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為什么從半空里直掉下來高中作文
每個孩子都有滿腦子的問題,只是有時他會“大膽質疑”,有時他又“不屑提問”。給三年級二班的孩子們上語文課,就有這樣的感覺——你總要“加些小心”,他們拋出的問題很有意思,如果不提前備好課,就會面臨“卡殼”的危險。
《驚弓之鳥》這是一篇我再也熟悉不過的課文。十幾年前,我就是憑借這一課沖進全區前十名,成為創新教育課堂教學比賽的優勝者。想想,依然心潮澎湃——誰不掛念自己的輝煌呢。輕車熟路,整堂課進行得順利,我不由地開始掉以輕心。
出示課件“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聽得嘣的一聲響,那只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里直掉下來。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聽得嘣的一聲響,那只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里直掉下來。”
問孩子們為什么大雁會從半空里“直”掉下來?
好多孩子聯系上下文,直接找到文中的句子:它一聽到弦響,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處飛。它一使勁,傷口又裂開了,就掉了下來。
看似多好的答案,我以為問題已經解決了。
一個孩子站起來,“老師,我覺得課文講得還不太清楚。”驚訝,有人要質疑課文,“那你講,我們聽。”
果然是個膽大的同學,他可是我們班以讀書多而出名的“語文專家”。“老師,我感覺一直大雁,如果它一使勁兒,即使傷口裂開往下落,也不應該是‘直’落下來啊!”“先前它挨了箭都沒有被獵人抓到,現在僅僅是裂開傷口就如此快速墜落,不合常理啊!”
聽著他那哲學家的語氣,你也不得不佩服孩子敏銳的覺察力。
我一時也茫然——竟然沒有提前想到這個問題。是啊,裂開傷口怎么就會“直”落呢?!我頓一頓,還是把問題拋給同學們:“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我們不妨都來想想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小伙伴們“炸了鍋”,你一言,我一語,像是辯論會現場。有的孩子認為課文錯了,不真實;有的孩子拼命找辯詞。聽聽他們的觀點很有意思哦。
“作者就是為了用上兩個‘直’,顯得前后工整,沒有仔細考慮實際情況。”
“這支大雁的傷一定是在翅膀的`關鍵部位上,傷口一裂,太疼了,沒法飛了……”
……
最后,我還是特別佩服提出問題的男孩,他把自己給“勸住了”。他站起來,像個法官,慢條斯理,卻句句鏗鏘。“我認為,這只大雁不僅身體上有傷,而且心靈上已經遭受了嚴重創傷。它之所以會‘直落下來’應該是因為它的徹底絕望。”
“這只大雁,像個‘喪家之犬’,內心多么害怕,即使飛著,也隨時擔心再次被射中。當它看到人群的時候,應該已經感受到危險了。當弓弦一響,它會感覺到箭朝自己飛來……傷口一裂開,它自然以為自己又中箭了……它內心會有個暗示——完了,這次真的玩兒完了……就像泄了氣的皮球,不直掉下來才怪呢!”
他越講越帶勁兒,滿臉發現真理的喜悅。學習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像是一次探秘,當孩子自己在一片沙漠中找到一眼深井,所有的艱澀都瞬間化為一種成就感與幸福感。尋找、思考,分分秒秒中,孩子所經歷的,不管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學習,都有意義。
我呢,享受著來自孩子的精彩,內心“臣服”了。趕忙做點補充,板書了“身體與精神”,講述了醫學上的“神經官能癥”,告訴孩子們精神的崩潰比身體的創傷更可怕……
“有一個人,他半夜里總是感覺到自己的腳疼得要命,甚至一度失眠,內心痛苦極了。而他,卻是一位已經雙腿截肢的人。這種疼痛,其實是神經在起作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心理疾病。”
“身體是根本,身心和諧,身心合一,才會健康。看看這只大雁,飛得慢,叫得慘,身體可能還能勉強支撐,而內心的恐懼卻讓它近乎窒息了。”
講著講著,好像離著語文課遠了,有些哲學的味道。真的停不下來,孩子為我打開一扇窗,我這個“學生”也需要在“師傅”面前展示一下……
課堂上,童言無忌,而很多時候,在這些言語中藏著我們成人無法體會的秘密。解讀文本似乎很簡單,而讀出兒童視角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越是這樣,越需要我們學會停下來傾聽兒童,傾聽那些妙趣橫生的“驚人之語”。
【大雁為什么從半空里直掉下來高中作文】相關文章:
為什么鳥站在樹上睡覺不會掉下來06-02
作文:從元曲里讀生活02-17
為什么蒼蠅在天花板上不會掉下來07-03
為什么蒼蠅停在天花板上不會掉下來06-24
為什么鼻子里會長毛06-09
名人故事:從民歌里吸收營養04-08
為什么香蕉里看不到種子07-04
為什么蛤、蚌里能產珍珠06-10
為什么蛤、蚌里會長出珍珠05-11
往事從葉子的脈絡里浮出散文賞析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