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巖記敘文
相信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尤其作為作文里的重要分類的記敘文,記敘文根據寫作內容與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兩類:簡單的記敘文和復雜的記敘文。那么你有了解過記敘文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柯巖記敘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柯巖記敘文1
今天,小桔燈舉行了一個活動——跟著書本游。
我們來到了“蓮花聽音”,有一個石雕,石雕盛開著圓形的荷花,荷花雕的惟妙惟肖,旁邊還有圍墻,你像圍墻喊一聲,墻就會反彈回來。
走過“蓮花聽音”,我們來到了天工大佛,天工大佛是用一塊巨石的一半雕刻完成的。天工大佛是歷代能工巧匠造就出來的,天工大佛安詳的盤坐在上面高18米,只要是1千米以下兒童,就能從天工大佛有這么一個傳說:“從前有一位士兵想把天工大佛燒掉,他爬上去剛要點火的摔到了水池里死了,可是還在燒,過了很多年之后,有人把天工大佛的一只手給修補好了。
我們走過大佛來到了云骨,云骨直入云霄,就像一個大冰淇淋,云上大下小,云骨是經過歷代能工巧匠的鬼斧神工雕刻而成的,經過了歷史和風風雨雨的考驗還聳立著。
來到了柯巖,怎夢不游覽鑒湖和走走道呢?我們來到坐船的地方,坐上船,看見了鑒湖的靜、綠、深,坐過船我們來到了窄道,我嚇得腿也軟了,生怕掉下水,這里真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們游覽了所有的地方,最后我們踏上了回歸之路。
柯巖記敘文2
你去紹興,就一定得去柯巖。柯巖的美好似一位溫柔多情的仙女,一些石像更是栩栩如生。
走進柯巖,大約十分鐘左右,便看見了一尊石佛。聽導游姐姐說,這尊石佛的膝蓋是有新舊的,在幾百年前,一個人爬上石佛的膝蓋重重地砸了下來,第一下成功,可剛要砸第二下時,好像說是石佛顯靈了,那個人便落入水中,死亡了。而且石佛面容慈善,耳朵也是相通的,可以讓一米二至一米三的人,左右進出自如。
看夠了石佛,在旁邊高高聳立著的云骨引起了我的注意!
轉身瞧看,那“云骨”兩字在高高的石頭上挺立地站著,這“云骨”二字也是秦始皇一筆一劃的刻下來的,那二字遠遠望去,婦像并不大,可其實這兩個字卻足足有一個大人的身長!聽到這里,我便目瞪口呆,不知不覺地開始敬仰秦始皇了。
兩尊石像看完了,當然要看看水里的小金魚們了!
紹興柯巖的金魚可以構成一道獨特又不錯風景。紹興柯巖的金魚可以說是大的奇怪,長得足足有三四十厘米,就連最小的金魚都有二十五厘米左右了!為什么這些金魚都長得這么大呢?哈哈,原來這些金魚之所以長這么大,是因為后面寺廟里的和尚的精心照護和游客們的食物才養成這樣的呀!
瞧!游客們剛剛把食物喂給它們,它們就爭先恐后地搶食物,戰爭非常激烈,逗得我們哈哈大笑!
游玩這些美景,還遠遠不夠呢!所以我們小桔燈還給我們坐了幾次大大的船呢!別提有多爽了!
我們踏著輕松的步伐坐上了船,雖然只是短暫的七八分鐘,但一些漂亮風景還是讓我盡收眼底了!
有些鴨子活潑地成群游泳,水面上的小腦袋靈活地動著,可愛極了!
這一次短短的游學活動,既讓我開心無比,也讓我受益匪淺!
柯巖記敘文3
秋姑娘吹來一股涼風,喚醒了正在昏昏欲睡的我,早晨,好清爽!坐上爸爸的車,前往紹興柯巖風景區,一陣陣涼風迎面習來,頓時,精神百倍!
踏一條幽徑,走進了柯巖。兩旁的樹木落下的樹葉,飄飄灑灑的落在下面的.灌木從中,好似仙女散花。映入眼簾的是一尊大佛像,佛像刻在一塊巨大的石頭里,惟妙惟肖,真像觀音在念念有詞。往右拐,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塊高大的石頭,遠處看,石頭直插云霄,云在石頭頂上環繞著,好一幅猶如仙境般的景色。這塊石頭形狀各異,根部窄窄的,最寬處也只足一米;往上看,石塊漸漸變寬,凹凸不平的石塊似乎在風中搖搖欲墜,好像一不小心,就會倒下來;最寬的石頭,凹凸幅度很大,就像一張老爺爺的臉,皺紋奇多,在石頭頂部刻著"云骨"二字,石頭就好像疊上去一樣,一層又一層,到最頂端,又變得窄窄的了,最頂端的石頭旁還有一棵百年的松樹屹立在石頭上,好像在給世人展示著它的滄桑歲月,石頭讓人看得望而生畏,也不禁涌起對這塊巨石的敬意。
走一條小徑,游山玩水,飽覽名勝古跡。
不僅要在路上走,還要在水里"游"。坐在紹興有名的烏蓬船上,在水中行駛?粗驙敔攤儼汛瑩u動,正如在電視中看到的農家風情一般有趣。坐在小長凳上,飽覽著祖國的美麗風景,船一點點往前駛,水上泛起一圈圈的波紋,然后蕩漾開來。我興致正高,拿起船槳,也學著船夫爺爺搖起船來,"嘩嘩"水花四濺,濺到我的褲子上,頓時漫開來,濺到船木頭上,木頭立刻變成棕色,好像有水盛到進木頭里面,我感到了木頭的古老的痕跡。我沉靜在山水畫卷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時間一點點的流逝,我們也結束了這次的游玩,那里的山,那里的水,使我流連往返。
【柯巖記敘文】相關文章:
海爾-柯貝斯01-21
海爾·柯貝斯06-02
人機大戰柯潔的故事12-11
《丹柯》全文的閱讀范文02-09
《南柯子憶舊》古詩鑒賞06-04
《南柯子·憶舊》古詩原文及鑒賞06-11
《別薛巖賓》古詩原文10-14
游靈巖記譯文及注釋12-13
《游靈巖記》原文及翻譯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