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床后,我趁著天氣還不是很熱,下樓去玩輪滑。
我來到樓后的小公園里,穿上輪滑裝備。我慢慢地扶著墻,開始一小步一小步的向前滑。從公園這邊滑到那邊,感覺真的很好。我想應該滑快一點會更好的。于是腳下用力一擦,哎呀不好,哐哧一聲,身體失去平衡。一屁股摔在了地上,屁股像碎成了八瓣一樣,那個疼啊。一位晨練的伯伯把我扶起,說,玩輪滑不要心急,應該慢慢來。
是啊,做什么事情也不要太急,急于求成是不會得到好結果的。只有靜下心來,多練習,才能熟能生巧。
【擴展閱讀:小學生寫作指導,段落過渡的方法】
初學作文時,有的同學雖然學會了分段。但讀起來總感到段與段之間前后脫節,“分段”變成了“分家”,使一篇作文變得前后不連貫,氣不通,意不順。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問題就出在段落與段落之間缺少了必要的過渡。原來文章從這一段讀到另一段,好比隔著一條河,河上必須有橋,兩段才能連在一塊。這個“橋”就是過渡。
一般的過渡方法,說起來比較簡單,無非是三種:
一、詞語過渡法。就是用詞語將相鄰兩層意思連接起來上下連貫。如用“總之”“當然”“然而”“可是”等詞語過渡,也可以用表時間、地點、性質的詞語過渡。這些用來過渡的詞語常常放在新段落的開頭。
二、句子過渡法。就是在兩個段落之間,安排一個句子來承上啟下。如《頤和園》中的“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自然地從寫萬壽山過渡到寫昆明湖。
三、段落過渡法。就是在文章上下兩層意思間,用一個簡短的自然段過渡,使文章前后連貫。如《偉大的友誼》第四自然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熱忱地幫助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產主義事業上,他們互相關懷,互相幫助,親密地合作。”這短短的一段文字既總結了上文,又提示了下文,起到了很好的“橋梁”作用。
精彩搶先看New Top
最熱文章榜Ho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