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心中的端午節優秀作文
導語:下面是我心中的端午節優秀作文,歡迎大家的閱讀和借鑒,大家也可以把心中對端午節的想法分享出來。
【作文1:我心中的端午節700字】
離端午節的日子越來越近了。街上飄著陣陣粽香。
我和我的媽媽準備好糯米、粽葉和線等,開始包粽子。我目不轉睛地看著,只見媽媽拿一張粽葉卷成漏斗型,再往里面加上參有紅豆的糯米,然后用粽葉包成三 角形,最后用線把它拴好。看著媽媽包粽子,我不解地問媽媽:“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呢?”媽媽耐心地給我講到:“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于中國的春秋 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當時,由一個著名的詩人叫屈原,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 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后來,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在陰歷5月5日這 天,他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真是太可惜了!”聽完媽媽講的故事,我不由自主地嘆 息道。
媽媽繼續說道: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 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 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媽媽停下手中的活,抬頭問我:“你看見過 賽龍舟吧。”“我們去年在新津看見過啊”我不解地問。“其實,賽龍舟也與端午節有關。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以此來紀 念愛國詩人屈原。”“哦,是這樣的。想不到一個節日還有這么多的故事”,我恍然大悟道,想不到我們經常過的節日,竟然有這么多的文化。
吃著香噴噴的粽子,我深深感到:“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我發誓要好好學習中國文化,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作文2:我心中的端午節700字】
說實話,我過去對端午節沒有什么印象。
我們家鄉這個地方也只有個別傳說中的“五月擔五”這個日子,至于說里邊有什么含義,知道的少之甚少。所以從來還沒有過這個節日的。
至于說吃粽子、包粽子,只是個別人當做傳說,說說而已。
從今年,國家規定假日中有了“端午節”這個節日,到了這個時間,我們上班族也只好按照國家規定,享受假日休班,可這三天里去做什么,心里一片茫然。
偶爾,我讀到韓浩月的一篇文章,對端午節產生了新的興趣。
從他的文章中知道,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申報“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成功,引發了一場“端午節保衛戰”,但“風波”過后,通過節日復興傳統文化的想法,仍然是一相情愿。
他說到,我們為什么遺忘了端午節?這和中國不斷加速的城市化進程有關系。作為農業社會的產物,它最初的形式和內容,和農事活動密不可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節日的娛樂化程度不夠。中國大多數傳統節日,都有過它狂歡的面孔,端午也是如此,由于在這一天要給孩子身上掛荷包,以雄黃在小兒額頭畫“王”驅毒鎮邪,帶孩子制作弓箭等等,因此,端午節也被稱為“孩子節”、“娃娃節”。讓孩子感受節日的歡樂氣氛,是傳承文化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可惜大人們對待傳統,往往采取快速消費的敷衍態度,沒有上一輩的言傳身教,“水”未到,渠自然便成不了。
端午節被列為法定節日后,時間上的充足,象征意義上的提醒,會喚醒更多人的文化記憶。不妨讓我們重新記憶端午節,讓它成為一個別人“搶不走、奪不去”的民族節日。
好在現在商品流通非常流暢,在各地的大型超市里各種各樣的粽子隨便挑,做粽子的原料和材料可以隨便買,端午節肯定會成為我們每個中國人都要“過”的節日。
【作文3:我心中的端午節800字】
在我的童年的記憶里沒有“兒童節”的概念,但“端午節”是我兒時最難忘、最幸福的兒童的節日, “端午節”,對我來說,是那么的充滿著期待。
在節日即將到來的前幾天里,大人們開始忙綠起來,泡雄黃酒,包粽子,煮茶雞蛋,縫香包,記憶最深的是看大人縫香包。
我們老家院子里有兩棵大棗樹,姥姥和鄰居的'大媽,大姨們會不約而同端著裝滿不同顏色的花錢,花布的針線簸籮在一起有說有笑的拈七彩的花線,縫各式各樣的香包(老人叫香布袋),姥姥在村里是有名的巧手,小小的剪刀在他手里飛舞,一會就能剪出多種小動物的樣品,供大家縫制出活靈活現的香包,縫制動物香包的制作過程比較復雜,首先選出合適顏色的布料,上漿曬干后剪出圖案后制作,通常有小老虎,小貓,蝴蝶等圖案。
看大人縫制香包過程,是我童年最美好最難忘的記憶,一個個洋溢香氣的香包給我以享受美好生命的憧憬。
端午節的早晨,姥姥會很早起來,到地里割艾葉,掛在大門兩旁,說是驅除邪氣和蚊蠅。我們還沒起床,姥姥就會給我們鼻孔,耳朵抹上提前泡好的雄黃酒,說是預防蟲子進去,最豐盛的早餐莫過于端午節的早餐,姥姥自己炸的香噴噴的油條,菜角,滿滿一盆茶雞蛋,還有煮的大蒜,這天吃大蒜一年的毒氣會驅散,這一天的雞蛋是可以隨便吃的,(這都是自己的雞下的蛋積攢下的平時只有生病才能吃上一個雞蛋的面條)。我記憶中我和舅舅,小姨每個人至少吃五個雞蛋,姥姥,姥爺會笑著說慢慢吃別噎著,多著呢。
吃完飯,打著飽嗝在棗樹下玩耍,小伙伴都聚集在我們家院子里互相比著手腕上的七彩線,互相聞著掛在腰間的香包,女孩帶的紅紅的小辣椒,綠綠的小黃瓜,更風趣有意思的男孩帶的畫上鼻子眼睛光頭搬腳娃娃,娃娃一只腿搬起來,腿的下面還用蒜桿節做得晃動的墜子,活靈活想,很動感的又淘氣小男孩形象。我們帶著一身的香氣互相嬉鬧著,沒有煩惱,沒有憂愁,感覺生活真的很美好 。
無數個端午節伴著我長大,漂亮的小辮已經變成灰白的頭發,歲月的滄桑寫在我的臉上,我也到了姥姥給我縫香包的年齡,身在大都市的我和我的小姨常常懷念兒時的端午節,懷念姥姥,姥爺,懷念我們老家那兩顆給我們許多歡樂,結滿果實的大棗樹。
剛過完“六一”,再有幾天就是端午節,晚上,走在大都市的街上,抬眼望去燈火通明,高樓林立,車水馬龍,走進超市看到擺滿各種粽子,我沒有購買的欲望,站在琳瑯滿目的粽子前,童年的畫面在我腦海里出現……
沒有了姥姥,姥爺,沒有了舅舅,沒有了童年的伙伴,沒有了那兩顆大棗樹,沒有了七彩絲線,沒有了小辣椒,小黃瓜,搬腳娃娃香包,聽不到“包香,包雄黃”的叫賣聲,曾經的無邪、童真、童趣,樸實,端午的香氣都淹沒在都市的喧鬧里,眼淚不自覺的灑落在臉頰。
永遠懷念我心中的端午節,是在有姥爺,和姥姥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