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即介入散文
我愈來愈喜歡用比喻的方式去寫作,它既可以避免直接的冒犯,又能夠使那些足夠聰明的人明白我真正想說的.是什么。
“胃口”也是個比喻。近來我比喻慣了,干脆在這兒過把比喻癮。
就從胃口開始。
假如我某一天胃口好,正津津有味地進餐時,請不要在此時向我賣弄營養學的真理;假如我某一天在拍賣行欣賞珠寶,請不要用不屑的表情對我大談貴族的不勞而獲;假如我某一天中了彩票,請不要代我向下崗職工表示歉意;假如我某一天喝了不少威士忌興高采烈,你不要自作聰明地以為我從此不喝紹興加飯;假如我某一天批評說現在讀不到美文,你不要把原因推到電視肥皂劇過度泛濫上去。
比喻還可以換一下人稱,讓我試一試。
假如你喜歡滑稽戲,你沒有必要愧對交響樂;假如你崇敬的人突然遠走他鄉,你沒有必要自作多情地斷言他一定灑脫地離去;假如你的朋友死了,你沒有必要抱怨為什么那么多的人還活著;假如你認為瑪麗蓮·夢露是世紀美人,你沒有必要因此不討老婆;假如你驚呼咖啡入口是西方文明的入侵,你沒有必要一邊喝茶一邊沾沾自喜地說,中國的茶葉幾百年前也曾入侵到英國與荷蘭;假如你覺得精神空虛需要信仰,那就去教堂,你沒有必要仇視世俗的喧嘩;假如你需要物質的滿足名利的獲取,你沒有必要再唱高調減輕你的負疚感……聰明人都知道我在說些什么,所以,比喻就是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