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3篇
第1篇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耳邊仿佛又傳來了這句富有哲理的話,使我再一次想起了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其實在我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是有一些吃不消的,我無法理解書中的場景,語言所富含的意義,越往后就越進入角色,最后就完全沉醉在里面了。書中的人物就仿佛在我的面前,訴說著他的喜悅,他的無奈,他的憤怒……
在書中,我非常敬佩大英雄劉備,關羽,張飛,趙云,他們驍勇善戰,又那么仁義。而我最喜愛的,是聰明機智,凝眸知地理,仰面識天文的臥龍先生諸葛亮,他的心中仿佛就裝著軍隊,裝著陣法,三氣周瑜,七擒孟獲,圍魏救趙,罵死王朗,火燒赤壁,遺計斬魏延……他一次次的令讀者感嘆,其中,使我最感興趣的是,三氣周瑜,他的計謀使人忍俊不禁,他吩咐趙云守住城,待周瑜來到時,又令人去攻周瑜的寨子,他們的口號是:“活捉周瑜。”周瑜氣得箭瘡復發,跌下馬來,被人抬了回去。到半路上,又看到諸葛亮在山腰上彈琴,彈得正是周瑜的曲子《長河頌》周瑜是個小心眼的人,平生最嫉妒諸葛亮,于是就要和他一決雌雄,讓軍士們向上沖,還沒上去,諸葛亮安排的蜀軍,就出來了,吳軍寡不敵眾,直接就愣住了,周瑜于是又氣暈了過去。最后就去世了,生前最后一句話是:“既生瑜,何生亮!”
看到這里,我不禁覺得,周瑜太小心眼了吧,嫉賢妒能。可諸葛亮卻說:“周瑜不是嫉賢妒能,他是恨諸葛亮這樣的才干為什么不能為吳國所用,否則也不會讓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去勸說諸葛亮降吳。
在書中,我最快樂的就是看到敵人中了臥龍先生的計策,或者被蜀國大將打敗,最痛苦的就是看到大英雄們一個一個的死去。關羽,張飛,趙云,劉備,諸葛亮……特別是看到諸葛亮與世長辭的時候,我的眼淚就在眼眶里打轉,臥龍先生自從劉備去世后,為了報知遇之恩和托孤之重,一直兢兢業業,扶持幼主。可是,天妒英才,他還是在五十多歲的時候,去世了。那一天,一顆很大的星星從天空中墜了下來,他盡管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還是想著國家,他把平生所有的結晶留給了姜維,還令人做了他的木雕,給那些大將軍們留下了許多錦囊妙計,他把他的一切都獻給了國家,可歌可泣。
當然,在書中,這類忠誠的人,屢見不鮮,一次一次的令人感動,也告訴我們許多道理,驕兵必敗,兵不厭詐……讓我一生受益匪淺。感謝你,羅貫中先生,感謝你《三國演義》!
第2篇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
在國慶節里,別的孩子都去旅游了,我這個“小書蟲”當然不會浪費這個大好時光。以前我都沒時間看書,終于可以好好的看了。憑著國慶前三天的時間里,我終于把《三國演義》這本書給看完了。
這里面智者的代表應該是諸葛亮了,他有勇有謀,忠心護主,空城計中的沉著冷靜,草船借箭的精彩表現,各大戰役中的謀略計策,巧布八陣圖,智退司馬懿,七擒孟獲,無不使人拍手叫絕,真的是無人能及,神鬼莫測。
再來說說關羽。關羽,一位絕對善于作戰,武功精湛的英雄靈魂人物之一。單刀赴會足以體現出他的英勇與威猛,也足以看出他那藐視困難的精神,之后挾持魯肅保全自己更能充分地體現關羽的膽與謀。過五關斬六將中的拼死護主之家眷,彰顯關羽的忠心。義釋曹操,又體現出了他的仁義之氣。他是一位有勇有忠有仁的`英雄。
張飛,與關羽一樣也是一代虎將。對劉備忠心耿耿,大敵當前,臨危不懼,在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就如同探囊取物,令人刮目相看,具有萬夫不當之勇。
曹操與劉備二人是具有鮮明對比性的人物。曹操是奸詐狡猾,狂妄自大,還說他與劉備是并世英雄。雖然他是為了試探劉備,看他是否有二心,但試探背后也足以看出他的自大與狂妄。而劉備與他恰恰相反,劉備是位仁德之君,以“仁”字治天下。劉備三顧茅廬,無一聲怨言,可見他的明智。劉備不但珍惜人才,而且愛民如子,攜百姓集體過江。典型的事例,一一說明了他的仁、義、明、智。
《三國演義》,不但講述了吳、蜀、魏三國以文武爭天下的故事,還讓我們了解了許許多多戰術兵法,并告訴我們不能像曹操一樣陰險,殘忍,也不能像劉禪一樣昏庸,“樂不思蜀”,像蔣干那樣愚不可及。
現在,像諸葛亮那樣聰智的人才幾乎無幾,向劉備那樣仁德兼備的也少之甚少,像張飛、關羽、趙云……那樣忠心為主的也不多了。就連最基本的誠信都幾乎被埋沒了,金錢、職位、身份有什么好的,連最基本的誠信都辦不到,還談什么?為什么現在人們有那么多的心思,絞盡腦汁,為的就是錢,難道錢真的這么好嗎?雖然說有錢能使鬼推磨,但是那也是建立在誠信與良心的基礎上啊!
三國時代,英雄會集,我真的好佩服那些英雄的氣魄與膽識,難道現在的人就做不到這些嗎?我長大之后一定要當一個有誠信的人,我還要當兵,做一個精忠報國的人
《三國演義》,真的使我大開眼界!
第3篇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
讀《三國演義》有感《三國演義》是一部神奇的智慧寶書。它再現了從黃巾起義到晉武帝之間,近一百多年的波瀾壯闊的歷史,描繪了魏、蜀、吳三國的互相征戰的歷史過程,刻畫出了幾百位英勇無比的風云人物和群雄逐鹿、斗智斗勇的精彩畫面,傳達出在戰亂室人民呼喚仁政、安定清明的愿望。《三國演義》是述說英雄的詩篇。在這部書中,劉備、曹操、孫權、諸葛亮、周瑜、司馬懿、關羽、張飛、趙云、姜維、陸遜等,都可以稱得上是英雄。英雄之貌,如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氣,身長八尺,容貌甚偉”,關羽“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英雄之氣概,如關羽獨駕小船,單槍匹馬赴會:英雄壯志未酬之悲,如孔明臨死之前長嘆:“再不能臨陣討賊矣!”事業無法完成了,智慧的諸葛亮也逃不掉命運的掌握,好是悲傷啊!“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的曹操,轅門射戟的呂布……這些英雄人物都在《三國演義》中一一呈現。
《三國演義》是講述智慧的寶典。書中的謀略層出不窮,而孔明是智慧的化身。他通天文,曉地理,足智多謀,因此也為蜀國打下了基礎,蜀國能夠建立,諸葛亮是功不可沒的。他懂得敵人的心理特點,,巧妙地使用了疑兵計、驕兵計、反間計等。其中最有名的空城計,當時孔明身邊只有5000人,一個武將也沒有,只有一班文官,而此時司馬懿率領15萬大軍浩浩蕩蕩來討伐,結果被孔明的空城計嚇了回去。孔明可真是神機妙算,他知道司馬懿一定認為他很謹慎,所以正是利用這點保住了這座城池。書中,魏國的曹操、司馬懿,吳國的周瑜、陸遜,蜀國的姜維、龐統等都善于使用計謀。《三國演義》是講述勇武和忠義的經典。神勇如關羽,他提華雄的頭顱擲于地下時,戰前斟下的熱酒:“其酒尚溫”。驍勇如張飛,橫刀立馬,大喝一聲,把魏國的名將嚇得五臟皆碎,摔馬而死……還有呂布、馬超、趙云等。
《三國演義》也貫穿了“忠義”二字。最初劉關張桃園三結義,關羽走麥城遇害后,劉備悲傷地說:“近云長已亡,孤豈能獨享富貴乎!”關羽也是忠肝義膽之人,他因與劉備結義,過五關斬六將歸劉備,千里走單騎,義重如山。為了報答曹操,在華容道義釋曹軍。總之,《三國演義》肯定了我們古代人的智慧謀略,歌頌勇武忠義,對我們現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也領略到了其不朽的精華,我們把英雄故事和歷史風云將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