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土家族苗族的清明節

時間:2023-03-21 11:39:26 歐敏 推薦作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土家族苗族的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土家族苗族的清明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土家族苗族的清明節

  土家族苗族的清明節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典型的土家族和苗族混居地,在長期的混居中已無法分出哪是土家哪是苗家了,在一代一代延續中基本上被同化,風俗習慣也被同化,在清明節大多是踏青掃墓,祭奠自己的祖先和已故的親人,到墳頭前,插上清明吊,整理墳頭上的松動的石頭要在節前三天或后三天,其他時間一般不許動墳上的石頭,除立碑可以動外,在這幾天孝子們可以把墳頭周圍的雜草弄掉,給墳頭上添點土,讓它看起來有換然一新的感覺,也有放鞭炮,燒紙錢。

  有用銅錢鑿打好的紙錢,也有用真幣在草紙上畫出印記的紙錢,也有用冥幣的紙錢。可以點上蠟燭,孝子們,一起跪在墳頭許愿,求其保佑,然后叩三個頭,接下來用一人或多人跪著一起把紙錢燒透,不能有半點沒燒透的紙錢,傳說:不燒透,親人得到的是殘幣,然后再點鞭炮等。當然,鞭炮放的越多表示家道越紅火。

  在家中做點菜,先上菜,再用碗盛少量的飯,把筷子放在碗上,筷子頭向里,根據親人生前的習慣,有喝酒的倒點酒,然后把他(她)們,按輩份和在心中的位置請到桌上,請的人一定要說出聲,此時孝子們都可以在桌子周圍靜候,也可向各碗里向征性的夾菜,根據親人各自在生的習慣,接下來把酒倒在桌下,然后用茶在桌邊,逐個倒一點,接下來把碗上的筷子拿掉,飯到在一起,孝子們不要吃這些飯菜,我們把這習俗稱為“叫飯”。先叫過了,孝子們就可以開飯了。早晚如此。

  當下家庭生活好了,在這些方面都很注重,每到這幾天山間飄動的清明吊在風中搖曳,有一種對已故親人的懷念,有一種悲傷只感。

  清明前后是播種的季節,人們忙著玉米的播種,一片繁忙景象,一片片深耕細作的農田,在陽光下露出本來的顏色,山上的樹木發了新牙,到處開著桃花、梨花、杏花。一片天新地新的感覺,難怪把這節氣“清明”。有農諺說:“清明青半山”,山綠了、花開了、人忙壞了......

  苗族的清明節風俗

  苗族先祖蚩尤,與炎、黃祖先齊壽,雖因部落戰爭被炎黃部落聯合打敗,被迫舉族南遷,但蚩尤部落繁榮時期盛行的以牛祭祖習俗,沿襲迄今,并逐步演化成為苗族今天的清明祭祀習俗。

  苗族清明節,既是對祖先的集中祭祀,也是對先輩的共同祭念,更是對締造民族歷史和創造民族文化先驅們一種特殊的緬懷活動。

  按照苗族人民的傳統理念,苗年團聚歡慶,表達的是對健在長輩的孝敬之情;而清明聚族祭祀,表達的是對已逝先人的緬懷之情。因此,苗族人民認為,苗年不回家,是對在世老人的不敬不孝;而清明不掃墓,那是對自己祖先的不敬不忠。

  苗族清明祭祀活動,分為五個步驟有序進行。

  首先,選擇吉日。作為傳統的祭祀祖先的節日,苗族一般選擇仲春與暮春之交的吉日來做清明,多數定在冬至后的106天。解放以后,苗族按照公歷規定的時間,統一掃墓時間。但是,部分居住比較偏遠的苗族村寨,為了充分體現“慎終追遠、敦親睦族”的掃墓目的,往往將清明時間定在冬至后100天,比正常清明節時間提早四到五天。

  其次,確定祭祀等級。苗族清明祭祀活動分為三個等級,即牛祭、羊祭和豬祭。牛祭屬于舉族大祭,一般遭遇自然災害和戰爭動亂之后,失散多年的族人為了增強民族凝聚力,共同重建美好家園,于是用牛祭的方式,將全族人聚集起來,這種大型祭祀活動的結果,是區域“依直”的確立。羊祭屬于宗姓祭祀,大凡逄十,苗族宗姓都要舉辦一次祭祀活動,祭祀共同的祖公,以增強宗族團結。豬祭屬于家庭祭祀,在正常年景,苗族家庭每年清明節都要用臘豬頭祭祀自己的先輩,表達緬懷之情。

  再次,邀請親朋好友。按照苗族習俗,牛祭要邀請兄弟民族的領袖和代表參加,羊祭要邀請同村其它宗姓長老和親戚參加,豬祭要邀請舅爺和其它同族兄弟參加。

  第四,明確聚會地點。苗族牛祭由于人多勢眾,時間較長(3天)程序復雜,必須在公共祠堂和寬闊平地上舉行;苗族羊祭由于人數相對較少,時間較短(2天),一般選擇在同族兄弟中堂屋比較寬敞的家庭舉辦;豬祭由于僅限于家庭勢力范圍,比較簡單,人數又少,因此都在自己家庭進行。

  最后,落實祭祀活動的主持人。苗族清明祭祀活動,根據不同情況確定不同的主持人。舉辦大型牛祭活動,必須請苗族寨老主持;舉辦中型羊祭活動,一般邀請宗族領袖主持;家庭豬祭活動,由家庭主男自己主持。

  苗族清明祭祀活動,分為內祭祀和外祭祀兩個不同的環節。

  苗族外祭祀活動是在墓地進行的。在選定的日子里,參加祭祀活動的親朋好友早早就來到墓地,主動地參與清理雜草、培土、疏通排水溝、修筑墓場等勞動,良辰一到,主持人朗誦祭詞,歌頌祖先的豐功偉績和大恩大德,說明祭祀活動的目的和意義,誦畢,男同胞們在墓旁宰殺事先準備好的牲畜(牛、羊、豬、雞、鴨),并將血倒入酒壺,制作血酒,每人手持一杯,在主持人的帶動下,高喊“哎-呀”,表示對先祖的感恩戴德,表達在場人的同心同德。待牲畜煮熟,親朋好友來齊,這時,正式的祭祀活動開始了。只見墓臺上擺放牲畜無數、酒飯無數、糖果無數,主持人面對墓碑,由古到今,把民族演變的歷程、祖先貢獻的內容、后代緬懷的情節、聚族祭祀的要求等,不緊不慢地朗誦完畢,隨即大家圍著墓地,前三拜、后三拜,然后舉起酒杯,高喊“哎-呀”。祭祀儀式結束,隨后,大家聚在一起,把所有宰殺的牲畜肉全部吃完,所帶來的酒飯全部吃完。苗族舉辦牛祭和羊祭活動時,由于比較熱鬧,聚會往往要到下半夜才能結束,親朋好友多半是醉著回家的。

  苗族內祭活動是在家庭里舉行的。不管舉辦哪種類型的祭祀活動,祭祀儀式結束后,主家趁天黑前挑著煮熟的牛頭、羊頭、豬頭等食物回到家中,跨過家人事先準備在門口的一盆火-以防鬼怪隨后進家,將所帶食物逐一擺放在火灶邊,主持人點香燒紙、給祖先敬酒敬肉,并朗誦祭詞之后,在家親朋好友逐一到火灶邊進行祭祀,表述自己的緬懷之情。祭祀結束,主家擺上酒席,宴請親朋好友喝酒吃飯。不論擺幾桌酒席,舅爺們都坐在首席上,以此表示對舅權的尊重。

  由于牛祭、羊祭都有兄弟民族和其它宗姓送來賀禮,因此,主家將在其后的日子,備好佳肴,熱情地招待他們。通過這種禮尚往來,進一步增強了苗族與其它民族、苗族支系及各個宗姓之間的凝聚力,從而促進苗族社會的持續發展、確保苗族社會的和諧穩定。

  苗族做清明、搞祭祀,有五個傳統文化寓意。

  首先,祈禱先祖保佑。苗族清明祭祀,請求主持人朗誦由今及古各代先祖的功德,以此表達對先祖的緬懷之情,并通過銘記先祖功德,求得先祖的保佑。一些富有的苗族家庭,還給先祖墳墓豎起墓碑,在碑文中詳細記載先祖的豐功偉績,碑底刻有賢子賢孫名字,這種將先祖與子孫名字在墓碑中一起列表的做法,真實反映了苗族人民祈禱先祖保佑的強烈心理。

  其次,祈禱風調雨順。苗族人民有一種自然的心態,那就是在祭祀活動中“送什么、得什么”。苗族是一個農耕民族,為了獲得豐收,苗族人民在祭祀活動中總將風調雨順的愿望放入祭詞里,希望通過祭祀活動,在先祖保佑下,年年獲得豐收、歲歲求得平安。因此,祭祀活動中,苗族人民總盡可能多地準備貢品,將墓臺擺得滿滿的,以此表達虔誠、求得吉祥如意。

  再次,祈禱人丁興旺。苗族清明祭祀時現場宰殺的牲畜,或公牛、或公羊、或公雞,在現場參與祭祀活動的也一律是男性公民。這種公牲(性)祭祀,象征著一種特有文化,即是人丁興旺。自古以來,苗族舉行祭祀活動,祭祀現場禁忌女性公民,這從苗族傳統文化來理解,一方面表示了祭祀活動的純潔性,另一方面表達了祭祀活動的目的性—興丁才能興族。

  第四,祈禱家庭幸福。按照苗族傳統文化的理解,金、木、水、火、土是構成大自然的五種要素,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并影響人的命運。因此,家庭幸福必與五行相關。在清明祭祀活動中,應根據家庭成員五行構成特點,選擇合適的六畜作貢品進行祭祀,可求得來年的平安。

  第五,祈禱事業有成。在苗族人民看來,一個人能否成就一番事業,既與他的智慧、能力和努力有關,更與祖先保佑、族人擁戴、親友支持有關。因此,一個人應該忠于孝道,尊敬長輩,珍惜友誼。那種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始終保持高尚情操,時時處處做好楷模,像珍惜自己生命一樣,尊重先祖,愛惜長輩,珍惜情誼,才是苗族人民普遍稱頌的值得信賴的男子漢!

  土家族清明節風俗

  1:寒食節

  土家族民間非常重視傳統節日,自年始至年終,可謂月月有節。正臘月間的年節(過趕年)、元宵節,二月社日、花朝節,三月寒食節、清明節,四月初八牛王節,五月端午節,六月初六向王節,七月乞巧節、女兒會、月半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十月初一“寒衣節”等等,都是較為重大的節日。

  在眾多節日中,以“過趕年”最具特色,現只有部分地區保留這一習俗。過趕年,也稱過蓑衣年,即逢月大臘月二十九過年,月小臘月二十八過年,因比漢族提前一天過年,故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2: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風箏,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3: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其實,掃墓在秦代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代以后的事。到唐代才開始盛行,并相傳至今。

  4:插柳

  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專家介紹說,清明插柳習俗,其來源存在3種說法。一說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一說清明節既為鬼節,人們便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還有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明志守節而焚身于大柳樹下的介子推。

  5: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6:蕩秋千

  這是中國古代的清明節習俗。秋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以樹椏枝為架,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清明節風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習俗

  蕩秋千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清明前后,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清明掃墓,是對祖先的“思時之敬”。

  插柳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節食俗

  每逢寒食,人們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我國北方地區,清明時節很多人要吃雞蛋,寓意圓圓滿滿;在山東菏澤地區至今仍流傳著清明節“碰雞蛋”的傳統習俗,孩子們用煮熟的雞蛋互頂,誰的雞蛋先破,誰就算輸。

  清明節食俗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馓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清明節食俗

  寒食節的發源地山西省則有吃“寒食”的習慣,要蒸“子推饃”、“子推燕”等,饃面中夾有核桃、紅棗、花生,稱為“子福”,寓意祖宗保佑家族香火延傳。

  清明節食俗

  南方地區主要是一些應時應景的時令食物。江浙、上海一帶居民有吃青團、清明粑、吃藕的習慣。

【土家族苗族的清明節】相關文章:

苗族諺語04-02

苗族風俗03-20

苗族風俗03-20

苗族的作文11-28

苗族的諺語大全10-25

有趣的苗族習俗06-26

有關苗族的作文03-31

苗族服飾作文04-01

關于苗族的風俗范文04-17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观看国产v片在线 | 日本在线中文字幕乱码免费 |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一区 |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视频 | 婷婷色五月中文在线字幕 | 亚洲蜜芽在线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