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曹操《短歌行》原文及翻譯
《短歌行》,是東漢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曹操以樂府古題創作的詩。通過宴會的歌唱,以沉穩頓挫的筆調抒寫詩人求賢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曹操《短歌行》原文及翻譯,歡迎查閱!
短歌行
朝代:兩漢
作者:曹操
原文: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譯文
一邊喝酒一邊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轉瞬即逝,失去的時日實在太多!
席上歌聲激昂慷慨,憂郁長久填滿心窩。靠什么來排解憂悶?唯有狂飲方可解脫。
那穿著青領(周代學士的服裝)的學子喲,你們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為您的緣故,讓我沉痛吟誦至今。
陽光下鹿群呦呦歡鳴,悠然自得啃食在綠坡。一旦四方賢才光臨舍下,我將奏瑟吹笙宴請嘉賓。
當空懸掛的皓月喲,什么時候才可以拾到;我久蓄于懷的憂憤喲,突然噴涌而出匯成長河。
遠方賓客踏著田間小路,一個個屈駕前來探望我。彼此久別重逢談心宴飲,爭著將往日的情誼訴說。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尋巢烏鵲向南飛去。繞樹飛了三周卻沒斂翅,哪里才有它們棲身之所?
高山不辭土石才見巍峨,大海不棄涓流才見壯闊。我愿如周公一般禮賢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歸順與我。
注釋
1.對酒當歌:一邊喝著酒,一邊唱著歌。當,是對著的意思。
2.幾何:多少。
3.去日苦多:跟(朝露)相比一樣痛苦卻漫長。有慨嘆人生短暫之意。
4.慨當以慷:指宴會上的歌聲激昂慷慨。當以,這里“應當用”的意思。全句意思是,應當用激昂慷慨(的方式來唱歌)。
5.杜康:相傳是最早造酒的人,這里代指酒。
6.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出自《詩經·鄭風·子衿》。原寫姑娘思念情人,這里用來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學的人。子,對對方的尊稱。衿,古式的衣領。青衿,是周代讀書人的服裝,這里指代有學識的人。悠悠,長久的樣子,形容思慮連綿不斷。
7.沉吟:原指小聲叨念和思索,這里指對賢人的思念和傾慕。
8.呦(yōu)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叫的聲音。蘋:艾蒿。
9.鼓:彈。
10.何時可掇(duō):什么時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另解:掇讀chuò,為通假字,掇,通“輟” ,即停止的意思。何時可掇,意思就是什么時候可以停止呢?
11.越陌度阡:穿過縱橫交錯的小路。陌,東西向田間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12.枉用相存:屈駕來訪。枉,這里是“枉駕”的意思;用,以。存,問候,思念。
13.讌(yàn):通“宴”(原文中讌為“?”)。
14.三匝(zā):三周。匝,周,圈。
15.海不厭深:一本作“水不厭深”。這里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話,原文是:“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意思是表示希望盡可能多地接納人才。
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創作時間學術界大致有五種說法。一是在蘇軾《赤壁賦》中“橫槊賦詩”言語的基礎上,《三國演義》稱曹操在赤壁大戰前吟誦這首《對酒當歌》,時間定在建安十三年(208)末。二是求賢說,出自張可禮《三曹年譜》:“抒發延攬人才之激切愿望,蓋與《求賢令》作于同時。”時間在建安十五年(210)。三是賓主唱和說,此主張發自萬繩楠,他認為此詩作于漢建安元年(196),曹操遷漢獻帝于許都之際,曹操與手下心腹如荀彧等人的唱和之作。四是及時行樂說,但沒有考證具體時間。此說由沈德潛發之,《古詩源》卷五:“《短歌行》,言當及時為樂也。”五是王青的作于招待烏丸行單于普富盧的宴會上的說法,時間在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
鑒賞
《短歌行》是漢樂府的舊題,屬于《相和歌辭·平調曲》。這就是說它本來是一個樂曲的名稱。最初的古辭已經失傳。樂府里收集的同名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這首。這種樂曲怎么唱法,現在當然是不知道了。但樂府《相和歌·平調曲》中除了《短歌行》還有《長歌行》,唐代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引證古詩“長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長”和晉代傅玄《艷歌行》“咄來長歌續短歌”等句,認為“長歌”、“短歌”是指“歌聲有長短”。現在也就只能根據這一點點材料來理解《短歌行》的音樂特點。《短歌行》這個樂曲,原來當然也有相應的歌辭,就是“樂府古辭”,但這古辭已經失傳了。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擬樂府《短歌行》。所謂“擬樂府”就是運用樂府舊曲來補作新詞,曹操傳世的《短歌行》共有兩首,這里要介紹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這首《短歌行》的主題非常明確,就是作者求賢若渴,希望人才都來投靠自己。曹操在其政治活動中,為了擴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統治基礎,打擊反動的世襲豪強勢力,曾大力強調“唯才是舉”,為此而先后發布了“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實際上就是一曲“求賢歌”、又正因為運用了詩歌的形式,含有豐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獨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傳了他所堅持的主張,配合了他所頒發的政令。
全詩分為四節,逐而一一分析。
第一節主要抒寫了詩人對人生苦短的憂嘆。第一節中有兩處都提到了“酒”,酒在魏晉時期,多受到魏晉詩人的喜好。無論心情愉悅,或是悲傷,感慨時都不難找到酒的影子。本詩中,第一句話就用酒來作開頭引出詩人對人生苦短的憂嘆。第一節最后一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其中“杜康”相傳發明釀酒的人,這里也是指代酒的意思。其中我們如何去理解詩人這種人生苦短的憂嘆呢?詩人生逢亂世,目睹百姓顛沛流離,肝腸寸斷,渴望建功立業而不得,改變亂世局面,因而發出人生苦短的憂嘆。
第二節情味更加纏綿深長了。“青青”二句原來是《詩經·鄭風·子衿》中的話,原詩是寫一個姑娘在思念她的愛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領啊,深深縈回在我的心靈。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么不主動給我音信?)曹操在這里引用這首詩,而且還說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誦它,這實在是太巧妙了。他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對“賢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兩句話:“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便用這種含蓄的方法來提醒他們:“就算我沒有去找你們,你們為什么不主動來投奔我呢?”由這一層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實在是太周到了,的確具有感人的力量。而這感人力量正體現了文藝創作的政治性與藝術性的結合。他這種深細婉轉的用心,在《求賢令》之類的文件中當然無法盡情表達;而《短歌行》作為一首詩,就能抒發政治文件所不能抒發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緊接著他又引用《詩經·小雅·鹿鳴》中的四句,描寫賓主歡宴的情景,意思是說只要你們到我這里來,我是一定會待以“嘉賓”之禮的,我們是能夠歡快融洽地相處并合作的。這八句仍然沒有明確地說出“求才”二字,因為曹操所寫的是詩,所以用了典故來作比喻,這就是“婉而多諷”的表現方法。同時,“但為君故”這個“君”字,在曹操的詩中也具有典型意義。本來在《詩經》中,這“君”只是指一個具體的人;而在這里則具有了廣泛的意義:在當時凡是讀到曹操此詩的“賢士”,都可以自認為他就是曹操為之沈吟《子衿》一詩的思念對象。正因為這樣,此詩流傳開去,才會起到巨大的社會作用。
第三節是對以上十六句的強調和照應。以上十六句主要講了兩個意思,即為求賢而愁,又表示要待賢以禮。倘若借用音樂來作比,這可以說是全詩中的兩個“主題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這兩個“主題旋律”的復現和變奏。前四句又在講憂愁,是照應第一個八句;后四句講“賢才”到來,是照應第二個八句。表面看來,意思上是與前十六句重復的,但實際上由于“主題旋律”的復現和變奏,因此使全詩更有抑揚低昂、反復詠嘆之致,加強了抒情的濃度。再從表達詩的文學主題來看,這八句也不是簡單重復,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說“賢才”已經來了不少,我們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滿足,我仍在為求賢而發愁,希望有更多的“賢才”到來。天上的明月常在運行,不會停止(“掇”通“輟”,“晉樂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輟”,即停止的意思;高中課本中“掇”的解釋為:拾取,采取。何時可掇:什么時候可以摘取呢);同樣,我的求賢之思也是不會斷絕的。說這種話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現,因為曹操不斷在延攬人才,那么后來者會不會顧慮“人滿為患”呢?所以曹操在這里進一步表示,他的求賢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樣不會終止,人們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顧慮,早來晚來都一樣會受到優待。關于這一點作者在下文還要有更加明確的表示,這里不過是承上啟下,起到過渡與襯墊的作用。
第四節求賢如渴的思想感情進一步加深。“月明”四句既是準確而形象的寫景筆墨,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潛《古詩源》中說:“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無所依托。”實際上是說那些猶豫不決的人才,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一時無所適從。詩人以烏鴉繞樹、“何枝可依”的情景來啟發他們,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擇枝而棲,趕緊到我這邊來。最后“周公”四句畫龍點睛,明明白白披肝瀝膽,希望人才都來歸順我曹操,點明了全詩的主旨。關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據說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這話似也表達詩人心情。
總起來說,《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它詩作如《蒿里行》、《對酒》、《苦寒行》等一樣,是政治性很強的詩作,主要是為曹操當時所實行的政治路線和政治策略服務的;然而它那政治內容和意義卻完全熔鑄在濃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詩充分發揮了詩歌創作的特長,準確而巧妙地運用了比興手法,來達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時代,他就已經能夠按照抒情詩的特殊規律來取得預期的社會效果,這一創作經驗顯然是值得借鑒的。同時因為曹操在當時強調“唯才是舉”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所以他對“求賢”這一主題所作的高度藝術化的表現,也應得到歷史的肯定。
作者簡介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并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曹操《短歌行》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我是文新學院···級··班的···,我今天說課的篇目是《短歌行》。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方面闡述我對本課的教學思路及其依據。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短歌行》是建安文學開創者曹操的著名作品,也是漢魏詩歌的杰出代表。這是一首曹樂府詩歌,全詩運用比興、典故等藝術手法,抒情與言志相結合,表現了曹操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新課標必修第二冊第二單元“詩三首”中的一首,本單元要求學生學會欣賞詩歌意象,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課文的基本特征是意象明朗、語言精煉、情感真摯。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教師應以點撥為主,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但是漢魏詩歌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忽視對詩歌大意的疏通以及對重點知識的講解。
2、說學生情況
中國古典詩歌對于學生并不陌生,從小學到初中都一直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許多著名作品學生都能吟誦,所以都有一定的古典詩歌學習基礎。但是,漢魏詩歌時代久遠,語言精煉,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在學習時不僅要熟讀、背誦,還要了解詩歌特點,領悟詩人抒發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新課標就強調:“高中語文課程應幫助學生獲得較為全面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育人的功能。”
二、說教學目標
依據學生學習特點、教材特色以及新課標要求,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理解詩歌大意、掌握詩歌意象、學習漢魏詩歌典型藝術手法。
2、能力目標:培養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3、情感與價值目標:學習曹操積極進取、重視人才的精神風貌。
[依據]:單元要求:品味詩歌的語言,理解意象的意義,把握詩歌的情感,初步學會鑒賞詩歌的方法。
《新課標》要求:在閱讀鑒賞古典詩歌中,了解詩歌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表現手法,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教育者,養成人性之事業也。”——蔡元培
[說明]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是要體現“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并重的教學理念。
三、 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解讀詩歌意象,領會詩歌意境;學習漢魏詩歌典型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解讀詩歌意象,領會詩歌意境。
[依據]:新課標“詩歌教學應注重意象、意境以及詩歌的語言美。”(只有加深對詩歌意象的解讀才能更好的領悟作者的情感,只有加強對詩歌藝術手法的學習才能更好地領會詩歌的語言美。)
四、 說教學方法
1.誦讀法:反復誦讀,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2.探討法:把握重點,抓住關鍵詩句互動探討。
[依據]《新課標》要求:詩歌教學要以朗讀指導為基礎,努力提高學生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陶冶性情,提高審美境界。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教師主導,學生積極參與,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熟讀涵詠,乘著歌聲的翅膀遠觴,超越時空,于千載之下和詩人達成心靈的默契,方乃培養讀詩鑒詩的正確途徑。)
“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葉圣陶
五、 說教學過程
1、教學思路:
1)整體感知,初步理解;
2)品讀詩歌,領會感情;
3)欣賞意象,體會語言;
4)結合小結,拓展訓練。
2、導入:話題討論——中國古代帝王不同的“人才觀”。
(通過對古代帝王“人才觀”的討論引出魏武帝曹操的對人才的重視,導入課文。)
[依據]《新課標》要求:“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還要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興趣。”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瑞士教育家皮亞杰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興趣。”——托爾斯泰
3、整體感知
1)教師配樂范讀課文
學生邊聽邊小聲跟著朗讀,在聽讀的過程中感受全詩的感情基調——“憂”。
2)在初步感知了全詩的感情基調后,帶著“憂”的情感再齊讀課文。
4、課文賞析
1)抓住作者的情感脈絡,理解詩歌大意。
(主導問題:通讀全詩,可以看出作者在憂什么?)以“憂”為線索,理清詩歌大意。作者通過對“人生短暫”、“人才難得”、“功業未就”三種憂愁的抒發,表達了渴望人才,一統天下的愿望。
2)解讀詩歌意象。
(主導問題:通讀全詩,可以看出作者運用了哪些意象?)以詩歌中的重點意象:酒、朝露、鹿、明月、烏鵲等進行解讀,領會其營造的詩歌意境:為人才,為天下的大一統而憂愁幽思。(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3)概括分析詩歌藝術手法。
(主導問題:通讀全詩,可以看出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對詩歌中運用的藝術手法進行概括總結:比興、典故、抒情與言志結合。
[說明]:通過主導問題,啟發學生思考。
[依據]新課標“鑒賞古典詩歌,要在熟讀、背誦的基礎上,領悟詩人的思想感情,學習詩歌的語言藝術魅力。”(漢魏詩歌,時代久遠,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在賞析詩歌之前需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抓住作者感情脈絡理清詩歌大意。而意象的解讀和詩歌藝術手法的探討是學習這首詩歌的重點和難點,所以應分別予以講解。)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孔子
七、說課文小結
總結本文語言的特點,點明在憂愁中透露出的作者一統天下的宏圖大志。
八、說拓展訓練
結合《鴻門宴》相關情節,討論劉項二人成敗與用人態度的關系,引出曹操的用人觀。
[依據]:新課標“語文學習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應向生活延伸,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引導。”
“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
九、說課后作業
寫一篇短文談談《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對你的啟示。
[依據]:新課標“通過學習必修課程,應具有較強的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學習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不斷提高探究能力。”
十、說板書設計
以作者的情感“憂”為線索概括出“憂”的內容,最后總結出詩人的抒情言志目的:渴望人才,一統天下。
[依據]:新課標“板書圖示的基本功能是用簡潔、醒目的板書、圖標和形象,勾勒出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結構的特點,引導學生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教學內容。能夠揭示中心,突出重點,理清思路,啟發思考。”
曹操《短歌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讀懂詩意,讀出詩情。
2、品味語言,鑒賞寫作手法,體味憂情。
3、以“憂”為線索,揣摩詩歌情緒變化,理解作者的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心情。
【教學重點】
鑒賞詩歌的寫作技巧。
【教學難點】
運用典故及點化詩句表達感情的技巧。
【教學方法】
朗讀品味法、設疑討論法、合作探討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奧運會短跑第一人是誰?博爾特。中國古代跑得最快的人是誰?腦筋急轉彎題
2、俗話說:“亂世出英雄。”說到三國英雄,人們往往首先想到孫權、周瑜、諸葛亮等人。蘇軾推崇周瑜,“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崇拜孫權,“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唐代大詩人杜甫仰慕諸葛亮,他在《蜀相》中這樣贊美諸葛亮:“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3、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講壇概括了人們對他的三個稱謂:英雄、奸雄、奸賊。
那么曹操在你心目中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同學們自由回答
二、知人入詩,了解背景
1、曹操簡介
2、析詩題
三、誦讀感知,讀出“憂” 情
1、聽范讀
譬pì 如 呦呦yōu 子衿jīn 鼓瑟sè 可掇duō 越陌mò 度阡qiān 三匝zā
2、學生自由讀后,一個代表朗讀
(要求:力爭區別出四個層次不同的感情:一層:憂傷。讀得低沉,緩慢。二層:期待。讀得平穩,悠揚。三層:喜悅。讀得高亢,輕快。四層:自信。讀得果斷,堅定。)
朗讀時要注意停頓,四言詩,兩兩相隔;
3、找詩眼
學生回答詩眼是:
4、齊誦,體味憂情
四、知人論世,為何而“憂”
1、詩人為何而憂?(找關鍵句)
歸納總結:
2、你覺得這種憂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呢?我的回答是:
五、品味鑒賞,何以寫“憂”
提問:詩中曹操是如何抒發這種“憂”的?
1、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明確:朝露的含義是什么?杜康能解愁嗎?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確:子衿、鹿鳴的含義是什么?
補充:所謂用“典”,是指在詩詞中通過各種手法,或引用、或化用前人詞句及舊事。
3、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明確:明月可掇嗎?明月寓意是什么?反問加強愁情。
4、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明確:①烏鵲南飛的形象比喻什么?
②山不厭高,海不厭深:比興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③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用典表達了詩人的什么志向?
總結:詩人通過設問、比興、用典等手法來抒寫憂的。
四、遷移拓展
1、古今名人向來對曹操的詩都有很高的評價。
2、問題探究:在《三國演義》和戲劇舞臺里曹操的性格特征是陰險、奸詐、殘暴。這和曹操在《短歌行》等詩句所表現的形象有很大的差別,你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3、教師小結:欣賞《橫槊賦詩》
五、課堂小結
身處亂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業的堅定信念。我們生逢盛世,更要發憤圖強,學好本領,鑄造絢麗輝煌的人生!
六、布置作業:1背誦 2系統集成
曹操《短歌行》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用普通話流暢地誦讀詩歌;
(2)理解曹操“憂”的內涵,感受詩歌的情感變化;
2.過程與方法:通過情境創設,反復誦讀、質疑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方法歸納等學習能力。
3.情感與態度:體會并學習曹操為實現人生價值而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曲折表達自己渴望招納賢才以建功立業的心情。
教學難點:通過詩歌的語言把握詩歌的意境(內容)
教學方法
1.讀法:反復誦讀,教師指導,使學生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2.提問討論:師生互動,解決反饋問題。
3.點撥法:以點帶面,抓住關鍵詩句進行點撥。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古人說“詩言志,歌詠懷”,詩歌是文人抒發感情的一種載體。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兼文學家曹操的《短歌行》,感受曹操在這首詩歌當中要言的是何志,抒發何種感情呢?
二、讀
1、品讀詩歌,先從朗誦開始。四言詩節奏:二二節拍,詩歌誦讀,要注意語速、語調,要有抑揚頓挫之美感。學生自由讀,請一名試誦讀,評。
2、注意個別句子的處理:一般感嘆句、陳述句讀降調,問句讀升調,老師范讀。請學生找出詩文中的問句,加以誦讀體會。
3、再請學生讀,點評。
三、分析
1、同學們再集體誦讀一遍,在讀的時候思考一個問題:這首詩給你傳遞出一種怎樣的感情?(苦悶,憂愁)
從哪里看出來?
生1:標題
生2:意象詞“酒”,還有詩中的“憂”字
生3:“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寫實,結合背景分析
明確詩眼“憂”,找一找。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2、詩人在“憂”什么呢?同學們討論兩分鐘,有了結果后展示你的理解。
生1: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憂人生短暫
生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功業未成
生3: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憂功業未成
小結:詩人心中有憂,何以解憂呢?杜康能解嗎?要解憂,必須求得賢才。同學們找找表明曹操對待人才態度的詩句,體會一下,曹操是怎樣留人的。討論兩分鐘。
生1: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以待遇留人
生2: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以情感留人
生3: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以事業留人
四、小結及課堂作業
憂人生短暫、人才難得、功業未成,所以此詩讀來深沉悲涼。古人說“詩言志”,曹操在本詩中所言之志就是想求得賢才來一統天下,解百姓戰亂流離之苦。有一股英雄之氣馳騁期間,所以讀來慷慨激昂。下來,就請同學試帶著這份激昂的感情再一次誦讀全詩,熟讀成誦。
板書設計
曹操《短歌行》教學反思
本節課作為微型課來設計,我只選了兩個方面作為教學目標,即能用普通話流暢地誦讀詩歌; 理解曹操“憂”的內涵,感受詩歌的情感變化。 主要安排以不同的誦讀貫穿始終:學生自由誦讀、學生代表讀、教師指導誦讀、學生集體讀等等。以讀代講,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逐漸悟出全詩的核心主旨。
引導學生讀的過程基本順利,但在問題的過渡上有些地方還是顯得生澀,比如在安排學生幾輪誦讀之后我拋出問題:這首詩給你傳遞出一種怎樣的感情?(苦悶,憂愁)從哪里看出來?得出詩眼“憂”字之后,我說了一段過渡語,給人一種跳出詩境之感。在李社教和王衛濤兩位老師的指導下,我明白了20分鐘的微型課,快速切入主要環節是關鍵。比如在學生找出“憂”字之后,就應馬上拋出“詩人憂什么?”的問題,得出結論后再問“解憂靠什么?”明確是“人才”后馬上再問“如何求取人才?”這樣安排環環相扣,講起來順了許多。
另外,我之前的板書設計過于簡單,主要是三個關鍵詞“憂”“求賢”“一統天下”用兩條橫線貫穿起來,事后,李老師幫我重新設計了板書,讓我明白了微型課板書并不是越簡單越好,課堂上講到的重點詞還是得取舍有度地呈現在板書中,這樣,整節課的重點內容看起來才能一目了然。
當然,除了兩位指導老師的悉心指導,還有各位同行老師為我提出的寶貴建議,讓我在這次微型課試講中獲益良多,受益匪淺,謝謝大家!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一定會以這節課作為范例,在一堂課的結構安排上,在重難點的取舍與把握上,在師生互動的處理上多下功夫研磨,爭取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上出更優質的課!
【曹操《短歌行》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李白短歌行原文及翻譯賞析02-25
曹操短歌行詩歌賞析10-28
曹操《短歌行》教學設計(通用6篇)10-25
短歌行原文、注釋及譯文02-27
《讓縣自明本志令》曹操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6-09
赤壁翻譯原文翻譯11-27
曹操觀滄海原文賞析06-16
《鄭人買履》原文翻譯07-25
《關雎》原文及翻譯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