多觀眾看過該片之后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失望”,認為相比于原著的“史詩氣質”,該片顯得過于蒼白單薄。以至于有觀眾在網上評論說,電影應該改名叫《田小娥傳》。
作家嚴歌苓最近談到根據她的原著改編的《歸來》時,她打出99分,并認為從小說到電影已是一種成功,“故事已經打破了年齡和時代的界限,用一種人類可以流通的情感方式來呈現。”然而有趣的是,觀眾并不“買賬”,尤其是看過原著的人質疑,電影里的敘事喪失了原著所有的超越上世紀80年代傳統文學的主題。
那么,到底什么樣的改編才算是成功的?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認為,從文字到影像,當中涉及導演編劇對文學的獨特詮釋、專業演員的演繹,還有時代轉變衍生的現代意義等,“如果電影無法重現原作小說的文本價值與精髓,這種改編很難談得上成功。”
在影評人崔建明的眼中,世界上多數經典的電影都改編自經典的文學名著,文學與電影之間的滑動不僅僅只是“情節”的容器從文字變成影像,更是一種精神氣質的延伸,“根據純文學改編的經典電影幾乎都是文本精神與風格化的完美統一。”
2端正對改編的“態度”
縱觀這幾年來,純文學的電影改編之路并不平坦,崎嶇難行,每一次改編之后都引發現象級的爭論,這背后原因何在?
崔建明認為“癥結”在于“亂改”,對文學和改編文學的藝術沒有端正的“態度”。其以張藝謀的電影為例指出,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到如今的電影制作中,張藝謀改編劇本不再是以作者和原文本為基礎,而是聘用了所謂的“文學顧問”,間接地進行文學文本到電影劇本的二度創作,不少地方大大折損原著的魅力。“中國導演對文學的文本從理解、研究到表現都不到位,連還原的能力都沒有,更談不上創新,說到底還是功夫不到家。”
馬爾克斯說過,一流的小說常常拍不出一流的電影,一流的電影往往改編自三流的小說。影評人王對此有自己的解讀,“這話雖然不是絕對,至少說明了并不是所有的小說都適合改編成電影。比如《白鹿原》,你要在154分鐘的時間內講述近50萬字的內容很難;再者像《百年孤獨》、《追憶似水年華》也很難影像化。”他認為,改編的前提是有一個適合的題材,純文學要提供一個通俗意義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故事。
在純文學改編之中,記者常看到的吐槽是“消費歷史”。譬如,《唐山大地震》與《溫故一九四二》曾陷入“消費國難”的質疑。觀眾于先生就表示過不解,“靠歷史傷痕來吸引關注,卻拋棄無數真實的回憶和記錄。改編能不能找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呢?”
面對純文學這座“高山”,是捍衛還是顛覆,是解構還是重組,是還原文本還是現代語境下的再現?純文學改編成電影,在不少導演眼中是一件冒險的事兒。王全安曾表示過,“改編是既要讓觀眾覺得講了一個新的故事,但同時還忠于原著。你不像原著,這等于是失敗了。如果只是像原著,而不是像一個好的電影,那么這個電影也沒法看。”
披著純文學這件華麗的外衣,以端正的態度創作,是否就意味著與好電影畫上等號?崔建明認為并不一定,“純文學是手工產品,電影是工業產品。手工產品的好壞只取決于一個人,而工業產品的好壞取決于一群人。”
莫言曾在一次采訪時解釋文學改編成電影的創作規律,“小說家為影視提供的不僅是故事情節,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種意境、思想價值、文學藝術的意蘊。”而對于一部好電影來說,成功的改編僅僅是萬里長征走完第一步,背后更需要成熟健康的工業體系做后盾。
【教育界人士對高考作文題的點評】相關文章:
高考作文題及點評05-26
高考作文題的點評05-29
高考材料作文題目點評06-07
高考作文題名師點評05-27
高考作文題練筆及點評05-23
廣東高考作文題點評05-23
2007高考作文題目點評06-07
高考作文題點評怎么寫05-31
2017年湖南高考作文題及點評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