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安塞腰鼓》的課文內容
《安塞腰鼓》是當代作家劉成章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寫安塞腰鼓,沒有細致描繪一次演出的過程,而是精心選擇片斷來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安塞腰鼓》的課文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原文
一群茂騰騰的后生。
他們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們樸實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風吹動了高粱葉子,也吹動了他們的衣衫。
他們的神情沉穩而安靜。緊貼在他們身體一側的腰鼓,呆呆的,似乎從來不曾響過。
但是:看!
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后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黃土高原上,爆出一場多么壯闊、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好一個安塞腰鼓!
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四野長著酸棗樹的山崖上,山崖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只聽見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觀眾的心上,觀眾的心也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好一個安塞腰鼓!
后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著,急速地搏擊著,大起大落地搏擊著。它震撼著你,燒灼著你,威逼著你。它使你從來沒有如此鮮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它使你驚異于那農民衣著包裹著的軀體,那消化著紅豆角、老南瓜的軀體,居然可以釋放出那么奇偉磅礴的能量!
黃土高原啊,你生養了這些元氣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驚心動魄的搏擊!
好一個黃土高原!好一個安塞腰鼓!
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一個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變幻,每一個舞姿都使人戰栗在濃烈的藝術享受中,使人嘆為觀止。
好一個痛快了河山、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痛苦和歡樂,現實和夢幻,擺脫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點中,交織!旋轉!凝聚!升華!人,成了茫茫一片;聲,成了茫茫一片
當它戛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以致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了。
簡直像來到另一個星球。
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
賞析
《安塞腰鼓》這篇文章讀來氣勢磅礴,讓人激情澎湃。在細細咀嚼這篇文章后我認為其主要原因主要來源于以下三點:
一、文章情感內涵豐富,以“鼓――人――黃土高原”為情感主線,鼓中含情、舞鼓帶勁、黃土孕情。
作者以《安塞腰鼓》為題,既寫了擊鼓的壯闊場面、腰鼓激越的聲響、舞鼓的變幻舞姿,同時也贊美了一群元氣淋漓的擊鼓后生,從而深化文章主題――由衷歌頌黃土高原厚重的文化韻味、頑強的生命之力。
在處理情感方面,作者劉成章并非直接歌頌人物精神和地域文化,而是借助“腰鼓”這個載體,首先通過后生們舞鼓時那種豪邁火烈的動作神態描寫來間接贊頌安塞人的強健和豪放的性格;然后便直接正面描寫歌頌安塞人――“它使你從來沒有如此鮮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這樣就由贊頌安塞人強有力的舞姿深入到他們強盛的生命力的歌頌;最后在愈捶愈烈的舞姿和鼓點中,作者再次富含韻味地強調黃土高原的人們在通過“痛苦和歡樂,生活和夢幻,擺脫和追求”后,他們的夢想和追求也在“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從作者這種層層深化的情感里,傳遞給我們讀者的是黃土高原人面對苦難生活的頑強不屈、勇往直前的奮斗和堅持!
二、文章語言方面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優化配合了情感的抒發,讀來如鼓擊人心。
1、多種排比、比喻手法的交替運用,使文章語句有跳躍之感。
①句子內部詞語的排比――“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顯得簡潔有力。
②句子的排比――“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這句中將排比和比喻兩種修辭手法交織運用,分別從鼓點、流蘇、腳步、瞳仁、風姿四方面體現了后生們擊鼓時動作之疾、姿態之逸、腳步之躍、目光之亮、風姿之健。在這種明快的節奏中,有一氣呵成、氣勢磅礴之勢。
③段落的排比――如文中第9、10、11三節,用“使人想起……”三節排比,分別從聽覺、視覺、感覺三各方面來寫安塞腰鼓的看后感,化抽象為具象,化感覺為意識,既用了通感又采用了引經據典的寫作技巧。
2、多種手法的交相運用,使全文語言富有變幻。
作者在文中除了廣泛運用排比外,也注意了其他手法的運用。例如:反復手法――“好一個安塞腰鼓”反復出現四次,在統領全文時又頗有變化。前兩次反復雖看似一樣,然情感卻逐層強烈。而后兩個反復稍有變化“好一個黃土高原!好一個安塞腰鼓!”、“好一個痛快了河山、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在這兩句的反復唱嘆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也將情感的重心由贊嘆腰鼓轉移到贊嘆黃土高原和祖國河山,將寫作的主題由鼓逐步擴大到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
再如:短句手法――“痛苦和歡樂,生活和夢幻,擺脫和追求,都在這舞姿和鼓點中,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如鼓點般急促清脆的短句讀起來錚錚有力。“交織!旋轉……翻飛!升華!”的又不僅僅是鼓聲,還有黃土高原人的理想和希冀,追求和奮發!
三、全文整體布局為“靜――動——靜”。在“動”這個主體里又用“好一個安塞腰鼓!”為線索貫穿始終。
文章開頭布置了一個安靜的場景――“他們的神情沉穩而安靜。緊貼在他們身體一側的腰鼓,呆呆的,似乎從來不曾響過。”“呆呆”一詞,通過擬人的手法,把腰鼓的普通寫到極致,為下文它的震天動地埋下伏筆,同時“呆呆”也將高粱地里這群茂騰騰的莊稼漢的淳樸、實在體現了出來。此處的“靜”與結尾處“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遙相呼應,一靜一動,在動靜的輝映下,通過聲響效果渲染了腰鼓敲擊時那種震耳欲聾的熱鬧和震撼之力。
閱讀理解
一、閱讀全文,回答下列問題
1、一群茂騰騰的后生,用這幾個字組成短句作為文章的首段,有什么作用 (2分)
答:突出后生茂騰騰的形象,將他們的形象鮮明地推出舞臺.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
2、為什么先寫南風吹動了高粱葉子和他們的衣衫,接著又寫他們沉穩而安靜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 (2分)
答:動靜相襯,更襯托出后生的颯爽英姿,人和鼓的沉穩正是為下文的火爆場面蓄勢.
3、緊貼在他們身體一側的腰鼓,呆呆地.似乎從來不曾響過.一句中似乎可否去掉 為什么 (2分)
答:不可以.似乎表猜測語氣.去掉后,就成了肯定沒響過的意思,這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所以不能去掉.
4、但是:看!——單獨成段,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2分)
答:單獨成段是要引人注意,強調人和鼓由靜而動的轉變.
5、畫波浪線的兩個比喻句分別表現了后生們怎樣的美 (2分)
答:① ①表現了他們的樸實美和沉靜美;②;②表現了他們的力量美和豪放美.
6、驟雨一樣……是強健的風姿這些內容運用哪些修辭手法 作用是什么 (2分)
答:比喻,擬比,突出腰鼓驟響時的聲,行,光彩和力量.
7、如何理解畫橫線的兩個句子的含義 (4分)
答:前:寫腰鼓捶響時給冰冷,寧靜,困倦的世界帶來了光,熱,色彩和力量,展示了生命的活力.
后:生命的力量是偉大的,不可阻擋的,一往無前的.
8、文中三個“使人想起”段,寫的是人的聯想。聯想到的事物有什么特點?這對表現主題有什么作用?
答:所聯想到的事物都豪邁、壯烈、深沉,與渾厚的鼓聲、深厚的高原相應,同時也給人以歷史感,從更廣闊的時空寫出安塞腰鼓所蘊含的民族力量,以及作者對它無限神往。
9、觀眾的心能變成牛皮鼓面發出隆隆的響聲嗎?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答:這句話從人的感受的角度寫安塞腰鼓所釋放出的磅礴能量和對觀眾產生的奇特效應。它震撼人心,使觀眾受到感染,產生了心靈共鳴。
10、“好一個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復出現,從全文看,它起什么作用?
答:“好一個安塞腰鼓”是文章的抒情線索,它反復出現,表達了作者對安塞腰鼓無限贊美的深情。
【《安塞腰鼓》的課文內容】相關文章:
安塞腰鼓說課稿11-05
《安塞腰鼓》說課稿11-25
《安塞腰鼓》說課稿01-17
安塞腰鼓閱讀理解04-29
《安塞腰鼓》閱讀理解05-02
《安塞腰鼓》課堂反思04-04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11-16
《安塞腰鼓》的教學設計04-18
《安塞腰鼓》課文原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