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詩歌同行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詩歌吧,詩歌具有精煉、集中,節奏鮮明,富有韻律的特點。還苦于找不到好的詩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與詩歌同行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著名詩人屠岸認為一個民族如果詩歌的聲音,就會缺乏精神上的豐富的優雅,就不會有百花盛開,生機勃勃。而我很慶幸,我生長在中國這樣一個詩的國家,詩的民族。人間自有詩意,我與詩歌同行。
我從小牙牙學語,便體會到了詩歌的魅力;后來,開始學會了去欣賞,傳承它的魅力;現在,辟卻世俗興事,我留連詩歌的淺吟輕唱,也嘆息它的門可羅雀。
詩歌,不是仙女、圣女,而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凡女,自有真意。
“客從東方來”——初識詩詞。“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最初學的語言,便是這般輕盈的小詩,朗朗上口,不先聲奪人,而是蓄意晚發。“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一副靜畫,短短二十字,用靈動的語言訴說了它的清朗。“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寥寥數語,自然風象油然而生……童椎的話語,吟誦著這千年而來的文字,雖是孩童,但也能體會到它的風雅。
詩歌是彼岸之客,遠自千年而來,贈予我最初的啟蒙,給我最初的文化享受,這魅力自是于心底“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初識,迷于其魅力。
“將進酒,杯莫停”——與詩為友。一窗秋雨,嘆道《秋窗風雨夕》;一朗明月,誦罷《月夜》;一句佳話,莫道《出其東門》。后來,詩詞便是我生活的'摯友。生活中,我體味到了那些平仄間的情感,想去傳承它的文意。
一地的芳華,“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未落桐葉長”,我傳承到了詩歌的意境;“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我學到了古代人民的疾苦;“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是古代文人的可悲。
誰說古代典籍已成天書,傳統詩詞與新時代價值之間雖有隔膜,但這只是時空的差別,每一個人,只要用心去體會,傳承,詩歌樂于與友。詩歌對我,便是如此。再識,結友。
“我生君已老”——嘆詩今朝,葉嘉瑩擔憂:“守道一座寶山卻不自識,甚至還會為了貪圖享樂做出違法之事,這是現代年輕人的悲哀”。
今日,我與詩行,為其“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而嘆息。一闋詞,只在舊書中為自己的命運哭泣,越來越多的人忘記了她們。
詩歌淺吟輕唱只在流光中,歲月蹉跎,年華不興,這個時代,離她越來越遠。
我詩意的幻想,都成了浮萍,任由風打,讀詩只成了觀望。
這個時代久久不能靜下來聽詩,嘆息詩歌的沒落,嘆息它的消沉。今朝,嘆息!
“一片詩心待明月”,“明月何時照我還?”我與詩歌同行。
天下知人間,自有詩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