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放學回家,總感覺今天氣氛非比尋常:爸爸笑呵呵地提著大紅公雞;媽媽滿面春風地剝著南瓜皮兒;就連平時斯文的狗兒也活躍起來,蹦跳著纏著我不放。這就竟是怎么了?
正當我迷惑不解的時候,鄰居家的妹妹津津有味地吃著月餅從我面前走過,我才恍然大悟與。原來,今天是中秋節啊!
這時爸爸高興地說:“屋里有月餅,你自己去拿。”我一聽,高興得一蹦三尺高。連蹦帶跳地跑進屋。左挑右選,拿起一個大紅蘋果,顧不上洗干凈,隨便搓了搓就一大口咬下去。那果肉脆脆的,甜甜的,好吃極了。接著我又拆了一封月餅。輕輕咬下去,那芯香香的,軟軟的,美味到了極點。我大口大口吃完月餅,又大口大口吃完蘋果。把我給樂的。
不知不覺中,做飯的時間到了。我興高采烈地來到廚房,準備大顯身手。正巧,爸爸在宰雞,真是天助我也。我馬上對爸爸說:“爸,我要烘雞,你去做別的。”爸爸一向都很支持我做家務,當然二話不說就答應了我。
于是我帶上圍腰帕,卷起一袖,打開煤氣,只見那藍色的火苗呼呼地舔著鍋底。我往鍋里到上油,把宰好的雞裝起來。不一會兒,油冒煙了。我把雞到入鍋內,鍋里吱吱作響,仿佛是雞在向我說“中秋快樂”我不停的翻炒。一會兒往鍋里放八角,一會兒放醬,一會兒放味精……味調好后,我又加入芋頭一起翻炒。最后我往鍋里摻入適量的水,蓋好鍋蓋后,又加大火力。就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
一家人忙里忙外干了半天終于可以開飯了。
“哇!真的太豐盛了!”玻璃桌上放著香噴噴的雞;熱騰騰的南瓜;還有綠油油的涼拌蔬菜和韭菜炒雞肝。爸爸提出早以備好的啤酒痛飲。一會兒夾塊雞肉,一會兒又吃塊南瓜。我最愛吃芋頭,不停地夾芋頭吃。不時也啃啃雞肉。媽媽看著我們笑瞇瞇地吃飯,給我們夾菜,自己卻沒什么吃。
走出門,月亮的光輝像一匹輕紗似的籠罩著大地。它今天特別的圓,特別亮,仿佛是一顆夜明珠。我想,它也是因為今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而高興吧!
今天過得真高興!祝愿天下所有人能在中秋團團圓圓!
篇二
適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見一輪圓月,但不是我們常說的一輪皎潔的圓月,天空中有層層清云,如煙似霧,彌蒙在月光下。月暈恰恰是這圓月與清云的紅娘,牽于二者之間,淡淡的點上一圈,既不喧賓奪主,又有萬般嬌態。
有人說,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圓月如西子之明眸。這似明眸的圓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實為不妥,諺語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說。云生月隱,神秘、迷離。此中秋圓月雖不及西子之善睞明眸,卻獨具情調。
我愿隨月在云中漫步,聽她講古老的傳說;也愿站在靜處悄悄凝望。不過,這一切都化為柔和的月光灑在我身上。這才是真實的接觸,是老朋友的祝福。許多人愿意在屋中歡飲度過這中秋之夜,而我卻更喜歡在寧謐的夜晚,在高高的陽臺或戶外傾聽月的歌聲,感受“月中清露點朝夜”。
我曾讀過唐人曹松的《中秋對月》中“直到天頭無盡處, 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詩句,也曾看過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的絕對,還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這些難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詩抒發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發對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發哀愁。他們均寫月,寫月的無私公平普照大地,寫月的淡淡月光給人的安慰,縱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圓月。月亮從古至今都是思念、溫柔、恬靜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圓月,多少詩人睹物生情,寫下傳世之作;又有多少離別之人的惆悵。而我卻沒有這樣的哀愁,我記起臺灣的地震,它牽動著我也牽動著億萬炎黃赤子的心,一片片溫暖跨海傳情。中秋的月好象也正為此感人之舉默默流淚。她,繁忙的信差,祖國人民的安慰由她傳達。那么,原來思念、溫柔、美好、恬靜的象征中,更應添上一筆關愛和幫助,使無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到明天的美好。這月光雖不及太陽熾熱的光芒,但卻更能喚起聯想——在困難之時,定有人伸出無私的手,給你幫助和溫暖。這聯想不是對世俗的乞求,而是我們這生活在地球上的一類年輕生命的本性——人性。大海納百川,這中秋圓月仿佛是平靜的大海吸收這每個人的思索,在她的溫柔恬靜中,思索的波濤也在緩緩地釋放,化成云霧環繞其周。這是意境,注入新象征的意境。
愿這意境蕩滌我陳舊的思想,沖刷掉世間的不平。或許你對這圓月還有些古老的思索,朋友,請開啟你思維的閘門,暢想明天,暢想屬于自己的“心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