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怎么增強高考作文的語言形式美
現代語言學認為,語言形式不僅是內容的外在體現,不同的形式,直接孕育著不同的內涵。英國藝術家克萊夫·貝爾在他的《藝術》一書中認為:“在各個不同的作品中,線條色彩以某種特殊方式組成某種形式或形式的關系,激發我們的審美感情。這種線、色的關系和組合、這些審美的感人的形式,我視之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藝術的共同本質!薄耙馕丁眰戎刂该赖母星,“形式”則是反映美的藝術形式。它說明藝術品內的各個部分融合為一種渾然的關系,意味與形式密切相聯,不可分割。美術如此,文學依然,興起于西方二十世紀初期的形式主義美學理論,更是拋棄對文學內容的關注,而是試圖從形式入手來探究文學的奧秘?梢姡膶W語言的形式并非我們以往認為的思想細枝末端的補充,有其獨特的地位,值得我們研究。本文試著提出一系列有關加強語言形式的意見,供大家寫作中運用。
一、力求語句陌生化
陌生化是西方以什克洛夫斯基為代表的形式主義文論派提出的文學觀點。他們認為文學的本質在于形式,形式的變化喚醒了人們審美感知,在語言形式變化之中,也就使文學之為文學突出來了;落實到語言上,便是陌生化手法的運用,即通過運用藝術的技巧,使讀者感到文學作品陌生化,其形式變得理解起來很困難,從而增加讀者感覺的難度和時間長度,達到審美目的。
我們這里把它分為字詞的陌生化和句式的陌生化。首先,字詞的陌生化。這是指我們在表達某種意思時,有意識地使用一些不常用的新鮮詞來代替常用的詞匯。如下面所舉實例。
“十月的風又翻動起安詳的落葉”。用“翻動”和“安詳”很好地形容出風的自然與葉的從容。
“女兒卻像一株拔節的竹筍,在不知不覺中長大了,她的日子一天天光鮮起來。”“光鮮”可以用來形容“竹筍”,作者順手在這里又用在形容人過日子的感受,顯得新奇而富有想象力了。
“牠(指草)在那里——青青向樵人罷。”“青青”一般做形容詞來修飾中心語,在這里卻用作狀語了,強調方式了,從字面中就傳達出芳草的風姿與神韻美了。
上述三例中的用字,在日常表述中是不常見的,惟其少見,讀者在閱讀時才體會到一種前所沒有的新鮮感。
其次,句式的陌生化。它主要包括語句中字詞組合的與眾不同和句式的非正常化。前者比如句中名詞的排列,后者最典型的是倒裝句,包括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等。我們對這種審美語言屢見不鮮。先看名詞并列的奇妙用法,舉例如下:“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黃庭堅)上述兩句話的組合,都可從廣義上看做是名稱并列。其詞句之妙并不僅僅來自于語感上的和諧節奏,更為奇妙的是從意義上看,正是用了名詞并列,從而加劇、豐富了了句中詞與詞之間的邏輯搭配的多種可能性。如第一句,詩人是先聽到雞叫才凝眸望月?抑或相反?是人行過板橋時發出聲響才關注積雪之厚,還是正是由于見雪而后注目人跡呢?這一切都無定論,惟其有多種可能,才顯示出古典詩詞的含蘊之美。再看語序倒裝上的例子:
“樹則沿壩有……草更不用說……”——《橋·沙灘》
“與水并是流——橋上她的笑貌!薄稑颉ぢ飞稀
此組用語,仿句古漢語,打亂語序,制造成份省略(缺主語或賓語),且多使用古典句法(賓語前置,主語后置)。一方面,突出描述的對象;另一方面,造成閱讀受阻,增強讀者審美感受?傊,以上事例,都是“語言能指鏈的斷裂!且揽窟@個 斷裂 ,去打開完整序列上的缺口,加大語言跨度,增加語言點,以實現空間擴張的無限性!薄1】
二、增強語言色彩美
首先,色彩字的運用。即多用表示顏色或者能喚起讀者對色彩聯想的字詞,誘發讀者的視覺審美趣味。我們以中唐著名詩人李賀詩中用字來分析。如《雁門太守行》一詩:“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边@是一首寫沙場征戰的詩歌,血腥場面本不宜使用艷麗色彩的詞語,但本首詩中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詞,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紅色,非但鮮明,而且濃艷,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面。學者們還進一步指出,李賀詩中運用色彩意象最多,其敷彩設色的藝術也很獨特。據學者統計,李賀詩中出現頻率最高的顏色是:“白”字!其后依次為“紅”、“青”、“黃”、“綠”、“粉”、“碧”、“紫”、“黑”、“赤”、“褐”、“黛”!2】可見,李賀有意在詩中創造出繁多密集的色彩詞藻,以求喚醒讀者強烈的視覺感受,從而激發讀者無比豐富的想像與聯想。
其次,幾種色彩相互搭配、相互映襯。世界豐富多彩,正是不同的事物才斑斕了世界的色彩。對于人類來說,從哲學上說,認識事物是多角度的,沒有孤立的事物,正所謂,沒有矛盾也就沒有統一。這個道理體現在富有色彩的文字運用上依舊有效。試想,一篇文章,只充滿了單一色彩的字眼該是多么的單調與乏味呀!所以,注重審美的文學家們在他們的審美視野中,總是運用多種著色字眼,點燃我們的審美激情。方法可歸納為以下兩大種。一,不同色彩各自獨立,相互對比,在鮮明的差異中,給讀者視角以沖擊。如紅顏白發,“江碧鳥愈白,山青花欲燃”,“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在顏色沖突中,讓讀者獲得更加鮮明的視覺美感。二,幾種色彩,相互協調,互為陪襯,在相似又相比之中突出其主導特色。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上述中,“青”與“綠”、“碧”與“綠”色彩相近,相互烘托,加深讀者對綠色的印象。
三、留意語言節奏美
我們知道語言節奏與音樂性緊密相連,這是因為音樂(聲音)和語言是在時間中存在的介質(我們在每一瞬間只能說出一個字,字與字之間的結合受到時間的無情控制,人力無法控制),具有不可逆轉的歷時性。與之相反,繪畫則不受時間限制。由于時間的因素,致使語言產生的節奏感,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外物與人們的生理結構相吻合,二者一經合拍,使人便產生心靈的共鳴;另一方面,語言的節奏感意味著“相當”原則的使用,而使各種語言搭配之中,以“相當”原則(側重指語言形式上相似或相反)組合,其語言表達中的時間流失才給人以一種“音樂時間”的感受。這種技巧除具有詩的功能的語言外,其他語言均不能用。【3】因此,語言的節奏美就特意為大家所矚目。
在音韻上,現代漢語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音,其中各音調有機的相似出現與相交出現,都會在聽覺上使人們捕捉到一種特有的韻律節奏美感。對于這一點,我們在詩歌中可以看到最常見、最多的例證。這里,我們主要從字數的多少搭配兩個方面來討論節奏感。其實,在篇幅較長的文學作品中,我們依然可以通過巧妙地使用漢字來獲取節奏感。
我們看汪曾祺名作《受戒》中的語言:“英子跳到中艙,兩只槳飛快地劃起來,劃進了蘆花蕩。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著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野菱角開著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只青樁(一種水鳥),擦著蘆穗,撲魯魯魯飛遠了!
該段以寫景為主,以清新的氣息,烘托了人們的內在情緒與當下和諧氣氛。不僅如此,在語言的節奏感上,其中每小句停頓末尾中有五個字都是以“ang”音收尾,產生一種韻律美;在字數上,按照順序,六字句和四字句各四句,八字句和五字句各兩句,三字句六句,其余九、十一、七字句各一句。在整齊中顯示著節奏感,同時夾雜些不規則的句式,又使句式顯得靈活而不呆板。
再看他的《昆明菜》的幾句:“炒雞蛋天下皆有。昆明的炒雞蛋特泡。一掂翻面,兩掂出鍋,動鍋不動鏟,趁熱上桌,鮮亮噴香,逗人食欲!币运淖志錇橹鳎s以有節奏的七、八、五句式,讀來朗朗上口,自有一種和諧的節奏感流貫其中。或許,這也就是汪曾祺追求的“文氣”吧。
以上從語句的陌生化、文字的色彩、語句的節奏感方面簡要地欣賞了文字的形式美,這只是語言形式美的一個縮影。希望大家在寫作中自覺注意,那樣我們的文章就會流露出逼人的審美感。
【怎么增強高考作文的語言形式美】相關文章:
如何備戰高考作文 怎么寫好高考作文02-16
高考作文語言如何出彩01-13
增強的近義詞是什么01-17
增強士氣的班級口號摘錄03-31
增強士氣的班級口號320句04-10
增強士氣的班級口號80條04-01
增強團隊凝聚力的標語03-08
高考作文04-04
【精選】高考作文07-12
精選高考作文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