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體驗生活
生,是一個點;死,亦是一個點。生與死之間的線段便是人生。而這條線段似零散又似緊密的一個個點便是生活。
生活需要體驗,用心用腦去體驗。
在奮斗之后享受成功,是體驗生活的快樂;在挫折之后品味失敗,是體驗生活的苦澀。生活就是這樣,是苦與樂的結合體。
在追求個性的路上活的輕松自如,是體驗生活的瀟灑;在追求事業的路上活的異常艱難,是體驗生活的艱辛。生活就是這樣,是瀟灑與艱辛的結合體。
在沿著自己生命主線前進的路上披荊斬棘,是體驗生活的碩大;在前進途中細細品味路邊不起眼的花草,是體驗生活的微小。生活就是這樣,是大與小的結合體。
在社會激烈的競爭下選擇友情而不是權欲,是體驗生活的真知;在某些背景下選擇私利而不是友情,是體驗生活的虛偽。生活就是這樣,是真與假的結合體。
在自己理想變為現實后盡情的歡樂,是體驗生活的得意;當自己的美好愿望付之東流后悶悶不樂,是體驗生活的失意。生活就是這樣,是得與失的結合體。
在成功后盡情與知心朋友狂歡,是體驗生活的豪放;在失意之后沒有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是體驗生活的無奈。生活就是這樣,是豪放與無奈的結合體。
食有五味,生活亦有五味。生活就象一盤許是美味許是殘羹的飯菜,人拿著筷子去盤中夾東西品嘗,或許會為這一筷而興奮慶幸,或許會為這一筷而后悔痛苦,但沒人知道他吃下去的這口會是什么味道。
體驗生活其實也簡單,只要早晨出門前想一想今天該怎么活才有意義,晚上睡覺前想一想今天在生活中的得與失……
篇二:體驗生活
什么是體驗?又應該怎樣去體驗生活?從小到大,似乎從來沒想過這樣的問題。字典里的解釋是這樣的:體驗,就是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生活,其中一個意思就是進行各種活動。那么,體驗生活,應該就是從各種活動中認識事物吧。不但認識事物本身,還從中悟出道理。
小時侯根本不懂體驗這個詞,就更不要說體驗生活了。
只記得在五、六年級的時候,爸爸常對我說,要多回家鄉勞動勞動,嘗試一下農村生活。他還給這種行為美名為“體驗生活”。對于我,那時是非常不愿意的,為什么放暑假不在家里吹空調而跑去曬太陽呢?可能是黑皮膚顯得健康些吧,F在想起來,那樣的體驗,既體驗農村生活的艱苦,也體驗什么叫自然。體驗那樣的生活,悠閑自在。
那現在的生活呢?
初三的生活,用緊張兩個字形容最貼切了,這不是我的個人見解,可是大家公認的。從剛踏入初三門檻的那一刻起,老師和家長就不斷給我們灌輸這種思想,要我們凡事都抓緊,繃緊腦袋里的每一根弦。說什么初三是你人生的第一個重大轉折點諸如此類。
爸爸常常對我說老生常談的話: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沒辦法,上了初三,這樣的說教,誰都避免不了。
那么在這樣的生活中,能體驗到什么呢?不可否認,初三的生活教給我們許多許多,它讓我們吃了苦頭,但成長了不少。平時的生活是乏味的。試卷的多少,已經不能用“像雪花一樣”之類的詞語形容了,而每天三點一線的行程更是讓人變得公式化。大家都成了悟性很高的人,科代表還沒有走到黑板,就知道今天的作業了。
在這里面,有我們的焦急、恐懼、歡笑、淚水、無奈……
初三生活,我們體驗了當中的苦,更記住了其中的甜。
篇三:體驗生活
我們都出生在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過著比較富裕的生活,從小以來伸手,飯來張口,想要什么父母盡力滿足。在我們的腦海里,沒有苦的概念。
我們從沒想過,有這樣一群同齡人,玩具少的可憐,衣服破舊不堪,穿到穿不下了,再給弟弟妹妹們穿……他們的生活是怎么樣的呢?她們的學習環境又是怎么樣的呢?這個星期,學校組織了“紅領巾手拉手”活動,我幸運的成為了一名交換學生,能夠體驗我們的結對小學——明珠小學為期一天的學習生活。
一段車程后,我們來到了明珠小學,簡短的儀式過后,一天的學習生活開始了。
進教室的那一刻,我呆住了,她們沒有電腦,粉筆只有半盒,粉板刷是用抹布代替的,放眼望去,教室里沒有任何的裝飾品,而我們的教師有一臺新電腦,粉筆有四盒,粉板刷竟然有三個。我的同桌穿的十分樸素,她沒有鉛筆盒,就連橡皮也小的可憐。再看看我們身上穿的衣服是那么的漂亮干凈,鉛筆盒五花八門,橡皮東一塊西又一塊,多得數不勝數。這是多么明顯的差別,我們擁有一個這樣好的學習環境,卻不好好學習,整天賴作業,摸著你的胸口,問問你自己,你對得起你的父母嗎?你對得起你自己嗎?也許你認為你不是最差的就夠了,可是為什么人家的成績會比你優秀,那是因為人家付出了比你更多的汗水,那才叫做“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句話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個行動。不要再為自己去找借口,從現在開始,灑下你的汗水,那么明天你收獲的將會是點滴進步。
行動起來吧!未來屬于我們!
篇四:體驗生活
早晨,迷迷糊糊的我被爸爸從夢中叫醒:“快起來,今天我們去山里摘茶籽。”我趕緊爬起來,刷牙洗臉后,拿起工具手套,提著袋子,就出發了。
我們沿著樟店公路一路騎行,今天天空秋高氣爽,陽光燦爛,迎面一陣陣秋風撲面而來,沁人心扉。一路上,我望著公路兩旁金燦燦的稻田,心想:今年又是農民的一個豐收年吶!
很快我們就到了目的地——茶山。我問爸爸什么是茶樹,什么是茶籽,爸爸告訴我:“茶樹一般不高,大概在兩米左右,樹上結的果子就是茶籽。”于是我就急急忙忙伸手去摘,去不知叫什么名的刺給扎到了一下,疼得我哇哇直叫。我想看樣子我還得小小心心,認認真真地來摘,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勞動,我終于摘了大約一斤左右。這一個小時的勞動,我真是歷盡千辛萬苦,在山里每挪動一步都要撥開雜草樹枝以及那個不知名的刺,我實在是累得慌,就坐在地上歇了起來,后了爸爸走了來,問我摘了多少,我打開袋子給他看,他看了看就笑了起來:“你看看我摘了多少。”我打看他的袋子一看:“哇!十多斤吶!”我難過的點頭說道:“我已經夠辛苦了。”爸爸摸著我的頭說:“你想想農民經常就是這樣和農作物打交道,他們多辛苦呀。”我會意地點了點頭,然后我又振作起來,一鼓作氣地摘了起來,經過我后來的努力,終于采滿了一小袋子茶籽,我的臉上露出了喜悅的笑臉。
在回家的路上,我想:我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以后,做一個有用的人才,為農民摘茶籽發明一個“茶籽采摘器”,讓農民的豐收來的更輕松,更便捷,更有效。
篇五:體驗生活,享受快樂
2009年3月12日星期四下午的最后一節課,我們五(5)班舉行了一個活動——煮茶葉蛋。
這已經是第二次舉行像這一類的活動,不過上次是腌鴨蛋。
老師在活動的前一天分配我們準備好煮茶葉蛋的材料,首先每個人都得準備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雞蛋,我被分配到帶紅茶葉。我便把媽媽從海南帶過來的“蘭貴人”用來煮茶葉蛋。
第二天早上,老師把全班同學帶來的材料都放在幾個塑料袋里,然后茶葉蛋先在老師辦公室里煮好,只要等到最后一節課,全班就可以大吃一頓了。
“叮鈴鈴”。上課鈴聲響了。大家高興極了,因為這節課就可以吃到美味可口的茶葉蛋了。
老師先讓班干部在黑板上寫了八個大字,“體驗生活,享受快樂”。接下來就由班干部來給我們介紹,講解茶葉蛋的歷史……當然,我們一定要先給勞累了一天的老師送去茶葉蛋,老師派幾個同學先送二樓辦公室,再送三樓辦公室,送完之后,就是全班大開吃界的時候啦。
老師把那松軟可口的茶葉蛋,一個個發到我們的手上,班里的同學有的在細細的品嘗,有的狼吞虎咽一口氣吃下去了,我看著茶葉蛋,仔細的觀察了一番,發現茶葉蛋的蛋殼裂紋特別多,外殼顏色有點像咖啡色,我小心翼翼的將蛋殼打開,一股濃香撲鼻而來,這比茶葉蛋剛開鍋時還要香,讓人忍不住馬上就吃掉它,我先咬了一小口,細細的品嘗,第二口,第三口,第四口,我吃完了,真好吃!我心里感到滿足,感到快樂,我嘴里還在回味!
活動結束了,但教室里還有茶葉蛋的香味,感謝老師舉辦這次茶葉蛋活動,讓同學們感受到了快樂!
篇六:體驗生活的最高境界
生活中有許多事必須由我們去選擇“放棄,追求”有時。用于追求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挑戰,豐富我們的生活。則放棄,也未嘗不是件好事,生活中雖有諸多的不舍,但是該放棄時就放棄,時間有了痛苦的放棄而變得更加精彩!也許追求是多姿多彩的,但放棄也何嘗不是呢?
有時在選擇放棄與追求中必須權衡它們之間的輕重。
孫中山先生一位敢毅然放棄自己的榮譽,回國反對軍閥對中國的破壞,本是學醫的他,看到了中國的現狀,很是悲痛決定先拯救人們的思想,正是有了他的放棄則使他的一生有了不平常。
兩彈元勛——鄧稼先,想必這個名字都不會感到陌生,當外國嘲笑中國根本不可能完成這項任務,根本就是無稽之談之類的話,鄧稼先很氣憤,決心研制出來,困難并沒有阻擋他,愛國的心給了他追求自己理想的動力,他嘗到了成功的喜悅使外國對中國刮目相看。
放棄與追求有時是相互的放棄是一種美追求也是一種美。談追求與放棄其實有許多的話題,不過追求或者放棄有時也會帶來一些痛苦,天晴后便是彩虹,回想起追求貨放棄的過程,也有一段不平常的經歷。
假若追求是一種痛苦的事那么放棄豈不是更痛苦?所以放棄與追求有時候是相同的,不過有時候利益的關系不同則他們的作用也不一樣。
有時候放棄也是一種美的享受,放棄等于精彩,放棄并不是等于失敗,放棄也可以重新來過:放棄等于執著,只有你的執著,成功離你才會很近,追求,無論你追求什么都必須學會堅強,追求的路上也許會很苦,但是想到勝利后的心情也是一種享受,無論追求什么都必須具有執著的信念,否則將一事無成。
放棄,追求,在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就看你怎么樣對待它~!!
篇七:用感恩之心去體驗生活
嗯......干些什么呢?對了!先從最基本的拖地開始吧!我馬上跑到陽臺,把靠在墻邊的海綿拖把放進水槽,并放起了水。“嘩嘩——嘩嘩——”,水一會兒就放好了,大約沒過半個手掌。我拿起拖把的長柄,不停的沖洗著。浸濕了,便用手一拉,然后,又向客廳跑去。
剛開始拖著一點兒也不費勁兒。但是,過了一會兒,漸漸累了起來?刹皇菃幔孔屓魏我粋人長時間低著頭,他總是會累的。又過了一會兒,我的脖子開始不聽話了,又酸又疼的。但我還是繼續拖地,媽媽看了就說:“這些我會干的,你就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好了!”“反正以后我都要干這些事情,現在干也沒有關系的嗎!”我說。“沒關系的!”爸爸對媽媽說“現在讓孩子多干干,以后也不至于全讓別人干。”“就是嗎!”
客廳、臥室、陽臺。.....凡是我能拖到的地方我全拖了。這一趟下來,我沒少花工夫,背都快僵了,終于干完了。“噓——”我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像癱了似的,一屁股坐在沙發上。媽媽又發話了:“讓你少干些,你偏要干那么多,現在累壞了吧?!”邊說邊給我脫下圍裙和塑膠手套。我馬上從沙發上跳了起來,說:“沒關系的,只不過是拖了一下地而已。自己事情自己做,我不用你們幫忙的!”媽媽也沒再說什么。
這一回我拖了一次地就累得不行了,但是媽媽幾乎天天干家務活兒,但她卻從沒喊過一聲苦,叫過一聲累。比起媽媽來,我不知道要遜色多少?同時,我也能更加明白媽媽辛苦勞動的結果是多么的不容易。這將是我生命中難忘的一個時刻!
篇八:生活中學習共存,共存中體驗生活
我和媽媽又吵架了。一怒之下,摔門而出。
外面的天氣陰沉沉的,如同我的心;烏云一朵朵從頭頂飄過,像幽靈似的,看著讓人心寒;往日的微風變成了忽忽的寒風,吹在身上,不禁瑟瑟發抖,怎么連這天也與我作對?
忽然,聽見一邊的從中傳來嗚嗚的聲音。很微弱,還夾雜著恐懼與不安。于是,我悄悄撥開草叢,探進頭,眼前的場景讓我驚呆了——
一只小貓,蜷縮在地上,后退的傷口緩緩地流出鮮紅的液體。那是鄰居家的貓啊!它痛苦的哀叫著,不禁讓人憐憫,而它的身邊,則站著同樣有傷痕的我家的小狗,難不成……
不,分明不是!那小狗輕輕地舔著小貓的傷口,并用自己的頭蹭蹭小貓的身體,分明是想讓它振作些。
于是,頭腦中,鮮明的勾勒出剛才發生的一場惡戰:一只別家的惡狗欺負著幼小的貓咪,而我家的狗聽到聲響,趕緊跑來與惡狗激戰,保護它的朋友……
我頓時傻了,貓和狗不是向來為敵嗎?它們是如何成為朋友的,甚至如此親密?它們相互依賴,共存在一起,打破了本該存在于它們之間的隔膜,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友誼。這樣和諧的共處是多么偉大,乃至神圣!
我明白了,這便是共存的魅力!
于是我聯想到我自己,聯想到媽媽,母子間本該親密的共存關系為何要被打破?為何不能使其長久?我感到后悔,感到慚愧,便趕忙奔回家,卻發現,母親也早已原諒了我,正焦急地盼我回家吃飯……
飯后,天便漸漸晴了。
連動物都明白共存的重要,那我們人類呢?去學習共存吧!在生活的實踐中去學會共存,并在共存中體驗生活真正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