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單車的散文
騎單車的散文1
歡迎光臨,在線閱讀經典的好文章,每天都有好心情!
昨日和山鷹騎行滁州西清流關和皇浦山,到達后又爬山2個多小時,單車的全程203km,早4:50出發,晚上21:30回,很累,但是比起未加入山鷹活動前的日行255km,好多了。
身體很累,卻感覺很爽,這是每次騎行很累之后的感覺,套用流行話:痛并快樂著,對于騎行人就是,累并快樂著。每次大累之后,飯吃的香了,覺睡的沉了,身體狀況也好了。
騎行人自己說,騎單車是一項自虐的運動,想起有一批60多歲的騎單車人,常常日行300多km后立即火車折返,這更是一種自虐行為。休閑騎是一種狀況,是一種低度自虐,日行300-400km的自虐騎更是一種境界,我現在更多是休閑騎。
由自虐騎行想起,或許我們人生就是追求一種受苦,一種磨難,上帝說,人生是來贖罪的;佛說,今生是來修來生的。在西藏在很多宗教國家里我們可以看到,吃苦受難這是他們的普遍追求。上帝是否存在,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樣一種生活態度和方式,對我們有益,對人類對社會,對現今和諧社會有益,我們會少一些物欲,我們會多一分善良。
守財奴、只知賺錢不會花錢、為兒為女為孫活著的人,我突然發現,他們也是自虐人的一類,只是無意識地遵循了人生是受苦的這個原始情結。
有了財富不回饋社會,我以為他們也不是留給兒孫這么簡單的表層的動機,只是不會使用,不愿使用,這樣可以習慣性的受苦。過去我對這類人有些不理解,有些不屑。其實都是有其人類習慣的,根深蒂固情節使然。
人,對享樂的追求最高境界是什么呢?人生最基本兩大欲望食和性得到充分滿足之后,審美疲勞之后,我以為吸毒就是這個物欲層次最高的享樂了,唯此才能最大刺激感官,才能獲得快感。
另一類的追求是升級了,公益事業,回報社會在此中感受快感和幸福,很多有錢人這樣做了,
享樂、自虐、公益,我以為是人生的三種價值觀
騎單車的散文2
出差到上海,我順便去看望同學老謝。
老謝的父親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老謝大學畢業后,子承父業,當了父親公司的老總。
老謝見到我盛情相待。席間,秘書向他匯報,有個美國人上門聯系代理廣告業務。
那個美國老總是一個小伙子,操一口生硬的普通話,身上的衣服皺皺巴巴,老謝同他談了不到一壺茶的工夫,就失去了興趣,很快將他打發走了。
我問老謝,為何這么快就放棄了這筆生意。
老謝說:“他自稱美國人,卻分明長著一副標準中國人的臉,誰知是不是冒牌的?這個人今天來公司,竟然是騎著一輛破自行車來的。你也看到了,他穿得和打工的農民差不多,這說明他不具備任何實力,他的身份很可疑,我把那么大一筆廣告費扔給他,搞砸了怎么辦?”老謝的邏輯似乎無懈可擊。當時的`我,不由折服于他的老謀深算。
然而老謝錯了。我們都錯了。僅僅兩年之后,老謝就不得不對那位美國人刮目相看。那位小伙子創辦的公司迅速崛起于大上海,如日中天,年營業額突破兩億元。
而老謝的公司,自他父親亡故后,一天天走向衰敗,與早年已不可同日而語。
這位美國小伙子就是朱威廉,跨國集團聯美廣告有限公司的CE0,同時還是著名的站“榕樹下”的創始人。朱威廉的確是在美國長大的,他父母是臺灣人,在美國開有七家餐廳,月盈利五十萬美元。
在最近一次同老謝的聚會中,老謝總結他商場失利的原因,說了這么一句話:“我和朱威廉都同樣生在有錢的人家,而我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我只會坐奔馳,不會騎單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