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
故鄉1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寧波人,自從扎根在這一片廣袤土地上,和故鄉結下了不解情緣。
故鄉——伴隨我成長
寧波地處江南,是魚米之鄉,物產豐富,散發著濃郁的商業氣息。從我記事起,媽媽就拿著印有螃蟹,河蝦的卡片教我認。長大了才知道寧波是沿海之濱,海鮮是特產。剛捕上來的魚蝦肉質肥美鮮嫩,促成了寧波人吃生鮮不帶煮的食性。像醬醉蝦、生魚片、刺生等,都是我們口中的佳肴。再大些,我背起了書包上學了。出于對古老文化的好奇,我隨爸爸媽媽去參觀了天一閣。天一閣內清幽典雅,古色古香,有著一種墨香的書卷氣,讓人感覺仿佛穿越時空,亦或是置身于畫卷中,不禁感嘆起這座文化之都的十足魅力。讀高中了,我學了歷史,更是使我注重到了依畔路邊的參天古木,濃密的枝椏遮蔽了天日,那圈圈層層的年輪足以證明甬城歷史的源遠流長。
故鄉——我的自豪
近百年來,寧波的變化令人驚嘆。從鴉片戰爭被迫開放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到現在的中國貨物吞吐量第一大的港口城市,寧波人用他們的智慧和才干建筑起了自己的尊嚴和幸福。經商之人更是通過寧波這個開放的口岸城市發現商機,做起了進出口貿易,推動了經濟和商業的發展。亞洲最大的私人藏書樓便是寧波的天一閣,寧波人聰穎好學,將古老的文化傳播四海,讓書香飄揚中外。隨著杭州灣跨海大橋的竣工,寧波輕軌這一巨大工程開始了為時五年的建設,再一次印證了寧波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大量高素質人才。故鄉的變化,日新月異,讓人欣喜,自豪不已。
故鄉——心靈的棲息地
暑假里,媽媽聽朋友介紹說廈門風景綺麗,是旅游勝地,于是帶我一起去玩。廈門的海比寧波的藍,房子也很有特點,是“戴斗笠,穿西裝”式的,但看慣了寧波的風景,我總覺得看著別扭。走在廈門的小巷里,說是羊腸小道,但路途較寬闊,而且燥熱難耐,隨處可見的榕樹低垂著長須,全然沒有寧波那種煙雨迷蒙籠罩下小胡同靜謐安寧的感覺。突然間很想故鄉,想立刻投入它的懷抱,就像吮吸著母親身上熟悉的味道。夜晚,我和媽媽去逛夜市。廈門人口較少,夜里路燈比較昏暗,不像故鄉的夜景,燈紅酒綠,繁華熱鬧,反是讓人覺得寂寥、空虛。出來玩本應是享受,而我滿腦子全是家鄉的印記。
故鄉,我已與你結下這不解情緣。我們仿佛血脈相連,不可分離。即使我將來會遷居他鄉,你也永遠會是我魂牽夢繞的地方。
故鄉2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我已經離開故鄉二十年了。今天正好是國慶節放假,我開著超音速飛機回到了我魂牽夢縈的家鄉——長沙。
過了兩分鐘,就到了黃花機場。我走下飛機抬頭一看,眼前的景象讓我驚呆了,一座座會移動的房子展現在眼前,它們全是太陽能形的電動房子。每座房子里面都會有一個機器人保姆,它可以做飯、炒菜、拖地……你看它能做這么多東西,一定會很要電吧?我告訴你,不會!因為它是吸收二氧化碳,來發電的,排放出來的卻是一道道新鮮的空氣;當你出行在外時,沒有人來陪伴你時,它就可以來陪伴你,你可和它下棋、做運動、學東西……
我走到馬路邊,看見了一個機器人保鏢,聽說這個機器人有很多用處,當你在外游玩時,突然發現有一個小偷想偷你的東西,這時,機器人保鏢就會立馬到那個小偷面前,打一下它的背,并把東西拿回來,還給失主,如果那個小偷有第二次的話,這個機器人就會把他的手鎖起來,然后就會被帶入公安局,接受法律的審判,或是直接關入大牢。
在馬路上會有一位位“清潔工人”,你猜猜它們都是些以,它們全是機器人。它們會把垃圾扔入自己的嘴里,當自己收滿了以后,便會走到垃圾箱邊,把垃圾全部分類放入垃圾箱,然后再回去回收垃圾。在這種機器人走后,便會有一個運垃圾的機器人出現,把垃圾運走,送到垃圾站。
在大馬路上,全是電車,這是給人們坐公共汽車的。私家車全變變成了三棲汽車,可以在天上飛,所以,現在的汽車就不在馬路上走了,全都在天上飛行,這個車子里裝著高性能導行,上面可以顯示你所在的位置,還可以顯示出你前面有沒有車。
我走在寬大的人行道上,用著模糊的記憶,尋找著回家的路,走著走著,我走進小區,看見房子再也不是六層樓的房子,而是一座座高大的別墅,這里從四十一棟,變成了一百多棟了,我走到電話亭旁,打了媽媽的電話,我問:“媽,你在哪一棟啊,我回來了。”媽媽一聽到我回來了,立馬說:“我在浮空城,第一百零四十棟。”我感到滿是奇怪,過了很久,我才反應過來,抬頭一看,一座浮空城展現在眼前,我坐著浮空電梯回到了我家……
家鄉的變化真大啊!我愛我的家鄉。
故鄉3
1979年,電影《阿詩瑪》上影后, 阿詩瑪!阿詩瑪!阿詩瑪!的呼喚便在祖國的大地回蕩!而我,也被楊麗坤(飾阿詩瑪)高超的演技和石林山川的秀美深深地震撼,隨之,心馳神往云南這塊神秘的土地!
三月六日,遁著亞黑哥呼喚阿詩瑪!的呼聲在大地的回應,踏著馬鈴兒響來玉鳥兒唱,我陪阿詩瑪回家鄉的歌聲,我來到了阿詩瑪的故鄉---云南昆明石林。
在去石林的路上,車上有個在石林工作的姑娘,熱情地向我介紹了石林的風土人情和阿詩瑪神圣的愛情故事:石林不僅是國家五A級風景名勝區,還是世界自然遺產,石林還是阿詩瑪的故鄉,是浪漫真愛的圣地,少數民族文化燦爛多姿,尤其是彝族文化異彩紛呈,被譽為歌舞之鄉、摔跤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現代民間繪畫之鄉、斗牛之鄉。
石林景區被譽為天下第一奇觀。在森林中穿行,但見怪石林立,參差崢嶸,姿態各異,巧奪天工,有的像馬、像象、像犀牛、像孔雀、像鳳凰,有的像唐僧、像悟空、像觀音,有的像春筍、像蓮花,千奇百態,栩栩如生,爭奇競麗,但最奇特的莫過于阿詩瑪!
阿詩瑪高高地聳立在小石林內,以撒尼姑娘那頎長高挑的身段,風姿綽約的體態,每天吸引著無數的游客前來觀賞、留影。阿詩瑪以其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從石林走向了全國,走上了世界的舞臺!
阿詩瑪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以長詩《阿詩瑪》在云南圭山地區彝族分支撒尼人當中廣泛流傳。阿詩瑪是一個聰明美麗而又能干的姑娘。她被有錢有勢的熱布巴拉搶走,雖經百般誘惑和恐嚇,但始終不屈。她的哥哥阿黑勇敢、機智。為解救阿詩瑪和熱布巴拉父子斗智、比武,獲得勝利,終于救出了妹妹。熱布巴拉不甘心失敗,當阿黑帶著阿詩瑪渡河之際,放下洪水,把阿詩瑪沖走。
現如今,不但阿詩瑪的故事在云南之外的地區廣為傳播,不但阿詩瑪這個像金子般美麗的撒尼女孩幾乎成為了美麗、清純的云南姑娘的代名詞,而且阿詩瑪已成為云南大發展的民族文化大品牌,如阿詩瑪香煙、阿詩瑪民族服裝、撒尼人的刺繡、摔跤競技和斗牛斗羊活動等等,正在綻放著民族文化的風釆,尤其是那被譽為東方狂歡節的火把節,更是給不知多少的游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和久久的回想!
什么時候,我又能在馬鈴兒響來玉鳥兒唱的季節,我陪阿詩瑪回家鄉? 三月七日中午,我懷著依依不舍的心情離開了石林。
故鄉4
假如我是導游,我會讓所有游客都玩的盡興、愉快,我會好好的保護我的團員不讓他們在外地受到委屈,我會讓大家在旅行過程中認識很多在地的特色希望大家能夠學習到很多東西,感受到不虛此行的快樂與旅行的愉悅。
假如我是導游,我會帶他們到我的故鄉龍潭,讓他們能夠認識這片土地,龍潭的人幾乎都是道地的客家人,客家人也非常有人情味,來到龍潭他們一定都會照顧遠道而來的客人的。我會先介紹龍潭的美食“石門活魚”,先搭乘游覽車到石門水庫里,可以先散散步,如果幸運的話還可以看到石門水庫壯觀的泄洪,直到肚子餓了,再去旁邊林立的活魚餐廳品嘗一魚三吃,鮮美的滋味保證讓你忘不了。再帶他們去買一些伴手禮回家,花生軟糖是龍潭的特產,不黏牙的花生糖吃在嘴里,甜在心里,還有龍潭的丘陵多常常起霧,是茶葉最喜歡的氣候,龍潭特產龍泉茶遠近馳名,也是很棒的禮品。如果是早上來欣賞美景龍潭大池絕對是最棒的選擇,旁邊有規劃在湖面上的步道讓人一邊看湖面上的鴨子,一邊體會輕輕吹來的風,十分神清氣爽,旁邊有一座大廟南天宮,可以去參拜祈求平安,是龍潭香火鼎盛的廟宇之ㄧ,如果是晚上來的話可以去乳姑山欣賞美景,那里有很多的咖啡廳、小酒吧可以喝著咖啡、調酒,一覽整個龍潭的夜景,是情侶必去的浪漫景點,山上會有一點冷我會提醒他們多穿件外套再上山。如果是想要健康的欣賞美景的話,可以去爬石門山,辛苦的爬到山頂后,欣賞的美景是最漂亮的,甚至天氣好的話隱隱約約可以看到臺北101,如果是有小朋友要來的話,可以帶他們到小人國、六福村玩,好玩的游樂設施保證讓他們開心一整天。還有龍潭著名的三級古跡圣跡亭,里頭有保存完好的石筆拱門和惜字碑,也非常值得一看。
結束了一連串的行程之后,就到了傷心的道別時刻了,去過了這么多的景點了解了許多知識,也讓大家更認識龍潭了,可能有些龍潭的特別景點我沒介紹到,不過我寫的這些景點都是我親身去過的,希望大家去的時候也可以玩的很開心,這樣當一個導游就值得了。
故鄉5
我的家鄉在河口鎮的一個村里,我家是由輋下遷到兆水坑的。兆水坑,也算位于麥湖,每當我說我在輋下時,他們都一臉懵圈,認為是“橋底下”,我也萬般無奈,非得一句一句地解釋才行,干脆就說麥湖了。令我氣憤的是,他們都說從來沒聽過有麥湖這個村,我無比失望……當時有種想拉上他們就去麥湖看看的沖動。
麥湖你怎么可以不知道呢?
麥湖,說熱鬧吧又沒河田這熱鬧……但我一直都覺得麥湖比較親切。無論走到哪里,麥湖的口音是改不了的,無論走到哪里,熱愛麥湖的心是變不了的,無論走到哪里,麥湖的人都是最親的。
倘若獨自在他鄉遇到了麥湖人,那肯定就覺得特別溫暖,就像在家一樣,面對著那些熟悉的面孔……麥湖的人真的很好,他們有一顆善良、質樸的心,他們不會忘記每天用麥湖口音說一句“加油”,他們不會忘記那些向他微笑過的人,他們不會忘記無論走到哪里都要熱愛麥湖!他們是美麗的……
前兩年因為創文活動,麥湖打足了氣,一直在改造!從路邊的塵土到花圃,從成堆的垃圾到清新的空氣,從私人面包車到公共汽車,從破舊的石橋到嶄新的石橋……沒人說這幾樣不是改變,也沒有人說麥湖因此在變得陌生。麥湖它是美麗的!
麥湖的九龍宮是麥湖人口中的“圣地”。九龍宮每年都有非常多的人在那里祈福、還福,就連不知哪個村的人也會到九龍宮。因此,每年的年初及年尾都會有很多人早早地爭著祈福和還福,生怕輪到自己就晚了。到了年尾那個時份,九龍宮還會有戲曲表演,到了那個時候,石凳上、臺階上,臺前和廟里都擠滿了人,真的是人山人海!也有人趁這個時機參拜神佛!老一輩人說,凡是在九龍宮參拜過的人都會身體健康,一整年都會風調雨順,因為那里有神靈的庇佑!當然,這些都只不過是人們的心靈寄托和美好愿望。九龍宮的名氣呢,不大。可在麥湖,九龍宮無人不知。
麥湖,它并沒有什么名氣,但它從里到外都有美麗。住在麥湖的人也如此,內心是有像被火燃燒一樣的熱情,外表像在春天爭艷的花兒,即使他們不表現出來,他們的一舉一動也能體現出來。
麥湖的環境正在一點一點地美化,我相信:不用多久,麥湖一定會變得惹人喜愛,一定會變得更加美麗!
美麗的麥湖,我愛你,歡迎來我的家鄉麥湖做客!
故鄉6
故鄉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是令我魂牽夢繞的地方。
回想起那故鄉,她是那么的美麗,那么的讓人難以忘懷。每當聽見遠處的雞鳴,聽見幾聲稀疏的狗吠,聽見幾聲清脆的鳥鳴,就會想起那個靜謐的小村莊,那里有一雙盼我歸去的眼睛,有我童年美好的記憶。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家鄉的春雨是那么的輕柔美好,連綿不斷,那毛毛細雨伴著剛抽出的新芽構成一幅充滿詩意的山水畫,第一聲春雷喚醒了冬眠的小動物們,它們又開始一年的忙碌。在一場春它們又重新活動起來,人們拿著鐵锨在田間忙碌著。拖拉機“突突”的挖著沉封一冬的土地。孩子們也脫下厚重的棉,拿著風箏出了門。一陣風吹來,天上便多了一群小精靈,到處都有孩子們銀鈴般的笑聲,正應了一句詩:“兒童散學早歸來,忙乘東風放紙鳶。”這就是萬物復蘇的故鄉。
夏天就別有一番情趣。都說二八月里看巧云,在這里是最能體現出來的,這一朵云像一匹奔跑的駿馬,這一片像一群山羊,那一朵像一只小白兔很是漂亮。早上太陽還沒升起的時候看魚鱗,晚上太陽下山看晚霞。在欣賞之余又不由的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夏天的早晨起床,坐在門旁的石頭上,聽著遠處的鳥鳴和蛙鼓聲,呼吸著新鮮空氣,很是愜意!我家離集市很近,便能聽見遠處人們買東西的聲音混雜著雞鳴、狗吠、鳥叫和一絲不可捉摸的聲音,形成一首好聽的音樂。在樹底下尋蟬蛻也很不錯,樹干上都有一兩個金色的蟬蛻。晚上天氣很熱,又沒有空調,只能把床抬到外面睡覺,晚上露水大,把床單鋪到蚊帳上,半夜有露水時把床單鋪上。在外面睡覺還可以看星空。那黑色幕上點綴著顆顆寶石,偶爾有幾只螢火蟲飛過,為這靜謐的夜增添一絲生機。這就是靜謐而又生機勃勃的故鄉。
秋天處處洋溢著豐收的氣息,果園里彌漫著成熟果實的芬香。田里的水稻笑彎了腰,田里的高粱喝醉酒似的笑紅了臉,田里的玉米也穿上金色的外衣。這就是碩果累累的故鄉。
冬天代表著辭舊迎新,小村里飄著臘肉香和鞭炮聲,處處洋溢著喜悅。到處是白茫茫一片。“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冬天只有梅花獨自綻放,讓人敬佩不已。這是銀裝素裹的故鄉。
我愛我的故鄉,我愛萬物復蘇的故鄉;我愛靜謐而又生機勃勃的故鄉;我愛碩果累累的故鄉;我愛銀裝素裹的故鄉。我愛你,美麗的故鄉!
故鄉7
下雨,不見了月亮。
前一陣看《姨媽的后現代生活》,百感交集。這個雨天,沒有月亮的雨天,叫我又想起了那部片子。
姨媽家的小窗前,總有一輪妖艷的月亮。那月亮亮得那么魅惑,大得那么詭異。這樣妖的月亮原本不會,也不應該在這樣破敗的小窗前出現,可它偏偏就不合時宜地掛著,照著,笑著。是為著這月亮吧?鞍山的姨媽來到上海,貧寒的姨媽清高自傲,蒼老的姨媽活力煥發。在久石讓夢幻般的樂聲中,塵世里的姨媽,色塊鮮明地活著,鏡頭的大紅大綠間,弄堂里橫流的污水也如春水般嫵媚。活得跌跌撞撞的,照樣怪腔怪調,孤芳自賞地保持著摘取月亮的生活姿態。
春光明媚的公園里,老潘出現了,骨骼清奇地拗著《鎖麟囊》的造型。姨媽仿佛看到了通向月亮的階梯。不管窗外紛紛繞繞,小破店里,一心聽老潘侃著屈原與蘇軾,聊著時運的不濟。于是,把心一橫,一斤排骨一天地養護著這部“階梯”。攀登階梯的過程是如此美妙,粉墨登場,虞姬霸王,滑稽可笑,照樣纏纏綿綿。只可惜,霸王過不了烏江,虞姬也不知“何聊生”。炒墓失敗,賠盡姨媽積蓄的老潘,只能歉疚地陪坐一夜,喃喃低語:“我現在滾了”,一抖大衣,瀟灑挺拔地走出姨媽的后現代生活。幾乎所有的影片介紹都把老潘描述成騙子,可他真的`是騙子嗎?姨媽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拆了階梯,還想摘月亮,踮腳的石塊卻已不見。女兒、外甥……每一個人都執拗地望著自己的月亮,卻又警告姨媽說,動手摘月亮是不對的。姨媽終于回到了正常的軌道,捧在手里的不能是虛幻的月影,終于只能是白饅頭和蘿卜條。灰藍的鏡頭里,姨媽眼神空洞,她終于如人所愿腳踏實地地生活了。回到粗陋老實的小城,陪著粗陋老實的丈夫,賣著粗陋老實的布鞋,過著粗陋老實的日子。真是個粗陋老實的中國婦人!仿佛是為了諷刺,仿佛是為了喚醒,《鎖麟囊》的曲調不知趣地再次響起,從一只破收音機里鉆出來,姨媽卻再也沒有任何的觸動了,平靜地一口一口嚼她的饅頭,沒有喜悅,更沒有憂傷。從此后,姨媽家庭和睦,人生順利,真是大團圓結局啊,呵呵。
可憐舉頭望明月,難免低頭思故鄉。
誰知,誰知?人生如此。
故鄉8
“回來吧,回來喲,我已厭倦疲憊……”
看天邊飄著故鄉的云,它來的漫不經心,可我……
如果我是失根的蘭花,飛舞的秋萍,那故鄉的記憶便給予了我重歸大地的力量。如果我是漂浮的萍,斷枝的蒲公英,那故鄉的記憶便賜予了我眷戀人世的勇氣,一切都變成的回憶。
時間會使水變成汽,但他無法阻止汽變成水,重返天地。當雨點驕傲地對大地說:“我是你千萬次放逐又呼喚的孩子。”時間只能嘆息,因為在對故鄉的記憶面前,它顯得是那么遙不可及。風化不了對故鄉的記憶,否則,怎么會……
怎會有“家在夢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幾人還”的郁郁低吟?望不斷的風,吹向故里的時候,又有多少人可以乘著它奔向夢里的佳人?遠在天涯海角,似乎時鐘也無法回轉著帶你回到家中,默然,靜佇,只幾片凋零的樹葉盤旋著伸向你目光遠眺的前方。年關節的,誰會去留意你遠行的步伐,多么沉重,似也無助?就像你那飛舞的亂發在掙脫著束縛欲回家。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的癡癡哀怨在那片黑夜里向四面八方散去,一群群的螢火蟲載著滿腹的鄉戀盤旋而去,代替了信鴿,被充當傳信的工具。怎料未到家鄉先已老,何時該赴故里。凄黑的夜里,寒風凜冽,令人發悚。饑寒交迫的你該如何去應對明天的戰斗?陷入沉思,怎奈?悠悠羌笛升起,似一方散心的藥劑,吹亂你薄弱的靈魂;又若一曲哀悼你的祭祀曲,不過沒有隆重的禮儀。你心好亂,感情在泛濫,滾滾濃煙與馬蹄印何時會在身上逝去。拂曉來了,深邃的天空也淡了,充滿迷茫與恐懼的你該如何面對晨曦?
哦!你的感情也隨之涌出:“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期盼終歸期盼,現實與理想看似相差遙遠,只不過你的幾個動作,別人的幾句話便可成真。守著那份鄉思,怎料春風又綠江南。站在對岸,觸手可及的對岸卻夾隔著無法越過的長度。一聲呵斥便不敢搖頭的你只剩涮涮淚水。一臉的惆悵將天空的那角都拉成長發,但卻無法長到故里,無法傳遞你的襟衣。驀然,南飛也不過如此,它又能帶給你什么慰人的話語呢?點幾滴眼淚,蒼白的臉映照著水,哀嘆也只有守住而已!
故鄉啊!走到哪都掛著你的身影,可是你卻無法體諒我的心境,不懂得將那份深沉埋藏于你心底,只幾點夢的蹤影。
故鄉9
人類共有一種質樸的情感,那便是“鄉情”。曾幾何時,金碧輝煌的高樓代替了冬暖夏涼的小窯洞;郁郁青青的小山上,出現了烏煙瘴氣的工廠;魚蝦嘻戲的小河里,變得混濁不清了。如今眼到之處的一切都使我懷念起那個美麗的故鄉,故鄉又一次浮上心頭。
我的故鄉沒有城市的喧囂,充滿樸實味,就像陶淵明在詩中所寫到:“暖暖遠人煙,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那是故鄉獨有的風情啊!“吱呀”一聲,推開沉重的大木門。映入眼簾的是那一排’“素面朝天”、不加粉飾的土窯。接著看到的是屋后那排排青山,還有那東邊青草坡上的羊圈。這些平平凡凡的地方,卻承載我童年的全部快樂。
青草坡上的羊圈,是我玩樂的天堂。記得有一次,趁著不在家,我貓著腰,鬼鬼祟祟的溜進羊圈里。瞇眼一瞧,時機正好:老羊都去吃草了,幾只小羊羔懶洋洋的臥在空地上曬太陽。我打定了壞主意,想要捉只小羊玩。我開始邁著“龜速”的步伐向小羊羔走進,小羊羔似乎察覺到了什么,抬頭向我這邊看來。我發現了之后,立即繃緊了神經如臨大敵,雕塑般一動不動。仿佛正應襯了那句“敵不動,我不動。”僅管如此,仍是被那機靈的小羊發現了。趕在它逃跑之前,我腳下生風,縱身一躍,撲在小羊上。我摟著它毛茸茸的脖子,心底美滋滋的,滿意極了。
我的故鄉,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就連鄰里鄰居都隔著幾架山,過著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處處都是好風景。你瞧,屋后的山被切成一片片梯田。走入山間的羊腸小道,一段時間后,眼前一片開闊的田野。田里長著一排排半人多高的豆苗,綠油油的葉子里掛著一個個碩大的豆莢,就像一條條綠色的小舟。找出一個飽滿的豆莢,小心翼翼的剝開,里面安閑的躺著兩枚豆粒。撕開豆皮,兩片豆瓣展現在我的眼前,細細的嚼了嚼,澀澀的,苦苦的。
是故鄉帶給我無數歡笑,可那時我年少無知,總是抱怨著祖先為什么把家安在這種窮山僻壤,黃土紛飛的鬼地方。后來我明白了:正是這百般阻撓人們的山,鍛煉了人們堅強不屈的品格;正是這百般阻撓人們的山,造就了陜北人鐵一般的毅力。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陜北的土地,養育了無數優秀中華兒女啊!
啊!故鄉是你辛辛苦苦將我養大;是你無私的包容著懵懂無知的我;是你帶給我無數歡聲笑語!啊,故鄉你是我心頭永遠抹不去的痕跡,是我心中最美的風景。誰能與你相提并論呢?
故鄉10
三峽,雖有“懸泉瀑布,飛樕其間”的美景:西湖,雖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江南,雖有”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感嘆。但是,我心中最美的仍是我的故鄉——海興。 故鄉的四季各有千秋。“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嚴冬剛騎著馬兒跑遠,春就帶著特有的微風到來了。“即應來日去,九陌踏槐花”海興有壞花城這一稱號。槐花盛開時,街上到處彌漫著它的香。那盛開的白花,如雪,如玉,如飛濺的浪花,隨風搖曳,又像在跳著歡快的舞蹈。漫步在大街上,柳絮楊花隨風飛揚,在杜鵑花,桃花群中,欣賞著春回大地的繽紛景象。海興,讓人沉醉! 夏,披著一身的綠葉蹦跳地走來。蟬從土里鉆了出來,在漫長的4年等待后,它們都迫不及待地一展自己的歌喉。海興的海更是一道特的風景線,各地的人們都慕名而來。站在沙灘上遠眺:海水,想快=塊碧綠的翡翠,閃爍著光澤。浪花隨風而起,想頑皮的孩子向岸邊跳躍。海邊像明鏡一樣,映出藍的天,白的云。海興,真令人驚嘆。 秋風送爽,趕走了夏的炎熱。海興的特產——蘋果也逐漸熟透了,好似孩子紅彤彤的臉頰,使人忍不住想咬一口。孩子們在田野里嬉戲打鬧,弄得滿身是土也不在意。農民們更是無比喜悅,王者滿意的收成,臉上布滿了自豪。百花掉落,菊花悄然綻放。菊花展,賞花節,在故鄉一一舉辦,讓美麗和眾人分享。海興,令人愉悅! 隆冬到來時,百花即已絕,冬季的海興很少下雪,但一下便是鵝毛大雪,大地銀裝素裹。孩子們結伴出去,在白雪皚皚的世界里嬉戲,鼻子,耳朵凍得通紅,像一個個小丑。寒風,擋不住孩子們快樂的笑聲。大雪,阻礙不了人們心靈的火花。在這潔白的世界中,一切都是圣潔的。海興,使人神怡! 故鄉的四季,格局風味,給人不同的美感。 我的最愛是海興,我所愛的親人,所尊敬的老師,所在乎的朋友都在這里。海興,我的天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也許有一天我會離開這里,像李白一樣“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無論我在那里,心里最美的永遠是故鄉
故鄉11
故鄉是一首吟不完的詩,意境悠長;故鄉是朵不凋零的花,芬芳四溢;故鄉是一杯品不完的茶,清香永遠……秋風輕拂,片片紅葉飄落,拂過眼簾,眼前浮現出故鄉的影子。
記憶中,故鄉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一覺醒來,打著哈欠走到院里,迎著晨光,呼吸著新鮮空氣;吃完早飯,去田埂上四處轉轉,看看田里勞作的人們;路過村里的池塘,愛扔一個小石子打破水面的平靜,驚起池里尚未蘇醒的魚,掀起陣陣五顏六色的波浪:再繞過一道田埂,叫上幾個伙伴,開始各種叫不上名字的游戲,直至太陽當頭,各家的炊煙升起,才依依不舍地離開……
午飯過后,精力旺盛的我喜歡呆在奶奶那涼爽、安靜、舒適的房間,纏著奶奶給我講故事。邊聽著古老神奇的民間故事,一邊透過不太清晰的玻璃窗來觀察田里少數幾人干活的樣子,是兒時午后最享受的時光……下午的節目依舊是尋找小伙伴游戲,在田野上追逐,在玉米地里捉迷藏,鄉間小路上留下了一串串大小不一的腳印,伴著陣陣歡聲笑語,將快樂遍布田野的每一個角落……
傍晚,玩了一天的我們歸去,夕陽撇下金黃的余暉,拉長了我們身后的影子。我喜歡一邊倒著走,一邊看日落,直至夕陽完全隱去,那條泥土鋪成的路雖已漸漸看不清,但它依舊保持著它原有的松軟與余溫,驅散了由黑暗帶來的恐懼,指引著我走向回家的路。到了家里,奶奶急切地把我攬進懷里,轉身將夜色關在屋外。我迫不及待地坐在桌前,一陣狼吞虎咽以后,便歡欣而滿足地靠在椅子上悠哉悠哉地打著嗝。奶奶手中的蒲扇輕搖,帶走了本該有的炎熱與煩躁。夜來香的香氣熏透了夏夜的庭院,大人們正在暢談家常事,我則回到房間,看我那些有意思的小人書,窗外的知了聲不絕于耳。
夜晚,熱鬧了一天的村莊靜了下來,我打開玻璃窗,晚風拂過,帶來了濃郁的青草香氣和淡淡的土腥味。連綿不斷的蟬鳴構成了一首仲夏夜的歌曲,螢火蟲的點點星火裝飾著夏夜的星空,香樟的特殊香氣點綴著自然靜謐的夢……感受著這份緣于自然的寧靜,我輕輕關上窗戶,安然入眠。
現在故鄉早已不再,面對快節奏的城市生活,偶爾會因不順心而煩悶。每當這時,只要想起記憶深處的故鄉,便能立刻使我緊張的心放松下來,豁然開朗。是的,故鄉還在,它還在夢中,在童年的記憶里。
故鄉12
已多年未曾回到故鄉,當秋風起時,登高眺望北方,我仿佛看到故鄉的炊煙裊裊升起,媽媽在一聲聲深情的呼喚,力子,力子,回家吃飯。此刻,母親的霜鬢銀絲俞發清晰。我的淚輕輕的垂下來,一滴滴揮散在風中,鄉愁四起。
故鄉是華北平原的一座小鄉村。它寂靜,淳樸,沒有城市的繁華和喧囂。可是它的村民們卻質樸,善良。他們日日抬頭不見低頭見,可以在農忙時,幫完這家幫那家,也可以在遠方的親戚稍來特產時,呼喚街坊四鄰品嘗,還可以在冬日下雪閑暇時,對著窗外茫茫朦朧的夜色,燒點老酒,圍爐夜話。鄉親,就像一個母親的孩子,他們相親相愛,在凝著馨香的歲月里,把日子過成一首簡單的歌,只有清弦四起,桂花飄落。
當炎炎夏日,蟬鳴聒噪之間,和兒時發小相約在村后的小河戲水,河水清涼,清澈且帶有甘冽的甜味,我們一個猛子扎下去就可以抓捕到小魚小蝦,游泳技巧高的,比如我和巖子還可以仰躺在水面上,看著流云大簇大簇的飛過,這自由的云,隨風四處飄散,只是沒有想到,多年后,我會扎根關中平原西安這個大都市,工作在谷壑縱橫的黃土高原。
我們也可以自行制作捕蟬利器,窗紗縫在彎成圓形的鐵絲上,用竹竿綁住,一套一個準,最多時,我和巖子一個下午能捕100多只,我們用繩把蟬腿拴勞,牽著他們在空中飛,那是我們天真的以為世界就是這么可愛,無憂無慮,可長大后,經歷了太多世事跌宕的我們,還可以從彼此現在都市的蟬鳴里追溯到那份單純,不染纖塵的初心嗎?
家里有棵兩人各圍的大楊樹,聽說是曾爺爺種下的,我們一家人在下面吃飯,涼天。我們兄妹四個在楊樹下學習,朗誦爸爸布置的唐詩宋詞,那時悠揚的誦讀聲伴著楊花飄落,多么美的意境。這楊花沾染著父母望子成龍的苦心。
我還記得母親送我上大學時的那個場景,她依依不舍的送我到村口,用力揮手喊著,力子,力子,好好學習,不要牽掛家里,有你爸,哥姐呢。我忍不住淚如雨下,不敢回頭的往前走,就這樣風雨兼程的走了多少年,大學畢業后,我走出故鄉,為了夢想,從那時起,就很少回來。
多少個午夜夢回,我仍然能清晰的憶起母親送我離家時的背影,而我也謹遵父母和鄉親的教誨一直在路上。我相信前行的人生路上,不管遇到多大的險阻,只要背后有故鄉的支持,我就能披荊斬棘,為自己拼搏出一個燦爛的明天。。
故鄉13
行囊沉甸甸的,兩大篋,那是母親親自為我收拾的。我孑孓一人,踏上了歸鄉的路途,而母親因為月底的工作繁忙,無暇回去看姥姥。
故鄉呵,還是沒變,那種與城市截然不同的氣息——真好。我貪婪地呼吸著。沿著街道走過,有老頭三五坐成一堆,默然不語——故鄉的人都是靜默著的。似乎有天塌下來了,他們還是那么怡然自得。夏天,蚊蠅多,老人們不緊不慢的用蒲扇驅趕蚊蠅,左閃兩下,右扇三下,似乎那些蟲蟲都與他們無關,他們只是例行公事而已。他們大抵是沒有讀過書的吧——但是人人都有自己的處事之法。
到了,到了姥姥家,一切沒變,四周都是翠綠的墻,幾間老房,案幾還是那樣淡淡的黃色——是被姥爺的茶澆出來的,我坐在椅子上,四處張望。窗臺上的仙人掌,又躥了幾厘米。蘆薈,長的真是肆無忌憚,愛往哪長往哪長,自由之性顯露無疑。那窗臺上的牽牛花,真不知怎么描述才好,說它茂盛,它遠遠超過了茂盛的范疇,成為了“牽牛花叢”,說它美麗,真是不只美麗,清香,淡雅,妖艷。甚至還有些霸氣外露。
自然,沒上過肥的辣椒就沒有牽牛花那樣的氣場,只是像一根竹竿,上面接了幾個小綠色的錐子。當一陣狂風來襲時,牽牛花互相扶持,一點沒有傾覆的感覺。辣椒就截然相反,他首先沒有“牽牛花叢”的茂盛,也沒有牽牛花群那么大的面積,狂風剛至,就曳曳在土上搖擺,狂風鼎盛之時,辣椒死死頂住,一股子桀驁不馴的勁兒,狂風都為之退卻了。辣椒仰仗地底下龐大的根系,努力生長。因此,姥姥家的辣椒從來不用到菜市上去買。
我早上從沒有早起的習慣,故鄉的人就不同了,四五點鐘,就能聽見菜市那邊的嘈雜的聲音。我急切的想去看看菜市,就一咬牙,一跺腳,五點鐘一骨碌從床上爬起來,跟著姥爺去菜市。今天姥爺買了幾根黃瓜,噫!偌大的集市靜悄悄的,竟然沒有討價還價的人,大概故鄉的人從不討價還價吧。
又呆了幾天,每天就是——早起,下去跑跑,做做深呼吸。中午回來,喝上兩杯茶,解解一上午的焦渴,吃兩碗大米飯。這種胃口,除了在故鄉,是絕無僅有的。下午打打球,看看書。就已經很滿足了。
走的時間到了——天下不能沒有不散的筵席,因為本來就沒有永恒。我坐在車上,揮了揮手,把故鄉的一切一切,統統裝在我的心中,留下的只有那無窮的眷戀與珍惜。
故鄉14
故鄉,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永遠難忘、給我前進動力的地方。故鄉永遠存在于我心中。
故鄉,是一座山。山上長滿了郁郁蔥蔥的樹木,布滿了堅硬圓滾的石頭,石頭縫里夾滿了野草。山上住著許多動物,他們的居住地就好似一個山莊,就好似山下的小城鎮似的。清早,山上的小鳥一展歌喉,空幽的山谷里夾著它的長鳴。不一會兒,山上便熱鬧起來:小動物們從石頭縫中鉆出;百鳥樹中爭鳴。山下也熱鬧起來:人們紛紛從房屋里出來,舒展筋骨,抖擻精神,集市里也熱鬧起來了。小城鎮美好的一天也就開始了。
故鄉,是一幅幅畫面。大清早,人們便在房屋里忙活:家家開始做早餐,廚房里炊煙四溢,升入空中,仿佛一條灰色的絲帶連系這天與地。院子里,小狗圍著主人跳,仿佛一個孩子在向大人討吃的,張著嘴盯著主人。主人則不慌不忙地給花草澆水,可悠閑了!男人們出去干活,女人則掌管家務,我和小狗玩。扔給小狗一根繩子,它便撲上來咬;在它快要咬到繩子時,我將繩子一提,那狗就立起來了,實在有趣!房子里,只聽見廁所里的水聲,是奶奶在洗衣服呢!再往房間里一瞧,堂哥正坐在窗前,畫窗外那一幢幢高大的房屋呢!
故鄉,是一個個陶瓷碗。每到吃飯時,我便到碗柜里拿一個陶瓷碗,端著碗走到灶臺前,等著奶奶盛飯。鍋蓋揭開,一股米飯的香味頓時令我食欲大增。我盯著飯鍋,垂涎三尺。碗被奶奶接過去,過了一會兒,又回到我手中,可是,卻多了一絲溫暖和米飯獨有的香味。不一會,桌上便擺滿各種菜肴。我拿著筷子,把菜夾到碗里,坐在桌前開吃。美的不僅是飯菜,還有陶瓷碗帶給我的那份溫暖和飯菜中濃濃的鄉味。
如今,我已身在他鄉,可故鄉那清早的鳥叫、堂哥的房屋畫、碗柜中的陶瓷碗卻在我心中揮之不去。故鄉早已在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已經填滿了我的思緒,加重了我對它的思念。這思念是如此強烈,強烈到我無時無刻不擁有它,我無時無刻不想回到它的身邊。
我心中有了故鄉的山,故鄉的房屋,故鄉的陶瓷碗,即使我走得再遠,我也終究會回去,回到故鄉看看它們;即使我在人生路上遇到了挫折,我也能折返回我的故鄉,讓它給我安慰,給我鼓勵,給我前進的動力,讓我登上高山之巔,成就人生的輝煌!
故鄉是我的歸宿,我注定要回到它身邊,我注定離不開它。
我心中永遠有故鄉,故鄉永遠在我心中!
故鄉15
我去過許許多多的地方:香港、大連、青島、上海等,但我最喜歡我的故鄉——豐城市的一座小村莊。那兒一年四季景色非常誘人,風景如畫,令人流連忘返。
春天,萬物復蘇。小草從土里悄悄地探出頭來,好奇地四處張望。草地上的野花五顏六色:紅的、綠的、白的、藍的,形狀千奇百怪。山上的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山上的映山紅也綻開了紅紅的笑臉。一團團,一簇簇,就像火紅的焰火,格外引人注目。田里的農民伯伯辛苦地插秧,看著綠色的秧苗隨風起舞,農民伯伯的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夏天,草木茂盛。小草長得格外精神,微風拂過,依然筆挺地立在草地上。樹木長得更加蔥郁了,原來又嫩又短的小樹枝,現在變得又堅硬又粗壯;原來又小又嫩的葉子,現在變得又大又翠綠了。樹上的知了一天到晚“知了!知了!”地叫個不停。當然,夏天也少不了游泳。每到下午,孩子們光著身子地跳進小河里,有的盡情地打水仗,有的在大人的幫助下學游泳,還有的套著游泳圈在“狗刨”呢!
秋天,小草枯黃了,不像春天那么嬌嫩,也不像夏天那么頑強,它現在就像一個奄奄一息的老人,一個人靜靜地站在那里等待生命的終結。秋天也是稻田豐收的季節,農民伯伯又開始忙碌起來——收割,打谷,篩選。看著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換來的大米,個個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果樹也是一派豐收的景象:柚子樹的柚子又大又圓,香甜可口;梨樹上的梨子散發出誘人的香味,令人垂涎三尺;樹上的桔子、柿子你擠我碰,把樹爸爸都壓彎了腰。
冬天,銀裝素裹。雪花在空中飛舞,落在樹上,像給大樹穿上了一件雪白的棉襖;落在稻田,像給稻田鋪上了一層厚厚的棉被。孩子們堆的雪人可美了!兩個雪球一大一小,大的當身子,小的當頭,兩根樹枝當手,一根長長的紅蘿卜當鼻子,兩顆圓溜溜的紐扣當大大的眼睛,一個鐵桶當帽子。它的樣子既像《木偶奇遇記》里的匹諾曹,又像《植物大戰僵尸》里的鐵桶“僵尸”。孩子們還有的在雪地里滾雪球,打雪仗,玩得不亦樂乎。
我的故鄉一年四季都是一幅美麗的圖畫,歡迎你到我的故鄉來做客!
【故鄉】相關文章:
故鄉故鄉經典現代詩歌02-02
故鄉諺語詩歌10-14
故鄉江南散文01-30
故鄉教學設計12-20
《故鄉》課文賞析01-17
朱德爾重返故鄉04-15
故鄉高一作文08-19
關于故鄉的諺語10-16
初二故鄉作文02-15
關于故鄉的詩句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