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征文:成長之路
孩子天生都是璞玉,長大以后成為什么樣子,一方面是孩子自己的選擇,更重要的是我們家長給到孩子什么樣的教育。今天在這里分享幾點心得,希望能給“在路上”的朋友們一些幫助。
一、孩子成長的核心基礎——道德品質
當下的國情讓我們的孩子大部分的時間是由爺爺奶奶輩或則阿姨帶,我們自己的由于工作很少與孩子有較多的時間進行溝通,加上獨生子女的情況較多,爺爺奶奶比較溺愛,很容易讓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一切為自己的壞習慣,甚至壞脾氣。
因此,要讓孩子更好的成長,孩子的道德品質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學校里日常教育的內容,要讓孩子充分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不僅僅是我們對孩子不斷的說教,更多的是我們自己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同時,道德品質教育可以更好地讓孩子學會分辨是否,健全自己的心智,讓其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具備更多的韌性,而不是依賴大人,依靠外力。
隔代教育很多時候存在溺愛的特點,因此需要我們及時和爺爺奶奶溝通,狠下心來執行,須知現在你不狠心,將來孩子受到的挫折可能更大。要讓孩子養成自強的習慣。
舉個例子,溺愛的結果經常表現為孩子將在學校或小朋友之間開玩笑甚至某些臟話帶回家用在爺爺奶奶身上,孩子也許只是為了表現自己或則開開玩笑,爺爺奶奶因為溺愛,也不和孩子一般見識。但是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認為不尊重人也是可以的,在家里也許大家能容忍,但孩子以后到了社會上,其他人能容忍嗎?
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嚴肅的制止,并要求孩子正式地向爺爺奶奶道歉,并取得他們的原諒,還要保證不再發生。事后需要及時與孩子溝通,讓孩子站在爺爺奶奶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換位思考,讓其明白什么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自己在家庭生活中,也要充分體現民主,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在家里不是最有影響力的地位,而僅僅是普普通通的一員,甚至在其工作之前都在接受家庭成員的照顧,所以,應該對其他家庭成員要感恩。
說了這么多,可能很多家長最關心的還是孩子的學習跟道德品質有什么關系?其實關系很大,現在很多家長都很在意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成績,而忽略對道德品質的教育,其實這是本末倒置,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是好的學習成績卻來自孩子自身的努力。也許有的家長認為,自己沒有能力輔導孩子,所以給孩子請了這樣、那樣的家教,讓孩子的成績更好,但是如果孩子自己從內心沒有學習的動力或則在學習上沒有韌性,那么,再好的成績也許只是表面上的,當沒有人給予孩子輔導的時候,孩子的成績就會如跳水般的下滑。
可能家長們都注意到現在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問題,就目前的就業市場來看,早已過了看文憑招聘的時代,企業更多的是需要有學習能力的`年輕人,能承受壓力的年輕人。“與其要一個博士書呆子,不如要有一個有學習能力和上進心的本科,人力成本還更低!”
在道德品質教育方面花了這么多篇幅,無非就是想讓家長們充分認識到孩子自身道德品質的重要性,不是孩子成績好,就什么都好;反過來只要孩子道德品質好,有上進心,有韌性,再加上現在生活好了,孩子先天智商條件都差不多,孩子的成績還能不好?還需要我們家長一天到晚操心嗎?
二、保護每個孩子天生的優勢——創造力
孩子是璞玉,還是那句話。孩子從呱呱落地開始,從身邊的人身上學習生存的技能和做人的道理。作為家長,經歷的事情比孩子多得多,懂得的道理也多得多,可以說大部分的道理在我們家長看來都是對的,但我想說的是,就算是科學家也有犯錯的時候,我們的道理也不一定全對。
試問,我們的孩子是否質疑過我們說的道理?有沒有覺得孩子越大,問我們“為什么”的次數就越少?是否我們太急于向孩子灌輸我們的知識與經驗,抹殺了孩子的創造力?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一個孩子問老師:“同一平面內,兩條平行線為什么不相交?”按照書本上的內容,答案是:“因為這是真理。”真理是什么?真理的定義是經過人類漫長的驗證所證明的事實道理,而人類僅有幾千年的文明,誰能說這些真理就一定是對的?
400多年前,哥白尼因為質疑地心說而被燒死。但是時至今日,小孩子都知道地心說和日心說都是不對的,但再當時的人群認知中,地心說就是真理,不容質疑。人類之所以不斷的進步,不斷的發展,就是因為不斷有人質疑前人界定的真理,而這些人,正是擁有創造的能力并有著質疑的勇氣。
很多家長都覺得國外的教育,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的教育優于國內的教育,國內的應試教育極大地限制了孩子的創造力發展;但是我想說的是,中國有中國的國情,教育在學校和老師的不斷辛勤工作與努力爭取下已經非常優秀了,創造力的培養,更多的時候是依靠家長來完善。
容許孩子問為什么,和孩子一起去驗證問題,通過事實來讓孩子明白,永遠比直接告訴孩子好。讓孩子養成一種習慣,學會質疑一些自己沒有完全弄明白的道理,通過實踐去驗證道理,而不是盲目的學習老師、家長教授的內容,理論與實踐結合才是真知,比死記硬背的學習強100倍。
三、培養孩子的成就感、榮譽感,保護孩子的自信心
作為一個五年級孩子的父親,我深刻體會到榮譽感與自信心對孩子的影響。孩子在1年級到4年級這個階段,因為學習內容的簡單,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但是到了5年級,由于學習的知識越來越深奧,內容越來越多,導致孩子在一段時間學習成績不好,自信心受到了打擊,榮譽感也受到了影響。
在一次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我發現孩子認為考不好是因為自己笨……以前孩子總是向班上學習最好的看齊,現在孩子總是說,比我差的還有哪些同學……
這是一個明顯的信號,孩子失去自信了,失去了目標,失去了動力。
我們知道當一個人失去了奮斗的目標,努力的方向的時候,不論做什么事情都會是渾渾噩噩的,不思上進,作為年齡更小的孩子,更是這樣。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感覺孩子在“混”時間。
在家長們發現這種信號的時候,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及時地與孩子溝通,通過讓孩子做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及時表揚和獎勵,使其獲得成就感、榮譽感,重拾自信,重新樹立目標。但需要注意的是,切勿好高騖遠,長期目標要有,短期的目標更重要,短期的目標一定是孩子努把力就能完成的,而不是太遙遠,否則孩子因為短期不能完成而重新失去信心。
【家教征文:成長之路】相關文章:
讀《成長的階梯—成為專家教師之路》有感04-20
成長之路04-27
成長之路10-21
成長之路06-08
成長之路10-10
成長之路02-23
成長之路09-18
成長之路08-30
“我的幸福成長之路”主題征文活動方案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