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高考作文命題的“三性”及對策

時間:2021-04-11 10:39:03 推薦作文 我要投稿

高考作文命題的“三性”及對策

  一、題目的哲理性

高考作文命題的“三性”及對策

  如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和1995年的《鳥的評說》的寓言故事,都滲透了深刻的哲理性。“樹木、森林和氣候”之間蘊含著一種樸素淺顯而又深邃的哲理,這個哲理沒有超過考生的生活知識及理解能力所達到的范圍;《鳥的評說》同樣涉及到哲學范疇的問題,潛伏著生活中深層的課題,即全面地看待人與事等。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平時就要有針對性的.訓練。要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引導他們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事物之間的相互制約性和聯系性,并以小見大,見微而知著,掌握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基于上述認識,我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曾擬了以下題目:《從<項鏈>中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刻舟求劍>中得到的啟示》———切忌形而上學看問題;《從<落葉>中悟到的……》———見微而知著;《中國青年為什么穿日本和服拍照》———學會抓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收到了較好效果。

  二、題目富于現實性

  近年來,高考作文的命題很多要求考生能對生活、社會問題發表見解。有的由自然現象引向生活,有的由生活現象過渡到社會問題,有的從寓言故事引發出社會弊病,有的從生活瑣事中折射出引人深思的課題。而且命題涉及到的各種門類的知識也越來越多。如1985年的作文題是關于“三廢”治理問題,涉及到環衛方面的知識;1986年作文題觸及到林業、氣象和生態學等方面的知識;1990年的就一對孿生姑娘對玫瑰園的不同看法,寫一篇議論文,聯系到如何看待社會本質和主旋律的思想方法問題;1994年的《嘗試》,輻射出更多的生活常識及悟出諸多的人生真諦。所以,教師一定要打破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將作文教學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土壤之中,幫助學生真正地深入生活,了解生活,養成良好的觀察生活的習慣,善于采擷生活中豐富的素材,從而達到“以小見大”地剖析事物,反映現實生活。并要不斷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引導他們多讀書、多看報,抓好寫作素材的積累,使之寫作視野極度地開闊起來。

  三、題目的極大可塑性

  首先是內容上的可塑性大。行文可深可淺,取材極其廣闊,不必臨場搜索枯腸。例如1988年的作文試題為《習慣》,這是繼1982年之后的又一次直接命題作文,它盡管是采取了我國傳統的命題方式,但仍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它有極大的可塑性和靈活性,其外延極為廣闊,考生既可以寫個人生活、學習和工作方面的習慣,也可以寫社會、民族,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既可以寫日常生活中淺表性的問題,也可以觸及社會中較深層性的重大命題;既可以大膽地抨擊傳統的陳規陋習,也可以謳歌贊美時代的新風;既可以透視社會

  的焦點問題,也可以贊頌改革開放后的新人新事。因此,這是一個完全開放的題目,考生完全可以自由馳騁自己的筆墨,以達到淋漓盡致的“吞吐”,無拘無束的“歙張”。其次是表達形式上的可塑性大。1986年的《樹木?森林?氣候》,行文體裁可以不拘,可以議論為主,也可以夾敘夾議,只要吃透精神,把握中心,持文有據,言之成理即可。至于如何運用題目所提供的材料,如何布局謀篇,便待考生隨心駕馭自行安排了。1995年的高考作文題是寓言詩《鳥的評說》,這是一種“一題多體,一題多向”的設計,也是一種多層次的寫作考查。考生可在不同的文體中,從不同的角度盡情揮灑,駕輕就熟,充分調動其積極性,發揮其寫作才能。基于這樣,高中畢業生的作文訓練,就必須盡可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抓好寫作素材的積累,要指導學生博覽群書,要讓學生觸及各種文體。既要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又不能忽視形象思維;既要培養順向思維,又要倡導逆向思維;既要培養實體思維,又要注重空間思維。平時要把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各種應用文和散文等文體的訓練務必強化,作到一“專”、二“博”、三“活”,才有希望達到成功之彼岸。

【高考作文命題的“三性”及對策】相關文章:

淺談高考作文命題的三性及對策05-31

淺談高考作文命題趨勢及對策05-30

高考作文的命題05-30

高考作文問題與對策05-29

高考作文命題新走向05-28

高考作文命題走向教案05-30

湖南高考作文命題研究05-30

高考作文命題的新走向05-31

名家解析高考作文命題05-29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中文一二区精品在线 | 一区二区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国产 | 久久福利视频导航 | 亚洲产精品VA在线观看 | 色婷婷综合和线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