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作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作文1
人生的路有多長,您握住孩子的手已經走過了十八個春秋。
孩子的十八個春秋;卻換來了您那滿臉的皺紋;卻換來了您那變形的雙手;卻換來了您那滿頭的白發,卻換來了……
十八歲,孩子青春的季節,而您卻已人到中年。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不正是你一生的真實寫照嗎?
您用一輩子握住孩子的手。
您看:庭院里有您握住孩子的手,學習走路的畫面。方桌前有您握住孩子的手,告訴孩子要為自己樹立正確人生目標的畫面。病床前有您握住孩子的手,告訴孩子要勇敢面對困境的畫面……
您聽:小路上有您握住孩子的手留下的笑聲。小河邊有您握住孩子的手留下的談心聲。樹下有您握住孩子的手留下的歌聲……
十八年來,您把快樂留給孩子,把所有的不幸承擔。十八年來,生活的點點滴滴依稀在眼中呈現。
我看見:因孩子的不懂事,您悄悄抹眼淚的畫面;因孩子有病,您焦急上火的畫面;因給孩子洗衣服,您被寒水凍紅、凍腫的雙手;因孩子住校,您總是把好吃的留到孩子回來,因怕影響孩子學習,您總是不讓孩子做家務活……
我聽見:您哄孩子入睡的歌聲,您為孩子忙忙碌碌的腳步聲,您那一句句帶滿愛的嘮叨聲……
十八年來,您握住孩子的手,教會了孩子做人的道理,教會了孩子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困境,教會了孩子用快樂面對悲傷,教會了孩子……
十八年過去了,孩子已長大了,孩子想握住您的手,緊緊的握住您的手一直走,一直走……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作文2
我從小就會背誦“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詩句了,可我現在才真正了解這兩句詩的含義。
事情是這樣的:昨天,我請我的同學陳藝天去吃進口比薩,我們吃著吃著,突然,我發現身旁有一支蠟燭,我仔細端詳著蠟燭,我發現蠟燭還挺漂亮呢!蠟燭整個身子像一根火紅的石柱,而頂部則像一枚鋼針。當點燃它時,那蠟珠順流而下,像一滴滴眼淚,蠟燭流到一半,突然停住了。凝固的蠟珠像一顆顆珍珠垂掛在一根圓柱形的玉柱上。
看著跳動的燭光,我不禁想起了我的.老師。
我想說:“敬愛的老師,您讓我們學到知識而奉獻了自己的青春。您每天第一個不到班級,而下午卻最晚回家,每天晚上大家都睡了,只有您還在給我們備課或批改作業, 而班里成績上不去又讓您傷透腦筋。您, 實在太不容易了!”
我想對您高喊一聲:“老師,您辛苦了!”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作文3
曾記得老師窗前的燈光,曾記得老師期待的眼神,曾記得老師耐心的叮嚀……
春華秋實,時序更替,我們說秋的輝煌是用老師的汗水凝成的。正是在這樣一個金色的秋天,這樣一個收獲的季節,一個燦爛的日子乘風而來——教師節! 又是一年教師節,或許我們應該在忙碌的工作中稍做停留,為昔日的恩師送去一聲祝福,陪伴他們過一個屬于他們的節日。因為是他們,用發自內心的愛與責任,庇護著我們快樂成長。請讓我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將心中對老師誠摯的敬意轉換成屬于你們的語言。
大家都說您培育著祖國的棟梁,我卻要說您就是那棟梁。是誰把雨露撒遍大地?是誰把幼苗辛勤哺育?是您,老師,您是一位偉大的園丁!看這遍地怒放的鮮花,哪一朵上沒有您的心血,哪一朵上沒有您的笑影!是您!支撐起我們一代人的脊梁,已經是第無數次把您的身影化成紅燭,為后輩獻出了所有的光和熱,您的品格和精神濃縮成兩個字——燃燒,不停地燃燒,燃燒…… 還是您,工作在今朝,描繪的卻是祖國未來的藍圖;教學在課堂,成就的卻是五湖四海的莘莘學子!
如果把您比作蚌,那學生就是蚌里的沙,您用愛去舐它,磨它,浸它……經年累月,砂粒變成一顆顆珍珠,光彩熠熠,點綴了教育界,裝潢了祖國!可您,從不愿炫耀這番豐功偉績,永遠地從事這葉的事業,卻散發出花的芬芳,默默地將培育出的萬紫千紅開放在我們的心間,就象春蠶從未自詡,堅持著“命旦夕,絲方盡”,在中國的神圣之地上開創了聞名世界、震撼古今的絲綢之路。
是蠟燭?難道不是嗎?那耗盡自己而發出的光告訴我;
是人梯?難道不是嗎?那擎起學生的臂膀告訴我;
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難道不是嗎?那知識海洋中的高樓大廈告訴我。
“太陽底下最光榮的職業”,這不只是一句響亮的口號。那需要燭淚來滋養,需要梯木來構建,更需要鑄造靈魂的氣力來千錘百煉。所以,我們向您致敬。千言萬語也道不盡我們對您的感謝和贊揚,姑且讓這首詩來詮釋你們的生命價值,將你們的高尚品格在祖國傳唱!
當你看到他們伏案批改的時候,
當你看到他們流汗講解的時候,
當你看到他們飛快地趕往辦公室的時候… …
你是否為之感動?為那一股真摯的奉獻之情感動?為那善良之人無私的光彩感動?
感動吧!踏著教師節的旋律,讓我們獻上一份誠摯的賀禮,用真誠的心說一句:“老師,您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