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猜,我讀懂了他作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猜,我讀懂了他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他是我父親。
我和弟弟上的都是私立學校,學費并不低。父親偶爾事業失意的時候,總會站在陽臺上拿著根煙放在嘴里,有時不點,有的時候,心里真的難受了,才真把煙點起來。
那天,站在陽臺上的他如是說:“我為什么要養著你們呢?”一邊笑著,在很黯淡的月光的籠罩下,他像開玩笑也像認真。我于是就生氣了,只道是他嫌棄我們,皺著眉告訴他:“你若是不愿意養我們就算了,我們可不稀罕你。只是你老了別問我們,我們也是絕不養你的!”年幼的弟弟還不懂事,笑呵呵地在一旁附和著。看見他皺著眉,用力擠了擠眼睛,貌似有些難過。
他的表情在香煙氤氳的霧氣中看不真切,身影在冬天玻璃門上的水汽后含糊不清。我不知道他是否發現那是我開的一個玩笑。
幾個月以后的一次很平常的晚餐——后來才從媽媽那兒聽說,那天爸爸發年終獎,卻因為天天送我上下學,獎金被扣了近一半——我問他要不要幫他盛湯。當時他喜怒無常,眉頭一豎,卻來反問我:“你都不打算養我了干什么還要給我盛湯?”我一時沒反應過來,愣了一下,很氣惱他翻舊賬,還無理取鬧,于是便諷他說:“聽不出玩笑么?怎么聽風就是雨的…”
他并沒說什么,放下碗筷就走開去,拿著一根煙和一只打火機,站起來的同時并快速地擠了兩下眼睛。
我看著他孤零零的走出門去,像只落敗了的斗雞。頓時覺得這場景曾經讀到過。《百年孤獨》里的老祖父。他兒時同別人斗雞,犯了事,落得一個出走他鄉的下場。他背對著家人,沒有回頭地“走向沒有人向他應許過的土地。”從此以后唯一交的朋友是個神出鬼沒的老人,十年難得見一次面。我突然有點兒悲哀。我想,這個一輩子缺少朋友的人,也許和爸爸一樣。沉默著,形單影只地邁過門檻,就這樣倉促地、狼狽地、甚至是惶然地離開那個“家”。
我猜我讀懂了他。他孤獨,較真,頑固,還一根筋。
出門的他不久以后就回來了。依然捻著那卷煙,依然攥著那個老式的打火機,都沒動過,仿佛他根本沒從咱們的地方離開過似的。我看見他戴著黑色毛線帽,穿著墨藍色的老舊棉袍——明明不缺錢,但是爸爸總遵循著小時候的習慣,一件衣服洗了又穿,穿了又洗。他蹣跚地跳上門后的臺階。父親是個胖子,跳上臺階的時候不免要踉蹌一下。我看見他手里拿著兩瓶草莓牛奶和一小塊蛋糕。
我的眼睛很快濕潤了,并自然而然地想到一個同他非常像的人物。我想,他可不是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那個滿堂兒孫的外國老爺子。他更像那個明明并不孤獨,但是依然和他的兒子悲哀地在封建禮教的路上背道而馳的父親。
他真的很像朱自清的父親。
朱自清的父親跟他兒子說:“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我的父親并沒說過:“等我老了,孩子你也像我疼你一樣疼疼我,好不好?”
但我聽見了。
這個爸爸,他缺愛,溫柔,別扭,還死要面子。
中國,從古至今,從書香門第到平凡人家,每一對父子,何嘗不是在“讀懂”與“被讀懂”之中掙扎呢?在“克己復禮”,“父母之命”的社會中,他們有太多的話不同孩子說,我們也有太多的話不愿講給父母聽。所以悲哀的我們只能從書里千方百計想要“讀”出父母。我們尋著蛛絲馬跡,把書里的每個爸爸抽絲剝繭,才能找到我們自己真實的爸爸。一直都是如此。無論身處亂世思潮下,或者盛世雜言中。我們與父母之間不言而喻的區別,仍然會讓別扭的我們漸行漸遠。
我有幸在書海里找到了我的父親,但你什么時候去找呢?
我讀懂了我的父親。
但是那些被新思想舊思想洪流淹沒的人們,那些活在新時代舊時代夾縫中的人們,從來未曾有過機會“讀懂”自己的父親。
坦率點吧。
【我猜,我讀懂了他作文】相關文章:
我讀懂了他06-24
我懂了07-07
我懂了10-10
我懂了06-20
我懂了06-26
我懂了10-07
那時我懂了作文11-10
慢慢的我懂了作文04-04
我終于懂了作文03-23
母親,我懂了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