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說明文
相信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尤其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說明文,說明文要求如實地反映客觀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質和規律,給讀者以正確無誤的認識。我們應該怎么寫這類型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實驗說明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驗說明文1
一次有趣的實驗
我的好伙伴曾經告訴我,生雞蛋和熟雞蛋旋轉時,形態不同。我聽了很好奇,想用實驗來證明一下。
我端來兩個盤子,每個盤子上各放一個雞蛋。一個是熟雞蛋,一個是生雞蛋。
實驗開始了,我先把雞蛋豎起來,按順時針方向轉動熟雞蛋。雞蛋立即飛一般轉動起來,就像一個陀螺。而且持續的時間也很長,直立旋轉過后又橫臥旋轉,直到停止。
接下來,該試一試生雞蛋了。它旋轉時形態又會是怎樣的呢?我迫不及待地試了起來。轉法和剛才的熟雞蛋完全相同。可是,雞蛋剛開始轉動就立即橫臥在盤子上。而且旋轉的速度也沒有熟雞蛋那么快了。轉動時看上去軟綿綿的。沒過一會兒,雞蛋就停了下來。看來,生雞蛋與熟雞蛋旋轉時的形態有著明顯的差異。
為什么會這樣呢?我疑惑不解。于是,我查閱了《十萬個為什么》。原來,生雞蛋和熟雞蛋不同之處就在于:生雞蛋里的蛋黃是液體,雞蛋在轉動時,里面的液體蛋黃就會不斷搖晃,以至于雞蛋重心不穩定,因此無法直立旋轉。相反,熟雞蛋里面的蛋青蛋黃是固體,所以轉起來如陀螺一般。我看了恍然大悟。
這次試驗真有趣!它又使我懂得了一個科學知識。
實驗說明文2
一次有趣的科學實驗 咦,“小孔成像”,這個名字引起了我的好奇,我也來做做看。于是我按照要求,找來了一張白紙、一塊紙板和一支蠟燭。材料準備好了,可是要做這個實驗,還得有人幫忙,于是我叫來了媽媽,讓她做我的幫手。 實驗開始了,我先用筆在紙板上畫了一個小圓圈,然后用水將圓圈內的紙板弄濕,浸濕后的圓圈用筆輕輕一戳,就在紙板上作出了一個小孔。小孔有了,下面將該點蠟燭了。我手拿打火機,試了半天也不敢打火,最終還是請媽媽把蠟燭點燃了。拿著點燃的蠟燭和其他材料,我和媽媽快速地跑到了洗手間。我小心翼翼地拿著蠟燭,滴了幾滴蠟燭油把蠟燭沾在洗手臺上,蠟燭放在最前面,帶孔的紙板放在中間,后面放上白紙,媽媽幫我關上了洗手間的門,室內光線頓時暗了下來,只有蠟燭的光亮。可一開始我并沒有在白紙上看到有蠟燭的影子,我有些著急。媽媽說“別著急,再試試”。于是我慢慢地移動紙板,讓小孔對準蠟燭的火焰,這時,一幅奇異的景象出現在我的眼前,我看見了白紙上倒立著火焰的影子,我高興得叫起來,我成功了!接下來,我還在媽媽的啟發下,前后移動著紙板,發現小孔離火焰越近,影子就越大、越模糊,而小孔離火焰越遠,影子就越小、越清楚,真有趣!
媽媽還告訴我,科學家就是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發明了照相機。
這個實驗雖然很簡單,但我從中得到了快樂,體驗了成功的喜悅,而且還獲得了知識。作文 一次有趣的科學實驗
一次有趣的科學實驗 星期天下午,我來到陽光作文培訓班。只見唐老師帶著神秘的笑容對我們說:“嗨,同學們好,今天我們班又來了四個新朋友!”頓時,臺下竊竊私語,大家都很好奇,不知道唐老師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正在同學們左右張望時,只見唐老師從抽屜里掏出四只雞蛋。啊!原來四個朋友就是四只雞蛋。唐老師告訴我們:“今天我們要做一個科學實驗雞蛋轉轉轉。三個小組進行比賽,哪個小組的雞蛋轉得又快又穩,比賽結束,你們將會知道雞蛋的一個秘密!”接著
唐老師還示范轉雞蛋的方法給我們看,同學們都睜大眼睛聚精會神地看著,一想到實驗能解開謎底,大家都忍不住內心的激動,個個躍躍欲試。 比賽開始了,比賽分成兩輪,每輪三人參賽。第一輪即將開始,唐老師在每組分別挑了一個小不點和兩個大力士。他們來到講臺,擺開陣勢。“預備開始!”他們不慌不忙地轉動雞蛋。只見第一組小個子的雞蛋扭著屁股轉起來,一圈,兩圈,三圈,四圈??小個子的雞蛋接連轉了七圈,終于罷休了。我們第二組大力士的雞蛋表現還算良好,轉了三圈。第三組也不甘示弱,可是他們的雞蛋只轉了一圈就停止了轉動。第一組代表小不點贏了! 第二輪比賽開始了,唐老師又請了一個小不點,兩個大力士,我代表第二組參加。唐老師發給我們每人一個雞蛋,比賽開始了。第一組小個子的雞蛋轉呀轉,一刻也不肯停止。第三組上一輪輸了以后,心想:這次一定要努力轉,可雞蛋就是不聽使喚,還是只轉了一圈。我的雞蛋開始轉得挺好,一圈,兩圈,可是轉第三圈時,最最不想看到的事情發生了,只見我的雞蛋“啪嗒”一聲掉在了地上,摔了個粉身碎骨。同學們看呆了,嘴巴張成“O”字型,無法相信這是事實。接著,同學們睜大驚異的眼睛看著唐老師,臉上充滿了疑惑。作文 怪了,為什么第一組的蛋每次都轉得這么快又這么順利呢?第二組的蛋為什么總是轉了三圈就轉不動了呢?第三組的蛋與第一組的也有區別嗎?一大堆問號在我們的腦海中翻騰著。 唐老師好象猜到了我們的心思,他把雞蛋收拾好,向我們公布了雞蛋的秘密:第一組的雞蛋是熟的,轉的方向一致,所以轉得又快又穩。第三組的雞蛋是生的,轉的方向不一致,所以轉得既慢又不穩當。第二組的雞蛋燒過,但沒有熟透,剛開始蛋殼受力在轉動,接著就轉不動了。作文 有幾位小朋友還是不太明白,唐老師又講解了一遍:“因為熟雞蛋扭動時,蛋白蛋黃全部一同被扭動,所以轉得順利。相反,生蛋被扭動時,只是蛋殼受力,而蛋白和蛋黃幾乎未受力。蛋白和蛋黃因慣性幾乎停留不動。于是,蛋殼的轉動就被蛋白拖慢了,所以轉不動或停止轉動。”哦,哦,我們都明白了!
這次有趣的科學實驗豐富了我的科學知識,開闊了我的眼界,將激勵我更加努力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
實驗說明文3
生活中處處都有科學,在不經意間就會學到。
今天,從書上看到了個小實驗,覺得很有趣,于是決定要做一做。
先準備好所有材料:白紙、玻璃杯、香、紙巾、粗吸管、木條、毛筆、彩筆、打火機。
找齊了所有的材料之后,實驗就開始了。
先用打火機把香點燃,然后把香灰收集到一個玻璃杯中,加滿水,用筷子攪拌均勻,水變成了淺棕色,然后,我找來一張紙巾和第二個玻璃杯,把紙巾攤開,鋪在第二個玻璃杯上方,把那個裝著灰水的杯子中的水倒在紙巾上,用紙巾把這些灰水過濾干凈。
實驗到這里我遇到了困難,因為剛才我在倒水時一下子把整杯水倒在了紙巾上了,把整張紙巾都給濕透了,有許多水滴在了杯子外,我前功盡棄,只能重來。這回,我吸取上次教訓,一點一點小心翼翼地倒了上去。終于,我成功了。一滴水都沒有滴到外面。
最后,我用毛筆蘸上過濾后的灰水,準備在白紙上寫字,我想,寫什么好呢?我想了想了,再過幾天是妹妹生日,就寫“生日快樂”這四個字好了,我想試試我的實驗是否成功,就用帶火星的木條碰了一下寫字的地方,火花沿著字的筆跡行走,好像自動在紙寫字一樣,最后紙上呈現出我寫的“生日快樂。”哈哈!我成功了。
等到妹妹的生日,我就可以用這個方法,送給她一個驚喜,妹妹肯定會高興地直跳。
那么這是怎么一回事呢?這是因為香灰里有一種化學物質,這種物質溶于水后,燃點會變得很低,所以紙上用香灰水寫過字的地方,碰到火星就開始燃燒,而紙的其他地方卻不燃,讓我們感覺是用在火紙上寫字。
大家都明白了么?
實驗說明文4
一個下午,我正在看科技書,這時,“紙能托住水”這幾個大字映入我的眼簾。你相信紙能托住水嗎?我可不相信,瞧那薄薄的一張紙怎么能夠托住水呢?紙不是一遇水就會濕透變軟嗎?帶著這些個疑問,我準備按照書上的說法去做這個實驗。
首先,我找來一個玻璃杯和兩三張A4紙,在杯子里灌滿了水,又按照書上的做法將紙輕輕地蓋在杯口上,并用食指沿著杯沿畫了一圈,讓紙和杯口能夠粘合在一起,最后我拿起杯子,迅速地將杯子倒轉過來。可是,不在我意料中的事發生了,杯子里的水全倒了出來,濺了我一身。我沮喪地擦了擦身子,想起科學老師的話:實驗不可能百發百中,失敗了就多試幾次,總能成功。于是,我又投入到了第二次試驗中去。
這次,我像原來那樣灌了滿杯的水,把紙放在杯口上時,在杯沿用食指畫個圈,然后我屏住了呼吸,小心翼翼地把杯子倒置過來。“噢,實驗成功了!真是太神奇了!”我歡呼起來。那小小的、薄薄的一張A4紙真的托住了一滿杯的水,真是太不可思議了!
這紙為什么能托住水呢?我又仔細閱讀了書中的全文,原來是大氣壓強。杯子里裝滿了水,已經沒有了空氣,所以就不存在大氣壓了,當把杯子倒過來的時候,杯里水對紙的壓力小于杯外的大氣壓力,所以大氣壓力就幫紙托住了水。
實驗說明文5
大人們,總想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我們的內心世界其實也可以比作<紅磷燃燒的實驗>(注:紅磷+氧氣點燃后=五氧化二磷),紅磷燃燒產生的火苗便是幼小的我們內心的小萌芽,氧氣就是外界,內心的萌芽受到了外界的影響后便產生了‘情’!人類世界,‘情’字當頭!“五氧化二磷”,拋開化學常識/原理,用文學的角度來剖析,‘五氧’、‘二磷’、‘化’分別指什么呢?‘五氧’=外界姿采的世界,‘二磷’=內心原有的單調天地,‘化’即為將外界多彩的世界融進那個逼仄的小弄堂(內心)里;也就是說,我們的內心世界是在外界的影響下不斷發生著變化的!當我們內心的火焰越來越高(注:當我們漸漸明白了感情,開始讓那種酸酸甜甜的感覺在內心滋生蔓延時,其實,某種熱情或者說某種情感就開始燃燒了,并且放射出越來越高的火焰),直至到了需要“防患于未然”的地步時,大人們便打開了“滅火器”給我們給予降溫,待到逐漸冷卻后,“和平談判”就開始了,大人們給我們講了一大堆的‘不準’、‘不許’、‘不該’、‘不要’等“法條律例”,事實大家都知道,<紅磷燃燒實驗>過程中,在沒有冷卻的情況下,禁止打開止水夾,否則適得其反!就好比加熱的試管不能立即用冷水沖洗,否則就會炸裂一樣(注:在我們固執的時候,外界越是嘗試調和,內心越是憤懣不滿,會不自覺做出不敢預料的事情,或許就會像試管炸裂一樣、嚴重)!在我們靜下來的時候,內心的.門也就打開了,大人們可以進入“館”內參觀,但是,每個“參館”內都有不能完全敞開展示的展品,那是我們埋藏在心底里的秘密,所以,大人們只能了解到我們內心世界的1/5左右。
結論:在我們了解了足夠多(或者一定量)的東西后,大人們只能在我們的內心世界獲得1/5左右的了解。
實驗說明文6
談到科學,先來談談我對科學的理解。科學這個詞,我們大家都不陌生,但真正理解這個詞卻很難,什么叫做科學呢?我查了詞典,詞典上的意思是: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反映客觀規律的分科知識體系。但我對科學這個詞的理解是:任何一種學科中的學問。為什么說是任何一種呢?因為科學這個詞的范圍很大,任何一門學科都要經過科學家的反復實踐才能得以證明。
下面我們就談談眾所周知的一個簡單的科學實驗----虹吸現象。做這個小實驗要準備的材料有:兩個盆子、足夠的水、一根較長的軟管。材料準備好了,具體怎么做呢?首先,把其中一個裝了水的盆子,放在較高的地方,可以是桌子或柜子上,然后把沒裝水的盆子放到較地的地方,再把軟管里裝滿水,兩頭分別放在兩個盆子里,這樣,大家就可以發現,裝了水的盆子里的水通過軟管流到空盆子里了。這個實驗的原理是:通過大氣壓強,將液體從較高處通過軟管,先向上再向下流到較低地方去的現象。
借助這個虹吸現象的原理,我給大家講個故事吧!
肯尼亞北部地區是一望無際的沙漠,這里由于田地荒蕪、人煙稀少,幾乎是不長農作物的。但是,如果你乘飛機,從飛機上俯視大沙漠,眼下仿佛有一塊巨大而美麗的水晶球,這就是非洲著名的圖爾卡那湖,又名碧玉湖。一個湖泊在時,人們來到湖畔,只見碧波蕩漾,清澈照人,可是不大一會兒工夫,遼闊的水面就消得無影無蹤了,成為一片茫茫的沙漠。這個時隱時現的湖泊被人稱為“鬼湖”。為什么會出現“鬼湖”呢?經過科學家們的反復考察、實驗,推測制造“鬼湖”的原因是由于類似虹吸泉的現象引起的。在“鬼湖”附近,應該有一個比“鬼湖”地勢高的底下空洞,儲藏著從別處流來的水,還有一個類似前面講的軟管似的地下通道,將“鬼湖”和地下空洞連接起來,當洞內的積水積到能淹沒通道最高位時,水就將通道內的空氣擠壓掉,水便從空洞里流了出來,便出現“鬼湖”,但又因為“鬼湖”處于沙漠之上,即使水再多也會不消多大功夫就流到沙層下面了,就算這水一時沒流掉,由于沙漠上狂風乍起,風沙彌漫,也是不大一會兒,就會被流沙所覆蓋,變成一片茫茫的沙海。
所以,我們不能小看周圍的每一個小現象,因為任何現象都有它的科學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