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橋的說明文(精選18篇)
相信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特別是作文中不可忽視的說明文,根據語言風格的不同,說明文可分為平實說明文和生動說明文兩大類。我們應該怎么寫這類型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介紹橋的說明文(精選1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介紹橋的說明文 1
我并不是一位橋的推崇者,因為同樣要到達一個目的地,從橋上走過往往要比平坦的道路花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對于經常以步代車的我來說,它的確算不上是什么實用之物。
最近,我因為附近在修路,每天不得不繞路走一座小橋。那是我家附近的一座小石橋,橋身并不長,但坡度很陡,側面望去,像凌駕在河上的半個大車輪。時不時還閃爍著幾道金色的光圈。
一天天周而復始地過橋,我開始喜歡走上橋的感覺,確切地說是喜歡站在橋頂那一刻的`feeling。從跨上陡坡的第一步起,就已經是一個新的起點,因為在你腳下的已不再是一條平坦的道路了。在懶洋洋的夕陽的沐浴下,之后的每一步更可以說是舉步艱難,越往上走我越需要用力,直到達到頂端。我曾經試過半途而廢,結果是“一步退,步步皆退”。當然,我也多次站在橋頂,倚著欄桿,欣賞落日的黃昏,仿佛手中端著一杯甘甜的葡萄酒,愜意萬分。
如果說上橋是一種頑強的剛毅之美的話,那么下橋體現的是一種柔和的謹慎之美。我原以為下橋是一件輕松快樂的事,但在朝陽熱力四射的感染之下,我曾因為一時興奮而放松腳步。沒想到竟栽了個更大的跟頭,從此便知道即使已不再需要用力,也要三思而行,不能放松懈怠。
從坎坷到平坦和一路平坦雖是殊途同歸,但過程卻截然不同,真正意義的人生應是歷經坎坷的。
就這樣,在每天的日升日落中,我已在這座小石橋上留下了串串腳印……
介紹橋的說明文 2
建筑園林、名勝古跡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實物記錄,體現了人民大眾的智慧,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然而,也不例外。
我走過很多橋,卻獨愛家鄉那道“獨木橋”。
家鄉的那座橋位于兩村之間。它長約兩米多,由三條不細不粗的樹干扎成,走起來比較穩定。橋的下面是一條河,水過去比較清澈。小河兩邊是碧綠的草叢,并且還有一兩棵柳樹在兩旁,橋在這樣的天然圖畫中,真是相得益彰,怪不得有杜甫的“市橋官柳細,江路野梅香。”這樣的山色水光與橋共同構成的`美景了。
這座橋溝通著兩岸,溝通著兩村,是兩村經商的必經之路。每天經過這座橋的人絡繹不絕。人們有的挑著一婁魚,有的挑著一婁菜。經過這座“友誼之橋”的人,有說有笑的,就這樣,又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畫——友誼通商橋了。
由于這座橋為人們提供了方便,所以這座橋總是熱鬧非凡。特別是在假日里,;兩岸的人們有的在做買賣,七嘴八舌的討論著;有的孩子在玩游戲,手舞足蹈地邊唱邊跳;兩岸的魚兒好像也不甘落后,在夕陽的照耀下競相跳躍,陶弘景的“夕日欲頹,沉魚競躍”就是這樣的景象了吧!這次又再次構成了迷人的風景畫了!
人們不管得替這座橋起名,只好方便地叫它“獨木橋”。
這座“獨木橋”似乎將要面臨拆毀,但由它組成的n幅美圖卻不得不使我們細心回憶起它,這座家鄉橋。
介紹橋的說明文 3
橋,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可我今天要介紹的是——我家鄉的一座小石橋。
橋的樣子很特別。上面有整整齊齊的小洞,橋下的一個大孔是它的獨特之處,大而不圓。橋上不知什么時候長了一些不知名的小草和幾朵小花。橋上的欄桿上每隔幾分米就有一座小石獅子,獅子的頭上還有一個像盤子一樣的東西,聽說是過年時,放蠟燭在里面許愿用的。橋的兩頭都有一座石獅子,嘴里都叼著一顆石球,獅子像是一位保安,在保護什么東西似的。我曾因為好奇去拔過其中一只獅子嘴里的石球,可認平我用出吃奶的勁,那石球動也不動一下。
橋一年四季的樣子是不同的。春天,橋岸盛開著五顏六色的花朵,風姐姐一吹氣,花香四溢;夏天,天氣炎熱,太陽公公的熱光直射橋面,把橋面曬得熱熱的`,好像把一個生雞蛋放在上面都會熟,人們都不敢在上面走了,只有幾個調皮的小朋友在橋下面玩水﹑嬉戲;秋天,一片熱鬧繁忙的景象。人們在橋上走來走去,好忙碌;冬天,正是過年時,人們在橋上放上蠟燭,許愿,溫柔的燭光在風中搖曳,煙花在天空中盡情的飛舞。燭光的影子和星星的影子都映照在河水中,匯成了一幅美麗的水粉畫裝飾了小石橋。
啊!小石橋,你給人們帶來了多少方便啊!給小孩帶來多少快樂呀!小石橋,我永遠也不會忘記你的!
介紹橋的說明文 4
我的家鄉在荊州,美麗的家鄉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也是楚文化的發祥地。
家鄉荊州古城,地處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城。
城墻現有八座城門,兩座門樓。荊州古城分為三層,外面是水城(即護城河),中間是磚城,里面是土城。護城河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
荊州古城保存完整,被譽為“中國江南不可多得的完璧”。千百年來,無數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這里留下他們的足跡,以他們的輝煌業績和不朽功勛,為家鄉豎起了一座座偉岸的豐碑。
荊州人杰地靈,產生過很多名人。我最敬佩的就是偉人張居正了。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岳,是荊州人。幼年稱“荊州神童”:五歲入學,七歲通《六經大義》,十二歲中秀才。明萬歷初年,48歲的張居正代高拱為首輔,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古城的三國故事也不少,一百二十回的《三國演義》,有七十二回寫到荊州。如:“劉備借荊州”、“關羽守荊州”、“呂蒙襲荊州”和“大意失荊州”等一些膾炙人口的故事。
古城的古跡還有玄妙觀、關帝廟和鐵女寺。
如今,古城荊州舊貌換新顏,高聳的'大廈、寬暢的馬路,商旅如云。
我愛美麗的家鄉-荊州古城,我為自己是一個有著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城,荊州的孩子而驕傲。
介紹橋的說明文 5
我的家鄉溫泉矗立著一座千年的石橋。它像一條彩虹,橫架大河兩岸。我常常站在橋上,欣賞兩岸如畫的風景,俯視橋下碧波蕩漾的河水,自己的心情也變得像河水一樣平靜。
石橋用一塊塊長方體淺青色的石頭砌成,每塊大約100多斤重。橋下跨著一個大孔,像一扇門,大孔的左右兩肩開鑿了三個門洞似的小孔,和倒影連起來像一個個圓圓的月亮。橋上的石縫冒出的不知名的小草在風中翩翩起舞。
春天,石橋下面的河岸兩邊開滿五顏六色的花兒。微風一吹,花香四溢。四周的大山披上青翠的綠裝,默默俯視著大橋。
夏天,天氣炎熱,橋面曬著強烈的陽光,熱得像被火燒一樣。人們聚到橋洞下面乘涼、游泳,微風習習,河水冰涼。人群在河邊歡聲笑語,打鬧嬉戲,水花濺起一片,波紋一圈圈蕩漾開去,輕輕地撫摸著橋基的石塊。大橋用自己的身體抵擋炎熱的陽光,創造出一片清涼,像一位母親溫柔地呵護著我們。有時夏季的暴雨突然來襲,閃電在空中肆虐;雨水在四周敲打,而大橋依然屹立在河水中央,像一把撐起的大傘,靜對歲月的磨礪,刻下時間的蒼老。堅強不屈的是它的橋面,彎曲有力是它的橋拱,默默有情的'是它的青石。
秋天,橋上擺滿售賣紅澄澄橘子的商攤。香甜可口的橘子,像一條紅色的長龍盤繞在橋上。中間夾著川流不息來來往往的汽車和人群,一片熱鬧繁忙景象。
每逢冬季過年的正月十五,人們在橋上點滿了無數的蠟燭,溫柔的燭光在風中搖曳。橋面變成了燭海。天上煙花四放,橋下燭光倒影。星星點點的光亮,把大橋襯托得格外燦爛美麗。
家鄉的古橋連接河的兩岸,每天讓無數的人們和車輛在上面碾過。它像一個搖籃盛著我們成長的歲月,快樂的童年,堅毅的品格。
介紹橋的說明文 6
說起橋來,那真是太熟悉了,因為我們地處江南水鄉,橋是最自然不過的了。
老家有橋,叫青龍橋。是一座現代的公路橋,這座橋很寬,車道可以并行四輛車,兩邊可以行人,并排走三個人,不覺得擠。
橋的兩端有護欄,護欄的上方有幾頭小獅子,有的張牙舞爪,好像在給另外幾頭獅子作表演;有的`抱球玩耍,好像在炫自己的球技;還有的屈腿靜坐,似乎在等待他的朋友前來……。各式各樣的,沒有一只獅子是重復的。據大人們講,橋上放獅子是為鎮住河妖、小鬼,保一方平安。
在獅子的下面欄板上有一些花:有牡丹,它象征富貴;有康乃馨,它象征著親情。橋兩端的欄板還各刻有一些蘋果,估計也是保佑平安的像征吧。
去年的春天,我們回老家看望了那座橋。它是多么美啊!我踏著橋面的水泥路,扶著護欄,看見了川流不息的車流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橋下面是清澈見底的河流,偶爾還有一些小魚的影子。踩在鋼筋混凝土的橋面上,和著微風,好不舒服。
書上說,古代造橋沒有起重機,也沒有汽車,就靠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鑄成,即便是建成一座小橋,也是非常浩大的工程。而現在我們造橋,設計到完工只需要幾個月,而且堅固、美觀、大方。
科學發展給我們帶來了便利,現在的橋也越來越先進,我們的家鄉也越來越美。
介紹橋的說明文 7
今天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和媽媽來到一個景區走玻璃橋。
“媽媽,我能去上個廁所嗎?”“去吧。”“媽媽,我能喝口水嗎?”“去喝吧!”媽媽無奈地說。我們坐上觀光車到了山頂,我低頭看了看下面。“啊!”我大叫了一聲,瞬間兩腳發軟,心驚膽戰地坐在了地上。媽媽看見我連忙把我扶了起來,疑惑地問我:“怎么了?早上這不是還好好的嗎?”我害怕地說:“好,好高啊!我以為沒那么高的,我害怕!”媽媽安慰道:“沒事的,橋是很安全的,你走的時候只要不看腳下,一直往前看就可以了。”
聽了媽媽的話,我下定決心去嘗試走橋。我們拿好了票根,走上了橋。啊!這這這,這橋下是透明的!我嚇得手臂上起了雞皮疙瘩,連忙跑到媽媽身邊。我緊緊握著媽媽的手,遲遲不敢向前。媽媽向我說道:“沒有關系的`,你只要牽著媽媽的手,眼睛平視前面,腳正常走路,就不會害怕。”于是,我繃緊心,含著汗,勇敢地走著。
我越走越輕松。甚至都不需要牽媽媽的手,就可以自己在橋上走路。我看看下面,覺得一點兒都不恐怖,我看著下面,贊嘆道:“哇,這的景色真美啊!”
最終,我成功地戰勝恐懼,走完了橋。媽媽看了,給我豎了一個大拇指,并開心地說到:“你真棒!”我摸摸頭,說:“原來,我是可以戰勝恐懼的呀,心中的恐懼比真實的危險恐懼多了。”
介紹橋的說明文 8
橋是一種架空的人造通道。由上部結構和下部結構兩部分組成。上部結構包括橋身和橋面;下部結構包括橋墩、橋臺和基礎。它們高懸低臥,形態萬千,有的雄距山岙野嶺,古樸雅致;有的跨越巖壑溪間,山川增輝;有的坐落鬧市通衢,造型奇巧;有的一橋多用,巧奪天工。不管風吹雨淋,無論酷暑嚴冬,它們總是默默無聞地為廣大的`行人、車馬跨江過河,飛津濟渡。建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以便于運輸工具或行人在橋上暢通無阻。若從其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來說,橋應該是專指跨水行空的道路。故說文解字段玉裁的注釋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橋也。”說明橋的最初含意是指架木于水面上的通道,以后方有引伸為架于懸崖峭壁上的“棧道”和架于樓閣宮殿間的“飛閣”等天橋形式。
中國山川眾多、江河縱橫,是個橋梁大國,在古代無論是建橋技術,還是橋梁數量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千百年來,橋梁早已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在地理氣候、文化習俗以及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各自立足于自己的實際條件和根據自己的需要,經過長期的時間,遂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橋梁形式,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體說來大致有如下特點:略
介紹橋的說明文 9
從北宮門進入頤和園,過蘇州路,走中御路,來到宿云檐,北邊就是半壁橋。此橋橫跨于頤和園后溪河上,在風平水靜時半圓形的橋拱與水面上的倒影形成了一個正圓,猶如一塊玉璧,橋的造型剛好是半塊玉璧,故稱半壁橋。
它是一座單孔拱橋,拱高有7.4米,采用高大單拱的原因是橋下要駛過皇帝的畫舫。拱之上便是曲折的`橋面,橋長30.64米。橋寬4.94米,由磚墻漢白玉打造。這座橋有望柱36根,兩望柱之間相距1.34米。望柱高140.5厘米,寬24.5厘米,底部為正方形,上部分為一個圓頂,這象征著天圓地方。這些望柱的矗立也使橋變得豐富。從整體看上去,橋呈兩側對稱,正中央刻有龍頭,代表著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利。
當觀看完半壁橋后,向西望去,林彪橋映入眼簾。這座橋1970年修建,于1971年完成。建造它,是因為當時林彪身體不好,行走困難,為方便他的汽車通行,就修建了這座橋。林彪橋是一座雙拱石橋,整體看上去,相對平緩,利于通車。它的拱長16.2米,拱高5.2米。大拱的兩側分別有兩個小拱。這樣的設計既節省了材料,又為橋的穩定性更上了一層樓。整個橋長26.7米,而橋寬有3.96米,30根望柱,每根高135厘米,寬23厘米,這樣可以充分保障行人的安全。與半壁橋一樣的是,它的下方也是正方形,上為圓形,代表天圓地方,橋的兩側刻有石云裝飾。
向林彪橋東去,經過蘇州街,澹寧堂到諧趣園。諧趣園以東便是知魚橋的位置,橋的名字出自莊子和惠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其牌樓上刻有乾隆皇帝親手寫的御詩。橋是標準的板橋,看上去扁扁長長,不僅可以節省材料,還可以維修方便。知魚橋的高度極低,幾乎貼近水面。游人站在橋上,可以近距離的觀水,喂魚。橋面的望柱拱34根,他們均勻的分布在橋的兩側,每兩根間距1.24米,之間用兩根縱向的石柱相連。望柱與望柱上石磚的四個面都凹了進去。給人以空間沖擊感。這些細節,給這座橋富有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
頤和園內石拱橋歷史悠久,結構結實,文化豐富,它展示了中國勞動人民豐富的智慧。
介紹橋的說明文 10
從家鄉通往城里的路上,有條河,在新中國建立前,橋上有座木頭做的橋,新中國建立后,1970年時,這座橋才建成,清河橋建成大約40年了。
橋長約50米,寬20米,橫跨在清河之上。橋共有一個大拱,約35米,拱肩上各有兩個小拱,與趙州橋有幾分相似,既節省了石料,又減輕了橋身的重量,橋的欄桿上多雕刻獅子、虎等獸類,其中以獅子居多,雖不像盧溝橋的獅子形態之千變萬化,但也有其特點。獅子的個數兩邊對稱,互相呼應的獅子是相同的形態,這樣,橋上就有8對形態不一的獅子了。橋身呈灰色,還保留著水泥的顏色,橋上的欄桿是暗粉色的,與清清的`河水,藍藍的天空,兩岸翠綠的草叢交相輝映,呈現出一幅完美的圖畫。
家鄉地處南方濕潤地區,離海不算很遠,受夏季風的影響,降水極多尤其在7、8月份,臺風盛行,引發的水災更是不計其數,因而,清河橋也時常發大水,幾次都把兩岸的河堤沖毀,而清河橋卻極少出事,依然穩穩的架在清河之上,這是為什么呢?原來是橋本身的特點。橋的結構為拱上加拱式,發大水時,水有一部分從大拱流過,還有一部份從兩個小拱流過,這樣,減輕了對橋身的沖擊,橋自然安然無恙。
橋的承受力好,卡車可以通過,家鄉的柑橘也一箱一箱的運了出去,每個農戶現在的年收入也不少了,這都是清河橋的功勞啊!
介紹橋的說明文 11
揚州二十四橋
在這個滿溢著花草芳香的春天,我們晨報小記者來到了揚州瘦西湖游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二十四橋如玉帶飄逸似彩虹臥波,是我這次揚州之行印象最深的地方。
導游介紹了二十四橋有三種解釋:一是在揚州有二十四座橋,但目前還沒有考證有這么多橋;二是隋煬帝帶了二十四個美女在橋上吹拉彈唱,當時橋和嬌是諧音,久而久之就成二十四橋了;三是這座橋有24米長,前后有24級臺階,寬2.4米,兩邊有24個欄桿,數字都和24有關,就稱之為二十四橋了。這真是太有趣了。我急忙沖向二十四橋,要一睹她的芳容。 來到二十四橋,我一步一步地往上走,邊走邊數著臺階數。“一、二、三……”當到達橋中央的時候,正好數到二十四!啊,果不其然!從橋中央往遠處看,我被眼中的美景完全吸引住了!亭臺樓閣,相映成趣。清風徐來,水波粼粼。那燦爛的陽光更為湖面鍍上了一層金衣。“呼——”一陣微風吹過臉龐,送來了一陣清涼,送來了歡聲笑語。眼前,一艘帆船緩緩而來,從橋下穿過,猶如游龍,好不自在。 橋兩岸的柳樹隨風起舞,如同當年24嬌的美麗身影,讓人久久回味。 隨著人流,我繼續往下走,邊走邊數。“一、二、三……”當然還是二十四級臺階,不禁驚嘆于二十四橋的精巧美妙!站在橋邊,望著美如仙子的二十四橋,我在想,對于二十四橋會不會有第四種解釋呢?比如,這是不是代表了我們中華民族對二十四這個數字有一種特別的感情呢?中國有二十四節氣的說法,農民種田,要想豐收,離不開二十四節氣。所以,二十四橋上處處可見二十四的身影。
二十四橋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古代人們盼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啊!美麗的二十四橋,好一幅美麗的畫卷!
游濱江路沱三橋
今天的天氣真涼爽,我和外公外婆一起到去年11月份修好的沱三橋玩。沱三橋,顧名思義,它是沱江上簡陽段的第三座橋,以后還要修沱四橋、沱五橋呢。著座彎彎的大橋,長2千米,寬36米。顯得宏偉壯觀,妙不可言(比起簡陽其他橋來說)。這座大橋是灰色的,兩旁的欄桿是藍色的。站在橋的這一頭,遠遠望去,橋的那一邊是幾座大樓其中紅白相間的就是簡陽中學的住校區(聽說很好),還有幾座高等住宅區,許多土地還在待人們開發。橋的上方有40Km和2m這樣的標志;40Km代表車速最多不超過40Km/一小時,2m則代表車輛最高不超過2m。這樣讓人覺得很安全。
我看了看橋,橋的兩側是人們行走的“街道”,中間則是車輛通過的“大街”。人們說說笑笑的.走著,車輛有秩序的跑著,大橋上川流不息,一點不比成都的立交橋遜色。
晚上,路燈亮了。街道兩邊霓虹燈閃爍,大橋顯得更加美麗。我和外公外婆還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欄桿上有空心的鋼管子,我和外公各站一頭,我們把耳朵貼在管子上,然后我輕輕敲打管子,公公那邊就聽到“鐺、鐺、鐺”的聲音,然后公公敲打管子,我也聽見了聲音。公公還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大概是說游擊隊員在火車站,想知道敵人的火車來沒來,便把耳朵貼在鐵軌上,聽見轟隆隆的聲音,便埋伏在附近的草叢里,敵人的火車一開過來,所有的游擊隊員開始射擊敵人,敵人便被消滅了。聽了這個故事,我仿佛回到了戰火紛飛的年代,我們用智慧打敗了敵人。公公告訴我,這是因為管子是鋼做的,聲音利用物質傳播,所以聽見了很遠的聲音。
啊!沱三橋!你代表著簡陽的高速發展,代表著簡陽人民的輝煌成就。我希望簡陽能像沱三橋那樣,各方面取得成就!
悠悠古橋情
在湖州有很多的古橋和新橋,古橋橫臥在兩岸,仿佛有點古老的韻味,站在橋上仿佛有一種超越時空,跨越世紀和孚交流四水,問港如織,古橋眾多,反獲港一古舊有橋23座,其中最名副其實的是:興隆橋,秀水橋,廟前橋,隆興橋。
遍布水鄉的古橋長途不一,風格各異,有手板石梁,有拱形環橋,還有踏在橋上后吱吱作響的小大橋,橋洞有單孔和多孔的,根據門道的寬度來設定,橋孔一般都是成績單數。
古橋都是豎立在江南小鄉上,以它們的魅力與古老的悠久歷史贏得世人與游客們的觀光旅游,警醒世人不要忘記這悠久的歷史,作為一名中國人一事實上要把這些古老的文物保存下去。
在江南,沒有哪座城市有像湖州這樣數量多,品類多的古橋。目前,僅湖州市區范圍內登記在冊的古橋就有248座,有11座列入文保單位,年代跨越南宋至解放前,據我所知,過去的湖州的橋遠不止這么多,在古橋中,有竹橋,平橋,高橋,短橋,長橋,斜橋,拱橋等。拱橋有單孔,三孔,五分孔之分。
在江南沒有哪座城市的古橋能像湖州這樣千姿百態、奇巧絕倫,湖州的古橋中,氣勢磅礴的大作。如雙林三橋,湖州的潘公橋,菱湖安瀾橋,南潯通津橋,永豐塘橋,洪濟橋等。也有輕盈靈巧的小品,如菱湖五圣橋,雙林金鎖橋,履泰橋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幾座匠心獨運,個性鮮明的古橋,堪稱古橋絕品:先說潮音橋。
潮音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是一座三孔石拱橋,石橋當中更有大工業橋,橋上行人,橋下堤岸也能行人,具有現代立橋橋的雛形。再說雙林,三姐妹橋,三姐妹指的應該是三魁,化成,三元,三座三孔橋,她們相踞很近,總間踞350米,同跨雙林塘上,雄偉壯麗,可謂天下奇觀,更讓人感嘆的是“三姐妹橋”的建橋工程在800年間曾屢建屢毀。又屢毀屢建,展現了湖州先民的執著和頑強。此外,湖州新市還有座當橋前,它與千年古剎覺海寺相連,從選材造型都滲很著佛教文化風格,又如湖州東南的“八字橋”,它說是兩座橋,橋長50米的石梁南北跨河,平石橋則東西跨河,兩橋相踞數米,一長一短,構成“吧”字形,相映成趣。
在江南,沒有哪座城市的古橋能像湖州一橋圍繞著一個美好或向往的主題,群橋組合,各展風姿,在湖州雙林鎮有句民諺“走過三十六個碼頭,難過雙林塘橋頭”。過橋有何難的?難在識它的橋文化和湖州人獨特的超群的市民文化,塘橋捐的是雙林塘上的三元、化成、三魁三橋其實當地上歲數的人都曉得,這三座高拱橋,是近6平方公里的飛鳳凰展翅為主題的鳳尾向塘橋的頭----鳳凰頭正前方紅3千米的陽道橋,此橋為單孔拱橋,橋形似角橋,行如鳳凰翅膀,中間的鳳體就是古鎮雙林,在鳳頭與鳳尾直線上建有章家異、塘橋弄等連接作為脊椎骨,其他密布的橋為肋,形態各民的居民的插建的許多小花園按自然形態辟有水上風景區,兩邊的為風光漾,東邊的為風水墩,所謂墩就是水上小島,島上有亭,臺,榭等,此群橋組合,歷經800年,鳳尾、鳳翅、鳳骨為存,可惜在上世紀80年代末,為借石造公路橋,竟把鳳頭拆走了,河兩岸只剩下古橋的殘跡。
介紹橋的說明文 12
2025年,全世界的汽車越來越多,幾乎每個人都有一輛,小孩子也有自己的專用車,想去哪里都很方便。但新的問題又來了,世界上的有越來越少,油價飛漲,從現在的3.5元一升變為50元一升,有車的人也不敢用車了。
大學的時候我是學橋梁設計的,畢業后,我一直在努力設計新型橋梁,幾年后,我終于設計出一種太陽能環保橋。
首先,這種橋的材料很環保,它是用廢舊物質加上新型材料合成的,非常堅固,所以根本不用橋墩,也不用拉索拉住。
其次,它除了給人和車經過,還有一個特別的功能,就是裝有太陽能轉化器,他分為三個部分,一個是接收器,一個是轉化器,另一個是儲存器。接受器是用來接收太陽能的,轉化器把接收來的太陽能轉化為汽車和輪船需要的M氣,然后把M氣儲存到儲存器里,在儲存器旁邊還有一個小型探照器,如果你要加M氣的`話,探照器可探照到,你的車的氣蓋就會自動打開,然后探照器就通知儲存器,儲存器就可以將M氣輸送到你車上的氣缸里。
輪船一樣,也可以將M氣輸送到輪船的汽缸里。
這種橋不但叫太陽能環保橋,還叫多功能橋,又名叫逸軒大橋,有了它,人類再也不用擔心燃料問題了。
介紹橋的說明文 13
我的家鄉在諸暨,這是個美麗的城市,一條從南往北的浦陽江把這座城市分成東西兩塊,浦陽江上,建了許多的大橋。
這些橋各式各樣,點綴成諸暨美麗的“一江風景”。西施故里前的浣紗大橋,是用混凝土制造成的斜拉式大橋,造型獨特非常有氣勢;離城市廣場不遠的西施大橋,上面有紅色拱形的裝飾柱子,形狀像兩條彩虹,祝人們的生活像彩虹一樣繽紛多彩;太平橋,原稱浮橋,欄板全部采用漢白玉,兩頭各雕兩只潔白無暇的漢白玉大獅子,祝人民太平、安康;暨陽橋,欄板采用青石板,上有花鳥雕刻,每個欄板上面都有一只可愛的小獅子;諸暨書城旁的浣江橋也叫鋼橋,因為它是用鋼板制成。
鋼橋是一座步行橋,有了它,夏天的傍晚,在橋上乘涼的'人可真是人山人海啊;還有我家門前的東江大橋,它是城里最寬的大橋,有80米寬,過了這座橋,對面就是新建成的體育公園了。一、二、三……剛才給你們介紹了六座大橋,但我們的浦洋江上還有許多其他的橋,比如茅諸埠橋啊,永昌橋啊……
可是以前,在我媽媽讀書的時候,江上可沒有那么多的橋。那時的太平橋叫浮橋,因為它是把許多窄窄的小木船頭尾相接浮在水面上做成的。要想過江,如果沒浮橋,就只能渡船過江了,那時小船在江中飄搖,碰到天氣不好,風浪大或人多擁擠的時候,經常會發生事故。人們多想要一座橋啊,哪怕只有一座橋也行啊!就這樣,諸暨最早的太平橋產生了。隨著諸暨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們造的橋越來越多,造型也越來越漂亮。
橋,你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更讓我們的日子越過越美好!
介紹橋的說明文 14
生活中有著各種各樣的橋。通道上,石橋、板橋、人行天橋;公園里,廊橋、花橋、九曲橋;以至邊結人際關系,締結美好情緣的“心橋”“鵲橋”.
橋當土地與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時候.當道路與道路被水截斷了的時候.智慧的人類站在水邊.于是產生了橋.橋是土地與土地的聯系.橋是河流與道路的愛情.橋是船只與車輛點頭致敬的.驛路.橋是乘船者與步行者揮手告別的地點.苦于跋涉的人類.應該感謝橋啊.
橋不僅讓人渡河方便,還使風景更美麗,甚至發展成名勝古跡。有些橋更是建得令人驚奇,有完全不用橋墩的,也有完全用大理石做成的,甚至還有設計成X字型的。這對當時因靈機一動而發明獨木橋的人,一定是不可思議的吧。
每當我走過立交橋,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停下來,看看那穿流不息的車輛、行人,使我仿佛感到城市那快速發展的節奏,城市的面貌在一天天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在夜晚,在路燈、廣告霓虹燈的襯托下,那亮著車燈,快速行駛在橋上、橋下的汽車就像是一顆顆滑天而過的流星,真是美麗極了!
在深圳我為了更清楚地觀看高架橋,我登上了橫架深南路,與高架橋平行的人行天橋。遠眺著從南面飛馳而來的列車,我感慨萬千:特區的建設者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一座一座的立交橋,我要為這座鐵路橋而驕傲,我要為深圳人民驕傲!
介紹橋的說明文 15
縉云有各式各樣的橋。有像鼎湖橋一樣的斜拉橋;有像丁步橋一樣的平板橋;有古老的鐵橋,還有拱橋。
船埠頭橋是進入縣城的主要通道之一。它是一座典型的拱橋,但它與實驗中學里同樣是拱橋的狀元橋卻不同。狀元橋是一座單拱橋,而它是一座聯拱橋。
船埠頭橋長約120米,寬約16米,由5個大小幾乎一樣的拱組成,每個拱的寬度大約與橋寬一樣,拱成弧形,這樣橋面相比半圓形的拱橋要平坦些,不用建造臺階,還可以供汽車通行。
橋面平坦,幾乎與水面平行。橋身是由一道道拱圈組成,非常堅固,在好溪洪水暴漲時,五個拱增加了橋的'排水量,也減輕了橋本身的重量,這就是船埠頭橋屹立不倒的原因。
橋的設計符合美感,與周圍的景色也很搭配。橋面有68塊護攔,每道護攔都是同樣的圖案。梅花的形狀,中部鏤空,在護攔的首尾都各有紅色的“船埠頭橋”四字,在這四個字旁邊,較矮的護攔上,都有著一只梅花鹿的半身圖案。
船埠頭橋原本只是一座寬約6米的石拱橋,后來進行兩面拼寬修建,變成了現在的橋。而那原來的橋留在中間,作為中央綠化帶使用。
這就是船埠頭橋。
介紹橋的說明文 16
頤和園的石橋皇家園林中的石橋多為拱橋和平橋,拱橋與平橋乃橋中典范。此行特選“界湖橋”“半壁橋”這兩座頤和園中較為典范的橋來探究。
界湖橋位于昆明湖內外湖與后溪河的分界處。界湖橋長31.43米。橋面中間部分向兩側延伸出1.15米,形成兩個觀景臺,以供觀賞兩側風景。此橋橋面到水面距離5。1米。共有三個橋洞,一大兩小。大橋洞洞頂距水面4.65米,洞寬6米。小橋洞高3.7米,寬2.25米。分布于大橋洞兩側。全橋由青石磚鋪成。磚與磚之間嚴絲合縫,看不見一點瑕疵。
橋身兩側各有27跟望柱。此橋望柱被稱為“素方頭”。望柱頂端平面極平整,有著250余年的歷史的望柱卻仍光滑。看似是漢白玉筑成,但顏色有些發青。望柱頭四周有小小的縱向溝壑,中下部微微凹進,下部凸出。望柱頭與柱身中間夾了一層雕刻出來的珍珠,為青色的石柱平添一份神秘。
界湖橋整體偏青綠色,與周圍草木映襯,并不覺得突兀。
站在界湖橋東側的觀景臺上能望見半壁橋橋拱如一彎新月一般映在水中。
位于界湖橋東方的半壁橋是一座單拱石橋,南北向橫亙在后溪河上。
半壁橋長28.8米,并沒有一個像虹一般的弧線,倒是如同一張頗為厚重的弓臥在后溪河上。
半壁橋橋拱高5.85米,拱寬8.8米。足以說明此拱不是一個完美的半圓。半壁橋與趙州橋相似,都是由多個拱圈組成。但因半壁橋過于龐大,每根拱圈都由幾塊大青石方磚拼成,一塊塊磨磚對縫,拼湊起一道道完美的'拱圈。
橋兩沿共18對漢白玉圓頂蓮花望柱。每根望柱高1.25米,間距1.45米。經過二百余年的風雨侵蝕,本應光滑的望柱和欄板變得粗糙。望柱頭頂部凸出,中上部又隨機凹進,像石子落入水中激起的水花。腹部鼓起,低端又有精心雕刻出的荷花葉,全然像是含苞待放的荷花,下部還有漢白玉所制珍珠支撐襯托,惟妙惟肖。欄板中間是傳統的浮云寶瓶鏤空護欄,同樣精致。
兩座橋雖為典范但大體上并沒有什么獨特之處,倒是兩橋的細節程度可見一斑。兩座橋都是在二百年前建筑而成的,雕刻細小部件在那時可想而知多么困難。足以看出當時皇帝對于此園林的上心程度。也不得不佩服古人巧奪天工的手藝和讓建筑與自然和諧的設計。
介紹橋的說明文 17
圓明園是清代大型皇家園林,由圓明園及其附園長春園和綺春園組成,共有一百五十余景,有“萬園之園”之稱。其中,橋在園林中占有主要地位,連接著各個景點,也吸引著人們來到圓明園。
從藻圓門進入圓明園,向東直走到達長春仙館遺址后,再向北走一段距離,遠遠地就能看到一座由木板和石頭拼接而成的橋坐落在前湖的水面上。這就是南大橋。
南大橋的樣子十分樸素,是一座單孔平橋。遠遠望去,整座橋的橋面及欄板呈棕色,由木板拼成;橋孔邊的橋臺呈灰白色,由石頭砌成。橋的兩端有臺階,中間的橋面十分平坦,長6.03米,與橋孔的長度一致。從橋頭到橋尾寬度相同,均為3米,十分規整。順著河流的方向看去,整座橋呈一個梯形,“梯形”的中央開了一個方形的洞,就是這座橋的'橋孔,孔高2.62米,故稱“單孔平橋”。孔的上方是橋的梁,其外側有一排云朵狀的花紋,共12個,排列緊湊。再往上看,是橋面兩側的欄桿,共有14根望柱和13塊欄板。望柱上沒有過多的裝飾,欄板上也僅僅有一些鏤空的長方形圖案,圖案雖簡單,卻并不顯得單調。橋下的水面上有些地方已經結冰了,周圍樹上的葉子也已經掉光了,南大橋修建在這里,和周圍的景色融為一體,更顯得它樸實無華。
走過南大橋后再向北走,能看到一座拱橋坐落在坦坦蕩蕩園區以北,后湖以西,直通杏花春館。這座橋名為碧瀾橋,看起來素雅美觀,從它那被修補過的花紋上還隱約可見當年屈辱的歷史。
碧瀾橋通體呈白色,由漢白玉砌成。它的欄板,上下皆為弧度不同的曲線,中間欄板的頂部橫置一匾,上書“碧瀾橋”三個大字,是乾隆御筆。匾的正下方是一個拱長5.86米,拱高5.03米的圓拱形橋洞,橋洞呈半圓形,與水面下的倒影恰好合成一圓,好似滿月。這座橋一共有24根望柱,上圓下方,代表“天圓地方”。與南大橋相比,碧瀾橋的花紋明顯更多且精致了,每一根望柱上都用滿工雕刻了仙鶴云氣紋,仙鶴的翅膀直指天空,眼睛朝上望去,身體周邊滿是祥云,如在云間飛翔,栩栩如生。走到橋上仔細觀察,在一些欄板上,前后顏色有些差別,還有斷裂過的痕跡,這座橋曾經被英法聯軍焚毀,是后期重修的。從橋的側面望去,每節臺階高度不一,越往上走臺階越高,最高一級約有35厘米。到達頂部,橋面呈一個弧形,不方便人們站立,顯然是一座觀賞性的橋。
圓明園中的橋形態各不相同,每一座都有它自己的特色:南大橋樸實無華,沒有過多的裝飾;碧瀾橋則素雅美觀,細節上處理得當。總體來看,南大橋和碧瀾橋都結構對稱,注重與周圍景色的配合,是圓明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介紹橋的說明文 18
我見過許多橋,有石橋、木橋、天橋等。其中就有我最喜歡的立交橋。
立交橋的橋身很長,一般都在一公里左右,橋的材料用石頭和鋼管做成,路面是用石子鋪成,橋欄是用鋼管做成,橋梁是用水泥作成的,橋墩是用鋼筋水泥做成的。路的旁邊有一些漂亮的花草樹木,好處是能讓人呼吸到新鮮的空氣,能使駕駛員輕松、愉快、驅除疲勞。在車輛匯集處,如果司機想從一條道拐入另一條道,這時候就得利用立交橋,立交橋可以疏導交通,車輛可以從立交橋上直接分流,減少了在十字路口車輛的擁堵,立交橋的入口處都有指示牌,去哪里走哪條道都寫的清清楚楚,不會讓司機們走錯路。
立交橋的造型有的是曲折的.,有的是筆直的,不同的造型在不同的地方起著不同的作用。我喜歡立交橋,因為它美化了城市,最關鍵的是還疏導了交通。
【介紹橋的說明文】相關文章:
介紹橋的說明文(精選24篇)10-31
介紹橋的說明文(通用20篇)10-20
介紹橋的說明文作文(精選26篇)07-06
橋的說明文08-16
橋的說明文(精選40篇)10-31
關于橋的說明文(精選30篇)11-30
橋的說明文(通用20篇)06-29
家鄉的橋說明文13篇05-07
橋的說明文(通用23篇)12-06
橋說明文作文(通用24篇)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