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看戲
今天是五月四日,黃巖要唱大戲了。于是,我買了一些食品,早早吃過晚飯,跟著爸爸媽媽一起來到戲場。
戲場外早已停了不少車子。走進戲場,平時空無一人的戲場已經萬象更新:臺上鋪上了地毯,放上了桌椅,拉上了幕布;臺下人山人海,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說笑的、叫賣的,熱鬧極了!場子旁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小攤。
“咚咚咚……”鑼鼓敲響了,人們像聽到命令似的,從四面八方聚攏來,喧鬧聲也知趣的小了許多。幕布緩緩拉開了,幾個穿著古裝的演員甩著長長的水袖,在臺上有聲有色地舞動。一會兒又出來一個黑頭發的叔叔,他肩上扛著一個大袋子,里面裝滿了糖果。要分糖果了,我們都在臺前擠來擠去。叔叔把糖果從袋子里取了出來,向四面八方撒去,天空馬上下起糖果雨。我踮著腳,伸著手,叫:“這邊,這邊……”叔叔聽到了,把幾顆五顏六色的糖扔向我。
戲演的很熱鬧。小旦在悠揚的二胡聲中扭著動著婀娜的姿態出場了,他那如哭如泣的演唱不時地引來了臺下的一片嘆息,有時還會贏得幾把眼淚;武生在“呯呯呯”的鼓掌聲中連翻了十幾個筋斗,博得一陣陣喝彩;丑角那可笑的打扮和滑稽的動作引起了觀眾的哄堂大笑。
小孩子看戲享口福,年輕人看戲起熱鬧,或許只有老人才看得懂戲。正如臺上的那幅對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臣父子均是梨園弟子;哭裝哭,笑裝笑,打裝打,鬧裝鬧,哭笑打鬧上下一片熱鬧。”
篇二:看戲
今天我們那里做戲了,我也去看了,非常好看。其中沉香救母和孫悟空翻跟斗,最好看了。
今天晚上,我趁著沒事干,就和姐姐去明堂看戲。來到那里,只見人山人海,擠成一片,大家都你推我我推你,都想到最前面去看,或者占個有利的好地方看戲。
戲開始了,第一場是沉香救母,演的是沉香厲盡千山萬水,跟二郎神大戰300回合,來到了華山,沉香原以為在華山沒有人再會來阻擋他了,可是那里卻有幾個小妖精,但是沉香的開山斧也不好惹,幾下就把小妖精干掉了,后來沉香終于用手上的開山斧劈開了華山,救出了被壓在華山底下的母親。戲演完了,戲臺下傳來陣陣掌聲,我也跟著拍起了手;還有些人感動的熱淚盈眶。
一部精彩的戲完了,第二部更精彩的又來了,——是孫悟空翻跟斗,只見孫悟空幾個敏捷的凌空翻,翻到了戲臺上,大家傳來了陣陣掌聲。接著,戲臺后面扔出來一跟閃閃發光的定海神針—金箍棒。然后孫猴子一個又一個凌空翻把金箍棒接到了手心,然后又在大家面前轉起了金箍棒,轉了幾下后又轉回了戲臺。底下有傳來了陣陣熱烈的掌聲。
啊,今天的戲太好看了,簡直讓我大開眼界。我真想學幾式孫悟空的凌空翻和轉金箍棒啊!
篇三:看戲
不一會兒,我們便來到了劇院,我低頭一看,褲子已經濕了一大截.正當我彎腰挽褲角時,姐姐卻買來了兩個冰激凌,送給我一個.我們擠進了劇院里.戲還沒有開始,劇院里早已人山人海,大家談笑風聲,等著,盼著.
好久,舞臺上響起了鑼鼓聲,緊接著,音樂開始了,大家都目不轉睛地盯著舞臺,生怕漏了一眼似的.
不一會兒,幾位濃裝打扮,身穿花紅柳綠的戲服的演員出場了,一邊做著動作,一邊走著有節奏的步伐,還唱著動聽的戲曲.雖然我們看不懂她們在唱什么,演的什么意思,但還是覺得挺開心的.姐姐也不懂她們在演些什么.我們異口同聲地說了幾句:演戲的瘋子,看戲的呆子,哈哈!
時間不早了,我們就回家了.
篇四:看戲
一年級暑假的那個夏天,我是在廣東老家度過的。那時候,離我家不遠處的小廣場上天天有人在唱戲,光顧者以老人居多。我們姐弟和鄰居家的幾個小孩子由于沒事干也就跟去了,說是看戲,其實絕大時間都是在幫那些哥哥姐姐叫賣冰棍,順便自己也過一下“饞癮”。七月底的天氣既悶又熱,我們不停地在拭去額頭上的汗珠。小廣場上人山人海。不論男女老少,都在等著戲的開演。
許久,戲臺上那大紅色的布終于緩緩拉開,從里面出來幾個涂得又紅又白的人。經旁白介紹,我們才知道今天演的戲是關于陳世美與秦香蓮的。
看著臺上那“秦香蓮”淚眼婆娑地面對縣太爺,我便很想飛回古代去,狠狠地踹那陳世美幾腳,怪不得現在的人們都管那些拈花惹草、喜新厭舊的男人叫陳世美呢!原來背后有這樣的故事。正當我想得入神的時候,臺上“縣太爺”的驚堂木把我的魂給喚了回來。“大膽刁民陳世美,現在證據確鑿,你還有什么話好說?”“縣太爺”的一番話,使得臺下的觀眾連聲叫好,有的還揮拳頭呢,“本官判你明日午后問斬,退堂。”
漸漸的,戲到了尾聲,也就是最高潮的階段----問斬陳世美。此時此刻,全場人鴉雀無聲,都瞪大了眼睛盯著臺上,我們這些小孩子也不例外,好像怕錯過這個重要階段似的。監斬官扔下的令牌發出異常清脆的響聲,這一聲,緊扣著每個人的心弦。這時,劊子手大刀一揮,銀光閃過我的眼睛,接下來就是那陳世美的慘叫,隨后幕就拉上了。
至今,那情景還經常浮現在我的腦海里……
篇五:第一次看戲
時間要回溯到1998年的夏天。
那一年我七歲,讀小學一年級。放暑假后閑著無事,便到住在鄭公的叔叔家去做客。鄭公是老區公所的所在地,常住人口上千,算得上是一個歷史頗為悠久的農村集鎮了,雖然不大,卻很繁榮。
在我的記憶里,那年似乎是我第一次到鄭公,什么都覺得稀奇。一天在集鎮街道轉悠轉悠,聽見一座門匾上寫著“鄭公劇院”的大樓房里傳來鑼鼓聲和咿咿呀呀的唱腔。吃飯時告訴了奶奶,奶奶說:“哦,那是來了個楚劇團,在我們劇院演十幾場呢。晚上我們看戲去!”我要馬上就去。奶奶說:“這時他們已經演完了,要等到天黑了又會再演一場。”
于是我便急切的盼著夜幕降臨,不時的出屋去看街道上的路燈亮了沒有。終于,當各家各戶的燈光依次亮起來的時候,奶奶帶著興高采烈的我走出了家門。
走進劇院。嗬,劇院好大!里面到處都是人,說笑的,叫賣的,人聲鼎沸。我感興趣的是熱鬧,還可以吃瓜子。不多時,一陣鑼鼓聲響起,整個劇院頓時安靜下來,像一只無形的巨手指揮著似的,人們停住了一切活動,目光集中處,幕布緩緩拉開,幾個古裝的人物在臺上紅紅綠綠的動。奶奶說:“今兒演的是《楊四郎探親》,就是那個楊家將的故事。”那時楊家將的事我不懂,我納悶的是:夏天我們已經恨不得打赤膊了,古人穿這么多的衣服不嫌熱呀?而且,像他們那樣有話不好好說,還有什么鑼啊鼓的叮叮咚咚吵鬧不休,唱的也不如說的聽得清楚啊……
那場戲的具體情節我并不很懂現在也大多記不得了,只知道當時一切都那么的新鮮:鏗鏘的鑼鼓、悠揚的唱腔、古典的服飾、長長的水袖,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惜后來很少能在舞臺上看到戲曲表演了。只有有時候,偶爾可以在電視里面看見一點,聽他們咿咿呀呀的唱……
篇六:看戲
每年春節我都要到奶奶家待上一些日子。奶奶家所在的大山村過春節時總會邀請戲班子來村中唱戲,今年也不例外。戲臺搭在奶奶家旁邊學校的舊操場上,因為那里的一個水泥臺,被臨時改成了戲臺。
這個戲臺非常漂亮:一塊紅色的幕布把整個戲臺遮掩起來,兩邊放著各種我叫不出名字的演奏樂器。戲臺前面擺放著兩個大大的“箱子”,其實這是兩個擴音器。臺下放著許多椅子,這是村民們提前搶放著的。戲臺周圍有許多零食小攤,包圍了戲臺前的大空地。甘蔗、冰糖葫蘆、瓜子、棉花糖……饞得我口水直流。
吃過午飯,戲就開始了。奶奶和我剛坐下,就聽見“咚咚鏘鏘”的鑼鼓聲響了起來,震耳欲聾。不一會兒,演員們一個個粉墨登場了。她們身上穿著漂亮的戲服、臉上抹得花花綠綠、頭上戴著頭飾,走起路來一閃一閃地,非常耀眼。她們“咿咿呀呀”地唱著,一會兒哭、一會兒笑。雖然我一句也沒聽懂,但看到那些年長的爺爺、奶奶們聽得津津有味,我也感到非常高興。
奶奶說:“我小的時候沒有電視,所以最盼望看戲了。現在生活好了,每天都能看到許多精彩的電視節目,但還是非常喜歡看戲。戲劇是我國的國粹,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華。我們不能忘記它。”我深深地點了點頭。雖然我沒能看懂這出戲,但奶奶的話卻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篇七:看戲
我爺爺非常喜歡看古戲,所以在他八十大壽的生日來臨之前特意請來常德漢劇來家演戲,并請鄉親們都來家看戲。巧合的是那天正好是我陰歷生日。
那天天氣不太好,時而大雨時而小雨。當時我郁悶地想“下雨可怎么看戲呢?”但8點半左右的時候,戲班如約而來,我終于松了一口氣興奮地想“幸好今天還可以演戲,要是等到我們回長沙才演的話就看不到戲了,那多可惜呀!”9點鐘時,戲班子開始搭演出臺了。搭了半個小時左右就開飯了,吃完了飯他們又不顧辛苦的繼續搭,可真勤勞!
10點半左右,我們陸續走出房間。看到戲臺后,我驚呆了,一輛小小的卡車竟然能容納一個漂亮的前后舞臺,真是太不可思議了。戲快開始了,鄉親們三三兩兩的到來,他們有的搬著凳子、有的拿著傘帶著一家老小、還有的竟然挑著籮筐來賣東西,真是熱鬧極了。來得早的坐在前面來得晚的就只能站在后面了。一陣鞭炮聲后鑼鼓動天,戲開始了。
我看見一個長得像關公的人,手里拿著大刀,嘴里唱著我聽不懂的戲文,還有等等我叫不出名字的人。后來字幕出來了,我才知道有:關公耍大刀、劉備大意失荊州、文王訪賢、真假女婿等等。中午時分,為了讓鄉親們不餓著肚子,我爸爸還特意免費為鄉親們準備了包子、饅頭和礦泉水。雖然我看不懂戲曲,但從大家的笑臉中可以看出戲的精彩,直到戲的結束鄉親們還笑嘻嘻的談論戲的精彩片段。
這真是我這個暑假最難忘的一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