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2016中國拉薩雪頓節(jié)將于9月1日至7日舉辦,關于以往的雪頓節(jié),你有哪些故事想要分享給大家呢?下面是我記憶中的雪頓節(jié)征文600字范文,歡迎參考。
篇一:我記憶中的雪頓節(jié)征文600字范文
雪頓節(jié)是西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藏語里“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頓”的意思是吃,顧名思義雪頓節(jié)就是吃酸奶子的節(jié)日。
雪頓節(jié)起先是純宗教節(jié)日,每當藏歷七月一日牧民們都要拿酸奶子給解禁的僧尼。后來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加強,雪頓節(jié)的內容更加豐富,已開始演出藏戲,并形成固定的雪頓節(jié)。
曬佛是雪頓節(jié)最引人矚目的儀式。早上八點鐘,一幅500平方米,用五彩絲織就的釋迦摩尼像猶如一朵巨大的向陽花徐徐綻開臉龐,莊嚴地望向太陽,仿佛在進行一場神圣的對話,凝重的法號聲震徹云霄,掠過的鳥兒也忍不住駐足癡望。數以萬計虔誠的信徒以及深受感染的游客無一不雙手合十,頂禮膜拜。空氣中彌漫著一種肅穆的味道,跳動的微塵也不約而同地放慢了腳步……
除了曬佛,藏戲匯演是雪頓節(jié)的另一出重頭戲。藏戲班子從雪頓節(jié)第二天上午11點一直唱到暮色降臨。五顏六色的藏戲面具就像美麗的蝴蝶,在暗黃的土地上縈繞,在蔚藍的天空中盤旋,在人們火紅的心里翩翩起舞。那豐富多彩的動作、唱腔,有的如春風拂面般溫暖,有的卻像徹骨寒風般凌厲。表演者自得其樂,觀賞者更是樂此不疲。親朋好友圍坐在一起,吃著各式各樣的藏族點心,一邊聽著藏戲,一邊捻著佛珠。空氣里盡是一股濃的化不開的快樂滋味,一嗅便醉得你神魂顛倒不可!
雪頓節(jié)是藏人民最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當他走下神壇,走進尋常百姓家的時候,他的肩上就承擔起了傳承藏族文化并給人們帶來快樂的擔子。朋友們,讓我們一起走進西藏雪頓節(jié),品得其文化滋味,享得其快樂精髓!
篇二:我記憶中的雪頓節(jié)征文600字范文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節(jié)日習俗,在慢慢地盛開著,散發(fā)出淡淡的清香,吸引著我們。當然,藏族這朵“鮮花”,已開地正大、正旺地,其中一朵花瓣,就是藏族的雪頓節(jié)。
雪頓節(jié)是每年藏歷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在藏語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頓”是“吃”、“宴”的意思,雪頓節(jié)按藏語解釋就是吃酸奶子的意思,因此又叫“酸奶節(jié)”。雖然酸奶我們都吃過,但藏族人民卻還是把這個加入了民俗的行列中。
“雪頓節(jié)”是藏族人民最快樂的一個日子,在這天人們都在吃酸奶,還在一起比賽呢。瞧,這擺放酸奶的桌子一眼望不到頭,人們都爭先恐后地來到桌子前,每個人都有三十個碗,碗里盛滿了酸奶,看誰在最短的時間里喝完這么多酸奶。來參賽的人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小孩,各色各樣的人都有。人們來參加比賽并不是為了吃的,而是為了使場景更熱鬧點,讓別人更開心一點。
終于,扣人心弦的比賽開始了,人們拿起碗,拉開了嗓子,“咕嚕咕嚕”地喝著。開始,人們不分上下,時間長了,許多人因喝不下而退出了比賽,在一旁給別人加油。其中有一位強壯而有力的中年男子取得了勝利,人們一起開心的為他祝福。
比賽好了以后,江嘎爾、香巴、覺木隆這后期新派藍面具四大團體,輪流在羅布林卡戲臺上,演出一整天自己拿手的,也是傳統(tǒng)劇目整本戲,有《迥布頓月頓珠》、《諾桑王子》、《文成公主》、《白瑪文巴》等。人們一邊吃酸奶,一邊看戲,真是不亦樂乎。
藏族有著自己各具特色的節(jié)日習俗,一直在慢慢的盛開著,散發(fā)著淡淡的香氣,一直吸引著我們……
篇三:我記憶中的雪頓節(jié)征文600字范文
幾年前,我隨媽媽去西藏旅游。正好,趕上了西藏的一個特殊而又熱鬧的節(jié)日——雪頓節(jié)。
每年每年藏歷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傳統(tǒng)的雪頓節(jié)。雪頓節(jié)按藏語解釋就是吃酸奶子的節(jié)日,因此又叫“酸奶節(jié)”。我中不禁起了疑惑問媽媽,這雪頓節(jié)是怎么來的呢?我媽媽微微一笑,給我講了雪頓節(jié)的由來。雪頓節(jié)起源于公元11世紀中葉,那時雪頓節(jié)是一種純宗教活動。民間相傳,佛教的戒律有三百多條,最忌諱的是殺生害命。由于夏季天氣變暖,草木滋長,百蟲驚蟄,萬物復蘇,其間僧人外出活動難免踩殺生命,有違“不殺生”之戒律。因此,格魯派的戒律中規(guī)定藏歷四月至六月期間,喇嘛們只能在寺院待著,關門靜靜地修煉,稱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方可開禁。待到解制開禁之日,僧人紛紛出寺下山,世俗老百姓為了犒勞僧人,備釀酸奶,為他們舉行郊游野宴,并在歡慶會上表演藏戲。這就是雪頓節(jié)的由來。
在雪頓節(jié)那天,火紅的一抹朝霞從東方飄出時,一副巨大無比的緞制釋迦摩尼佛像將掛在高高的懸崖上。
太陽還未升起,天上一片淺青色。數以萬計的佛教信徒們聚集在展佛崖下。僧人們吹出洪亮有力的號角聲。洪亮的號角聲傳到哪里,那里就開始煨桑;煨桑這是一向藏族特有的宗教祈愿習俗,據說迎請神靈前首先要焚香凈化周圍環(huán)境,消除不凈和穢氣,而普通人生活之處隨時都有污染,是一種污垢,一種不凈。燃桑是凈化行為,每個污點、鬼、魔和穢物都會由此而排除,具有凈化環(huán)境、消除邪氣、穢氣和凈化之功效。
隨著這煙緩緩升起,幾百位身披紅色袈裟的僧人兩個一排,抬著卷成捆的綢緞佛像,從神宮中魚貫而出。他們步伐一致,像高聳的懸崖走去,好似一條紅色的巨龍。聚集在一旁的香客們立刻擠上前去,獻哈達、用額頭頂禮佛像。
當卷成長龍的緞子佛像搬上山崖時,好些喇嘛已在山崖上磕頭迎接。四位僧人樂師登上山崖,舉起嗩吶吹起樂曲,一旁的喇嘛開始在嗩吶聲中。
篇四:我記憶中的雪頓節(jié)征文600字范文
每年藏歷七月初一到七月初五,是西藏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藏語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頓”是“宴”的意思。“雪頓節(jié)”也就是吃酸奶子的節(jié)日。后來由于這個節(jié)日的活動內容多以藏戲會演為主,所以也叫“藏戲節(jié)”。建國前,每逢雪頓節(jié),西藏12個最有名氣的藏戲劇團,從四面八方趕到拉薩羅布林卡,向達賴喇嘛和西藏地方政府,進行交差演出。參加演出的有扎西雪巴,賓頓巴第六個古老的白面具劇團;有均巴、覺木隆等四個新派藍面具劇團;還有野牦牛舞、工布鼓舞等。
17世紀以前,“雪頓節(jié)”的活動是一種純宗教活動。那時按照佛教的法律戒規(guī),夏天有好幾十天禁止出家門。到了開禁的日子,允許他們出寺下山,按風俗老百姓要準備酸奶子施舍。喇嘛們除了吃一頓酸奶子外,還盡情地歡樂玩耍。
17世紀中,清朝政府正式冊封五世達賴和四世班禪,加強了西藏“政教合一”的制度。這時“雪頓節(jié)”的活動,更加豐富多姿,開始正規(guī)演出藏戲節(jié)目,約定成俗,形成了固定的雪頓節(jié)日。這個時候宗教活動和文娛活動相結合,范圍仍局限在寺廟內外。先是以哲蚌寺為活動中心,稱為“哲蚌雪頓節(jié)”。五世達賴從哲蚌寺移居達拉宮后,定每年六月十三為“雪頓節(jié)”,并在哲蚌寺進行藏戲會演。第二天便到布拉宮演出。18世紀初羅布林卡建成以后,成為達賴夏宮,雪頓節(jié)的活動又從布達拉宮移到羅布林卡,這時允許市民入園看藏戲。從此以后,“雪頓節(jié)”的活動更加完整,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節(jié)日儀式。在雪頓節(jié)期間,拉薩廣大市民和郊區(qū)農民,都穿上節(jié)日服裝帶上吃喝用品,紛紛前往羅布林卡,觀看藏戲演出。
1959年西藏地區(qū)政治改革以后,百萬農奴才真正獲得翻身解放。從此,雪頓節(jié)才真正成為廣大人民傳統(tǒng)的節(jié)日,除具有傳統(tǒng)的賽馬、射箭和各種馬術表演外,還增加了舉重、拔河等項目,并組織文藝演出、放電影、錄像等活動。各地來的商業(yè)貨客,有農業(yè)、工業(yè)、牧業(yè)和各種物資產品,前來擺攤設點,進行貿易。變成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資交流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