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唱當年長恨歌作文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長恨歌作文(通用21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怎么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長恨歌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長恨歌作文 1
“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這是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承諾以是他們愛情的見證。不能和自己心愛的人天荒地老,這是一場凄美的愛情,但事實上真的`值得我們替他們惋惜嗎?
當他們“驪宮高處入青云,仙樂風飄處處聞”的時候,有多少年輕男女只可以背井離鄉?當我們看到“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這一幕時,有多少老百姓在田間辛苦的勞作,在各處奔波,苦不堪言。在唐玄宗一心為美色而對朝政漠不關心時,他可曾想過多少百姓因為戰亂從軍打仗,家破人亡。又當唐玄宗面對“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的無奈悲痛時,他可曾有一刻想到過多少人家因戰亂不得不和心愛的人分開呢?他又能明白多少百姓的苦楚呢?
當楊貴妃被殺死后唐玄宗為她做的一切,我們不得不感嘆他的用情至深,但對于百姓們和千千萬萬在戰場上的將士們,如果殺死一位貴妃能換來一位明君時,又有何不可呢?犧牲掉一位貴妃可以少死那么多的生命,少那么多的家破人亡,也少了那么多人不用犧牲自己的摯愛,那這貴妃死得其所了。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當唐玄宗在傷心欲絕時,百姓們又何嘗不是對自己遠離家鄉的親人流淚思念呢?不要說他對楊貴妃的情有多深,百姓們的心情他同樣感受不到。日后還有人對他們“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愛情感到惋惜時,請想想當時的百姓們,我只想說:“莫唱當年長恨歌”。
長恨歌作文 2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沒讀過此詩,此句去聽得早。翻版《西游記》——《齊天大圣》中,豬八戒更是以“多情自古空余恨,此恨綿綿無絕期”來表達因思慕嫦娥而有的恨。可惜我那時只是笑,嘲笑老豬的癡,也嘲笑那個叫做“感情”的東西。而讀罷《長恨歌》,方曉此恨。
此詩開始就以“不早朝”,“夜專夜”等詞反映了“樂”,然而極度的樂,正反襯出后面無窮無盡的恨。唐玄宗荒淫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這正是男女主人公之所以“長恨”原因。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馬嵬坡楊貴妃之死,詩人刻畫和極其細膩,把唐玄宗那種不忍割愛,但又欲救不得的內心矛盾和痛苦感情,具體形象的表現出來了。可以說“死別”是“長恨”之始。
唐玄宗奔蜀,內心十分酸楚愁慘;還都路上,舊地重經,又勾起了傷心的'回憶;回宮后,白天睹物傷情,夜晚輾轉難眠。日夜思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夢境,卻又是“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詩至此,已將“長恨”寫得十分動人心魄了。
詩的結尾,詩人借助想象,構思了一個嫵媚的仙境,通過成仙之后的楊太真對唐玄宗的思念,對“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追求,對“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想見”的信念,表現了她對人間愛情的堅貞和延續,把悲劇故事的情節推向高潮,“長恨”情感迸發到頂點。
“短樂”換來的“長恨”是多么不值得,所以我們得慎重一點兒。
長恨歌作文 3
白居易寫過,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我讀他的《長恨歌》的時候,是懷著美好的心思去讀的。我以為看到的會是流傳百世的愛情,沒想到卻是無情的陰謀。
楊貴妃與唐玄宗相愛一場,纏綿愛情抵不過他的江山。盡管即將破敗,分量總是比一個女人重的。
我在想,從古到今,女人的地位是什么?女人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可有可無?不會吧,如果沒有女人,人類早就滅絕了。可是為什么如此卑賤?于是我想到了牛,磨磨用的牛,耕地用的牛,吃力不討好的牛,老死田間的.牛,任人宰割的牛。
難道古時候的女人,和這樣的牛沒有相似之處嗎?
我為這樣的現象感到憤憤不平。
可是憤憤不平有什么用?唯有去改變,才有用。
劉媛媛有改變的勇氣,演講中她信誓旦旦的說,我不是來適應這個社會的,我是來改變這個社會的。我覺得這才應該是女漢子應有的氣魄,而我們這些淪為平庸的人,早就忘記怎么改變,怎么反抗,下層就下層吧,安土重遷,自以為知足常樂。可是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你沒有想法,你只是被動。
長恨歌作文 4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我,李隆基,大唐中期一國之君,自小生長在皇宮深處,環佩叮當,綠肥紅瘦,自小就見得多了。所以,在我成為一國之君之前和即位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對身邊的女人沒什么興趣。所謂的愛情在我這個可以呼風喚雨、主宰世間命運的強大君主心中是一片空白和不盡的遺憾。
在楊玉環沒有闖進我生活的時候,我的生命既空虛又充實。空虛,因為沒有愛情的滋潤;充實,卻又是為了彌補我空虛的生命。家國大事,修身養性,我都做得很好。我是把盛唐的`發展推到頂峰的君主。我有魄力、有膽識,琴棋書畫精通,天文地理全知,有經天緯地之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可是,我總覺得生命中還缺點什么。
直到楊玉環出現在我的面前。那一刻,我心悸動,一種本能的呼喊聲仿佛要穿透我的身軀噴涌而出!
從華清池出來,可以更清楚地看見玉環了。她的肌膚光潔、細嫩、柔滑,有如凝脂,鬢發如云,面如芙蓉,細眉如柳,身姿窈窕,步伐慵懶,讓人憐愛。當然,最讓我著迷的是她的笑,無論是輕笑、淺笑還是開心的笑,都會讓我忘記自己,甚至是忘記整個世界。
在擁有了玉環之后,總在抱怨春宵苦短的我已經很多天沒上早朝了,也的確是任用了玉環的家族成員擔任了重要官職我錯了嗎?是玉環讓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是她給了我生命的動力和激情。為了她,我可以用自己甚至是天下人的利益來換取我們的快樂。沒有了她,我將是一具行尸走肉,永無生機。
長恨歌作文 5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美好的事物終究沒有長久,這好像是一條真理。
我與玉環的愛情過于美好。人妒、天妒,人心難測,天情已老。
太長太久的時間疏于朝政。朝廷內部勾心斗角、四分五裂,朝外的野心人士亦是厲兵秣馬,韜光養晦。最具野心的安祿山、史思明終于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叛變。京城的軍隊,由于長期的享樂和缺乏管理訓練,變得沒有絲毫戰斗力。萬般無奈之下,皇室踏上逃亡之路。
一路上,無論是士兵還是宦官大臣,都在抱怨這次禍亂讓他們損失了自己的基業和安定幸福的生活。玉師,矛盾出現了。他們將這一切禍亂的根源推到了我和玉環身上,并威脅我:如果不處死楊玉環,他們會奮起倒戈,推翻我李家王朝的百年基業!
在自我和外界的各種矛盾沖突中,個人的能力和力量顯得是那么弱小。萬般無奈之下,我低下了自己高貴的頭顱。憤怒的士兵們在我的馬前縊死了玉環。我雙手掩面,淚水沿著指縫如流水而下。依稀模糊的淚光中,玉環哀怨的眼神讓我的心都破碎了,也把我全身所以的精神給掏空了。那曾經如同芙蓉的面龐如今扭曲了,滿臉笑意卻被瞬間打斷而僵硬地凝固著,絲絲血色被我身前的白馬映襯,使我不由自主地暈眩了
無光的.月色、凄清的月、滿天的迷霧,以及浸滿我哀思的馬鈴聲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訴我,我背叛了我的愛情,我的玉環此生已經消逝,也好像是在斷言我的生命將止歇于此。
長恨歌作文 6
《長恨歌》作為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代表作,一直以來都廣為留傳。
暑期開始的時候,我就翻出了這首詩,看能不能背誦下來。
畢竟,這首詩中有那么多廣為流傳,朗朗上口的詩句。
我才誦讀了詩詞的上半部分,描寫的是楊貴妃初入宮門,憑“天生麗質“在三千佳麗當中獨寵一身。
當讀到那句“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我似乎已經有些明白了楊李這場愛情悲劇的緣由了。
君王重色,御求多年,終得深閨楊家之女,兩情相悅,本是無可厚非的人間情愛之事。
然后,君王因重色而輕國則又是一回事了。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寥寥數字,卻讓我們看到了君王沉迷于美色之嚴重,似乎對國事少了關注。
而后面的“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門戶生光彩。“則更是像我們清楚地說明了楊家恃嬌而寵,在朝政上似乎也有了影響力。
這一切一切的伏筆幾乎就是在告訴我們這場愛情悲劇的不可避免。
有人說長恨歌寫的是楊李的愛情觀,有的`說是政治觀,可我卻從這詩詞中看到一個“悔“字。
如果沒有之前的嬌寵無度,誤朝廢政,何致于后面的“此恨綿綿無絕期“。
可想想,人生是當真沒有后悔藥一說,能做的是在當下多多思慮再三。
長恨歌作文 7
看完書的第一感受是為什么作者要那樣安排王琦瑤的下場,和我猜的結局大相徑庭。我懷疑起作者來,在看書的過程中我一直認為作者是男的,因為作者那樣細致地寫出了王琦瑤一生中遇到的那幾個男人,很了解男人的心里。結果,作者是女的,讓我吃驚了,有點被騙的感覺,但很快,這種感覺轉為佩服,佩服這位女作家的手筆。有了這個線索,再尋著王安憶生活的那個年代,這樣的結局就不難理解了。
一本書要集中在一個時間里看完,才能識得廬山真面目,可惜我拖拖拉拉看了好長時間,在較早看的那些印象模模糊糊,也沒有資格去評價這本書了。但關鍵的內容記住了,那上海弄堂,那愛麗絲公寓,那是王琦瑤生活的地方。作者在寫人前,先花了大篇幅寫主角生活的環境。
在本書里,讓我最佩服的'是王安憶寫景的手法和通過人物神態、動作、語言而折射出的人物的內心世界。那司空見慣的景在王安憶筆下成了有生命有靈魂的東西,和王琦瑤命運息息相關。而王琦瑤成了那時長得有姿色,又有文化,而有點小女人情調的上海女孩的代名詞。名著的名就在于,小說里的人物能概括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成了永恒,成了經典。不僅是人,就是地點也有特殊的含義,愛麗絲公寓,我是讀了這本書,才知道這個名詞,原來它指女人作為金絲雀生活的地方。
其他的,我不懂得評價,只剩下佩服,王安憶要讀多少本書,要讀多少年書,要嘗盡多少喜怒哀樂,才能寫出這一部經典?
長恨歌作文 8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落葉時。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吹落的梧桐葉,勾起綿綿長恨。
一個是重色輕國的君王,一個是嬌媚恃寵的妃子。云鬢花顏,芙蓉暖帳,曾經鑄就了一段刻骨銘心的不倫之戀。自古君王迷色誤國,愛江山更愛美人,只可惜李隆基生不逢時,安史之亂,六軍不發,君臣出逃,情急之下,只有以楊貴妃的死換得蒼生性命。西南路上,悲涼秋景,馬嵬坡生死離別,無邊落木蕭蕭下,香銷玉隕。
長恨啊!為國之君,身不由己,不忍割愛卻又欲救不得,“血淚相和流”是那沒完沒了的恨。蜀地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回宮后睹物思人,白日傷情夜難眠,朝思暮想不復返。纏綿悱惻的思念之情,蕩氣回腸。真切的酸楚愁慘,夢中的“悠悠生死別經年”是那動人心魄的恨。
行宮月色,夜雨鈴聲,蕭條衰敗,落葉有情。上天入地,蓬萊仙境,含情凝睇,梨花帶雨。拖物寄詞,重申前誓,七七相會,比翼連枝,此情此恨,了無絕期。
曾經甜蜜的愛情如流星,閃過瞬間的美麗。吹落的梧桐葉,從高高的枝頭掉下。從枝頭到樹根,從完美到毀滅。也許李隆基本不該為大唐天子。一個貧民百姓與自己心愛的女子白頭偕老,又有誰會橫加阻攔呢?或者李隆基不是貪圖享受的酒色之徒,楊貴妃也不是個好玩的女子,又哪里會有六軍不發,馬前死呢?既然是一國之君,就要以江山為重,社稷為大,否則到頭來只會陪了夫人又折兵。
其實,身為天子也有致命的無奈與遺憾。江山,美人不可兼得,成全了一面總還有另一面讓自己心痛啊!
唐玄宗、楊貴妃的愛情悲劇人們已談得很多,本文作者另辟蹊徑,從落葉梧桐下筆,通過寂寞凄苦的梧桐意象,顯現愛情悲劇的長恨,此情難了,此恨難消。作者擅長敘述、抒情,善于取材,語言也很唯美,但文章內容還嫌不夠豐滿。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開頭一句很巧妙的引出了這段令人贊嘆又令人遺憾的歷史。“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這句平淡的話引出了楊玉環這個看似普通大家閨秀的女子。“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鮮明的'表現出楊玉環脫俗的魅力,她的一舉一動是那樣的動人,使所有宮中的妃子都為之黯然失色,同時也為后面的隱患埋下了一個不可忽略的伏筆。“春宵,不早朝,侍宴,春游”,無一不表現出作者的痛惜,由于唐明皇過度的寵愛玉環,導致國政荒廢,宮里宮外鶯歌燕舞,百官整日只知尋歡作樂,也為唐朝的衰敗埋下了導火索。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出乎人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事終于發生了-----安史之亂。各地烽煙四起,百姓流離失所。衰敗的唐朝,在這次戰爭中練練敗退,六軍被迫停留在馬嵬坡,面對唐明皇和楊貴妃,將士的激動之情是難以容忍的。在軍諫之下,唐明皇悲傷的望著那位曾經深愛的女子。“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看著玉環被軍士推出去的時候,他心中是如此的無奈卻又焦急。可看著軍士激動的情緒,自己沒有能力去撫慰。看著自己破碎的山河,自己卻沒有能力挽回。他只能仰望著天空,默許了軍士,然后獨自一人默默地流淚。
終于,安史之亂結束了,宮中恢復了往日的平靜。景色依然是不變的景色,可是賞景的人卻已離去,“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我們讀出了唐明皇心中那股難以言喻的心痛。
“云髻,花冠,仙袂,霓裳”描繪出一種仙境的生活,在那里,人不需要受到任何拘束,此時的“玉環”雖然依舊有著傾城的容貌,不過臉色卻較之以前已顯憔悴。內心思念著明皇,卻音容相隔在2個不同的世界。“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睹物思人,這估計是十分悲傷的事吧。所有的思念,只能寄托于小小的物品上。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這2句話不僅寫出了對國家衰敗的惋惜,也寫出了對唐明皇和楊玉環愛情的惋惜。雖然我痛恨唐明皇沉迷女色,荒廢江山,導致一代王朝從此湮沒。但我同時也為唐明皇和楊玉環至死不渝,純真的愛情所有感動。
長恨歌,讓我讀出了一個別樣的恨,一首不會逝去的歌 !
長恨歌作文 9
在一個秋高氣爽的天氣,有我老爺爺右手拿著拐杖,左右拉著他的小孫子到了江邊,江水浩浩蕩蕩的流向遠方。
爺爺告訴孫子,流動的江水永遠不會停留在一處,一直流向大海。爺爺問孫子,你知道還有什么是留不住的么?孫子撓撓頭說不知道。爺爺說留不住的還有時間,孫子不太明白爺爺說的話。爺爺又說,當你到爺爺這個年齡的時候就會明白了。
爺爺小的時候你太爺爺給我講過一個故事,故事是這樣講的,從前有個小孩子他很貪玩,別人在讀書的`時候他在玩,別人寫字的時候他也在玩,別人玩的時候他仍然在玩,小男孩總覺得學習是以后的事情,時間多的是。慢慢的小男孩長大了,別人都成家立業了,可是他了一個流浪漢。最后他明白了為什么其他人都比他強。因為別人在他用來玩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小孫子好像明白了爺爺說的意思了。
這時候爺爺脫口而出‘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哎!小時候不好好學習,等到爺爺這個年齡想學也學不動了,記不住了。趁你現在還小,要把珍惜想在的每一分每一秒啊!
長恨歌作文 10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寫的《長恨歌》。今年7月26日晚,我和爸爸在陜西省華清宮景區觀看了一場激動人心的演出《長恨歌》。
《長恨歌》講的是唐玄宗和楊貴妃一段流傳千古的愛情故事。進入觀眾席后,全場熄燈,接著兩邊的樓閣漸漸升高,燈也漸漸亮起來,一位美麗的女子從里邊出來,有人給她換上金光閃閃的衣裳,接著有人大喊:“楊玉環入宮。”這時我才知道舞臺上這位美麗的女子正是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正是楊貴妃的天生麗質,將唐玄宗迷住了,所以唐玄宗天天都與楊貴妃翩翩起舞。那富麗堂皇的場景和演員迷人的舞姿把觀眾們都吸引住了。在一個有月亮有星星的夜晚,唐玄宗把楊貴妃高高舉起,讓人看了不禁拍手叫好。接著是“出水芙蓉”,只見水池里升起一個像漏斗一樣的東西,楊貴妃就在里面洗澡,那水像簾子一樣流淌下來。由于楊貴妃美若天仙,唐玄宗一天比一天寵愛她,最后連早朝都不上了,果然是“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不久,安祿山帶著叛軍起兵反唐。當唐玄宗和楊貴妃還悠然自得,天上突然掉下幾顆“炸彈”——煙火師將照明彈投下,觀眾席都感受到煙火的熱氣!后來,唐玄宗的士兵要求把楊國忠和楊貴妃處死,才愿意去抵擋安祿山的叛軍,所以唐玄宗被迫讓楊貴妃自縊,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愛人離去,正所謂“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啊!
許多年過去了,唐玄宗還在想著和楊貴妃一起的快樂日子。可是,楊貴妃在天上,他們兩個根本無法相聚……農歷七月初七,月亮竟然變圓了,鵲橋出現了,楊貴妃和唐玄宗終于走到一起……
看完《長恨歌》后,我感受到大唐盛世的豪情氣象,感受到安史之亂帶給老百姓的苦難,更感受到這段帝妃之戀的.回腸蕩氣和大唐樂舞的魅力。
《長恨歌》的演出是以驪山為實景,顯得很高大上,山上布滿星星燈等道具,它的舞美、燈光、音響以及服裝的效果特別逼真、震撼,讓人看了嘆為觀止。不僅如此,《長恨歌》的編劇、導演和演職人員都非常敬業,值得敬佩。
長恨歌作文 11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白居易的《長恨歌》講的就是楊玉環。當時,楊玉環被唐明皇選作貴妃,賜浴華清池,跟他很恩愛。后來,安祿山叛變,爆發“安史之亂“,楊貴妃在馬嵬坡被迫自縊而亡。現在華清池所在的華清宮的著名實景演出講述的就是楊貴妃和唐明皇的故事。
一入場,映入眼簾的是波光粼粼。碧波蕩漾的九龍湖,遠處是翠綠的驪山。山腳下,是金碧輝煌的龍熙亭,龍熙亭是一座宮殿,殿上的瓦當都雕刻著神龍的圖案,亭正中是一把華貴的'龍椅,旁邊的香爐青煙裊裊。亭前是九龍橋,橋上雕刻著九條龍的圖騰,因此得名。在河畔的柳樹下,有一個龍舫,船上雕著的龍頭氣勢雄偉,當微風拂過,船上的簾縵隨風飄舞,別有一番靜雅的韻致。
演出開始了,我立刻就被舞臺上炫目的燈光,華麗的服飾吸引了。演楊貴妃的演員出場了,只見她穿著繡滿金絲的長袍,頭上的發飾就如一只鳳凰,她的舞姿如此婀娜多姿,我們都驚嘆不已。演出最精彩的是楊貴妃在華清池中沐浴,只見舞臺慢慢下沉,演員們在水中翩翩起舞,隨后,一道水幕突然出現在我們眼前,水幕的后面映出了演員美麗的剪影,只見楊貴妃緩緩登上一朵盛開的蓮花,在水中展現了沐浴的場景。
最后一場最為華貴,展現了楊貴妃金和唐明皇在仙境永遠相守的美好愿望。只見一群仙鶴首先出場,隨后楊貴妃和唐明皇登上鵲橋,只見鵲橋緩緩合攏,最后他們兩人終于走到了一起。一群白鴿騰空而起,飛向遙遠的夜空……
長恨歌作文 12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這兩句詩是袁枚對于《長恨歌》本身的批判,批判其忽視了百姓的疾苦,但這又如何不是唐玄宗所忽視的問題呢?
唐玄宗重色誤國,“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引得國家動蕩、引至“此日六軍同駐馬”的悲慘結局。唐玄宗雖重情,但到底也沒能保護好自己所愛之人。不知那時他是否有過一時醒悟,不該因色而忽視了國家社稷和黎明百姓?從“當時更有軍中死,自是君王不動心”這兩句詩中看,只怕他不僅沒有悔過,而且有更加忽視國家、百姓之勢。軍中戰士為他出生入死、浴血奮戰,他卻沒有過半點關心,從這一點看去也不知唐玄宗到底是極度重情還是極度無情了。戰士們出入疆場,以致“石壕村里夫妻別”,這又有多少個家庭遭受了別離之苦,他竟沒有半點慚愧,自顧沉浸在自己的悲傷之中。
當唐玄宗想起楊貴妃“芙蓉如面柳如眉”的時候,曾覺“對此如何不淚垂”,他曾感慨“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但他又為何不去仔細思考一下,若非他當初重色誤國,如今他又怎會淪落自此?百姓又怎會說“淚比長生殿上多”?當楊貴妃“宛轉蛾眉馬前死”的時候,他如此痛心,但因他而戰死的士兵如此之多,又引得多少夫妻別離。他日因今日果,唐玄宗因皇位“拆散”了士兵們的恩愛生活,那如今又怎能怨別人拆散他與楊貴妃。但那些士兵何其無辜,一腔忠君報國的熱血,卻引得血灑疆場、再難回鄉;那些士兵們的`家人又何其無辜,一心盼望和平安穩,而自己的至親卻已然逝去。
若唐玄宗回首看看他所忽視的國家、他所忽視的百姓,他就會發現,他因為楊貴妃所誤的并不僅僅是他的皇位,更是千千萬萬黎明百姓的安穩生活。莫唱當年《長恨歌》,莫掀當時人民心中疤。
那是一段悲傷的過往,還是不要讓此事再次發生了。所謂“莫唱當年《長恨歌》”又何嘗不是在希望以后不再出現君主重色誤國,百姓處于水深火熱的狀況之中呢?又何嘗不是在勸解之后的君主莫要學習唐玄宗?莫唱當年《長恨歌》,莫出當年昏庸事。
長恨歌作文 13
《長恨歌》,“長恨”,“恨”,試問是別后纏綿的相思之“恨”,還是諷刺重色誤國的憤懣“恨”,又或是致使國家傾覆的深刻悔“恨”。它沒有《詩經》里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只有“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的蕭索;它沒有李商隱眼中的“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只有“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的荒唐;它沒有杜甫所盼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只有“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的別離。這天人永隔的悠悠情思,綿綿長恨,筆端所及之處到底透露著什么?
在那個繁盛的唐朝,一位千般嬌羞、百般嫵媚的女子竟可以改變封建禮念,“不重生男重生女”,試想沒有唐玄宗的“三千寵愛在一身”,她又怎會在凄楚纏綿中死于馬蹄前,在感性多于理性的愛情里,假如玉環能夠冷靜下來,把目光放在國家大計之上,做一個賢能體貼的妻子,為著國家想想,為著百姓想想,倒也就不會有”從此君王不早朝“了吧。與玉環相比,我想起了一個有靈性的、落拓不羈的女子——三毛,同樣是在愛情面前,而三毛的傳奇愛情更讓人感動。這個帶著匪性的女子身上,為著愛情無怨無悔,把骨子里的自由隨性通過賢能體貼表現出來。
在我看來玉環的犧牲是無奈何的,唐玄宗再被六軍所逼不得不賜死玉環,玉環的犧牲是有價值的,至少她把國家從動蕩中救了出來,玉環應該慶幸,因為她愛的這個男人至少能辨是非,胸懷坦蕩。“招魂之舉”就足一說明他是真心所愛的,自知自己有愧于她。沙賈汗和泰姬,溫莎公爵夫婦,隆基和玉環,似乎每個國家都有關于君王的愛情故事,我想,君王注定不能救其所愛,注定與普通民間百姓婚姻有一定的`差距。對此我不喜歡說馬嵬之變錯在玉環的這一說法,君王愛色而玉環剛好有顏,這兩個人的纏怨,又豈是我們能用輿論來否定的?作為一個君王,被后世銘記不是因為政績,而是因為愛情,這本身就是一個荒誕的笑話,然而荒誕之中才最見深情。
或許每個人對這段歷史都有自己的看法,總言之,愛也好,恨也罷,與當時社會有關,與玄宗玉環有關,而我們要看到的只能是這段悲劇中的正能量,在我們并不全面了解的時候盡量去少說,因為那樣會傷害他們,畢竟我們終究不是他們,誰也不能拯救誰,這是他們的命運。
小資圣母薩崗說過那句很著名的話——愛情是奢侈品,有最好,沒有也能活。我知道自己資質愚笨,難以領悟萬分之一,但我想這句話對玄宗來說,實在說不通,余生之中,摯愛沒有了,這樣的日子多一天都是煎熬。
對于我,我想說在這段肅靜的歷史中我無力再說些什么,只是我依舊固執地相信,洪荒之中,真愛不朽。
長恨歌作文 14
白居易的長恨歌可謂是膾炙人口,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令人嘆息。袁牧的《馬嵬》卻將帝王的悲劇,聯想到百姓身上,使文章的主題,顯得與眾不同,引發我們更多的.思考。
詩中這樣寫道,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袁牧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將筆觸轉向了平凡的老百姓身上。關心百姓的疾苦是啊,人間亦自有銀河。我們怎能不為石壕村中的老夫妻,心生惋惜。一份感情重要的不是轟轟烈烈,而是那份共同患難的決心與勇氣。
唐玄宗楊玉環的愛情悲劇雖然令人嘆惋,但是,莫唱當年長恨歌,其實唐玄宗的悲劇完全是咎由自取,她在得知了楊貴妃的美貌后便開始了御宇多年求之。此時的他,完全忘記了曾經勵精圖治的報復,淪陷見了美色的泥潭之中,當初的決心在美色的誘惑下,化為灰燼。在得到楊貴妃之后他更是深深的不能自拔,于是,從此君王不早朝,他成天沉浸在這份來之不易的愛情之中,也正是從這時開始,國家走向沒落,終于有一天,安史之亂爆發了,走投無路的,唐玄宗只好被逼著將楊貴妃賜死,從此,唐玄宗再也沒有振作起來,只是成天悲傷過度,沉浸在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幻想中無法自拔。
莫唱當年長恨歌,這更是對后人的告誡,唐玄宗的悲慘遭遇仿佛還在昨天。我們后人更應該汲取前人的教訓。
仔細想來,李唐的愛情也有值得歌頌的地方,那便是忠貞二字。楊貴妃死后多年,唐玄宗仍然活在后悔與自責之中,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二人情之深可見一般。即使兩處茫茫皆不見,也要此恨綿綿無絕期。
晚年時,若能回憶起當初的回眸一笑百媚生,也算是在這悲劇中空添了一份美好。
長恨歌作文 15
上海弄堂里,風也飄,雨也搖。閨中女兒輕換,綠洋裝,粉旗袍,癡情淑媛為誰笑?為誰笑,歌舞之后,命喪銀霄,愛恨情仇事難料,日月如梭催人老。催人老,換容貌,心不老,上海弄堂里,流言伴鴿繞。——題記
《長恨歌》講述了上海一個美麗而普通的女孩王琦瑤偶然的機會當選上“上海小姐”后不再平凡的一生。王琦瑤只因為了名利,跳出市民生活圈走入更寬闊的世界而放棄學業,成為“軍政界的一位大人物”李主任的妾室。后來李主任在一架北平至上海的飛機上罹難,王琦瑤就從此又回到了市民生活圈中;不甘心的她又常常興風作浪,終于孤獨地被人因圖財掐死在家中。
環境描寫是不可忽視的部分,讀完全書,發現它是前后照應的。環境,也暗示了結局的不幸。《弄堂》,作為文章的第一章節,隱藏了很多暗喻。上海,這個繁華的都市,在這里受到了評判。“當天黑下來,燈亮起來的時分,這些點和線都是有光的,在那光之后,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那暗是像深淵一樣。”“那暗里還像是藏著許多礁石。”不知為什么,當我讀到“暗”、“深淵”、“礁石”時總有莫名的恐懼和危機感。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這個城市。這樣布滿流言的弄堂的城市,充斥著淺薄的“洋派”和虛偽的浮華的城市。因為城市孕育著和它相似的人。依我看,上海人始終是中國近代史開始以來最尷尬的一群。
王琦瑤是標準的上海人,上海代代都孕育的人。一個最最年輕、卻發展最快的城市,必定生養怪胎。她,或他們瑣碎、時尚、簡單、蔑視外地人又寒磣外地人;盲目守衛,崇洋媚外;富有探索精神和勤勞的勇氣;超前在經濟,落后于文明,缺少一個沸沸揚揚的生命熱源。上海人的怪異,表現在它沒有底氣反駁這一切,就像它的代表——王琦瑤,只好繼續下去。無論這城市的外表有多華美,心卻是一顆粗鄙的.心,那心寄在流言里。一個沉浮不定的王琦瑤人生,暗示了那個沉浮不定的上海文明,就像唐朝后期,古詩《長恨歌》演繹的那個時代,短暫而華麗。
不知作者是否預言上海將不久衰敗?“對面盆里的夾竹桃開花,花草的又一季枯榮拉開了帷幕。”我想,一個城市屹立在那里,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它會在時間的磨煉下不斷成長,它的核心會在成長中轉移。但不可置否的是,王琦瑤將會是永遠的那個時期的上海女人代表。長恨歌,恨便是由人發出的;長恨,也必是刻骨銘心的恨。
人物形象是極精彩的,尤其是主角王琦瑤。王琦瑤的美可說是這動中的一靜,瞬息萬變里的一個巋然不動,浮光掠影里的一個真實不虛。人間所謂“美”是講究外相迷人,體態窈窕,是種凜然容不得靠近帶有些拒絕的意思。王琦瑤的美則是不能與其同日而語,她的美源自于乖巧和煦,矜持溫婉,不露聲色卻又善解人意并終盡流于平常。這平常又不比那平常,是不作刻意的描畫,亦不是故作的矜持,就那么叫人實心實意地尾隨了去,一百個死心塌地。
看她的故事,不由瞧不起他,接著恨她太聰明,最后就會愛她,是由同情生愛憐。她那么可愛,讓人值得親近;但她走了,又顯得那么遠,難以觸及,又高高在上。她勤奮,一個人在艱苦的條件下依然那么講究、有條理。她也幸福,一生付出、承受那么多的愛。她把一切看透了,透得瀟灑,瀟灑得什么都不在乎,不在乎別人爭議的討論,不在乎別人排斥的目光,任那議論久了,成了妒忌;看得多了,成了艷羨。她又太懵懂,懵懂地不知道收斂自己,單為自己活,她曾反對嚴家師母說:“我偏要為自己活”以至于她身邊的人,男女老少,都爭著受她寵。
從某種意義上,個人的角度,上海人再相似,也不會再出一個王琦瑤,這個聰明過頭、愛慕浮華、看破人生、善解人意、乖巧可愛、自私自利……的愛恨交織的王琦瑤。在她身上,愛即是恨,恨即是愛。她能對她身邊的每一個人都產生影響,卻都又傷害了他們,讓人“今天說要忘了你,明天卻又想起你,念你念你在夢里,問此情何時已?”就這樣,一生一世都搭進去了,還自以為挺充實。剪不斷,理還亂的愛與恨間,王琦瑤糊里糊涂地成了個不朽。她總有別人沒有的、不敢有的、沒權利有的愛、勇氣、魅力、品質、俗氣、直白……為她痛心,為她感慨、覺得很值,她的人生值得玩味。
“王琦瑤眼瞼里最后的景象,是那盞搖曳不停的電燈,長腳的唱歌博揮動了它,它就搖曳起來。這情景好像很熟悉,她極力想著。在那最后的一秒里,思緒迅速穿越時間隧道,眼前出現了四十年前的片廠。對了,就是片廠。一間三面墻的房間里,有一張大床,一個女人橫陳床上,頭頂也是一盞電燈,搖曳不停,在三面墻壁上投下水波般的光影。她這才明白,這床上的女人就是她自己,死于他傻。然后滅了,墮入黑暗。”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滴血葬了花紅,王琦瑤終盡死于非命,在那暗淡的光影里頭下清決的一瞥。
因此,長恨歌究竟是不是悲劇,我不能肯定,因為在心的深處,我總覺得她是幸福的,甚至羨慕她的幸福。愛她的人怪她太無情,恨她,恨到入土,真是此恨綿綿無延期!但是恨得引人深思,也照示了一種現象,又是那么的凄美!終成,一首斷腸,撕心,裂肺的長恨歌。
長恨歌作文 16
在歷史的長河中,政權更替,皇位變更,有所作為的皇帝使后人贊頌銘記,暴虐無常的皇帝遺臭萬年。而唐玄宗,身為一代帝王,使人銘記的并不是因為政績,而是愛情。漢皇重色思傾國,道出了唐玄宗的重色誤國,多少人感到怨恨,失望至極。這樣的幸福會長久嗎?答案不言而喻。
滿足于當下的幸福,不顧長遠利益的結局就是“宛轉蛾眉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以至于在以后的日日夜夜,都抵不住四年的難熬。那時的唐玄宗回想過往,才會痛心悔恨,如果當時能少一些放縱,處理好朝政,關心百姓疾苦,又怎會“當時更有軍中死,自是君王不動心”的詩句?更不會釀成相愛之人卻生死相隔的悲劇》江山沒有治理好,寒了百姓的心,又失去了愛情,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唐玄宗是失敗的皇帝。
把自己的私欲放在首要位置,罔顧江山,終是自私,不合格的皇帝。自古以來,人們流傳頌揚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其實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為唐玄宗是皇帝,所以這份愛情才如此受人關注,流傳之廣罷了,多是虛華。反過來說,正是由于這份過度的愛情使人沉溺,所以才在江山與美人之間失了平衡,江山不顧,百姓疾苦。也正是因為“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唐玄宗因色誤國而導致的“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里多”的民間實例。一份愛情卻要犧牲百姓的利益,甚至是萬萬數的生離死別,這樣的'愛情是沉重的,不被人看好的,更不會長久。
《長恨歌》里的李楊愛情雖然令人感動,可是不要忘記在這份感情背后的沉重,因色誤國,牽連的是天下的百姓,與此相比,兩人的歡好不足掛齒,莫長當年長恨歌。
長恨歌作文 17
“憶昔開元全盛世,小邑猶藏萬家室。”熱鬧的長安城,繁燈如晝,百姓的喧鬧聲不絕于耳。
唐玄宗靜靜地坐在金碧輝煌的大殿里,兩眼無神地望向遠方,仿佛一切熱鬧都與他毫不相干。他最愛的武惠妃仙逝了,他的情感也因此缺失了一塊,縱使后宮佳麗三千,也沒有人能像她一般………唐玄宗這樣想著,卻未曾料到將有另一個人的出現代替武惠妃。
那個夜晚,在驪山溫泉宮,他們初次相見。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楊玉環在侍女的攙扶下,裊裊地移步到玄宗面前。嬌媚的面容,婀娜的身姿,只一眼,便讓玄宗淪陷。
不久,楊玉環便入住后宮。玄宗擅音律,她擅舞,可謂惺惺相惜。“漁陽慢舞凝絲竹,驚破霓裳羽衣曲。”一曲舞罷,不僅令玄宗大為贊嘆,也驚艷了時光,溫柔了歲月。從此,她專寵更盛,不僅“三千寵愛在一身”,更是令玄宗“從此君王不早朝”。
唐玄宗終日沉溺于酒色之中,不理朝政。皇宮更是夜夜笙歌,而唐王朝也在一片繁華中,逐漸走向了衰亡。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同部下史思明,趁唐朝內部腐敗一同發動了震驚世人的“安史之亂”。而玄宗也不得不帶楊貴妃一同出逃。
行至馬巍坡,六軍皆不發,他們要求玄宗下令誅殺楊國忠與楊貴妃。在他們眼中,楊貴妃是紅顏禍水,是亂國的根本。
“君主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為了李家的天下,為了平定叛亂,他強忍內心的悲痛,最終聽從了眾人,下令縊殺了楊貴妃。曾經那個千嬌百媚,集三千寵愛于一身的女子,終是在馬巍坡香消玉殞。
玄宗俯身立在池苑里,太液池邊芙蓉仍在未央宮中顏色不改,只是那個曾一同陪他賞花的人卻再也尋不見了。憶起那個曾“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身影,他的心不由得陣陣鈍痛。
他令道士去尋找貴妃的魂魄,可是碧落黃泉哪里又能尋的到呢。上天似乎也被他所感動,讓那位名為太真的仙子再度出現仙山之間。只是,天人永相隔,只能互留信物,伴著思念,度過余生。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是美人誤了王朝,還是王朝誤了美人,只能留給歷史去評判……
長恨歌作文 18
究竟笑靨如花的意中人與全天下的百姓蒼生,要如何割舍?
可誰愿心中江山社稷太少,兒女情長太多,誤了天下蒼生,只為與心上人共度余生。怪這皇帝,怪這紅塵,怪這世間,莫唱當年長恨歌。
曾見“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家女起,她的眉眼,顰蹙,便讓他再也忘不掉,于是“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二人在自己創造的世界里曼舞歡歌,不再被世事紛擾,相互廝守,天荒地老。
如若這樣,有何不可?
可奈何他是皇帝,是君王,是百姓蒼生的保障,他與心上人彼此纏綿,日夜笙歌時,百姓在嘗著人間疾苦,在體味著戰爭延綿,他們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誠惶誠恐的生活。
但現在已經沒有人可以再去左右皇帝的心思,他沉溺于與心上人的恩愛纏綿,還如何去顧全江山?
知道“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叛亂的`戰鼓聲響起,這一日終來到,百姓參戰死傷無數,民不聊生。
像蓄謀已久來打破皇帝編織的那絢爛的夢。“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那皇帝心尖上的人和那一地的綾羅頭飾一起,永遠地留在讓無數人流血犧牲的地方。在國家危亡面前,誰能逃脫的掉,就算是捧在手心上的人,又如何?
但“梨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時間流走了,怎么那個人還是忘不掉?越為相思煎熬,越是輾轉難眠,這蒼生越是無人關懷。皇帝為相思愁,百姓為生存苦。
猶記商紂王寵妲己,施行炮烙之刑;周幽王為搏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吳三桂為了陳圓圓,引清兵入關……這些愛,太過沉重。
最終沒能保護得了自己的愛人,耽誤了錦繡河山,委屈的蒼生百姓。
那在這擾擾紅塵,紛凡世間,究竟,恨什么?
恨貴妃太動人?恨皇帝太情深?恨皇帝保護不了自己愛的人還要讓百姓受苦?恨世間偏偏要他做皇帝擁有江山不能與美人相伴永遠?
情了了,事了了,愛人了了,百姓了了,恨也了了。
亂世紅塵紛擾,猶記國家興亡,收起歷史書卷景,莫唱當年長恨歌。
長恨歌作文 19
有一位皇帝,百姓同他顛沛流離,將士因他而戰死,國家因他而衰敗,而他對此卻無動于衷,只為了自己的貪念,只為了一個女人。而這個貪圖美色,荒淫無道的皇帝就是唐玄宗,李隆基。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這就是后來一切事情的根源。身為一國之主的他,心中卻有著如此荒唐的想法。命運的弄人讓李隆基遇到了一位傾國傾城的美女——楊貴妃。這位女子有著驚艷絕世的容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讓它深得皇帝的'寵幸,玄宗為了每時每刻陪在他身邊,“從此君王不早朝”。但國不可一日無君,很快,玄宗因不理朝政使國家陷入了戰爭之中。在逃亡的過程中,朝中大臣逼著玄宗殺了楊貴妃,當手起刀落的那一刻,他依舊沒有清醒,沒有發現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自己。
國家的破敗,將士的戰死,百姓的流離。竟不比失去一個女人只得自己落淚。“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從他一開始的選擇,就注定了這樣的結局,而倆人之間天人永隔的悠悠情思,綿綿長恨。也只能祈禱“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了。
在《長恨歌》中,大量鋪陳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故事。盡管令人同情,但真正苦不堪言的的是家破人亡,流離疾苦的百姓。李楊二人的愛情似乎很感人,但在現實面前,在百姓面前,顯得多么荒唐,多么不堪。
透過《長恨歌》,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到李楊愛情故事背后百姓的生活,和身為一國皇帝的治國之道,以來警戒后世,不讓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作為一代君王,一定要體恤人民,勤理朝政,抵御自己的私心,不能讓一己之利牽連天下百姓。
人非圣賢,孰能拋棄七情六欲?但在欲望和能力之間必須找到一種平衡,作為皇帝更該如此,當以民為本。李楊的愛情雖然感人,但因二人身份不同,那僅有的一絲同情也被批判之意所沖淡。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中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長恨歌作文 20
看王憶安的《長恨歌》,一曲娓娓道來,弦音頓挫,臺上的人伊伊啊啊,熱鬧非凡;臺下的人看的清晰,不過是趕了一回繁華,只是低回慢轉都作著告別,曲終人要散,幕臺上的冷清無人眷戀,不過是述說著無法挽回的難過。
《長恨歌》里有的是似女人小性子的潮粘的梅雨季風,有的是似肌膚之親般的性感的挨擠的上海弄堂,有的是帶陰沉氣息如云似霧的虛張聲勢的亂套流言。也有處于嘈雜混淆中如花蕾一樣純潔嬌嫩的閨閣,盛載的都是不可為人知的心事。還有把城市的真諦都透徹領悟的自由群鴿,它們在密匝的屋頂盤旋,帶著劫后余生的目光哀怨地看這一片城市廢墟。
那是屬于上海的廢墟,上海夜夜笙歌,歌聲是帶著形式般迫不得以帶歡慶的熱鬧,卻是沒有高山流水純粹清澈,在這廢墟里,裊裊娜娜的浮出一個清新雅致的影子,那是王琦瑤。
她是就典型的上海女兒,追逐潮流講究小情小調,平易近人,心比天高。若是出生不好,被虛榮牽著鼻子走,都是要走上無奈的不歸路的。
小說分三條清晰的線索:第一是王琦瑤的遭遇,從片廠拍戲到登上摩登雜志到舞會流連再到選舉上海小姐,把她推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眾人羨慕吹捧的高度,這不是幸事,而是為她的悲劇奠下基礎。到這里是小說的高峰,月以滿,則要虧,水到滿,則溢出。王琦瑤戲劇的榮耀開始走下波路,在人們意味深長的眼里約定俗成的成了交際花,勾三搭四,墮了胎,成了最卑微的`女人。最后死于他殺。無人同情。
第二條線索是從王琦瑤的友情出發。從吳佩珍到蔣文麗到嚴家師母再到張永紅,這些友情不過如水般淡薄,各有各的利益計較,講不清道不明的各懷鬼胎,但彼此做了個寂寞途里的聊友也未嘗不可。
第三條線索是王琦瑤的愛情。從程先生到李主任到阿二到康明遜到薩特再到老克臘,王琦瑤并非多情也非濫情,而是生活所逼。一開始,王琦瑤的生存意識是在愛情前面的;到有那么一剎那愛情的尾巴跳躍到她眼前,也是轉瞬即逝,留也留不住。憂傷的纏綿,總是帶著無可奈何的悲情,像隨時都要消逝般。
王琦瑤對程先生,既是明白他的一顆心全在自己身上,她高高在上,帶著些許的驕傲,因為這墊底的驕傲。于是她不承諾。“不承諾是一根細鋼絲,她是走鋼絲的人,技巧是第一,沉著鎮靜也是第一。”退到最后,還有個程先生。她心安理得的這樣想。
。命運的齒輪啟轉,慢慢為她踮起一層又一層的高度。她的心本是高的,只是受了現實的限制,這種矛盾終于在愛麗絲公寓里得到緩解——她當起了李主任的姨太太。名副其實的交際花,卻只能在暗無天日的等待中默默枯萎。她愛他,卻留不住他。這種愛是無端生出的被動的回應,在寂寞的光影度過的。她說:“我還不能走,我要留在這里等他,我要是走了,他倒回來了,那怎么辦?他要回來,見我不在,一定會怪我的。”終于,小女人的任性還是抵不住命運的無情宣判——李主任飛機失事。
到阿二,他只是懵懂少年。見著她,把她當成了童話和向往。她是他一個繁華的夢,真是是不愿醒來。但王琦瑤也沒放在心上,只隔著一層曖昧。
情緣再流轉,王琦瑤由鄔橋重回到上海,當了注射護士,認識了康明遜和薩沙。康明遜和她是兩情相悅,卻是不能在一起,當有了孩子,康明遜又無法承當。王琦瑤不怪他,她想,她是很愛這個男人的,不愿他受委屈。她對他不僅是愛,還是體恤。于是她獨自承當。平安里的流言三傳四傳,王琦瑤不得不找來薩沙當墊背的孩子的父親。也是略施小技,卻也掩不過情場浪子薩沙的眼睛。最后他也離開。
輪轉了一圈,還是又回到原點,遇到程先生,他無怨無悔地照顧她和她的孩子。王琦瑤心想,若是他提出,她也定是不會拒絕他;但程先生是君子,從不在她那里過夜。兩人都明白王琦瑤此刻對他只有恩沒有愛。他愛她,卻只能不告而別。到底是回不去了。
當年的王琦瑤有如白絹似的,后來漸漸寫上字,字成了句,成了歷史。歷史沉淀得深,不過是漫天揚起的灰塵。那華麗的旗袍,抖落的不單是繁華似錦,還有的是抑制不住的落寞和惆悵。時間是最具有腐蝕力的,洗盡了鉛華,那奪目的榮耀,不過過眼云煙,留不住的風景,竹藍打水一場空,到頭來,只剩空曠的虛無。人什么都沒有。
長恨歌作文 21
那些凄美悲切的愛情故事,之所以能夠被世代流傳,不過是因為超了凡塵,脫了俗套。并不是說平凡的愛情就不值得歌頌,而是凄美決絕的那些,往往更能打動人心,讓人仿佛身臨其境般感同身受,縱使作為旁觀者,也是要肝腸寸斷、泣不成聲的。但我以為:“平凡才是頂可貴”。
“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縱然平凡人家一樣敵不過命運的桎梏,但老婦卻可以為了老翁只身涉險,二人生生被戰亂打得分離;李楊二人卻是愛得太過用力,為了自己能夠活命,眼睜睜看著部下逼死自己心愛的女人,從此陰陽兩相隔。老婦為愛人甘愿受苦,老翁為有這樣的`妻子感到此生足矣;楊玉環紅顏薄命,唐玄宗因內疚悔恨相思成疾,余生都在孤燈流螢中備受煎熬。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哪怕做了這天下四十五年的君主,最終也無力護住心愛之人。比不上莫愁“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的美滿婚姻。沒有了佳人的溫柔鄉,失去了情感的慰藉處,這冰冷的萬里河山又有何稀罕。四十幾年的錦衣玉食,比不上普通夫妻間平淡一生的長相廝守。
“當時更有軍中死,自是君王不動心”。楊貴妃死后,唐玄宗沉浸在悲痛中無法自拔,從此一蹶不振。晝夜更替,春去冬來,他無時無刻不在睹物思人,宮中的每一處亭臺,每一條小徑,每一座樓閣,都留存著二人曾相依而偎的影跡。他將整顆心都放在故人身上,卻是對流離失所的百姓與軍中戰死的將士不曾有過半分動容。一個一心只顧念兒女私情的君王,落得如此下場也是理所應當。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樂極生悲,樂極亦生恨。唐玄宗的余生怕是都要活在這恨的陰影之下,難見天日。他當然該恨,怨恨逼死楊玉環的那一張張丑惡面孔,但他為了活命不得不屈服;悔恨自己重色誤國,若是將江山社稷放在兒女私情之上,楊玉環絕不會因他而丟掉性命。只是“自古多情空余恨”,除了這恨與漫長歲月里苦澀而沉重的思念,他還剩下些什么呢?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這人世間有百媚千紅,亦光怪陸離。不過一段紅情塵事,在這蒼茫人間本就算不得什么。這出悲劇縱有無奈與惋惜,也不過是天道輪回,因果循環。無非想讓世人明白:“后人哀之而不鑒,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的道理。
【長恨歌作文】相關文章:
《長恨歌》作品賞析11-18
白居易《長恨歌》欣賞09-06
《長恨歌》譯文賞析04-13
莫唱當年長恨歌作文05-24
白居易的《長恨歌》古詩原文07-20
王安憶《長恨歌》說課稿(精選10篇)12-21
《長恨歌》教案設計(附試題及答案)09-08
白居易《長恨歌》精品教學設計(通用5篇)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