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角度的話題作文650字
《三國演義》中講述了一個有名的戰役—赤壁之戰。在這‘次戰役中,曹操83萬人馬毀于一旦。最后,焦容枯發,如驚弓之鳥,敗往南郡。在華容險道,曹操自以為心計高明,大笑說:“倘若鑫夫孔明和周瑜小兒在此設下一支伏兵,那么我等今日非死不可矣!”笑音未落,只聽一聲炮響,關羽領兵攔住去路。謀士程顯道:w}相,關羽其人,欺強而憐弱,最為重義,您可用言語打動他,放我等一條生路。”曹操于是拍馬向前,以關羽當年土山被圍,“降”曹后,上馬贈金,下馬贈銀,過五關斬六將之事言于關羽,關羽念其舊義,遂放曹操一條生路。后來的人,在談到這一段時,認為放曹操的責任在于關羽。我則認為,關羽固然是一重義之人,但放曹操走的關鍵人物不是關羽,而是諸葛亮。
諸葛亮雖然沒有在華容道上放走曹操,但卻在帷握之中,做好了放走曹操的準備工作。
推究一下赤壁之戰時的局勢,曹操統一北方,他所顧慮的諸侯已被他殺的殺,收的.收。當時,能與他抗衡的只有孫權,再一個就是曹操稱之為英雄的劉備。但那時,劉備尚無一席安身之地。諸葛亮正是看到這一點,才告訴劉備應采取的策略:讓曹、孫兩家拼殺,而劉備可在其中坐收漁翁之利。所以,諸葛亮游說江東,促使孫權下決心與曹操開戰。當時,雖說劉、孫聯合,但各有異心。孫權要殺曹操,滅劉備,統一天下,劉備則要充當漁人,在孫曹相爭中獲得利益。
諸葛亮正是為了實現這一主張,才在華容險道派下關羽攔劫曹操。因為他知道關羽的為人,也知道關羽必放曹操,更知道只有這樣,孫權才不敢馬上進攻劉備,而劉備卻能在曹、孫相爭中充當漁人,繼續獲利。這正是諸葛亮深謀遠慮,比別人高明之所在。
試想,如果諸葛亮只考慮到眼前利益,在華容道上埋伏下趙云或張飛,那么,當然可以擒殺曹操。表面看,孫、劉聯盟得勝,但更有益的卻不是劉備,周瑜馬上就可以集中兵力進攻力量弱小的劉備,到了那時,即使諸葛亮有天大的本事,也無法挽救劉備的厄運。
古人云:有志之人,不為一粟而誘惑,終以目明而視。那么,今天的有志之士更應如此,不可因為目前一點利益而放棄長遠的打算,不可因為現在而廢將來,不可“過一天,算一天”地去打發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