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讀三年級作文七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范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要怎么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三年級作文7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三年級作文 篇1
看名字是不是很像我們學過的林海音的《竊讀記》?但我要說的不是她,而是我的第一次竊讀。
風和日麗的周末,我哼著小曲走去“家家讀書社”,這一次,我不來買書,只是來看書。剛進讀書社,我就腳底抹了油——開溜,我一路向北,決不看我周圍的五顏六色的書。結果,因為我溜得太快,目不斜視,上樓時險些摔了個狗啃泥。
等我上了二樓,找到那本我已經心儀許久卻苦于價格太貴買不了的書:《福爾摩斯探案集》。才拿到手上我就仔細地讀起來,身邊好像安了個隔音屏,讓我聽不見周圍的聲音也忘卻了身邊的一切,再不管不了老板是否會奇怪地望著我,只身在書海里遨游,和知識這條魚兒在海水里嬉戲、打鬧。我醉身于書的海洋之中,險些忘了和媽媽約好的回家的時間。等我再次抬頭退出書海,太陽已不像來時那般酷熱。我依依不舍地把書放了回去。臨走時,一步三回頭,仿佛長征的戰士不舍得離開家鄉般。
書,是海洋,美麗的風光吸引著我,我喜歡暢游書海獲得的那份歡樂。
讀三年級作文 篇2
今天,我讀完《弟子規》,深有感觸。
我想:如果在馬路上看見老奶奶要過馬路時,要及時攙扶她過去;看見不公平的事時要挺身而出,不能視而不見;當在家看見爺爺奶奶累的時候,就幫他們捶捶背;當媽媽生病時,就要學會關心媽媽并照顧她……弟子規里面有許多讓我們尊老愛幼的格言,明事理,懂禮貌。誰知,就是這個《弟子規》改變了我。
以前的我從來不知道心疼家人,總覺得父母為我做的事都是應該的。在我讀過國學經典后,我能為他人著想了。我清楚的`記得我為媽媽做的第一件事。
那是一個周末的早晨,媽媽在廚房里做飯,我在客廳正津津有味地看電視。突然,廚房里“啊!”的一聲,是媽媽的聲音,我立刻跑了過去。“怎么了?怎么了?”我焦急地問。“菜刀切到手了。”媽媽回答道。我一看心疼了,不知道媽媽平日里受過幾次傷了。我心想,弟子規不是就有孝敬父母的言行嗎?這正是我成長的好機會啊!不如讓我學做飯吧,以后還能幫幫媽媽呢!于是,我笑瞇瞇地對媽媽說:“媽媽你教我做飯吧,以后您累了,我就可以替你做了。”這時媽媽的臉上再也看不到受傷的痛苦,而是笑著對我說:“好呀!”說完,我就在媽媽的指點下,一步一步地學。終于把飯做好了。爸爸回來了一進門就說:“嗯!真香!”“是瑩瑩做的!”媽媽笑著說。爸爸吃驚地答道:“是嗎!我們的盈盈長大了!”爸爸親親我,我心里面感覺好幸福,這都是《弟子規》帶給我的影響。我也為我自己感到自豪!
讀三年級作文 篇3
今天,四月二十三世界朗讀日,我也參加了小記者的朗讀比賽。
我和媽媽早早的來到圖書館簽到、抽簽、就位好后,比賽漸漸的開始了。
這次活動主題以"美麗蕭山"為主,聽了前面好多朗讀者的朗讀內容,讓我更深刻了解我們美麗蕭山文化底蘊和前景未來。選手們深情并茂,感情飽滿的表演,讓我受益匪淺,覺得自己還有很多的不足。
終于輪到我上場,這次我朗讀內容是節選描寫蕭山一處景點文章來朗讀,<即將消逝的衙前老街>主要寫老街面貌和未來,抒發作者對老街的深后情感。
這次我覺得自己狀態還可以,媽媽也說我表現不錯。
比賽終于結束了,激動人心的時候到了,當主持人說我獲得優秀獎,其實我并不是很開心,但是媽媽說結果不重要,重在參與!況且還得了優秀獎呢!獎品還有一百元書卷和證書呢!
今天太開心,我迫不及待想去書城挑我喜歡的書,以后這種活到我要多多參加,今天真是難忘的一天!
讀三年級作文 篇4
今天,我讀了《磨杵成針》的成語故事,這個成語故事非常的耐人尋味,讓我感受頗深。
這個故事講得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小的時候很貪玩,不喜歡學習,有一天,李白出去玩,在路過一個小溪邊時,他看到一位老奶奶,正在一棵大樹下的石頭上磨一個粗粗的鐵棒槌。李白很好奇,走過去問老奶奶在做什么?老奶奶說在磨針,李白感到很不可思議,他根本不相信,就問老奶奶:“要把這么粗的鐵棒槌磨成針,能行嗎?”老奶奶笑笑說:“只要我天天磨,這鐵棒槌就是再粗,也會越來越細的,最后一定能磨成針。”李白聽了。很受感動和啟發,他想:“我學習不正如老奶奶磨針嗎?”只要我天天認真的學習,堅持不懈地讀書,再難懂的問題。我也能讀懂,記住的。”
從此以后,李白不再貪玩了,他天天認真的讀書,不管遇到什么困難,李白就會想起老奶奶的言行,他就會精神抖擻,不懈地努力,后來,李白成了一名偉大的詩人。
是啊,“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只要我們肯下功夫,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情,我們就能取得好成就。
讀三年級作文 篇5
《烏塔》這篇課文寫的是14歲小德國小女孩,獨自一人游歐洲的事,表現了這個少年有很強的自主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對生活的熱愛。
讀完這篇課文,我開始了沉思:為什么德國的孩子才14歲,就能一個人游歷歐洲呢?是我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覺得家里就這么一個寶貝(或孫女),一個人去多不安全!不不不,烏塔也是家里的寶貝,難道他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不擔心她嗎?烏塔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也擔心她的。或許是我們自身的毛病?烏塔在(1處)家里就設計好了旅行路線和日程(有計劃),(2)每到一地就先查當地警察局的電話號碼,以便遇到危險和困難時請求幫助(有安全意識),(3處)再給家里撥個電話或幾張明信片(有孝心)。(4處)還用了三年時間準備這次旅行(不草率),(5處)閱讀了很多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有準備)。然后,為了掙旅費,(6處)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里陪小孩玩(自力更生)。如果,我們能做到以上6處,爸爸媽媽能不讓我們去嗎?看來問題還是出在我們的身上。所以這件事不應該怨爸爸媽媽。
有一次晚上,我的爸爸媽媽突然臨時有事,再爸爸媽媽走之前,我拍著胸脯對他們保證:“我一定不會害怕、不會大喊大叫的。”沒想到,在爸爸媽媽走了以后,我先是有些害怕,又聽見陽臺有“沙沙”的響聲,我心想:是不是電視里的殺人犯藏在陽臺上呀?想到這里我出了一身的冷汗。真希望爸爸媽媽能現在回來,我抱著腿縮在沙發上。十分鐘過去了,陽臺上的“沙沙”減小了,我點著腳(沒穿拖鞋),悄悄地走進臥室,然后猛的一下,把錄音機打開,并且把聲音調到最大。又以訊雷不及掩耳之速躺在床上,連衣服都沒脫,把被子蒙的緊緊的——睡覺,而且不露一點縫隙。沒想到,第二天早上,媽媽驚奇的對我說 :“你能一個人睡了?真厲害!”我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中國孩子非常依賴父母。
現在,哪個孩子不是家里的小王子、小公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經受不了任何的一點挫折。
正如陶行知說的:“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
在此,我希望我們都能向自立歌那樣,不再依賴父母,做個能自力更生的人!
讀三年級作文 篇6
讀了《淘氣包埃米爾》,我覺得埃米爾真的像題目中所說的——他像淘氣包一樣淘氣。
倫納貝來亞的埃米爾有著圓圓的藍眼睛,紅撲撲的圓臉蛋,一頭卷曲的淺色頭發,這一切都給人一種聽話的印象,但他卻是一個小淘氣包!
埃米爾是那么頑皮——他把自己的妹妹當國旗升到旗桿頂;他把豬血扣在自己爸爸頭上;他不知從哪兒贏來一匹馬,破窗而入嚇壞了彼特爾夫人和整個維莫比;巴克胡瓦舉行拍賣會,他亮出了高手……總之,埃米爾一淘氣就得坐木工房,他都要削一個木頭老頭兒。可誰都沒想到,他長大以后竟當了社區委員會主席!
讀了《淘氣包埃米爾》,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哥哥,哥哥以前是個淘氣的“小鬼”,專門捉弄人,經常引來隔壁叔叔阿姨和小朋友們的“告狀”,氣得爺爺直吹胡子瞪眼,跟脾氣溫順的姐姐比起來,可真是相差“十萬八千里”啊!可如今,他已經是個乖巧懂事的小伙子了。說不定長大也能像埃米爾一樣當個什么主席呢!
埃米爾的淘氣中蘊藏著他的可愛,我真喜歡他呀!
讀三年級作文 篇7
寒假里,我讀了《年輕的翅》這本書,書中的一篇文章《老漢學外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是這樣的:韓語學習班新一期開學報名時,來了一位老人。“給孫子報名?”登記小姐問。“不,自己。”老人回答,小姐愕然。老人解釋:“兒子在韓國找了個媳婦,他每次回來,說話嘰里咕嚕,我聽著著急。我想能夠同他們交流。”“您今年高壽?”小姐問,“六十八。”“您聽懂他們的話至少要學兩年。可兩年以后您都七十了!”老人笑吟吟地問:“姑娘,你以為我不學,兩年以后就是六十六嗎?”
這位老爺爺都六十八歲了,還報名學韓語,我們小學生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學習呢?讀了這個故事,我懂得了不管你是干什么的,不管你有多大年紀,只要愿意學習,不論什么時候開始永遠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