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高二語文《蜀道難》聽課反思

時間:2021-08-15 20:31:09 高二上冊 我要投稿

高二語文《蜀道難》聽課反思

  【高二語文《蜀道難》聽課反思】

  終于有幸親赴蘇州中學,聽了黃XX先生的一節課——《蜀道難》。

高二語文《蜀道難》聽課反思

  大師風范,感慨良深。

  鮮明的指向性,強大的邏輯性

  這是我第一次聽先生的課,先生的報告倒是聽了兩次。

  印象最深的是,黃老師所說的一則故事。黃老師特別善于講故事,三言兩語,便妙趣橫生。這是不是語文大家的一種看家本領?

  黃老師說,他們辦公室里還有一位同事,他家有一個胖小子,常常來辦公室玩。小胖子特喜歡下棋,常常纏著黃老師來一盤。黃老師拗不過,就和小胖子對壘,小胖子非常厲害,三下兩下,黃老師就招架不住。這個時候,小胖子就開始驕傲了。又是抖腿,又是哼著小曲,又是背著手,慢慢踱步……總之,用盡各種方式,表達對黃老師的蔑視。后來,小胖子每下一招棋,就吹著口哨,出去溜達一圈。想用這種方式來羞辱黃老師。黃老師趁著小胖子踱步,偷偷的移動了小胖子一個棋子。小胖子回來后,繼續下。可是,風云特變。黃老師終于險勝小胖子。

  最后,小胖子偏著腦袋,慢條斯理地對黃老師說:有意思嗎?

  “有意思嗎?”這是一句質感強烈的話。任何時候,面對文本,我們都要不斷追問。作者這樣寫,有意思嗎?面對任何一個教學環節和細節,我們還是要反復追問,有意思嗎?

  我覺得正是這種有沒有意思的追問,使得黃老師的語文教學,指向性極其顯著,每一環節和步驟,都匠心獨運,恰到好處。

  譬如,《蜀道難》的“讀”,就很有匠心。

  第一次是全班背讀。條件很寬松,背上了就背讀,背不上的就看課本。這是老師對預習的檢查,掌握第一手學情,為下面的課堂教學服務。比如下文字音的檢查,斷句的理解等等。

  第二次找了一組同學,對“噫吁嚱!”三個字誦讀。

  之所以用了五個同學,就是要找出他們讀的多種差異。之所以找出多種差異,就在于直觀的告訴學生,古詩誦讀的多樣性。根據重音、停頓和字音延長,這三個字有無數種讀法;那么,究竟哪一種讀法更好呢?老師指導,關鍵是要讀出自己的理解。如何理解李白開篇的“噫吁嚱!”呢?

  那么,就要體悟那種異峰突起的突兀感,劈空而來的驚悚感,嘆為觀止的訝異感。這就是詩仙的詩歌風范,一落筆就是高潮,一出手就是經典。

  第三次是兩個人賽讀“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通過賽讀的評判,第一句要讀得豪邁,第二句要讀得低沉,第三句要讀出感嘆。實質上落實了這三個關鍵句在文中的作用。結構上的作用,是把文章串起來,把文章的層次向前推進;內容上的作用,是要突出情感變化,顯示文章脈絡。

  第四次是師生合作誦讀。老師讀反復的這三句,學生讀其他部分。這個環節妙不可言。

  一是昭示文章脈絡之清晰,一是體悟“其他部分”與老師讀的這三句之關聯。引出下文對蜀道險峻、游人歷險、守道之人兇殘的條分縷析。所有的這一切都指向于那三句“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因此詩眼在于一個“難”字。那么,作者寫“難”有意思嗎?究竟他有哪些難言之隱,難言之意?正好交給學生去探究,這是課堂的核心部分,也是最出彩的部分。

  第五次仍然是師生合作。學生按照自己的詩句排列,自由誦讀,體悟韻律起伏之美,老師據此畫出高低不平的圖譜。當教師描畫出排行的邊緣線,山勢險峻的蜀道,跌宕起伏的情感,豁然于眼前。

  此環節的'作用在于對李白仙人詩歌藝術的探究。樂府詩不拘形式,不守規矩,長短不一,通過詩句的長短,既可以表現蜀道的奇險,又可以表現出感情上起伏和變化。李白奔放的情感和飄逸的詩風,李白如神仙一樣的奇特的想象和聯想,都和這樣的語言形式,形成內在的統一。

  黃老師這樣的理解是有道理的,李白善于并樂于直觀形象的表達。“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就是一例。李白為了表達抽刀無法斷水之意,故意把兩個“水”連在一起,給人斷水之下,“水”依舊綿綿不絕之感。同理,李白不避熟字,“舉杯消愁愁更愁”一句中,連用三個“愁”字,無非是要突出,盡管你舉杯消愁,但“愁”依然滾滾而來,不可遏制。

  兩點困惑。

  毫無疑問,這是一堂極其精彩的課,但有個疑問一直縈繞著我。這堂課上完之后,學生對李白“謫仙人”的崇敬有沒有增加?學生會不會覺得李白也不過如此?

  想來想去,我的感覺是黃老師這堂課太精致了,這種強大的邏輯和精致,甚至課堂上的這種理性,會不會構成對李白詩歌蓬勃生命力的一種抑制?

  李白斗酒詩百篇,恰恰是興之所至,不講道理,無理而妙的。

  比如前面剛剛說了“西當太白有鳥道。”后面又說“黃鶴之飛尚不得過。”豈非自相矛盾?再比如“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如果去掉一個“尚”字,音節該是多么和諧,而且并不影響表意。在我看來,這個“尚”字顯得笨重。但李白就是李白。正如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一樣,他能設計出世界上最好的樂式,但又從不在乎樂式,甚至喜歡搗毀樂式。李白也是如此,他豈在乎這些章式句法?李白曾嘲笑腐儒:“魯叟談五經,白首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

  一個是灑脫不羈,一個是條分縷析,是不是這兩者的矛盾,使得李太白的那種謫仙之“氣”未能淋漓盡致的宣泄出來?

  第二個疑惑。

  三個分層段落的界定,好處是文章一下子豁然開朗,下面的研討脈絡清晰,如風行水上;但是不是有點“主題先行”?后面的幾種主旨的探究亦然。讓學生在文章中找找原因,固然能夠引導學生多次進入文本學習;但是不是變成了對結論的一種求證,而不是對未知的一種探究,而唯有對未知的探究,才能使得課堂充滿著持久的張力和智力挑戰。


【高二語文《蜀道難》聽課反思】相關文章:

人教版高二語文上冊《蜀道難》教學反思03-17

高二語文聽課技巧12-01

小學語文聽課反思01-11

語文聽課教學反思11-11

語文聽課反思范文01-07

高二語文蜀道難教案04-27

高二語文《蜀道難》教案08-18

高二語文《蜀道難》教學設計03-06

高二語文上冊《蜀道難》原文03-08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日网站一线在线观看 |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视频 | 亚洲五月天制服丝袜在线 |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三级 | 亚洲最近精品视频 | 中文字幕乱码手机在线中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