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食節的來歷作文 推薦度:
- 寒食節的作文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寒食節作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煉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范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寒食節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寒食節作文1
劉禹錫有句詩,“世上空驚故人少,集中唯覺祭文多。”像我這樣的年紀還不至于如此境地,但在這樣的日子,驀然回頭依舊有親人和朋友再不能如面,不由讓人感慨萬千。
前天晚上想起以前的日記,閑翻幾頁就找到了外婆。小時候最高興的時候就是到外婆家,她慈祥的眼神,如今每每想起恍若就在身邊。外婆過世的時候,外公沒有哭,他那個年代的人,即使永別也不會當眾哭出來,他只是跟在棺槨后面,一直望著車走遠,久久不肯回頭。他們是七十多年的夫妻,那種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外婆走后外公一下老了很多,他在屋里呆不下去,常常在外面走。他說很悶,說姥姥走了以后就感覺沒有家了,到哪里都不是家,連住了幾十年的屋子也覺得又冷又暗,沒有一點溫暖。家!家是什么?外公的家就是姥姥,老人都盼著多看看兒孫,其實兒孫就是他們的家。兩年后外公也走了。
前年一別十幾年的.同學聚了一次,驚聞和我同宿舍的阿虎,兩年前在山上挖土,因塌方而死,那時他結婚僅倆月。我們嗟嘆不已之際,誰知別后僅半年,軍又亡于車禍,留下兩歲的孩子而去。
平常忙忙碌碌,絕少想起他們,記得年小時想起生離死別,就覺得無法承受。但是人就是這樣長大的,在經歷之中磨練自己。就像那年奶奶的大姐去世前,我陪奶奶看她。九十歲的姨姥姥閉著眼側身躺在床上,奶奶喊著,“大姐,大姐!”她慢慢轉過身來望了一眼,又轉過去閉上了眼睛。“大姐!你認得我嗎?”奶奶又喊了幾聲,“認得!”“我是誰?”“你是三妹”“你想吃什么”姨姥姥不作聲,只是搖頭,而后轉過身去再不做聲。我感覺她實在是累了,真的想睡了。我以為奶奶會哭,奶奶卻沒有哭。
失去了才感覺沒有了,現有的更應彌足珍惜。歲月如流水,孩子越來越大,父母越來越老,感覺還是孩子的自己,臉上也有了皺紋。歲月往復,代代更迭,是件很殘酷的事,但唯有此我們才會珍惜,唯有此我們才會有情。
寒食節作文2
清明節 每年的四月四日是傳統的清明節,清明祭掃墳墓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 現在我來講清明節的來源。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很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唯獨介子推拒絕封賞,帶著老母親隱居山中 ,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只能吃生冷的食物,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
清明節掃墓,可以讓我們年輕的一代了解祖先在世時的'奮斗經歷。 現在我來講清明節的來源。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很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唯獨介子推拒絕封賞,帶著老母親隱居山中 ,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初一—作文:清明節見聞記700字3篇。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只能吃生冷的食物,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 清明節掃墓,可以讓我們年輕的一代了解祖先在世時的奮斗經歷。
寒食節作文3
中國有很多的傳統節日,例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元宵節等。但我最喜歡的卻是寒食節,因為它有著歷史典故。
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經有260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在夏歷冬至后第105日,又稱“百五節”。寒食節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也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從狄國流亡到齊國的途中,他的車夫因貪財帶著其所有財物逃跑了,重耳與隨他一起流亡的大臣饑寒交迫,最后連吃的.都沒有了,是他的大臣介子推偷偷把腿上的肉割下來,煮給他吃才解了燃眉之急,重耳知道后深受感動。當62歲的重耳回到晉國當上國君后,封賞了和他一起流亡的諸多大臣,唯獨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很傷心,于是帶著他的母親躲進了綿山。介子推的隨從寫了一篇無名貼:有一條龍,奔西逃東,好幾條蛇,幫他成功。龍飛上天,蛇鉆進洞,剩下一條,流落山中。重耳看到此帖后,心中滿是愧疚之情,連忙命人到處尋找介子推,但是介子推卻閉而不見。晉文公無奈之下下令放火燒山,只留出一條小路給介子推逃命,盼望能與其再次相見,可介子推卻并未與其相見,最后母子抱著一棵大樹被活活燒死了。介子推只留下了一篇血書:割肉奉君獻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重耳看后被感動的痛哭流涕,因介子推是清明節的前一天去世的,為了紀念介子推他下令每年清明節的前一天全國禁煙火,吃寒食,后來人們便將這一天命名為寒食節。
伴隨著時間的流逝,寒食節靜靜的融入了清明節,但寒食所代表的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贊許,卻是千年如一的。朋友們,你們喜歡寒食節嗎?
寒食節作文4
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下面是關于清明節的故事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寒食節作文5
清明節的前一天,俗稱‘寒食節’,這一天,一般的人都不去上墳掃墓,說什么:“這天上墳,燒化的紙錢,逝去的先人收不到”,至于這句話的真假,我也沒有必要去探究與考證。不過據我所知:‘所謂寒食,即冷食,就是這一天不能生火做飯,這一天,人們只能用冷水就干糧以充饑。據說這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一位名叫介子推的人。
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其實早已被人們所熟知。
傳說春秋時期晉國,因為內亂,晉公子重耳因遭追殺而出逃,與其追隨者一路餐風露宿,忍饑挨餓,最困難時竟以樹皮草根維持生命,這時有一位追隨者名叫介子推的人,將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來煮湯給晉公子重耳吃,這使晉公子重耳十分地感動。
十幾年后,晉公子重耳終于獲得了回國并當上了晉國國君即晉文公。晉公子重耳回國做了晉文公后,有一次,他大賞追隨他的群臣時,卻把介子推給忘了。后經一位名叫解張的'人,因鳴不平而將此事變相地告訴了晉文公。晉文公就率領大臣們去請介子推前來領賞。而介子推不但不去領賞,反而背著自己的母親跑到一座叫綿山的山上躲避。晉文公于是就組織很多人上山尋找也未能找到,但得知介子推是孝子時,就下令放火燒山,認為介子推為了救母,一定會下山的,誰知燒山三日,也未見介子推背母下山,后發現其母子二人都被燒死在一棵枯死的柳樹之下。為此,晉文公大悔,就為介子推立廟紀念。當時,晉國國人,因為介子推是死于火,都不忍心生火,猶其是燒山那天正是清明的前一天,更是不愿生火,以冷水就食,名叫冷食即是以后稱之為寒食。
寫到此,我不由得想到介子推這個人,真是一心為公不謀私利,不說當時晉國國人,為之而禁火,就是我們現在的人,聽到介子推的故事,是不是可以少點什么呢?
寒食節作文6
今年的寒食節是非常難忘的一天。掃墓的悲傷,躥到了心里;青團的美味,到了骨子里;比賽的過程,融入到了我的記憶里。
寒食節,雖說是傳統節日,但在人們心中已經淡忘,將寒食節和清明節容為一體。和往年一樣,寒食節都是和家人去陵園掃墓,祭祖。可今年卻不一樣,我還做了一些難忘的事。
今年的寒食節,梁老師說:“今天下午,我們班將舉行一個傳統節日的講解比賽,可有超級好的獎品哦!”我們全班同學興奮又期待,每個人心里都在想到底哪一組是大獎的贏家。盼啊盼,等啊等,下午第一節課的鈴聲終于響了,講解活動正式開始。我們組有個環節是有獎問答,準備的'獎品是又大又綠的青團,而且我們小組每個講解的同學都會獲得一份。通過完美配合和精彩的講解,我們小組最終獲得了全班一等獎,我們興奮地抱著獎品蹦下講臺,一手拿著獎品,一手拿著青團,打開包裝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吃完后還意猶未盡。
放學路上我還在回味青團的清香味。一打開門,爸爸居然說:‘’今晚不煮飯,我們一起做蛋黃醬青團吃。”我興奮極了,和爸爸一起發面,里面加入獨特的艾草汁,將喜歡蛋黃餡兒鑲入面團中,揉成球狀,再放入蒸籠中蒸一會兒,美味的青團就出爐了。我第一次吃到自己親手做的青團,那種青草香在我味蕾上慢慢散開,真是難忘極了。
今年的寒食節我第一次深入了解了它,知道了晉文公和介之推的感人故事,而且能脫稿且流利地給大家講解寒食節的來源,也親手和家人做了美味的青團,非常有意思。
這是我最難忘的一次寒食節。
寒食節作文7
四月三日,是中國農歷上的寒食節,這一天,人們不食煙火,只吃冷食。所以這一天還是很特別的。特別的日子總有些特別的地方,這天的夜景出乎我意料的美。
晚飯后,踩著輕松的步伐走出屋外散步。街上人意外的少,也許是在村里的原因?沒有路燈的街確實不惹人喜歡,但我卻總喜歡在黑暗中仰望星空。找塊僻靜的角落,把一塊泛青的石板擦凈,抱著腿坐下。想起了今天是寒食節,連帶來的手電筒都不想打開,靜靜等待那陣帶著夜晚獨有的清爽的.風吹過我的臉頰,輕輕合上眼。(原創投稿 )
再睜開眼,望見了那一片閑云,似不歸家的浪子般,飄蕩在茫茫星海中。看著云愈飄愈遠,似乎望見了更遠處的星河璀璨。泛著微光的星辰映著灰黑的云,灰黑的云遮擋這繁星,籠上了一層紗,若隱若現,時出時沒,總有神秘的色彩輝映整片夜空。
畢竟不是十五,那月兒自然不那么完美。陰晴圓缺,這是違背不了的自然法則啊;悲歡離合,是否也該以平常心笑對?不禁感嘆,事態萬千,家就是詩和遠方。突然想起那月宮中的嫦娥,是否也思念著她的丈夫,她的家?她是否常常掩面而泣?也許吧。望著月亮,總能涌起思緒萬千,這也許就是古人對月亮總有特殊情感的原因吧?淡淡的輝光灑在昏暗的大地上,為迷途的旅人照亮遠方,也為歸家的游子指明方向。溫和端莊,像慈母般;柔和飄渺,仿佛不是人間該有的事物。
突然涌上一陣寒意,下起了小雨,我慢慢跑到樹下,佇立雨中。心中翻涌起的情潮仍在蕩漾。一場小雨,倒也平靜了下來,為自己的多愁善感而自嘲般的微微一笑。
默默等到雨停,踩著水洼和平靜步伐走回了家中。
寒食節作文8
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去過寒食節,人們都不舉火,吃冷食。最早寒食節為一個月,后來漸漸變成三天。現在,人們不再習慣冷食了,但這個節日作為風俗習慣還 保存下來。
傳說這個節日,是從春秋時代為紀念忠臣介之推傳下來的。
介之推是當年晉國的賢臣。他侍奉的國君叫晉文公,即公子重耳。有一回,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介之推不畏艱難困苦,一直跟隨重耳。
有一次,公子重耳流亡魏國時,途中病了,貧病交加,十分困苦。平時,重耳靠從臣們采摘野菜野果充饑,今天病后,野菜野果再也咽不下肚。這時,介子推在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熬成肉湯,獻給重耳吃,使重耳度過了難關。
后來重耳做了國君,叫晉文公。開始,他對介之推在極困難時期給他的獻身幫助,還 銘記在心里。但是時間久了,就漸漸忘了。一次,他對隨從他流亡的功臣們進行封賞,竟然忘記了介之推。介之推十分難受,決心不再見這個忘恩負義的君主。他便背著年邁的母親,逃進家鄉附近一個大山里過隱居生活。后來,晉文公發現了自己左右少了一個介之推,并回想起自己忘了獎賞這個“割股奉君”的`賢臣,非常愧疚,便忙去找介之推,這才聽說他已跑到深山隱居起來了。晉文公親自去他隱居的山里尋找,只見重重青山,蔥蔥樹木,哪能見到介之推的影子?他在山頂上呼喊,只聽見山谷的回音,不見介之推出山相見。晉文公想,介之推是個大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一定要背著他母親逃出山外來,這樣就能見到他了。于是,他命令放火燒山。正趕風急火旺,火一下漫延數十里,燒三日不息,把一片青山燒成焦土,但仍然不見介之推出山來。人們在火息后才看見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燒死在深林中了。
晉文公想求見介之推,不料介之推寧被燒死也不相見,晉文公更加悲傷。這事傳出后,人們都尊敬和懷念介之推。便在他被燒死的這天紀念他。這就是每年三月清明節的前一天。因為介之推是火燒死的,人們在這天不忍心舉火,吃冷食,所以叫寒食節。
【寒食節作文】相關文章:
關于寒食節的作文11-15
寒食節的來歷作文11-27
寒食節詩句08-02
寒食節詩詞11-15
[精選]寒食節古詩07-05
寒食節詩句12-20
寒食節的古詩02-04
寒食節的詩句02-06
寒食節的詩詞02-04
寒食節古詩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