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賦予筍芽兒頑強向上的形象作文
《筍芽兒》是人教版第四冊第一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本文文質兼美,記錄了筍芽兒從破土而出到長成一株健壯的竹子的過程。原文比較長,后經過編者的刪改,收入教材中。文章把筍芽兒比作一個茁壯成長的小孩子,極具童話色彩,全文散發出一種溫暖、明媚、昂揚向上的氣氛,非常適合低年級的孩子朗讀。
在研讀一些教學參考書的時候,看到其中有一條教學建議是要讓孩子們學習筍芽兒沖破重重阻力頑強向上的精神。
但是,對此我不認同。對于二年級的孩子,我覺得不必把這么一篇輕松的文章拔高到這么個精神的高度。
在著名的兒童閱讀推廣人王林博士的《作家和你談課文》一書中,收錄了本篇課文的作者倪樹根的創作本意:
“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是母愛,母親為了孩子的成長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沒有一個母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長大,做一個有出息的人。只不過每一個母親憑著自己的人生體驗,在孩子身上用了不同的方法,有時會對孩子有過多的擔心,因而設置一些自己認為最好的、最需要的保護,而對孩子卻是一種束縛和障礙,這是不是我們通常說的代溝?作為孩子,如果過多地依賴這種保護,會變成那種長不大的筍,結果不是黃,就是變成一支矮小的小竹,永遠見不著陽光。”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作家的創作意圖并不是要孩子們一定要學會多么多么地堅強,多么多么地勇敢,一定要沖破一切阻力,克服困難向成功進軍,以便長成一株健壯的竹子。
這篇文章既是寫給孩子們看的,也是寫給媽媽們看的。大讀者和小讀者都能夠從中讀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小孩子要獨立,不要總是藏在母親的羽翼下,做一支永遠見不到陽光的小竹;母親也要注意孩子的教育方式,該放手的時候一定要及時松開,不要對孩子過于溺愛和保護,使孩子成為一個膽小依賴的無用之人。
再說,文章中的重重阻力在哪里呢?是給了筍芽兒溫暖睡床的大地嗎?當然不是。是給孩子穿上的一層一層厚厚衣服的`媽媽嗎?媽媽的關愛怎么會變成了孩子需要沖破的阻力呢?全文滿溢的都是愛的溫暖:春雨姑娘的滋潤、雷公公的呼喚、媽媽的嘮叨、太陽公公的照射。如果這也引導孩子們理解成需要沖破的阻力,那倒不如讓孩子們只是讀一讀收獲更大。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不必把每件事情都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也不必把每篇文章都提升到特定的精神層面上來。這么思考來思考去,深入來深入去,太累,也根本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孩子就是孩子,輕松快樂是童年的主旨,不必承受我們強加的高尚,扭曲作家寫作本意的高尚。
【要不要賦予筍芽兒頑強向上的形象作文】相關文章:
《筍芽兒》課文原文03-06
語文S版《筍芽兒》說課稿03-06
《筍芽兒》課文教學反思?3篇03-06
小學語文課文筍芽兒優秀的教學設計07-17
小學語文課文筍芽兒優秀教學設計06-30
語文版《筍芽兒》說課稿(精選5篇)09-24
二年級語文《筍芽兒》教案03-16
二年級語文《筍芽兒》教學設計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