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要懂得感恩的句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懂得
懂得1
任何時候不要給生命太多的溫暖與幸福,只有讓生命經歷過風雨的洗禮,接受艱難的考驗才是給生命最大的愛。當然理想的實現不會一帆風順,會遇到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挫折。只有以一種堅忍不拔的意志去面對困難和挫折,以頑強的毅力去沖破艱難險阻,才會達到理想的彼岸。
就像2008年汶川地震中許許多多涌現出來的英雄們,雖然大多數都生存下來,可他們失去了另一種生存在世上的能力。但是他們并沒有因此而感到傷心和憎恨,而是擁有了另一種感恩的心,他們感謝上天,雖然挫折讓他們失去了一些,但又重新讓他們收獲了一些。生活在四川成都的一個女孩子,從小就擁有一雙美麗而悠長的腿和一張漂亮的臉蛋,周圍的人們都說她仙女一般的美麗。然而就這么一個美麗而活潑的女孩子,在2008年的那次災難中,她失去了一條腿。在醫院躺了兩個月的她從那時起,她只能依靠拐杖來度過她的下半生。但是,她并沒有因此而感到悲傷和不滿。而是不斷地向生活進發,只剩下左腳的她憑借一根沉重的拐杖練習舞蹈、彈鋼琴,旋轉……就這樣日復一日地,反復地練習。終于,在2010年的快樂大本營上,她用她的左腳奏出了美妙而充滿對世界感恩的音樂,頓時,在臺下一直注視著的父母親和她的男朋友終于忍不住沖上臺去緊緊地將她摟在懷里,久久地停留在那里。
在世界上,像這樣的人還很多,有的可能是先天性的,有的可能是后天性的,有的是因為被某事、某物或者是自然災害中形成的,但我們很清楚地知道,這些都不是我們想要的,即使有了,我們也要想盡各種各樣的辦法去挑戰,或者努力克服它。
俗話說:偉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即使自身有缺點,但也不要小瞧自己的價值,只要看重自己,熱愛自己,生命就有意義。如果問生命的價值是什么呢?生命的價值在于你選擇怎樣的路,選擇怎樣的生活,它的價值在于你是否會干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或者是你擁有許多的財富,只在乎你有沒有用心去經營,相信用心去做的事情一定會成功。
懂得2
漸漸懂得:成熟,是無言的微笑,是簡單的情懷,是清淺的心智。
人,要耐得住寂寞。
有人說,孤獨就是你不搭理別人,而寂寞則是別人不搭理你,我不知道寂寞與孤獨的差距,但我認為寂寞可以更形象。寂寞,是一片葉,只有凝目,才能體味其靜美,其心語;寂寞,是一抹風,只有聆聽,才可懂得其韻味,其情懷;寂寞,是一場雨,淡淡地來,又淡淡地去,只有悟徹,才可汲取其內涵,其力量。寂寞,其實是人生的風景,是人生的思索,更是人生的起點。耐得住寂寞,守住一顆干凈的心,用一份靜謐,用一份淡然,用一份無悔,期待著,生活著,盡情地享受著!
人,要看得清自己。
有時候,過不去的不是一個坎,而是心中的執迷。天空的雨,從不曾為任何心情,而感動而灑落;蹉跎歲月,從不會為任何傷痛,而停留而眷顧;生命,也從不因人的脆弱人的不舍,而留戀而激活。一些心情,適合藏在心底;一些痛苦,適合無聲無息的忘記;一些經歷,不需要別人懂得,只要自己清楚。
懂得3
如果人生是漫無邊際的大海,那么懂得選擇便是引領前進的燈塔,如果人生是陰霾的天空,那么懂得選擇便是最美的蒼穹,人生充滿了太多的選擇讓我們去面對,最好的選擇將會帶給你最精彩的結局。
穿越歷史的長廊,我們見證了荊軻的選擇,易水邊上寒風陣陣,來送別這即將遠去的勇士的人們無不流淚痛別,他們知道荊軻刺此去幾乎沒有生還的機會,荊軻自己又豈能不知?可是在一片慷慨鼓聲之中,壯士西去,釀成一去不復返的悲劇。此時他心中裝著的是天下的黎民百姓,他不忍心看到百姓們因為兩國的紛爭而流離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些堅定了他西去的腳步,他明白也許他的生命能為天下蒼生換來福澤,于是他選擇了放棄自己的生命,義無反顧地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被稱為“中國最美教師”的李老師,在為學生送準考證的路上遇到了匪徒,在面對匪徒的毆打和恐嚇時,把自己裝有工作證、銀行卡、身份證的錢包扔給了匪徒,而懷里緊緊抱著71名考生的準考證,忍受著毆打的疼痛,準時將準考證送到了考生的手里,在面對匪徒的逼迫時,李老師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她選擇的結果讓無數人為之潸然淚下,讓我們所有人深深鞠躬,向這可親可敬的李老師致敬。
生活中選擇無處不在,德國前任總統波蘭特在出巡訪問時,來到了奧斯維辛屠殺人民紀念碑前,深深跪下了,深深地祈禱那些死去的亡靈可以得到安息,那些納粹人所犯的罪行可以得到亡靈們的寬恕,這一跪贏得了世人的原諒和贊許,至此之后每年的奧斯維辛屠殺紀念日,德國的每任總統都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悼唁那些死去的人們。可是相比之下,日本人卻不懂得選擇,二戰期間他們屠殺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燒殺搶奪無惡不作,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犯下了滔天罪行,而他們選擇了什么?去修改歷史,增加兩國矛盾,參拜那些殺人如麻的二戰罪犯!如果他們一如既往,中國的億萬人民將不會原諒他們,中華大地上那些屈死的亡靈也不會寬恕他們,他們勢必將會為他們所做的選擇而付出代價。
懂得選擇,才會讓這有限的生命綻放出燦爛的光彩。
懂得4
人的一生會有許許多多的經歷,但有一次經歷卻讓我難以忘懷。
打開時光之書,一篇篇翻閱,突然,一張滿是紅叉的卷子映入眼簾。哦,這個,我是不會忘的。倒退時光。
“發卷子啦,發卷子啦!要發月考卷子啦。”同學們一個比一個激動。我也坐在位子上期望神能保佑我考個好成績。不一會兒,卷子發了下來。接過卷子一看,我差點沒哭出來,媽呀,怎么考倒數第三?仔細一看,全是馬虎弄的。“拿回家讓家長簽字。”英語老師的話像鞭子一般抽打著我的心。怎么辦?考這么差媽媽還不得罵我。
回家的路上,感覺那天的路特別短。到了家門口,我猶豫不決:進去還是不進去?怎么和媽媽說?唉!我一狠心,進去了。剛進去,就聽媽媽說:“今天發月考卷子了吧?拿來看看。”完了,我心里像吊著十五個水桶一樣——七上八下。把卷子遞給媽媽后,我便靜候一邊,等待著暴風雨的來臨。十秒,二十秒,三十秒,四十秒…咦?怎么沒有聲音?我抬起被汗弄濕了的頭,望向媽媽。媽媽說:“過來。”我一愣,邁開微微打顫的腿走過去。“你看,這次考試是不是失誤?”我紅著眼眶點了點頭。“好,那咱們下次努力吧。”媽媽說完簽上字就走了。啊?我不解地想:這怎么可能?媽媽,沒說我?我拿起卷子回到屋子里。不行,我一定要努力,不能讓媽媽失望。于是我埋頭苦做起來。
日復一日,我的英語成績自然上來了。當看到那鮮紅的97分時,我明白了成功的真正意義。媽媽簽字時笑了,說:“你應該感謝那次失敗,是它,教會了你成功。”我說:“是啊,怪不得人們常說‘失敗乃成功之母’呢。”媽媽笑了。
經歷過失敗,我懂得了成功。如果說成功是一朵鮮花,人們只能看到它盛開的一面,卻不知道它為此付出的血和淚。是的,成功需要失敗,也需要付出。
懂得5
又一只雄鷹展開了那豐滿的羽翅,從它眼前滑翔而過,直插云霄。于是不知誰扔起一顆石子,再次投入了它的夢湖,頃刻波瀾四起,不復平靜。它抖了抖濕潤而稀疏的羽毛,小心地挪到了鷹巢邊,睜大了眼睛往下看,那千丈削谷,云霧繚繞,像是野獸張開了血盆大口,等著它這只鷹雛。
它想飛,它要飛!
濃重的墨色勾勒著黎明的蕭瑟,它從夢中醒來。它不能算是鷹雛了,它現在擁有了濃密黑亮的羽毛,小小的鷹巢只能勉強承載它了。再一次,它的鷹眸里承映出萬丈深淵,它聽出夢想召喚它的聲音。然而它終究不敢這樣沖下去,它聽說崖底堆滿了鷹骸,它輸不起。夢想與現實就這樣肆虐它的心,它痛苦不堪。
它想飛,它要飛!
母親回來了,它慈愛的眼光贊賞地掠過兒子漂亮的羽翼,它在心里說,可以了。于是它就這么一推,它閃著墨綠色的翅膀在朝陽下劃出了一道痛苦而莊嚴的弧??把初成健壯的兒子推入了懸崖。
毫無防備的鷹子就這么直線下墜,它耳旁劃過凜冽哀號的風聲,它漂亮的雙翅此刻儼然是它的負擔,它仿佛聽到了死神的召喚。它痛苦,它不能理解慈愛的母親怎會如此狠心,它流出了令人揪心的淚。于是天哭了,鷹母也哭了。瞬間,它張開了緊閉的眸子,兩道閃著雄心的光迸射而出。作文
它想飛,它要飛!
它終于展開了豐滿的羽翅,奮力撲騰,噬心的痛電流一般流過它的四肢百骸,它的雙翅不可自己地抖。痛!痛!但展開的翅膀仍堅持著那個讓人敬佩的翱翔之姿。難言的輕松襲來,它飛起來了!它的心充實起來,那時兩種難融的感覺,痛苦!快樂!
鷹在生死一線上的拼搏,震撼人心。鷹母為了鷹子以后的生活,不惜忍痛把它推下懸崖,完成一個生存的洗禮,生命從此蛻變。于是生活一下子柳暗花明了,在痛苦之后,在快樂之后。
生活,痛并快樂著,磨練帶給你堅強的意志,風雨過后,便是彩虹。在生活的細微處,一起品嘗著痛與快樂,這就是生活的真諦。
生活,痛并快樂著——懂得生活的人才知道。
懂得6
曹聚仁與魯迅曾有過這樣的對話:“為您寫傳我肯定不是最適當的人,因為我不姓許。”魯迅聽后哈哈大笑:“就憑你這句話,你是懂得我的人。”
一句“你是懂得我的人”,可看出兩人非同一般的關系。就是這位自稱“不是最適當的人”,于1956年在香港寫成并出版了《魯迅評傳》。
在民國歷史上,像曹聚仁與魯迅之間這樣互相“懂得”的人,還有很多。
1939年夏,19歲的汪曾祺懷揣著已讀了多遍的《沈從文小說選》,順利考入西南聯大中文系。關于個中緣由,他后來曾不止一次地說過:“我好像命中注定要當沈從文先生的學生……”從此以后,汪曾祺就在老師的幫助下一步步走上文壇,而后成為“京派小說”的領軍人物。
他是最懂沈從文的人,在行軍過程中,只帶了沈從文的書,只想聽這個人說話。而沈從文在向文藝界推薦這位學生的作品時,也總是說:“他的小說寫得比我好。”
豐子愷崇拜李叔同,兩人的師徒之情天高地厚。1918年李叔同出家做了和尚,而為了回報恩師對他的培育和引領,豐子愷用自己的畫筆、46年的時間和一段坎坷艱危的道路,實現了一個宏大的誓愿,這就是直到現在還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六集《護生畫集》。豐子愷懂得李叔同。所以,有生死之約,一個寫,一個畫,后來李叔同仙逝,剩下的一個,繼續畫。
國學大師陳寅恪晚年在病榻上將編定的著作整理出版全權授予學生蔣天樞。這被后輩學人視為他一生學問事業的“性命之托”。蔣天樞是懂得陳寅恪的人,他也值得這種信賴。1958年,他在其履歷表“主要社會關系”一欄中寫道:“陳寅恪,69歲,師生關系,無黨派……”這在當時來說,是冒著很大風險的。
文人之間的“懂得”是一種千古知己的情懷,是一種“斯世同懷視之”的默契,如清風之于明月,雖無形,卻自有一股清輝耀人寰。
有人懂得是一種幸福,能懂得別人是一種境界!
懂得7
懂得的背后有付出的心酸,也有對付出的理解,還有互相的愛。懂得并不僅僅是懂得。
在世俗污濁的河流里,每一位在路邊發小傳單或在辦公室小隔間里奮斗的年輕人,又或者囿于繁重事業在本該與家人團坐在一起的節日里無法歸家的社會初學者。他們都像是掙扎于其中,只為向往江河湖海的小魚兒。他們抗爭過多少洶涌暗流,奮斗過多少個黑白晝夜,就算游入了大海也冒著觸及暗礁的風險,就連涌出眼眶的淚水都會被暖流拭去。當然冰冷的海水并不總是冷酷的,它會告訴小魚兒:“別哭,淚水會淹沒我的心,而你在我心里。我會支持你,到你應該到的目的地。”
這可愛的海水就是懂得孩子·理解孩子的人——父母。有他們的慰藉,孩子可以放心去游。每次孩子打電話回家里,父母的一句:“壓力大,生活不容易,我們懂你。”崔出了多少眼淚,讓多少孩子泣不成聲。父母說懂,是因為他們也那般辛苦過。一個人成長起來,都逃不掉自力更生這一環。現在小魚兒順流游弋的河道就是上一輩開拓后的余留。父母又怎會不懂?電話線連接著的兩頭,一頭面頰上的淚痕縱橫,一頭眼眶濕潤,心底心酸又心疼。一頭說著懂你,另一頭在冗長的沉默后也說著:“可憐天下父母心,我也懂你們。”
孩子不可能生來就懂得“父母心”為何物,打小犯過的錯犯下的事幾籮筐都裝不下。那些無知的埋怨不知多少次打擊著辛苦工作的父母。青春的叛逆·給父母帶去多少麻煩。他們也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乖一些,他們在一些平凡小事上能竭盡全力就竭盡全力。他們清楚,時間流逝后他們就會湮滅在歷史洪流中,所以偉大的事不需要他們做,他們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孩子撫養長大。
如今孩子走起了父母走過的路,體驗到了父母的辛苦。躑躅組織起的語言才釀成一句“懂你”。幾十年的時光讓孩子與父母漸漸磨合,互相之間的一句“懂你”變得意味頗深。千絲萬縷的情誼,匯成一句話說給對方聽。懂得不單單是懂得,更是一種付出,一種愛。
我之前聽過一句話——以前的日子過得很慢,車馬很慢,郵票也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現在我覺得時光加緊了腳步,一生剛好夠愛兩個人——父親母親。
懂得8
晚自習,我向窗外望了望,很黑,很靜,連一束光線也捉摸不到。此時的我們,在加緊腳步奔跑著。回首這幾個月,我學會了一種態度,那就是坦然和堅忍。
我討厭失敗的人惋惜自己的過失。既然錯誤已經發生,應做好的更是沉默的反省自己。當曾經的“清華夢”“哈佛夢”伴隨著我一同成長,現在卻止步了。我應該更好的面對現實,面對自己。沒有人是能隨隨便便成功,生活不是五彩球,不是你搖一搖就能成為富翁。失敗就在于我比別人付出的少。面對失敗,我沉默不是代表自己不在乎,而是我在思考怎樣讓自己變得更強。
人的一生注定要經過一番風雨,失去自我的人倒下,而不放棄的洗盡鉛華,獲得了靈魂的升華。不要說上天是不公平的,苦難是每個人都有的禮物,在苦難面前,我們要有的是一種神圣感崇高感,而不是懦弱地退縮。當霍金從眾人眼中的天才成為殘疾人的時候,他沒有選擇墮落和頹廢,而是正視帶給他苦難的世界,仍是選擇堅強地活著,進行著他熱愛的科學研究。我們都太渺小了。若霍金是耀眼的太陽系,而我們就只是不知名行星上的塵埃,我們有什么理由放棄?又有什么理由哀怨?寶劍出鞘上要經過一番打磨,苦難對于我們來說是理所當然的磨練。我們感嘆前方的路太渺茫,我們感嘆無路可退,其實,只要我們不禁錮于自己設下的束縛,我們的世界仍是廣闊無垠。
堅忍究竟是什么呢?堅忍是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隱忍;堅忍是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吳將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堅忍是韓信“漂母飯,辱胯間,韓郎壯志欲吞天”的胸襟,堅忍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信念。呵,我這“堅忍”,可真的是“小巫見大巫”了。學習上的苦需要我咬牙堅忍;生活上的痛,需要我合笑堅忍;在困難面前,屹然不動,勇敢面對,堅忍便是勝利的另一種姿態。泰戈爾說過:“因為經歷,所以懂得。”我相信,只要我能咬牙堅持,縱使橫在我面前的是一條沒有渡口的河,能眺望到對岸的風光,我就不會感到沮喪,我仍會乘風破浪。
懂得9
需要懂得?到底需要懂得什么呢?
作為一名學生。你必須懂得老師的感受。可能許多同學會因為考試考不好,上課開小差,做錯什么事而被老師罵。但請你不要埋怨在心,因為老師這樣也是為你好,假如不罵醒你,你又怎能知道自己到底該怎么做,而使你總認為這樣是對的,在人生的道路上迷茫。作為一名學生,可能會經常遇到老師留堂,拖堂,因此而是回家晚了甚至說玩的時間少了,其實,仔細想想,老師這樣來為你講課,有工資收嗎?這樣的“浪費”自己的時間,在上面講得口干手累,換來的卻是大家一聲聲的埋怨,甚至使大家討厭這個老師,討厭這一科,假如這是你,你會怎么想。
作為他人子女。你必須懂得為人父母的感受。請不要父母叫你打掃衛生,或者偶爾罵罵你,或者常常嘮叨你,請不要為此而討厭他們。假如他們從來都不叫你干一下活,那么到你長大的時候,你就什么都不懂,也講什么都不能做,也就是最可憐的。父母的嘮叨,也是愛的表現,難道你喜歡父母平時對你不理不踩,當你是吃玻璃長大的(透明的)這才好嗎?假如你有一天沒了這種嘮叨,可能會真的不習慣。所以,請不要在家里面做一個公主或者皇帝,到頭來受苦的還是自己。
作為一位同學。當同學有難題向你請教的時候,請你不要直言冷淡的拒絕,或者當你在為他人解題的時候,請不要用上“這也不會,笨呀”“豬頭”“太蠢”這類的詞語,因為這也可能會傷害到同學的自尊心,更可能會影響到自己的人緣。作為同學,請不要嘲笑他人的外面,或者為其取花名,這也會是人自尊心受傷。當同學遇到困難的時候,請你伸出你支援之手,請用最溫暖的手,去溫暖他們的心,而不是對其譏嘲。當同學們把你的惡習告訴老師后,請不要生氣,因為同學這也是為你好,這一點,不用我說其實自己也知道。
在生活中,我們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面對著不同的人物,只有去懂得他們,才能扮演好這個角色
懂得10
幸福是什么?是兒時的冰激凌?是過年時的壓歲錢?還是在生日時送上的美味的蛋糕?也許是,也可能不是。幸福到底是什么?我似乎懂,卻又好像不懂。
在冰天雪地中的溫暖是幸福,在戰亂中能夠幸存是幸福,在家中受家人的呵護是幸福。有人追求幸福,有人糟踐幸福,一些身在福中不知福,一些苦苦求福不得福。“家”這個溫馨的字眼,給了我最初的幸福。可漸漸成長,在學校中我也收獲了不少珍貴的幸福。
一直都很在乎考試,更在意考試的分數。好成績當然值得歡呼,而……卻讓人垂頭喪氣。一次單元測試,我在班中名列前茅并受老師的大大表揚。鮮艷的分數鼓舞著我,幸福的感受愈發強烈。“耶!”一聲歡呼,卻吸引眾人的目光。發現他們緊鎖的眉、憤怒的表情,跳動的心讓我恐懼。原來他們的分數并不盡人意。一個女孩高喊:“有什么了不起,這么高興做什么!”我有些迷惑了,難道這不是我幸福的時刻,獲得幸福就不該慶幸嗎?也許,如三毛書中所說的:“我傷害了他們的驕傲。”
我似乎懂了點,這時的我不該幸福,幸福的我傷了他人。
再一次測驗,比前幾次差之千里。笑容失盡,只有布滿了的陰沉。歡呼?不可能。開心?怎么可以。幸福?一邊去吧!心頭悶悶的,頭腦脹脹的,心底深處充滿慌亂。刺目的分數打擊了我,痛苦的感覺愈發強烈。一聲嘆,一滴淚竟也不由自主地打濕了衣襟。同學走過,輕輕撫著我的背:“沒事,下次努力,不必傷心。”人越來越多,溫暖人心的話也越來越多,痛苦卻漸漸消失了。我又沉思了,我是不是很幸福?
涌上心頭的暖意讓我懂了些,這時的我不該難過,幸福的我有人相伴。
我親愛的同學,我敬愛的老師,一位位給予我幸福的人,讓我恐懼又充滿寒意的心不再孤獨。因為我有了你們的存在,幸福徹底來到了身邊。幸福究竟是什么,現在我也許可以為你解答了。但這種崇高的情感,是不能用語言這種庸俗的東西來解釋的。
應該是的,這就是幸福,說也說不清楚。我懂得了幸福,我很幸福。
懂得11
分享,是一種智慧的表現;分享,是一種胸襟的袒露;分享,是一種心靈的交融。分享,能使家庭更溫馨;分享,能讓班級更團結;分享,能叫社會更和諧。分享的意義顯而易見,分享的價值無比珍貴。
這不,當同學過生日,你熱情地送去賀卡,你就分享了他的生日快樂;當你過生日,他送來真誠的祝福,他也分享了你的生日幸福。于是,這一年間,你就享有了兩個或者多個生日。自己看一本好書,只是愉悅了自己。如果班級辦起圖書角,人人都獻出一本或者幾本好書,供大家一起分享。那么,每一位同學都能讀到許多本好書,都能暢游于知識的海洋之中。
由此可見,分享乃是快樂的加法,乃是幸福的乘法哦。
“人之初,性本善。”分享,是我們自小就具備的本能。記得在天真無邪的童年,我們這些小小孩經常結伴去公園玩。帶有零食的,毫無吝嗇地你一嘴我一嘴分著吃。有的還心甘情愿掰下一塊面包,讓水塘里的小金魚也嘗嘗香甜。看著小金魚競相爭食的模樣,大伙兒也分享了這些小生靈的快樂。每當這時,大人們也會圍攏過來,喜滋滋地瞅著、笑著,盡情地分享我們的快樂。
兒時的曾經,使我朦朧地悟出一個道理:只有付出,才有獲得;只有擔當,才有分享。
前些日,看到電視上一則新聞,說有一個緊挨沙漠的地方,早年方圓七公里只長了一棵樹,就起了個“一棵樹”的地名。土地貧瘠,缺水少糧,當地人的生活十分困苦。在風沙的肆虐下,許多住戶都搬走了。惟有一位叫牛玉琴的,帶領村民植樹造林,堅持與風沙作斗爭,矢志綠化家園。也不知受了多少累、吃了多少苦,日子一天天的過,樹一棵棵的栽。許多年過去,竟栽活了二千八百萬棵樹。牛玉琴漸漸地老了,而家鄉卻變得越來越年輕。如今的“一棵樹”,綠樹成蔭,滿目青翠,人們安居樂業,分享著塞北江南的歡悅。
由此也可見,與分享并存的擔當,或者說是另一類的分享,乃是困難的減法,乃是痛苦的除法哦。
于是,我要說:分享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應當具有的優秀品質。讓我們學會擔當、懂得分享,讓世界因為我們而更加繽紛,更加多彩。
懂得12
我們曾說過形影不離,可如今,你又在哪里?
殘陽終究敵不過無盡的黑暗,夜幕已然降臨。我坐在火爐邊,任憑十二月的寒風從身旁呼嘯而過。我,默默地想起了你。
你走了,連句道別的話都沒留下,沒人知道你去了哪里,也沒人聯系得上你。你總是喜歡這樣,一聲不吭,就自作主張地離開。
我討厭你,你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從不曾為他人著想;你總是會沒大沒小,沒有禮貌,時不時地沖撞他人;你總是會無理取鬧,該認真時不認真,總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你就是這么一個冷冰冰的,不近人情的.叛逆者。
我站起身,轉身離開,我再也經不起寒風的摧殘,我也無法忍受爐火那熾熱的溫度,你就像這寒風一般在我身旁呼嘯,卻又能時不時地像這爐火一樣給我溫暖……
雨中,你為我撐起的那把火紅的傘格外顯眼。你總會帶著它,因為你知道我外出不喜歡帶傘,你也知道柔弱的我禁不起風雨的摧殘。當風雨造訪時,總是你在我身旁。你熟練地撐起傘,快速地舉過頭頂,將我攏到你身旁。你的臉上看不出一絲慌亂,那鎮定自若的表情頓時讓我覺得你年長我許多歲,我像只受驚的小鳥,依附在你身旁。你保護我時的熱情就像這火紅的傘一般熱切,在內心揮之不去,暖了身也暖了心。
你總說你不會離我而去,可如今全然不見你的蹤影。
我也希望你從來都不曾出現在我生命里,但我的生活中總有你的影子。
今夜的月亮總是忽隱忽現,像個無辜且天真的孩童的眼睛一般,看著我,向我道盡自己有多么傷心和無奈。
今夜沒有星星,只有這半輪飄忽不定的殘月,像我一般孤寂,只不過它在想著星星,而我在想你啊!
爐火漸漸消退,逐漸失去與寒風抗衡的能力。我只身一人,盡情享受風給我的刺痛,這是能讓我清醒的最好方法。
或許我并不孤獨,有寒風殘月作伴,我們可以互相傾訴,不管我走到哪里,它們始終會伴著我。
或許終有分別之時。你我雖曾立下誓言,但那終敵不過歲月摧殘,可能久別后終有重逢之時。
我不會忘記你,但我也不會再一直念著你了。
離開了,才懂得,所謂形影不離也許只能在精神上做到了,愿你也可以有自己的明月清風作伴。
懂得13
生命在我腦海里只是一個非常抽象化的名詞,我中知道人活著就有生命的存在,可是我錯了,這次5·12四川的地震讓我真正明白了生命的含意。
只要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就有生命在這次地震中有許多人失去了生命,也有許多人活了下來。我們把這些生命分為兩種,那就是:有的人活著,可是他卻死了;有的人死了,可是他卻活著,是他生生不息的精神讓他活了下去。
在地震的那些日子里,我守在電視機旁,時刻不斷有新的情況、有感人的事傳出。我清晰地記得,有一位教師他叫譚千秋,他在地震發生的時候還在上課,可是災難來臨了,他沒有逃跑而是用自己的雙臂像一只展翅的雄鷹緊緊地護住了講桌,救活了講桌下的四名學生。當災難來臨時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驅使他做出了這么偉大的決擇,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死的黑暗卻獨自承受。是因為他神圣的職業吧!他擁有的靈魂是神圣的,只要擁有偉大的靈魂,無論生與死他都會活著,這就是生命的真諦。
也許一個人很有聲望,也許很成功,可他不一定能夠真正的理解生命,可能只有在災難面前,才能看清楚一個人。同樣也是在地震發生的一瞬間,也有這么一位老師,在災難面前卻推開了學生,像一只受驚的老鼠,飛快向門口跑去……。這種人雖然活著,但他靈魂不存在了,他死了。
可能我們做不到那么偉大,在災難降臨的一瞬間任何人都只有一次選擇的機會,可是譚千秋選擇了死,沒有轟轟烈烈,沒有豪言壯語,但是他的光輝形象卻深深印在了他救出的學生心里,他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生命在我的腦子里不再是一個非常抽象的詞了,生命的真諦就是把希望留給世界,把光明留給世界,只有這樣我們的生命才稱得上完美,才稱得上高尚,才活得有價值。生命對于每一個人都是寶貴的,但如果做到了舍一救百,那才是真正的偉大!
我們要從點點滴滴做起,積累高尚的品德,在瞬間需要我們選擇時,我們才能像譚千秋那樣,忘記自我,為別人奉獻,也只有這樣才對得起我們的生命。
懂得14
“愛”是沙漠中的清泉,滋潤著我們干涸的心靈;“愛”是黑夜中的明燈,為我們指明了前行的道路;“愛”是一種前進的動力,在愛的鼓舞下,我們努力地向前駛去……我們身邊的愛無處不在,只要你細心感受,就能感覺到。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上星期我回老家時,發現有輛好車停在村里。我感到很疑惑,這兒怎么會有好車,而有好車的人應該在城市里啊?
晚上,皎潔的月光籠罩著大地,在院子里,我問爺爺那輛好車是誰的?怎么停在這?爺爺笑了笑,搖了搖他那大蒲扇,說了起來:
“原來,這個車主是我們村的。他的母親性情十分暴躁,經常會打人。而在這種嚴厲的環境,他成了我們村第一位大學生。在他去上大學時,他的母親并沒有哭,而是在他的衣服中塞了幾粒雞蛋給他補身子。
大學畢業后,他自己創業,在國內離家鄉很遠的地方開了一家大公司。他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回來一次。
他每次回來時,他的母親都會讓他把家定在這,不要再出去了。他要出外去闖蕩,當然不肯。這時他母親就會掄起掃把把他打得身上青一塊、紫一塊。
但他并不怨恨母親,因為他沒有待在雙親身邊侍候,已是大不對了,因此他還是每年都會回來。”
爺爺喝了口水,頓了頓,接著說道:
“這年,他又回來了,而今年他并沒有走。為何?
那晚,他的母親又讓他留下來,他不肯。他的母親又掄起掃把要打他,母親見他身體單薄,下手便輕了點,不料他卻哭了起來。母親問他哭什么,他哭著說:‘你以前打我時,下手較重,我便知道你身體還硬朗;但今天你下手輕了,你身體便不那么硬朗了……’”
聽到這,我終于明白了他留下來的原因,他是想要照顧母親啊!
爺爺吸了口煙,又說道:“百善孝為先啊!”我感覺到他們教會了我什么是愛。
我想起剛才吃晚飯時對母親的態度并不好,趕緊跑到廚房向母親道了歉。
是啊,孝敬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年輕的我們可不能忘本,我們要努力做到這一點。公交車上,我們要給老人讓座;逛街時,要扶老奶奶過馬路;上下樓梯時,要讓長者先行……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又都是能體現一個人文明素質的事啊。
最后,讓我們用心去感受生活無處不在的愛吧!
愛無處不在!
懂得15
當愛陷入了沉默的牢中時,我們彼此守著心痛,彼此的沉默凍結了愛的河流。此岸花剛開,彼岸花已落,您世界里的花無法綻放在我的世界里,我世界里的花無法在您的世界里散發芬芳。
佛說: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可我卻依偎在您的懷里,吮吸著您的乳汁度過我的童年,母親,前世注定,我們要做母子。可上蒼既然讓我們成為母子,為何又讓我們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水樣的年華,水樣的青春,十七八歲,意氣風發,朦朧如夢,我們用青春細細的觸角,感悟生命的喜悅與憂傷。十七八歲的花香、雨季,我們對一切充滿好奇,就在我們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時,卻遭到了母親的阻礙。于是,我們和母親對峙,甚至反抗。母親便覺得我們不再是從前那個聽話的小孩子了,我們也覺得母親不再是從前那個善解人意的母親了。我們和母親此時就像一堵墻兩面的人,彼此無法看的清楚。
你的冷漠,我的墮落,這個世界變得沉默,沉默這條界線將我們母子遙遙地隔在時間的兩端,使我們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不知從何時起,你在我心中的地位不再是神圣的,你不再是我傾訴的對象,你為我遮風擋雨,不再是對我的愛護,而是成了我飛向屬于自己天空的絆腳石。也不知從何時起,我開始反感母親的喋喋不休,也不再和母親說些無關緊要的話。
每次和母親一起吃飯,總覺得吃一頓飯的時間太漫長。受不了母親那一長串的嘮叨。吃完飯趕緊放下碗筷,回到自己的房間,像是在逃離,逃離母親那一長串的嘮叨。
曾經有人說,鄉下家長對子女的愛是很隱密的,要我們仔細地去揣摩,去品嘗,慢慢才能咀嚼到愛的偉大。是的,我感受到了母親對我的愛,但那是一種自私的,霸道的愛,她從來只是負責愛我,卻不真正了解我。
為了逃避母親那自私的愛,我將自己偽裝得嚴嚴的,孤獨地活在一個人的世界里,我走不出去,母親走不進來,我們彼此不再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