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藝術就在我們身邊
星期五上午的語文課我們舉行了“藝術就在我們身邊——第八單元課文朗誦欣賞會”。上場表演的有四個小組,分別是第二小組、第四小組、第五小組和的六小組。
首先上場的是我們第四小組,我們表演的是第25課《伯牙絕弦》。伯牙有陳正東飾,鐘子期由魏子淳飾,道具由 黎杰 君負責,旁白由 王宇 君做。因為 王宇 君朗誦得很有感情,所以我認為旁白做的最好。我們的動作、神態表演地維妙維肖,老師、同學都對此贊不絕口。伯牙與鐘子期之間的友誼,是多么深啊!他們互相了解,是真正的知音。而在現在,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看著看著,我不禁陷入了故事的情節之中。
接下來上場的是第五小組,他們表演的是第26課《月光曲》。皮鞋匠由馬炤康飾,盲姑娘由呂齊齊飾,貝多芬由蔡志航飾,旁白由林穎做。因為林穎朗誦得很有感情,所以我認為旁白做得最好。他們的動作、神態同樣表演得惟妙惟肖,但是卻比我們略勝一籌。動聽的鋼琴聲、清幽的月光、微波粼粼的海面、波濤洶涌的大海……我陶醉了,陶醉在了旁白那極富感情的聲音中。我想:貝多芬與盲姑娘何嘗又不是一對知音呢?
最后上場的是第二小組和第六小組,他們分別表演了第27課《蒙娜麗莎之約》和第28課《我的舞臺》。雖然他們的表演都比較好,但是卻使我哭笑不得。因為他們是即興表演,所以大部分都是朗誦。在他們表演的同時,我認識了藝術的另一種美,這種美就是朗誦的美。
是誰說過,藝術一定是一場高雅的音樂會、一幅昂貴的世界名畫呢?我認為,一句幽默的話語、一片短小的笑話,它們都是藝術,藝術就在我們身邊!
篇二:難忘的藝術超市
星期四下午,學校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藝術超市”活動。
下午,全校進行了精心布置。每間教室都成了一個個的“藝術超市”:有‘美術廳’、‘卡拉OK廳’、‘民樂廳’、‘舞蹈廳’等等。同學們可以自由到自己喜歡的‘廳’里進行活動。
我決定對各廳進行全面的‘拜訪’。我首先來到了‘卡拉OK廳’。這里擠滿了人,有的正在忘情地演唱,有的躍躍欲試正準備一展美妙的歌喉,更多的是靜靜地在欣賞別人的表演。
離開了卡拉OK廳,我又來到了民樂廳,合奏《步布高》剛剛結束。接著,應悅同學大大方方地走到臺上,向大家微微點了點頭,便開始小提琴演奏。那優美的旋律令人陶醉:聲音高的時候好象北風吹過樹梢,聲音低的時候好象流水在草地上緩緩流淌。隨著音樂,我的面前出現了一幅美麗的畫面:在一片水草豐美的大草原上,一朵朵美麗的野花開放了,鳥兒在天空翔,羊兒在草地上歡叫……表演結束了,可是過了好一會兒,一陣熱烈的掌聲才沖出了民樂廳,在校園上空回蕩。
特別熱鬧的還是舞蹈廳,大操場就聽見陣陣使人腳底發癢的鼓點在激蕩。進去一看,在臺上表演的正是特精彩的節目——在市里健美操比賽獲得金獎的《快樂起飛》。他們的動作是那么整齊有力、充滿著力度。沒有平時刻苦的訓練,哪有這樣出色的演技?
當我來到書法廳的時候,發覺里面靜悄悄的,難道里面沒有人?等我走進去一看,原來大家都在靜靜地懸腕揮毫。大家的表情是那樣專注、那樣認真。 今天有‘能耐’的同學都能露一手,像我一樣沒能耐的也得到了“藝術”的熏陶。
“藝術超市”,OK!
篇三:聆聽,智慧者生活的藝術
胎兒,在母體中逐月成形.長大。在胎兒形成之際,胎兒可以通過羊水的感知外面發生的一切,陪母親一起分享。
在胎兒逐月成形時,母親便自豪的摸摸渾圓的胎肚,輕輕而甜蜜的說;"寶寶,我們就快要見面了,快快長大哦!”胎兒似乎聽懂母親的話,無比歡快的手舞足蹈,輕輕地踢了一下母親的肚子。“哎喲”母親似乎高興被肚里的小家伙招待,望著因懷胎而逐月成半圓形的肚子,母親笑了,期待著世界因寶寶的誕生加了一分驚喜多一分歡笑。
胎兒漸漸長大,母親每天都小心翼翼地呵護著,拿著念一些故事.會說現在所發生的每一件有趣的事,胎兒每每這時候便會安靜的聽著,高興了,便用腳輕輕地踢一下母親的肚子。
老人是一位白發蒼蒼,已過六七旬的作家。望著那一張張閃閃發亮的獎狀,那一本本散發淡淡幽香的文學書籍,老人欣慰地笑了。夕陽照著他那潔白的虎牙上,老人躺在床上靜靜地欣賞這兒女們講的每一個精彩的故事,每一句富有哲理的話。老人意識到自己壽終已盡,淡淡的笑了。
身邊陸續走來親人們,在親人們的告慰聲中,老人仍然神采飛揚,靜靜地聆聽著。他發現,原來他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用寶貴的時間寫出了篇篇動人的.富有哲理含情脈脈的故事。
老人終究在最后一個來到身邊的親人的告慰聲中安然離去,他那一刻是笑著的。胎兒已成形了,在母親的尖叫聲含有許些興奮的喊聲中出生了,孩子第一天雖然是哭喊聲,但是卻是手舞足蹈的微笑著,仿佛已經滿足不了十個月在母體聆聽外面世界的聲音.故事。
聆聽是人的一生中最初擁有.最后失去的感觀。人生長路上,聆聽是智慧者生活的藝術。是對美的事物的追求。
篇四:聆聽,智慧者生活的藝術
胎兒,在母體中逐月成形.長大。在胎兒形成之際,胎兒可以通過羊水的感知外面發生的一切,陪母親一起分享。
在胎兒逐月成形時,母親便自豪的摸摸渾圓的胎肚,輕輕而甜蜜的說;"寶寶,我們就快要見面了,快快長大哦!”胎兒似乎聽懂母親的話,無比歡快的手舞足蹈,輕輕地踢了一下母親的肚子。“哎喲”母親似乎高興被肚里的小家伙招待,望著因懷胎而逐月成半圓形的肚子,母親笑了,期待著世界因寶寶的誕生加了一分驚喜多一分歡笑。
胎兒漸漸長大,母親每天都小心翼翼地呵護著,拿著念一些故事.會說現在所發生的每一件有趣的事,胎兒每每這時候便會安靜的聽著,高興了,便用腳輕輕地踢一下母親的肚子。
老人是一位白發蒼蒼,已過六七旬的作家。望著那一張張閃閃發亮的獎狀,那一本本散發淡淡幽香的文學書籍,老人欣慰地笑了。夕陽照著他那潔白的虎牙上,老人躺在床上靜靜地欣賞這兒女們講的每一個精彩的故事,每一句富有哲理的話。老人意識到自己壽終已盡,淡淡的笑了。
身邊陸續走來親人們,在親人們的告慰聲中,老人仍然神采飛揚,靜靜地聆聽著。他發現,原來他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用寶貴的時間寫出了篇篇動人的.富有哲理含情脈脈的故事。
老人終究在最后一個來到身邊的親人的告慰聲中安然離去,他那一刻是笑著的。胎兒已成形了,在母親的尖叫聲含有許些興奮的喊聲中出生了,孩子第一天雖然是哭喊聲,但是卻是手舞足蹈的微笑著,仿佛已經滿足不了十個月在母體聆聽外面世界的聲音.故事。
聆聽是人的一生中最初擁有.最后失去的感觀。人生長路上,聆聽是智慧者生活的藝術。是對美的事物的追求。
篇五:音樂——心靈的藝術
“聽我心里的音樂,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覺。一個樂隊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鐘內希望寫出的音樂。” ——題記
大自然和他的旋律隱藏在生活中,善于發現它的人會將它發揚光大,而不善于發現它的人,則一輩子只是忙忙碌碌,不懂得去享受,在他們心里,根本就沒有音樂——他們沒有用心去體驗。
我從小就喜歡音樂。不過,那還只是喜歡,只是覺得很好聽,大腦中還是一片空白,什么音樂背景,什么思想感情,我全然不知。不過,雖是如此,但聽到音樂卻常常想手舞足蹈一番。
等上了小學,正式開了音樂課,我才對音樂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不僅是好聽,不僅是喜歡,我在聽音樂的同時,還會去想一下當時的情景,是很美好還是很悲傷。大腦中不再是一片空白,相反,又新添了幾分色彩。我認為:音樂是最美妙的。
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我也認識了不少著名的音樂家,像:貝多芬,莫扎特等。而且還幸運的欣賞到了他們的音樂作品。之后,我才恍然明白自己的音樂天地是多么狹窄,而那些大音樂家們的藝術生涯是又多么廣闊。為什么會存在這樣的差異呢?是兒時的音樂基礎不好嗎?是自己的音樂細胞不發達嗎?我苦思冥想,試圖尋找答案……
知道了,我眼前一亮,沒錯,就是它:音樂——已經扎根在他們的心里了,不然,雙耳失聰的貝多芬先生怎么會創造出如此優美的旋律?莫扎特又怎能在兒時就編織這么悅耳的音符?我明白了,我終于明白了,音樂不是靠樂器來單純地演奏,而是憑借著心中的靈感以及對音樂的無限熱愛。可見,音樂是心靈的藝術!
我不禁想起了貝多芬的一句話:“音樂在我心里發出的回響,比任何樂器上演奏的都要美……”
篇六:藝術修養
一個真正理解藝術的人,他所能感悟到的藝術修養,其實是其做人的真諦。藝術原本來自生活,在生活中我們是個活生生的人,面對人該面對的一切,心里又該如何釀造生活升華后的藝術之感呢?這就需要修養。 修養,這詞人們習以為常,到哪都不忘搬用一回。但它的真正質量,恐怕在用一生去掂量。它反映的是一個人的文化內涵、道德品質、思想觀點。而對于從事藝術的人來說,修養便是他們踏入藝術圣殿的手中卷。 藝術不是空洞而無實的東西,它表現的是一個特社會背景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矛盾,如悲憫與同情,熱愛與憎恨,而再高一層便是人在異化的同時,積極地自我揚棄,最終達到人性的回歸!人性啊!一個毫無思想,毫無文化底蘊的藝術者,怎么理通它,悟透它?生活中出口成“臟”,隨地吐痰,必存詭機,挑拔離間的人,怎么可能以死的工具創造出杰出的“神品”。比如好的演員,就不一定能當上藝術家,這就說明演員缺少些質的東西。他們或許做人的品質太薄,或許根本沒形成對藝術獨特的視角。這些修養其實缺一不可,用“或許”并排它們看來確是在求過低了。當然,人無完人,但這是個借口嗎?缺乏修養是件很殘酷的事情,現代社會,尤其是藝術界,對人的修養是越來越注重了,人們眼光都亮了,都高了,即使你有很好的藝術技能,如果修養的空洞暴露于人前,那就只能退而隱之,因為你已經是個失敗者了。而且在藝術上,采得百花,要想釀就好蜜,你就必須積累各方面的修養,這樣你才是個完整的人,有價值的人,一個有資格成就大業的人。 藝術的修養是搏志,是內涵,是智性,是技能,是為人……藝術修養對于一個人十分重要,它可以陶冶情操,可以使人與群體更加融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