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相對開放的國際環境,使得各種地域文化交匯融合,過各種洋節日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這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漸漸地不被重視。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被遺忘的傳統節日作文精選,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被遺忘的傳統節日
近幾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中西方文化的廣泛交流,復活節、感恩節、圣誕節等“洋節”在神州大地上火爆起來。相反地,我們的傳統節日則呈現出不斷“淡化”的趨勢。
洋節,是國內眾多年輕人青睞的節日,也是眾多商家盼望的節日。因為在這天許多年輕人會在朋友間互換禮物,這無疑是為商家提供了一個極好的促銷機會。
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習俗,眾多的民族節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寶藏。
春節,我國傳統節日之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正月初一為“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延續至今。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也我國傳統節日之一,又稱為“端陽節”,端午節有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紀念孝女曹娥,迎濤神等眾多傳說。
除春節和端午節外,我國的傳統節日還有元宵節,重陽節,清明節……這些傳統節日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群眾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
每年12月25日是圣誕節,是我國青少年們熱寵的“洋節”。在這一天,世界上大多數基督教會都舉行特別的禮拜儀式;在歐美許多國家里,人們非常重視這個節日,把它和新年連在一起,成為一個全民的節日。
不僅僅是圣誕節,還有情人節,愚人節等,這些節日里,我國的青少年也開始隨波逐流,盲目模仿西方人的樣子開始過節。這種種現象,能讓中國的青少年體驗西方國家的生活方式和節日的氛圍,也能更加了解西方的文化傳統,了解西方人的歷史,以便于更能很好的和世界接軌,使得中國逐步走向世界,世界開始擁抱中國。
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洋節,它已經戴著溫情的面紗飄然而至,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在熱衷于過洋節的氛圍下,我們也不能忘記我們的傳統節日,因為我們是中國人,應該尊重中國的傳統文化,讓我們的民族文化得以繼承和發展。
我們不能過分抵制洋節,也不能過分依賴洋節,我們對這些洋節要過得有度,不能讓其泛濫,更不能遺忘了我們的傳節日。
篇二:被遺忘的傳統節日
或許有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早已在不知不覺中度過一年一度的“重陽節”了。根據有關對傳統節日的認知程度調查表明,接受調查的中學生當中,發現有近半數不知“重陽節”為何節。
大人遺忘“重陽節”,學生不知“重陽節”,這樣下去,恐怕“重陽節”將永遠只能留在發黃的書頁里,不再有幾人知道“重陽節是何節”了。其實,許多傳統節日的命運何嘗不是如此呢?與此恰恰相反,學生們對那些遠度重洋而舶來的洋節卻個個如數家珍。
顯然,洋節的興盛在于商家的參與。洋節的時尚元素和新鮮奇異,被充分開發成商業價值而大為推廣。由商家一手營造的洋節氣氛,讓我們每一個生活其中的人,不得不被動接受并日漸熟知。商家之所以對洋節過度偏愛卻對傳統節日有意冷落,原因并不在于本土節日沒有開發價值,而僅在于我們的商家缺乏挖掘能力和創新主見。在許多方面,我們的企業家更喜歡做貢獻體力的制造商,而沒有興趣進行“研發”和“創新”。他們總是樂于步外國商家的后塵,善于照搬“具體方式”卻學不會“精髓方法”。
在一定意義上,要想讓民族傳統節日像洋節那樣興盛,還有待于商家“創新意識”的增強。當然,商家“創新意識”的增強不可能在朝夕晨昏之間完成,一如我們在許多行業都還離不開人家的“生產許可權”,關鍵的生產技術始終牢牢掌握在別人手里。
那么,是否意味著我們只能看著傳統節日沉寂消亡而徒勞傷悲呢?當然不是。在商業落伍之時,民俗教育將是最為必要的補充。為什么我們能想到把愛情教育、性教育等推上課堂,卻不能把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民俗授予學生?在傳統節日的良好社會氛圍形成之前,社會教育的功能缺位必須由學校教育來補充,才不至于出現傳統節日的“斷代”。
因此,商業復興和學校教育,正是拯救傳統節日的“兩手”。“兩手”都要抓,傳統節日才不會被遺忘。
篇三:被遺忘的傳統節日
如今相對開放的國際環境,使得各種地域文化交匯融合,過各種洋節日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這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漸漸地不被重視。現今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肩負著的使命。
中國的傳統和文明需要傳承。這些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存和發展的產物。現在的中國人,未來的中國人,若是無法了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發展,輕視這些傳統和文明,那么這樣的中國人也就失去了屬于自己的特色。
中國的傳統節日和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品性的緊密聯系,也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容被西化。中秋節寄托了游子對家的思念;端午節展現了耕作的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喜悅;清明節表達了親人對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則體現了人民向往和平快樂生活的樸素愿望。這些節日背后所存在的意義,是任何一個洋節日無法替代的。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保護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端午從原來沒有節假日變成了休假一天,電視媒體也日益加大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提高人們的了解和重視程度。
在這個受到外來文化強烈沖擊的21世紀,我們太多地關注于西方萬圣節的南瓜;情人節的玫瑰;圣誕節的白胡子老人。從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餅,對于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這都是一種本土文化的丟失,沒有了這些文化和傳統,我們也將丟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處于現今社會的我們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國的傳統和特色往往不適合擁有古老歷史的中國。就像君主立憲制不適用于中國;刀叉無法成為中國人吃飯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說話方式無法改變中國人的婉轉一樣,洋節日也不應該成為中國人的節日。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歷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長期積淀和凝聚之后又經后人總結和實踐而成的,從種種節日風俗里,后世的人們可以清晰地體驗到先民生活的歷史文化圖景。當承載著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不再受重視,節日的文化內涵漸漸被遺忘,中國“文明古國”的盛譽也將不復存在。
我們需要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宣傳與弘揚,從自身做起,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應遺忘我們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