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高考作文
一次高考作文,既是對考生十年寒窗的回應,也是對考生將來方向的引領;但無論如何,它承擔不了目前現實教育問題的全部分量。它需要且走且停,等待滯后的現實。
每年高考作文出爐,都像最終被揭開面紗的新娘,免不了被評頭論足。名師評點,作家下水作文,段子手吐槽等等,構成了每年一度的網絡狂歡,其關注度,似不亞于每年的春晚。
關注緣于重視。很少有科目像高考作文這樣,擁有全民認可度,甚至說情結也不為過。曾經一度有人提議,整個語文考試,干脆考一兩篇作文就可以了,因為這是對語文能力最好的檢閱。事實上,一些地區的作文分值,的確從六十分提升到了七十分。
作文,寫文章,所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謂文章天下事,很少有其他民族像中華民族賦予文字以如此重要的地位。而高考作文,也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進士制或行卷之風,宋以后更演化為嚴格的科舉考試制度其實就是考寫文章。如果借鑒榮格的術語,對高考作文的重視,甚或已成了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
也正因為如此,在中國,高考作文的命題才會聚焦那么多的目光,承受那么多的挑剔與批評。事實上,作文命題并不只是命題者的`獨角戲,而是一個少部分考官(命題者)與數百萬考生的對手戲。當批評者和段子手們從美學、哲學、社會性等挑剔著考題的方方面面時,考官們所著眼的,不能是個人才華的表演,而是一個融匯了知識體系考量、不同水平考生的平衡,甚至包含了應試心理學的綜合考量。
具體來說,高考作文命題,首先需要保證考題的科學性。不僅是考題的嚴謹,還包括了要將不同成長背景、不同民族宗教以及可考量性本身等都納入考慮。其次,需要考慮到命題適當的開放性。這意味著既要能給考生以想象、思辨和發揮的空間,還要對這種自由度加以適當限制,通俗地說,不能漫無邊際地發揮,要能放能收。再次,還得考慮作文特定的審美屬性,引導學生能在不太長的時間里,用形象說話,提供學生多種思維的可能,以及激發學生的文化意識。
從這個角度,今年的高考作文題目,如白鹿原上奏響一支老腔神奇的書簽虛擬與現實評價他人的生活等,都體現了對上述三種特征的把握,包含了命題者的匠心。
但是,高考作文對上述標準的追求,在客觀上,又受限于應試教育的現實痼疾。后者限制了學生知識面的寬度、思辨思維的形成,以及對現實社會的關注。一次高考作文,既是對考生十年寒窗的回應,也是對考生將來方向的引領;但無論如何,它承擔不了目前現實教育問題的全部分量。它需要且走且停,等待滯后的現實。
因此,段子手們自可以望文生義,插科打諢,或者瀟灑地指摘這也是自由社會應有之義;但同時,守護并發展傳統文化之路,正蘊藏在考題背后,師生們的互動之中。它呼吁著我們的耐心和尊重。
【淺析高考作文】相關文章:
淺析安徽高考作文審題05-31
淺析婚姻的散文04-24
淺析舒服近義詞的運用03-06
淺析閱讀理解的技能05-01
淺析流行文化11-26
淺析什么是下水作文01-07
淺析比喻是什么03-27
淺析口技創作背景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