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土地,不知水又常以何種形式存現?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腳踏一方土九年級第一單元作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范文一:關于土地的作文
貧瘠的土地:
你好。不,我應該說感謝。感謝你的貧瘠,正因為你的貧瘠,著就了我的堅強。
曾經的我,很想離開媽媽的懷抱,隨著風去感受世界,想開辟屬于自己的新天地。可風婆婆無情地把我摔到地上,我當時十分害怕。你雖然接納了我,但我不會感激你的。你是如此的貧瘠,就連小草也不愿在你身旁安居;陽光也不愿撫摸你的身軀;鳥兒也不愿在你身上棲息。當時我痛哭,潛意識是覺得這一生的美好夢想就會破滅。于是,我整天以淚洗面,而你,卻沉默著。
漸漸地,我累了。決定要離開你,不想與你為伴。我奮力往上擠,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然是徒勞無功。徒勞的努力最終還需要被逼放棄。頓時,空虛和絕望讓我十分痛苦。于是我選擇了等待死亡,然而你還是一直地沉默。
干巴巴的我用力地撐開眼睛,竟然有一束陽光落在我身上。我十分興奮,再一次感受到陽光的溫暖。暮地,我的神經被刺痛,表皮被刺破。由此,我放棄了死亡。
慢慢地,我把自己用力地往你身下鉆,粗壯的根露出了你的表面,茂盛的樹葉向四周伸展著。然而我發現你笑了,你不再沉默。在我身上已經有鳥兒在停歇。鳥兒為我歌唱,告訴我,我是如此的高大。俯視腳下被我脹裂的你,剎那間我明白了,正是那樣貧瘠的你呀,才讓我有今天。請讓我為你送上一句遲來的感謝,感謝你教會了我成長!
范文二:關于土地的作文
我常胡思亂想:一個新的生命降生的時候,人們會用“呱呱墜地”這個詞來形容,而不是“呱呱墜水”,想必生命之初源于土地。如果沒有土地,不知水又常以何種形式存現?
當一個人遠離故鄉,都會思念故土。正如艾青在《我愛這土地》中寫道“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雖然我還未曾遠離生我養我的地方,但我知道為了夢想,終有一天我將去遠行,也不知要去多久,何時才能歸來。我會想這土地如同想著我的母親。
我常想,歲月經不住流逝,而土地卻能喚起記憶。每次周末回家,我經過那有很多“金剛泥”的地方就會想起童年和童年的玩具。童年的玩具大多是“金剛泥”捏成的,捏娃娃,捏車子,還可以捏鍋碗瓢盆“過家家”......記憶中的溫馨來自泥土。這不是我的生命之初么?
我和父母親住在太平鄉的一個山村里,屋邊多山多樹,每天都能享受來自林間那無比悅耳的蟲鳴鳥叫,這應該是一種恬淡的幸福。大城市五彩斑斕的霓虹燈很美麗,令很多人向往。于我,家里的一豆燈光就足以照亮我的心房。我想走出山村,是遠方有一種力量在召喚,但我知道根就在這里。
記得一個夏日的夜晚,母親在燈下做著針線活,我望著母親,突然問:“媽媽,你為什么會嫁給爸爸?”。母親微笑著說:“這地方好,旱澇保收,天旱干不了,天澇淹不了”。我以為會跟我看的電視劇一樣,會有一連串浪漫的事情呢!誰知道答案如此簡單。
睡在床上,回想著母親的話,有點睡不著覺,心里似乎悟出了一點什么,卻又說不出來。我望著窗外婆娑的月影,聽著青蛙的鳴叫......書上不是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么”?母親愛這土地,也應該包括這土地上的人和事,至少應該包括這寧靜的鄉村夜晚。我小時候在泥土里打過滾,父親還在泥土里流汗,爺爺在泥土里開始睡覺。這土地延續著生命,交織著白天和黑夜。
在這土地上生活那么多年的鄉親們以及父親母親,他們又該有多少故事呢?
頭頂一片天,腳踏一方土,生命的精彩和豐富都來自深邃的土地。
范文三:關于土地的作文
我站在自己的土地上,每天離開家,上學校學習,都是離開自己的土地,去上另一方的土地,每天都是這樣,可這不是一件很大的事,而像他們說的那么重。但這也稱得上是腳踏一方土了吧!
腳踏一方土有好幾個道理,與你離開家的土地,離開學校的土地是一個意思,我們就好比腳踏另一方土地,腳踏一方土不只是指別的意思,還有另一個意思。
有這么一個故事,《左傳》記載了晉公子逃離的故事:日夜兼程、饑寒交迫的垂耳,向田間一位耕作的老農乞討食物,老農捧起一把土遞給他,一言不發。重耳正要發怒,卻被隨人勸阻,。并耳語了幾句。重耳突然跪倒在地,叩頭感謝上蒼,然后鄭重的捧起一把土,放到車上,繼續逃亡……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道理,只要你上另一個地方,可是這塊地方還是屬于自己,那就表明你去一個地方,來到了一個就是舍不得的地方,這就因為你對這個地方產生了感情。
“頭頂一片天,腳踏一方土”,有誰離得開大地的母親,離得開自己腳下的這塊土地!有人遠離故土,原因各不相同,但鄉愁是共同的,聽到這句話我也覺的有道理,這就說明離開屬于自己的地方還真有產生感情了。
腳踏一方土。誰都理解這句話。有的是回答平凡人回答的。但是有道理的真正理解這句話,這就表明有的人回答的只是了解意思就行了。但是有道理的的人說得好,如今,土地又被賦予了環境保護意義。土地哺育了人類,續寫著輝煌。
腳踏一方土,腳踏著土地,離開了土地,人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