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書的散文
小城的就這兩家,。莫言老師和賈平凹老師的小說完兩家書店之后不得不放棄。
前些天,一個網上的朋友,跟我談起了從前我們青少年時代耳熟能詳的許多刊物來,這勾起了我想一睹為快的興致。
我雖然已經對小城里的書店不敢抱太多幻想,但還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希望能僥幸一次。
我先到了鬧市區的國營新華書店,進得門去,屋內冷冷清清,只有兩三個徘徊在東側書攤前的學生。東面售書區的一個女工作人員,坐在收款桌前,說不清是睡著還是醒著,半閉著眼睛。西側有兩個年輕的女子,看上去也是書店的管理員,正站在窗前閑聊。我沒敢打擾半睡半醒著的那位,走向了兩位閑聊的女人,詢問她們書店可有雜志類的刊物。其中一女子搖頭不知,讓我自己去書架找找看。
我不敢大意,深怕有所疏漏,但是走了大半圈,沒有任何發現。書店里不但找不到雜志類的刊物,甚至最新出版的文藝類,科普類的書籍也沒有。小學、初中、高中的,各種學習資料,輔導教材,課外試卷,到是五花八門,入眼皆是,很有些鋪天蓋地的感覺。
當我悵然若失,又有些不甘心的時候,那位半瞇著眼的年長些的女人,朝我投來冷森森的一瞥。我忙不迭打招呼:“你好!請問,雜志類的刊物,放在哪個區?”那個女人愛理不理地說:“我們去年就不上那些書了!”好像在責怪我多此一問。
出了新華書店,過了十字路口,道西便是個體經營的“學府”,規模和新華書店不相上下。問過坐在門口收款的女老板,她指著靠南墻一側的書架說:“那上面有些雜志,你去看看吧。”
我心里還是有些失望的,這些躲在不起眼角落里的`雜志,也是寥寥無幾。我翻了一下,除了《讀者》、《青年文摘》、《萌芽》、《十月》、《小說選刊》,剩下的就是《故事會》和幾本漫畫類的雜志了。不過,相比之下,要比新華書店強多了,好在,“學府”,沒有讓我的希望落空。我買了以上幾本,近期出版的雜志。安慰自己,能看到自己從前喜歡的《十月》和《小說選刊》,實屬像過了一把“回家”的癮,心下已經有些知足了。
出于一種好奇,我把整個書店轉了一圈,得承認,這家個體書店的書目種類比新華書店齊全得多。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把學生類的輔導教材和各類型試卷作為了重中之重。這些非文藝類書籍,占了整個書店三分之二的空間。其中輔導學習的光碟和磁帶也是應有盡有。我翻看了一下那些輔導材料和卷子,價格都不菲,有的輔導材料高達四五十元。可是再看看那些領著孩子的家長,出手那是一點也不含糊。相形之下我很有些竊喜,我買了除《故事會》之外的五本文學類雜志,才花了五十多元,和那些花了一二百元,卻沒買幾本卷子的人比起來,有趣得多!
看到那些買完復習資料的家長們離去,我忽然連最后那點竊喜也沒有了。我心疼那些孩子們!他們比那個年代的我們,實在累多了!我很想替這些可憐的孩子們,弱弱地問一句:什么時候,才能把屬于孩子的天性還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