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四年級元宵作文5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元宵作文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四年級元宵作文 篇1
終于到了,終于到元宵節了。自從過完年,我一直在等待這一天。
元宵節,這個節日自從西漢時期便以受到重視,漢魏之后,便成為民間習俗,人們沿襲著幾百年來傳統,——賞花燈、猜燈謎、舞龍、舞獅、扭大秧歌,熱鬧極了,隨著現在科技發展又形成一個新民俗——賞煙花。
今天,全家歡聚在一起,等待著元宵夜得到來,天剛剛暗下來,便可以聽到“霹靂嘩啦”爆竹聲。
到了夜晚,我和全家人走在大街上,到處是“轟轟隆隆”聲音,滿天都是煙花,雖不如白晝,但也是燈火通明了。大街上,看著走來走去人們,聽著震耳欲聾爆竹聲;感受著熱鬧氣分;我心也不由得歡快起來。一路上,所有店面都張燈節彩,路旁花燈閃朔光彩,天上圓月照耀著大地,真是“有燈無日不美人,有日無燈不算春”。
走出了花街,我目光又凝聚在天上煙花上面,猶如即將開放花雹,突然開放,散下一片片花蕊。到處都是開放花朵,猶如春梅爭芳,含雹怒放。
今天熱鬧氣憤,也讓我感受到了雖然年過去了,但這元宵夜卻比大年夜還會。熱鬧。
四年級元宵作文 篇2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元宵節的作文。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后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中學生作文《元宵節的作文》。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于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關于元宵節吃元宵的來歷,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該習俗始于宋朝。民間相傳,元宵起源于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從此,元宵節吃元宵便成了一種歷史。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吃元宵的習俗源于何時何地,民間說法不一。一說春秋未楚昭王復國歸途中經過長江,見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黃,內中有紅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眾人不知此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問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復興之兆。”因為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紅色的餡煮而食之。還有一種說法,元宵原來叫湯圓,到了漢武帝時,宮中有個宮女叫元宵,做湯圓十分拿手,從此以后,世人就以這個宮女的名字來命名。這兩個傳說不見史料記載,不足為信。
關于元宵節吃元宵的最早記載見于宋代。當時稱元宵為“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從《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一統賦》等史料的記載看,元宵作為歡度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是從宋朝開始的。因元宵節必食“圓子”,所以人們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珍貴,姜白石有詩“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詩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到了現代亦有與元宵節有關的故事。袁世凱在做了大總統之后心猶未甘,還想當皇帝,因美夢不能成真,終日煩惱。一日他的姨太太說要吃元宵,話剛一出口,就被袁世凱打了一個耳光,因“元宵”與“袁消”諧音,從此袁世就給手下的人下了個命令,以后不許再說“元宵”,而只能說“湯圓”。后來有人就此事寫了一首打油詩:“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煮時水上漂。洪憲當年傳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
四年級元宵作文 篇3
早晨,我興致勃勃地來到校園,眼前的一切跟平時有所不同,校園內到處張燈結彩,每個教室門口都貼著春聯,門外墻壁上都掛著燈籠,好像又要舉行什么活動似的。哈!原來今天是元宵節喲,學校要舉行元宵喜樂會,進行猜燈謎的活動,猜對了還可以獲得一份神秘禮物呢!
開始猜燈謎了。我和曾楚瑜、呂祎祥一組,我們手牽手,像魯莽的蠻牛一般沖出了教室。哇塞!這么多人,人山人海,你擠我,我擠你,互不相讓。我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于擠出了人海。我們徑直沖向一年級教室,心想:一年級的肯定最簡單,到時候十幾份獎勵就到手了。一看,我們目瞪口呆,我看著你,你看著我,怎么一年級的這么難,難道他們是火星思維?我們找來找去,終于找到了一個簡單的,“喝什么飲料最辛苦。”(打一成語)我們三人苦思冥想卻百思不得其解,咖啡?不是,飲水思源?也不是。
我們沒有氣餒,又來到了六年級教室。有些燈謎寫得不是很清楚,看上去模模糊糊;有些難道極限,怎么猜也猜不出。我們終于找到了一個自以為容易點的謎面,“三個門,一個人。”(打一服飾)我稍加思索后就得出了“長褲”這個謎底。哦不,正當我們說出謎底的時候卻被別人搶先答了。時間到了,我們三人沮喪地回到了教室,因為一個燈謎都沒猜中,一個獎勵都沒得到。
唉!雖然這次沒猜中,但是只要我努力了就行。從中我體會到了平時的知識面太窄,積累不夠,開動腦筋主動思考有待提高。總之,這次元宵喜樂會真Happy!
四年級元宵作文 篇4
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佳節元宵節。按習俗,這一天,人們要用鬧花燈、放煙花、吃湯圓等活動來慶祝節日。
為慶祝元宵節,奶奶特地從超市買來糯米粉和肉,準備自己包湯圓。下午,奶奶開始包湯圓。她先用熱水把糯米粉揉成一個粉團,然后搓成細長的圓條,再用刀切成一個個小粉團。接著,奶奶拿起一個小粉團,用大拇指一按,按出一個小洞,再把事先調好的肉餡放進洞里,一搓就成了一個白嫩光滑的湯圓。
我在旁邊看奶奶包湯圓,覺得很簡單很好玩,就想自己也來包幾個湯圓。征得奶奶同意,我也學著包。拿起一個小粉團揉了一下,用大拇指在粉團上用力一按,粉團破裂了。奶奶叫我按她的方法再做,第二次成功了。我把肉餡放進去,像奶奶一樣,輕輕地搓,奶奶的湯圓搓的圓圓的,我搓來搓去還是扁扁的,最后搓的把肉餡都露出來了。我生氣的說:“奶奶,這個粉團欺負我!”奶奶大笑說:“自己沒手藝還怪粉團,不要灰心,多做幾個,慢慢地就會熟練的。”在奶奶的指導下,我又做了幾個,比第一個好多了,但和奶奶比,相差還是很遠。
傍晚,奶奶開始煮湯圓。她先把水燒開,然后把湯圓一個一個放進鍋里。我看到湯圓一開始都沉在鍋底,煮了一會兒,湯圓一個個往上浮。奶奶告訴我,當湯圓浮在水面時,表示已經煮熟了。在奶奶盛湯圓時,我已經口水直流,迫不及待地想品嘗了。太好吃了,我一口氣吃了五個!當吃到自己包的湯圓時,覺得特別鮮美。
晚上,爸爸帶我去小區觀花燈、猜燈謎、放煙花,玩的特別高興。我喜歡元宵節,喜歡跟奶奶學包湯圓,爭取明年元宵節包的湯圓接近奶奶的水平。想著可以吃到自己包的湯圓,心里美滋滋的。
四年級元宵作文 篇5
每當到了一年一度的元宵節,我就特別開心,特別高興,因為,那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節日了。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這是春節后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相傳,漢文帝為慶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游玩,與民同樂,并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在這天早晨,我們全家人每次都是先吃湯圓,吃完后,全家人就會先去看看造型新奇的各種彩燈,再去觀賞一下文娛活動。如踩高蹺、舞龍、扭秧歌等。十五這天,晚上是最熱鬧的。各種彩燈五顏六色,千姿百態,活靈活現。先轉燈游會,然后再去參加猜燈謎活動,還不誤看耍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在外面轉累了,回到家邊休息邊看元宵晚會。
總之,這一天我總是開開心心,快快樂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