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日記散文
在所有的生命表達形式里,日記是一種特殊的形式,它的表達者是自己,閱讀者也是自己,它是生命的自言自語,卻是生命里最真實、最自由、最誠懇的一頁。
人都有表達的欲望,在書刊報紙上,在公眾場合,在朋友親人面前,而當缺少或遠離朋友,內心的欲望無法向人傾訴,或內心的私密不能向人傾訴時,往往借助于日記。所以,稍有點文化知識的人都曾有過寫日記的經歷。
寫日記有時是不甘于自己的回憶沒有留下點痕跡,有時是不甘于自己的思考曇花一現,或者由于心靈的壓抑需要一個出口,心靈的疲憊需要一個憩息地,心靈的寂寞需要一個靜謐而忠實的影子,因而日記是通往心靈隱私最可靠的門戶。
日記是人生的鏡子,也是人難得的諍友。它能激活個體內在的自我意識和表達欲望,讓人學會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學會潛心生活,細心體察和反躬自省。日記可以激活生命力。生命的改造可能來自外在的刺激,但一定靠由內而外的心理銳變來完成。
沒有人去研究日記的形式。日記是生命信息的自然流淌,它的形式如水附形,它語言自由,長短不拘,沒有模式,沒有規范,只有既成和待成的。沒有形式的形式,你研究什么?
但日記本身的可有可無,它的超功利性,它的無責任性強迫,無娛樂性誘惑,常容易使人忽視它的存在,對它“不作為”。“善始者眾,克終者鮮。”這句話很好地概括了人們寫日記暴露出的惰性。
時下網絡的普及無疑又進一步把日記擠兌到生活的邊緣、時間的縫隙。那些貌似日記的“博客”“日志”“空間”,吸引著眾多的青少年和部分成年人的眼球。但博客不是日記。博客是敞亮的,日記是內斂的。博客是寫給別人看的,文字是潤飾過的;日記是寫給自己看的,語言是原汁原味的。日記的目的單純,而寫給別人看的東西就真假難分。而當我們面對博客時,永遠不會有我們面對日記時的羞澀的微笑、溫暖的撫摸和甜蜜的慰藉。
日記是心靈的晴雨表。日記的深度和廣度正是心靈的深度和廣度。
日記的存在正是得益于它對各個層次的人都不構成障礙,得益于人們對它的精神上的依賴,靈魂上的訴求。人心是矛盾的'東西,有時很野,喜歡熱鬧和出頭,但他最平凡最深邃的需要卻是一個憩息地。日記是一個人的精神家園。在自己的日記世界里,我們心地澄明,冷暖自知。
深究起來,日記還是來源于一種寂寞的境遇,即使是少男少女,看似熱鬧活潑,當他(她)寫日記時,也一定來自于他(她)成長的寂寞。對于成年人,一旦沒有了紛繁人事的攪擾,對世界對自己獲得一種澄明的觀照,他(她)就擁有了寫日記的時間和心境。
寫日記的人不多,主要就是這種寂寞的境遇不易多得。人有各種責任各項義務無法推脫,又有各種興趣誘使我們不自覺地虛耗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加之人有不甘寂寞的一面,畢竟寂寞不能算是生命的光明面。
堪稱表率,可為世人楷模的,是那些甘于寂寞的高層知識分子,那些勤勉的文化人,他們活在自己的思想里,他們或已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大廈,或已登上自己的事業高峰,在日記的天地里,他們仍勤耕不輟,用自己的日記構建起自己的“山外青山樓外樓”。
有人寫日記寫不下去了,那不是他不會寫了,不想寫了,也不是沒有東西寫了,那是我們來之不易的寂寞境遇遇到了危機。
就是日記寫成之后,它也仍是寂寞的存在。也許永遠不會有人去翻看它,它也只流淌在作者自己的心靈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