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讀《沉思錄》有感作文

時間:2022-08-19 11:10:37 推薦作文 我要投稿

讀《沉思錄》有感作文(精選17篇)

  作文是經(jīng)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作文分為小學(xué)作文、中學(xué)作文、大學(xué)作文(論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沉思錄》有感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讀《沉思錄》有感作文(精選17篇)

  讀《沉思錄》有感作文 篇1

  “對于理性的動物來說,依據(jù)本性和依據(jù)理智是一回事。觀照內(nèi)心。善的源泉是在內(nèi)心,如果你挖掘,它將汩汩地涌出……”這是《沉思錄》的精彩語錄。

  《沉思錄》是古羅馬唯一一位哲學(xué)家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對身羈宮廷的自身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欲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guān)系,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脫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zé)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nèi)心的平靜,要擯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

  馬可奧勒留把一切對他發(fā)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惡,認為痛苦和不安僅僅是來自內(nèi)心的意見,并且是可以由心靈加以消除的。他對人生進行了深刻的思考,熱誠地從其他人身上學(xué)習(xí)他們最優(yōu)秀的品質(zhì),果敢、謙遜、仁愛……他希望人們熱愛勞作、了解生命的本質(zhì)和生活的藝術(shù)、尊重公共利益并為之努力。《沉思錄》是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

  讀《沉思錄》讓我有了四點感悟。

  一、適者生存。適者生存這一法則不僅僅只適用于動物界,對我們?nèi)祟愐餐瑯舆m用,尤其是在當(dāng)今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會遺棄了。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活生生的,殘酷的現(xiàn)實,如果你不想成為社會的棄嬰,你就必須學(xué)會適應(yīng)周圍環(huán)境,適應(yīng)整個社會。

  二、挺住精神。人需要沉得住氣。我們不再是天真無知的小學(xué)生,也不再是埋頭苦讀的中學(xué)生,我們再也不需要那種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種鋒芒畢露的沖動,我們需要的是不到最后決不言敗的精神與毅力,還有在苦海中作樂的坦蕩與大度。所以,當(dāng)你在苦難中倍受煎熬時,你要對自己說:堅持吧,挺一挺就過去了。

  三、寡欲多福。欲望,是人的本性。自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被各種形形色色的欲望所包圍。為了欲望,我們勞心勞力,可到頭來除了累之外,似乎并沒有得到什么。放下你心中過多的欲望吧,我們需要只是那適當(dāng)?shù)恼_的追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活得輕松,活得精彩。

  四、辯證思考。猶如硬幣,任何事情都有兩面。遇事,要辯證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絕對好與絕對壞的事情,所以,當(dāng)我們失敗時,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時,要想想失去了什么。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過得有滋有味。

  《沉思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甜美、憂郁,高貴,是一本能讓人思考的書,讀罷,還沉浸在其中,思考,思考,還在思考,讓人心靈感到安寧和靜謐,《沉思錄》讓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圍的一切。

  讀《沉思錄》有感作文 篇2

  《沉思錄》是古羅馬哲學(xué)皇帝馬可奧勒留寫給自己的個人哲學(xué)思考錄,沒有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沒有華麗的詞藻,卻包含了太多發(fā)人深省之處。首先,是他堅持一切為善的觀念,將一切對他發(fā)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惡。觀照內(nèi)心,挖掘自己內(nèi)心善的源泉。筆者生處亂世,常年鞍馬勞頓,遭遇的困難和痛苦自不是我們現(xiàn)在所能想象的,如此境地仍能堅信善念,可謂胸襟博大。

  其次,堅持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在《沉思錄》里,始終貫穿了作者對自己靈魂的解剖和告誡:“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再有“人們是彼此為了對方而存在的,那么教導(dǎo)他們,容忍他們。”奧勒留認為理性動物是彼此為了對方而存在的,所以,在人的結(jié)構(gòu)中首要的原則就是友愛。

  再而是恬淡,自足,堅持自己的勞作。不要像一個被強迫者那樣勞動,也不要像一個將受到憐憫或贊揚的人那樣勞動,而是使你的意志直指一件事情。不做沒有靈魂的機械勞動者,也不為虛浮的榮耀而違心處事。

  以上三點正是我從此書中習(xí)得并覺得值得推崇的價值觀。作為一個理性的社會人,就應(yīng)該學(xué)著擁有寬廣的胸襟,心胸寬廣,才能有容人之度;學(xué)會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不管是工作還是家庭生活,我們總是能夠輕易得原諒自己所犯的錯誤,而對他人的失誤斤斤計較。這似乎是一種常態(tài),卻不是人際交往的正確態(tài)度。換位思考,用原諒自己的心去體貼對方,怕是沒有什么過不去的了。恬淡、自足、堅持自己的勞作用現(xiàn)在的話講就是實干精神,實實在在地去做。在其位謀其職,能做細微之事,亦能擔(dān)當(dāng)重任。

  在家庭生活中,這三條同樣適用。特別是婦女同志在一個家庭中扮演著各種角色:女兒、媳婦、妻子、母親。每一個角色都不是那么的簡單,只有學(xué)會謙遜包容、秉承仁愛善良、堅持辛勤勞作、懂得平靜自足才能在四個角色中不停轉(zhuǎn)換,游刃有余,和諧共存。

  回歸書籍本身,作者用簡單,平鋪直敘的語言一一闡述了自己心中對個人德行,人的解脫和對社會的責(zé)任。作者生處亂世,常常自省以達內(nèi)心的平靜,尋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欲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這是古代前人的自我哲學(xué)思考,樸實卻直抵人心,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去汲取,去傳承。

  讀《沉思錄》有感作文 篇3

  人們互相鄙視,又互相奉承,人們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別人,又各自匍匐在別人面前。

  沒有一個人會如此幸運,以致在他臨死時身邊沒有對他的死會感到松快的人。假設(shè)他是個好人、一個智者,最后不也是會有人心里這樣說嗎:讓我們最終擺脫這位老師而自由的呼吸吧,確實,他對我們?nèi)魏稳硕疾粐绤枺蚁胨悄刈l責(zé)我們。這就是對一個好人所說的。而在我們的情況中,有多少別的原因使許多人希望擺脫我們!!如果,在生活中甚至我如此努力地為之謀利、祈禱和關(guān)心的同伴也希望我離去,希望也許從中得到一點好處。那么一個人為什么要執(zhí)著于一種較長的塵世間的逗留呢

  享受那你認為最好的東西的快樂。

  一個人退到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靈更為寧靜和更少苦惱。

  尊重那宇宙中最好的東西,同樣,也要尊重你自身中最好的東西。

  如果你同時有一后母和親母,你要對后母盡責(zé),但你還是不斷地回到你的親母身邊。生活有時就象你的后母,哲學(xué)是你的親母,在它那里你得到安寧。

  熱切地追求你認為最好的東西。

  幸福在于做人的本性所要求的事情。

  使你的生活井然有序是你的義務(wù)。

  假如人們殺死你,把你切為碎片,詛咒你。那么這些事情怎么能阻止你的心靈保持純凈、明智、清醒和公正呢?例如,如果一個人站在一泓清澈純凈的泉邊詛咒它,這清泉絕不會停止冒出可飲用的泉水,如果這個人竟然把泥土或垃圾投入其中,清泉也將迅速地沖散它們,洗滌它們,而不會招到污染。

  與持有同樣原則的人一起生活。

  在來自外部事物的打擾中保持自由。

  不同無知的人作無謂的交談。

  當(dāng)什么人的無恥行為觸犯你時,直接問自己,這世界上沒有無恥的人存在是可能的嗎?這是不可能的。那么別要求不可能的事吧。

  無論什么事情對你發(fā)生,都是在整個萬古永恒中就為你預(yù)備好的,因果的織機在萬古永恒中織著你和與你相關(guān)聯(lián)的事物的線。

  想象一下所有悲嘆或不滿于一切事物的人,他們就像是一只做犧牲的豬那樣掙扎和叫喊。

  每個人愛自己都超過愛所有其他人,但他重視別人關(guān)于他自己的意見,卻更甚于重視自己關(guān)于自己的意見。這是多么奇怪啊。

  讀《沉思錄》有感作文 篇4

  《沉思錄》是一本語錄體作品,極似中國的《論語》,思想之光閃爍著人類智慧的火花,充滿浩然正氣和深遠大氣,讀起來令人冷靜,發(fā)人深思。《沉思錄》并非一本“快餐式”的心靈雞湯,而是初讀可能會令你大失所望且略感索然無味,但細讀之后卻直達你心靈深處的書。

  讀《沉思錄》,猶如與一位智者或禪者的對話,讓人靈魂高貴,精神凈化。

  “人總是想退隱鄉(xiāng)間、海濱或者山林,你必定也對這種退隱生活十分渴望。可這種想法只是多見于最庸碌的常人,而你則有能力決定何時隱退到自己的內(nèi)心。只有隱居到人的內(nèi)心,一個人才能收獲最多的平靜和最少的煩憂,尤其是如果他內(nèi)心思緒萬千,只需凝神內(nèi)視,即可立刻回復(fù)平靜。我確信寧靜正是心靈深處井然有序的表現(xiàn)。不斷地隱退到自己的心靈深處吧,這樣你就可不斷獲得新生。”每次讀到這段話,我就更加明白陶淵明的“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意境。在當(dāng)今物欲橫流的社會,在以金錢和名利為代表的諸多欲望無法滿足而感到煩躁不安的滾滾紅塵中,只要我們能“退隱到自己的心靈深處”,守護心靈的凈土,歷練內(nèi)心的從容,收獲內(nèi)心的平靜,解除自己內(nèi)心的焦灼,就能找到自己的“世外桃源”。

  “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遺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稱賀別人的威名之后亦與世長辭。”是呀,不管你官多大,不管你多富有,也不過是“日食三餐,夜宿一隅”,我們不能被“名利”遮望眼,而忘卻身邊更美好的東西;不能被“名利”所羈絆,而失去真正自我的自由。我們不必糾結(jié)于過去的種種傷疤和痛苦,桎梏于歷史的層層包袱,亦不必迷茫于未來的種種未知,恐懼于將來的裊裊迷霧,不爭名奪利,不沽名釣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利所動,不為名所惑。抓住“現(xiàn)在”,珍惜當(dāng)下,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去快樂迎接嶄新精彩的每一天!

  “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你將是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guān)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論語》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正是對該段話的穿越時空的遙相呼應(yīng)。我們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頭懸利劍,如臨深淵,慎獨慎微,勤于自省,常修為政之德,常思報國之舉,常勵奮進之志,常懷律己之心,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凈,培養(yǎng)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始終堅守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家園。

  “那操縱你的是隱蔽在內(nèi)部的信念。”“要像屹立于不斷拍打的巨浪之前的礁石,它巋然不動,馴服著它周圍海浪的狂暴。”人必須有信仰。人生有了信仰才會擁有前進的動力,才會擁有奮斗的目標(biāo),才會擁有更美好的未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征程中,只有堅守信仰,堅定信念,我們的人生才能綻放耀眼的光芒,人生才能更加美麗輝煌!

  讀《沉思錄》有感作文 篇5

  當(dāng)它說我能否為它放棄一切去找它的時候,我遲疑了。沒有像平時答應(yīng)一件事那樣。我開始懷疑自己的品質(zhì),甚至我的感情的專一性。看了本卷之后,我逐漸明白了我的品性不如意。我愛情隨時招搖晃動。而我覺得確實是我對它沒有像對待某種心愛的那么好要不它也不會說:我不能視而不見。

  我需要一整個春天來還你的一切。我需要一整個冬天來修復(fù)我的品性。按照書中說的:擁有一個不可戰(zhàn)勝的靈魂的人,一方面能足夠強健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質(zhì)。

  從這里我已經(jīng)喪失了我的本性,也不能承受感情的失措。大多時候是我對它的期待而過于想念而變得軟弱。

  因此我需要再次確定我的處事行為再次訓(xùn)練我的潛移默化的幻想。“品質(zhì)閃耀在良好的傳承中”無論弘德,謙虛,果敢,解除惡年,不夸夸其談,不詭辯,不偽善,不口是心非,愛真理,愛追求。一切都是在我們身邊外界的影響下形成的。也根深蒂固般不能忘卻。

  在這里我只有盡量為什么而忙碌,為什么而付出一切代價。面包不能阻止我的去意,在她說不能容忍的時候。就像金融危機的證券市場時而破產(chǎn)時而繁榮,控制不住生命難保。父親說:為人要仁慈,做事要負責(zé),對人要真誠。這我沒有忘記更不會流逝。

  就這樣的思路零亂無可奈何。

  讀《沉思錄》有感作文 篇6

  一、家庭

  養(yǎng)成我們性格的原因還有我們的自信心,我們堅信這樣一句名言:天生我材必有用。今天我常想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從孩提時代起就培養(yǎng)孩子們對家庭的和幸福的責(zé)任感,使他們認識到自己也是家中的勞動者貢獻者,是一個有用的人,那么,他們一旦走上社會,就能夠主動地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的才干,為國家做出貢獻。

  二、理性

  理性和真理是人所共具的,屬于那先說出來的人并不多于那引用的人。也不是根據(jù)柏拉圖多于根據(jù)我自己,既然他和我一樣看見和了解它。蜜蜂到處掠取各種花朵,但后來釀成蜜糖,便完全是他。

  三、規(guī)律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誰說自己完全不在乎其他所有人,那純粹是瞎扯談。渴望被尊重,是人性最基本的需要,只要你的孩子是人類,他就一定不會喜歡這種感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不僅是儒家的規(guī)則,也是具有普世價值的規(guī)則。

  四、生死

  人生不過是一瞬間的事,死也是一剎那的事。在我心目中,生命不僅是肉體的東西,精神東西也是有生命的,是更需要珍惜的,生命并不在于長短,行尸走肉地延長生命,不如有真摯追求、哪怕是短暫的生命。生是一所學(xué)校,在那里,不幸比起幸福來是更好的老師。

  五、做好自己

  吉勒魯普說“我是自己的主人”。有勇氣做真正的自己,單獨屹立,不要想做別人。所謂活著的人,就是不斷的挑戰(zhàn)的人,不斷攀登命運險峰的人。

  讀《沉思錄》有感作文 篇7

  如果想知道人能好到什么程度,就去看奧勒留的《沉思錄》,如果想知道人能壞到什么程度,就去看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

  上面的話是外國文學(xué)老師上課時說的,最近看的書全是他推薦的,他說他認為我們在大學(xué)里必讀的兩本書是《沉思錄》和《君主論》。這學(xué)期的外國文學(xué)課換了個老師教,原來一個好的老師真的可以激發(fā)學(xué)生對一門課的興趣啊[皺眉]好吧,之前的老師也不是不好,只是上課有點照本宣科,聽完記不住他講了什么,當(dāng)然,記不住不能全怪老師啦......

  不要不情愿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dāng)?shù)目紤],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xué)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同時,也歡樂吧,不尋求外在的幫助也不要別人給的安寧。這樣一個人就必然筆直地站立,而不是讓別人扶著直立。當(dāng)你做擺在你面前的工作時,你要認真地遵循正確的理性,精力充沛,寧靜致遠,不分心于任何別的事情,而保持你神圣的部分純凈,仿佛你必定要直接把他歸還似的;若你堅持這一點,無所欲望亦無所畏懼,滿足于你現(xiàn)在合乎本性的活動滿足于你說出的每個詞和音節(jié)中的勇敢的真誠,你就能生存得幸福。沒有人能阻止這一點。

  對啊,人活著總得去做點什么,那就請好好努力吧。

  讀《沉思錄》有感作文 篇8

  讀了《沉思錄》一書,對于如何正確看待人生和待人處事頗有啟發(fā)和收獲。

  這部黃金之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助人們?nèi)ミ^更加美好的生活。法國雷朗指出,馬可.奧勒使人有這么一種樸實的信仰:面對宇宙自然,一顆高貴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種族、國家,是任何革命、任何遷流、任何發(fā)現(xiàn)都不能改變的。《沉思錄》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聯(lián)結(jié)的,這一紐帶是神圣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與任何別的事物沒有聯(lián)系。因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們結(jié)合起來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還指出,理性的動物是彼此為對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結(jié)構(gòu)中首要的原則就是友愛的原則,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同類友好,意識到他們來自同一根源,趨向同一目標(biāo),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為。他除了強調(diào)人的理性以外,還強調(diào)人的社會性,認為人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使自己脫離他人,或做出反社會的事情來,就好比是使自己變成脫離身體的'一只手或一只腳。如果發(fā)生了這樣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與整體重新統(tǒng)一起來。他關(guān)于人的德行的強調(diào)中有許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別強調(diào)的是:德行是不要求報酬的,是不希望別人指導(dǎo)的,不僅要使行為高貴,而且要使動機純正,要放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

  讀《沉思錄》有感作文 篇9

  《沉思錄》是羅馬國王馬可.奧勒留的作品,他是世界上唯一的哲學(xué)皇帝,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國王,這本書是他用一生的經(jīng)歷和心血寫成的。僅僅兩個月,我就看完了這本書,但我覺得,我并沒有讀完它,也沒有完全理解,它很深,任何人都得用一生來品味這書中的道理,他不僅是一本書,也是一個人一生的向?qū)А?/p>

  溫總理說:“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床頭,我可能讀過有100遍了,天天都在讀。”由此可見,這是一本永不過時的書,也是一本經(jīng)典的書,翻開它,沒有繁華的文字,只是一句句刻骨銘心的話語,仿佛書中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心聲。

  “憤怒就是靈魂在摧殘自身。”這是書中的一句話,讀到這兒,我就在想,可不是嗎?有時候,為了一點小事兒而生氣,傷心又傷人,值得嗎?于是,我又想起了一首小詩“笑”,是啊,很簡單的道理,用笑去面對人生,即使憤怒,自己又能得到什么呢?想到這,我就決定以后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樂觀面對人生。

  讀完這本書后,我終于領(lǐng)悟到了哲理的力量是多么偉大,但是它卻摸不著,也看不見,其實,我們的生活不就是處處充滿著哲理嗎?因此,這本書對我受益匪淺。生活不就是這樣簡單又復(fù)雜嗎?樂觀對待他的人,生命就是快樂而簡單的,悲觀對待他的人,結(jié)果就會適得其反,所以,如果你快樂的去對待人生,對待生活,他就是完美的。

  讀《沉思錄》有感作文 篇10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會對某種事物產(chǎn)生正面或者負面的評價或者反應(yīng),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可其實,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沒有好壞、高低、大小之分,全都是因為人們對事物的評價產(chǎn)生的好壞、高低、大小,而這些評價也會對我們自己產(chǎn)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能量朗讀里講了:“我也知道,世界是我心靈所投射出的影子,就像電影是光碟投射的影子一樣,我生命的一切好壞順逆,都是我心中的業(yè)力所呈現(xiàn)出來的假象,我才是真相,我是什么樣,它就是什么樣。”

  是的,我們對事物或者人的印象可以是各種各樣的,而它們都是個人心中的想法,事情的本身其實并沒有傷害到我們,反而傷害到我們的就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和態(tài)度。

  比如說,有些人覺得考試很無聊,很討厭考試,但是有些人卻很喜歡考試,因為有成就感。因此,世界上沒有好壞之分,就在于人們自己覺得好或者壞,每個人對同一種事物的看法是不一樣的。

  所以,當(dāng)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跟別人的看法是不一樣的時候,不要一味地反對別人的看法,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尊重別人的看法,尊重人之常情,要是人們都是一樣的話,這個世界將會有多么單調(diào)啊。我們也不要在自己不了解的情況下,隨意評論某個人或事,就像人們通常認為小偷很壞,但是這是小偷自己要選擇當(dāng)小偷的,因此我們不要對壞的事物下定義。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但是那些長處和短處也都是個人認為的,我們要多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和長處(也都是自己認為的)。

  讀《沉思錄》有感作文 篇11

  今天把這本書從書架上抽出來了,于是翻看了一下午。還沒看完,就看了卷一和卷二。先把一些想法記下來。

  卷一里,奧勒留一直在類似感恩的記錄,誰誰誰讓他認識到了什么,誰誰誰又讓他學(xué)習(xí)到了什么。這部分的內(nèi)容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這種反思方式卻值得學(xué)習(xí)。

  讀它的時候我想到,如果是我,旁邊的人都有哪些是值得我學(xué)習(xí)的。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2还苁钦l,都有自己的亮點,無論我喜歡與否。所以,接下來,我應(yīng)該寫一篇關(guān)于身邊人的優(yōu)點,以及她們對我的影響。不僅能讓我更加客觀的看待他們,也能讓我更清楚地認識和解剖自己。

  卷二里,奧勒留表達了一些很經(jīng)典的觀點。一看這些句子的眼熟程度,就知道被引用了很多遍。比如:

  “你的每一樁行為、每一句話,事實上只有這個是他所有的,而他所沒有的東西,他當(dāng)然也不會失掉。”

  “要記取,一切事物均取決于我們的看法。”

  “人生之過程不過是一個點,其本質(zhì)是變動的,其知覺是模糊的,其整個身體構(gòu)造是易于腐朽的,其靈魂是一個漩渦,命運是不可測度的,名譽是難以斷定的。”

  這些哲學(xué)思想,到現(xiàn)在仍然是時尚又經(jīng)典的,被許許多多的人所認同。

  讀《沉思錄》有感作文 篇12

  看一本《沉思錄》,是在與一位時空相隔甚遠的長者神交,他把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娓娓道來,讓人學(xué)會堅定自己的理性,反思自己的靈魂。馬可·奧勒留作為一位帝王,是偉大的,他的偉大除了權(quán)勢,還有心靈的富足。我們成天都在為生活而忙碌,在馬可·奧勒留智慧的浸潤中,我在反思,什么是幸福。

  幸福百態(tài),滋味自知。幸福是什么?幸福又在哪里?每個人的幸福定義皆有不同。有的人認為安安穩(wěn)穩(wěn)過平凡日子是幸福;有的人認為轟轟烈烈過不平凡的日子是幸福,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對幸福的理解。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不同,都會朝著自己幸福的方向前進。所以,不要將你認為的幸福強加在他人身上,也不要和他人盲目攀比。幸福不幸福,不是給人看,是自己說了算。

  幸福感不是來自擁有的越來越多,而是計較的越來越少。凡事積極樂觀、竭盡全力,而后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最終心存感恩、知足常樂,這種心態(tài)就是“享福”。

  健康是福,平安是福,知足是福,清醒是福。保持單純快樂的心態(tài),過一種腳踏實地的生活,有一種真正的清醒和頓悟,擁有一份不盲目追逐的淡定和從容,這是馬可·奧勒留給我解答的幸福。

  讀《沉思錄》有感作文 篇13

  班主任曾推薦一本叫《沉思錄》的書,作者是馬可·奧勒留。起初看時并不認為這本書寫得很好,可后來我對它改觀了,原因在于作者睿智而深刻的思考如和煦的春風(fēng)撫平了我的焦燥的心。

  “每個人都僅僅生活在現(xiàn)在,喪失的也只是現(xiàn)在。”提醒我們要把握現(xiàn)在,珍惜時間﹔“當(dāng)你十分煩惱或悲傷時,想一下人的生命只有一瞬,我們都很快就要死去。”教會我們不要被無意義的事折磨﹔“人們互相蔑視,又互相奉承,人們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別人,又各自匍匐在別人面前。”警醒我們做一個真實的人……

  《沉思錄》快被我讀完了,書的最后一小章節(jié)使我頗有感觸。馬可·奧勒留在書的終了談了一個人生終了會遇到的問題——死亡。《沉思錄》全書都在談理性,將死亡這個問題放在最后,是不是想告訴我們死亡是最需要理性看待的呢?也許是的。世上總有不少人看不清死亡,即使是將化為一抔黃土。幸而我們遇到了《沉思錄》,它總結(jié)出了人生應(yīng)遵循的幾個準(zhǔn)則,也告訴我們死亡不是一件可拍的事。的確,有些人會常存在我們心中,馬可·奧勒留就是其中一位。

  《沉思錄》是一本好書!

  讀《沉思錄》有感作文 篇14

  “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古訓(xùn)我們都知道,但是在現(xiàn)實工作和生活中,卻不容易做到,所以馬可說,“不要不情愿地勞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適當(dāng)?shù)目紤],不要分心,不要虛有學(xué)問的外表而喪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們應(yīng)該做的,是多將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為家人、為社會做些什么,注意別人的缺點和行為,將使我們忽略觀察我們自己的缺點和行為。

  在《沉思錄》里,始終貫穿著了解剖靈魂和對自己的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己說道:“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guān)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他總是這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己。也許我們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達這樣自我批評的高度,但至少,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接受《沉思錄》給我們靈魂的洗禮。

  從這本書中,我懂得了:人與人要相互體諒,不要因為一點小事鬧翻,我們要學(xué)會忍耐,學(xué)會避讓,因為憤怒就是在摧殘自己。像這樣的道理,這本書解釋了很多。我想,如果我們想做好這些,就一定可以做好,雖然有些有點難,但是難做不等于不能完成。松下幸之助能把最深的道理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述出來,靠的就是他的用“心”,用心工作、用心為人、用心學(xué)習(xí),用心領(lǐng)悟,只要本著正確之道去用心,所有的問題都是能迎刃而解的。《經(jīng)營沉思錄》給我的啟示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四條。

  讀《沉思錄》有感作文 篇15

  據(jù)說這是古羅馬皇帝在馬背上寫出來的一本書,我對這本書最初的印象是大學(xué)期間在好友那里看到,她推薦了。當(dāng)時天真的我看到這個書名翻了翻就放棄了,轉(zhuǎn)而到穿越都市小說海洋中了。重新拾起是過年期間閑來無事,想到董事長提倡讀一本經(jīng)典,在書架上搜索居然發(fā)現(xiàn)了。我問書架的主人這算經(jīng)典嗎,人家回答你看看封底寫的什么。我一看推薦語說他讀了很多遍,每晚睡前都會讀幾句,再看署名是溫家寶。

  這本書是一段段話,各段之間關(guān)聯(lián)性不大,讀起來不存在串聯(lián)故事情節(jié)的顧慮。仔細想想,奧勒留皇帝在治國作戰(zhàn)的零碎時間中,記錄了自己的想法,行文倒也相符,幸運的是居然留傳下來了,我摘抄了感觸比較深的幾段話,自己的感想也在其中了。

  在天亮的時候,如果你懶得起床,要隨時做如是想:“我要起來,去做一個人的工作”。我生下來就是為了做那工作的,我來到時間就是為了做那工作的,那么現(xiàn)在我就去做那工作又有什么可猶豫的呢?我既是為了這工作而生,那么我應(yīng)該蜷臥在被窩里取暖嗎?被窩里較為舒適呀,那么你是生來就為了享樂的嗎?簡言之,我且問你,你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要有所作為?但是一些休息也是必要的呀!這我不否認,但是根據(jù)自然之道,這也要有個限制。

  做事不可遲緩,言談不可雜亂,思想不可模糊,心靈不可完全傾注在本身上面,不可任其激動。

  在談話中要注意所說的話,在行動中要注意所做的事,在后者中要于開始時洞察其所能引起的結(jié)果,在前者中要小心地把握含義。

  向內(nèi)看,善的源泉是內(nèi)在的,如果你肯發(fā)掘,它便會不斷地噴涌。

  讀《沉思錄》有感作文 篇16

  最近,讀到曲黎敏的《生命沉思錄》,關(guān)于感悟生命的一書,感觸頗深。可以說該書是一本充滿大智慧和富有哲理之作。作者從“養(yǎng)生”到“養(yǎng)心”,實現(xiàn)華麗轉(zhuǎn)身。面對當(dāng)下文化焦慮、社會變革,精神頹廢,價值失衡的現(xiàn)實。作者走筆春秋,揚湯止沸,對衣食、男女、婚姻、—、人性、生死、靈魂、宗教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全書詩情洋溢、哲思通透、禪意悠遠,行文流暢。

  中國當(dāng)代著名學(xué)者,哲學(xué)家,散文家周國平先生對此評價很高。他說:“靈魂進入肉體,于是有了人的生命。生命,靈魂是道,肉體是器。養(yǎng)生,不是調(diào)養(yǎng)肉體,而是調(diào)養(yǎng)靈魂,使之陽光明媚,照亮肉體。真正善養(yǎng)生者,必善采人類智慧之精華以養(yǎng)心,且聽曲黎敏說。”

  是啊!曲黎敏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養(yǎng)生不如養(yǎng)心。她說:“醫(yī)藥只能部分地解決人肉體層面的問題,而更大的問題在于養(yǎng)心和養(yǎng)神。要想'離苦得樂',還要內(nèi)心的覺悟。”

  由此可見,時下流行的養(yǎng)生詩話:“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真的還是有些道理的。我們認為,“補”是針對虛癥而言的。藥補的理由就是“有病治病,無病也可強身”。食補也是歷來醫(yī)家都極為推崇的。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后乃用藥爾。”那么,神補就是我國中醫(yī)的一大貢獻。中醫(yī)注重“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注意清靜養(yǎng)神,適度用神。動靜結(jié)合,節(jié)欲守神,怡情暢神。

  因此,掃除種種煩惱,自我擺脫悲愁的情緒,都應(yīng)屬于“神補”的范圍,嚴格地講還包括精神心理調(diào)養(yǎng)、情趣愛好調(diào)養(yǎng)和道德品質(zhì)調(diào)養(yǎng)等方面。融合了傳統(tǒng)醫(y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內(nèi)容,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

  歸結(jié)起來一句話;生命誠可貴,養(yǎng)生在養(yǎng)心。

  讀《沉思錄》有感作文 篇17

  《季羨林生命沉思錄》由數(shù)十篇千字隨筆組成,《季羨林生命沉思錄》后感600字。非常樸實的話語談?wù)摿巳松@不開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語言樸實無華,但從一個“看慣了人生百態(tài),明了了世間春秋”的世紀(jì)老人筆下繪出,漸覺啟迪之意非同尋常。

  季老先生提出了“不完滿才是人生”,這是他從另一種意義上對人生的詮釋。盡管人人都希望有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fēng)順。在每個人的工作、生活、學(xué)習(xí)中都會或多或少的遺憾,我想沒有幾個人會喜歡它,但是它確確實實又是生命中的收獲,可以入心且無聲,象長了翅膀,在偌大的心靈世界里自由飛翔。它可以是美好的回憶,也可以是痛苦的煎熬,帶給人的是對生命更多、更深刻的感悟。沒有經(jīng)歷過遺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遺憾是一種感人的美,一種破碎的美,因為有它,人世間一切的真善美將更值得稱頌;因為有它,生命將更值得去回味;因為有它,就有了遠走天涯的念想。

  人的一生很短暫,生命其實是人的一生中最脆弱的。在有生之年,要學(xué)會生氣勃勃地生活,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在這個世上,我們不應(yīng)當(dāng)太多的在乎和顧豈別人怎么樣評別自己,只要你認為做的對,你就堅持去做。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每個人都應(yīng)當(dāng)有一個自足的內(nèi)心精神世界,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有自己人格上的獨立自主。你雖說不能脫離這個社會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地攀援在社會建筑物和他人身上。你要在自己的生命土壤中扎根,要在人生的大海上拋下屬于自己的錨,有了它們,你的心中就擁有了一個對你來說最安全的場所,就會珍藏住你心中最珍貴的寶物,任何災(zāi)禍都不能侵犯它。

【讀《沉思錄》有感作文】相關(guān)文章:

讀《沉思錄》有感04-05

讀沉思錄有感7篇01-19

讀《沉思錄》有感1500字04-20

讀沉思錄有感2000字作文04-24

讀《沉思錄》前三卷有感02-03

讀生命沉思錄有感1500字11-06

讀《沉思錄》有感范文1000字04-28

讀沉思錄有感(通用12篇)11-02

讀《沉思錄》前三卷有感06-18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放 | 日本高清在线卡一卡二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观看a视频 | 日本有码在线中文字幕 | 天天综合网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