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珥
ěr ㄦˇ
1. 用珠子或玉石做的耳環。
2. 劍柄上端像兩耳的突出部分。
3. 插戴:~筆(古代史官、諫官入朝插筆于冠側,以便隨時記錄、寫作)。~貂。
4. 日、月兩旁的光暈:日~。月~。
詳細解析
詳細字義
◎ 珥 ěr
〈名〉
(1) 中國古代的珠玉耳飾 [ear-ornaments(of jade or pearl)]
珥,珠在珥也。耳珰垂珠者曰珥。——《蒼頡篇》。按,玉之似珠圓者。”
傅璣之珥。——《史記·李斯傳》
設笄珥。——《列子·周穆王》
(2) 日、月兩旁的光暈,即位于太陽或月亮兩側并凸向太陽或月亮的光弧,與虹的片段相似,與暈相切 [tangent arch]
月暈有兩珥,白虹貫之。——《隋書》
(3) 即日珥 [prominence(solar prominence)]
珥,氣在日兩旁之名也。珥,耳也,言似人耳之在兩旁也。——《釋名·釋天》
(4) 劍鼻 [ears(of the sword)]
撫長劍兮玉珥。——屈原《楚辭》
詞性變化
◎ 珥 ěr
〈動〉
(1) 貫耳 [pierce the ear]
神人珥兩黃蛇。——《山海經·大荒東經》。注:“以蛇貫耳也。”
(2) 又如:珥貂(帽旁插貂尾為飾,借指做貴官);珥筆(珥彤。入朝的官員帽插筆,以便隨時記錄)
(3) 戴;插 [;weir]
七葉珥漢貂。——左思《詠史詩》
(4) 又如:珥筆(史官。諫官或近臣侍從,把筆插在帽子上,以便隨肘記錄)
(5) 通“衈”。古祭禮殺牲取血,以涂祭社器 [dye with blood]
以歲時序其祭祀及其祈珥。——《周禮·春官·肆師》
常珥于社稷,祈于五祀。——《周禮·夏官·小子》
字形






字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