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幻想的散文集
這段時間平淡得一如既往。偶爾也會冒出點奇怪的點子,并且隨手寫了下來。
這些零零散散拼湊起來的文字如同我的生活一樣毫無頭緒。或許是因為學藝術緣故,生活上,我總是傾向于細膩和隨性,喜歡在悠然自得的愜意情懷中,品味著那些天意的偶然和錯綜交雜的命運。 生活理應是豐富多彩的,卻又總是伴隨一些毫不起眼的殘缺。
從2月20日掐指算起,時間已過了半年有多。回頭望去,許多往事仿佛還在眨眼之間,全然不像記憶。每當面對“記憶”二字的時候,我內心就充滿了矛盾:如果沒有記憶,哪里還有我現在積累的人生? 如果記憶太多,我很可能將會變成另外一個人。 我仍然不太習慣去用既定的十年規劃,去破壞隨性自然的生活。畢竟生活不需要像工作那么嚴謹、條條款款、井然有序。過分于追求有序,必將會導致徹底的無序。
記得父親經常說起得一句話:人過三十,轉眼半百。大意在于強調著人到中年,你便不隸屬于你自己。絕大部分時間已不再屬于你自己。上班,你的時間是屬于公司的;下班,你的時間是屬于家庭和孩子的.;和朋友在一起,時間是屬于你們共同的;獨自坐在電腦面前時,你的時間是屬于任何其它的。。。。。。生活往往是這么擁擠不堪,讓人感受不到自我。而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我養成了一種站在死人角度看問題的習慣:看那花謝花飛、看那塵埃落定、看那陰晴圓缺、看那悲歡離合。心態慢慢放,有些放不下、了不斷的事,也慢慢隨之變得模糊起來。。。。。。
古語有文曰:“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過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心始現,事去心隨空。”大概說的便是這徹悟于生活的隨性自然之道吧?
生活的徹悟者往往是那些年邁老人。我們每天奔波于這個繁忙、擁擠的世界,難免會滋生煩惱。即便是心里失衡、行為失控的時候,我們多半都在哀怨自己和埋怨環境。而很少去關注那些平淡如水的老人,我一直在解答一個很奇怪的問題:為什么老人特別喜歡小孩?
老年人,已經過了一個為錢而煩惱的年齡,錢對于他們來說,不過是一個工具。“天下熙熙皆為名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人生信條對他們不再誘惑。他們早已厭倦了在那十里羊腸小道上看盡明暗的交替。他們以窮其一生的經歷對生活作了詮釋:享受悠閑的生活決不需要金錢。有錢的階級不會真正領略悠閑生活的樂趣。相比之下,童年對于人的一生來尤其顯得珍貴,童年就意味著快樂。童年,不需要關注世界,只需關心愉悅和嬉戲。童年里,整個世界和時間都只屬于自己。
夕陽西下、古道斜陽,重新點燃了他們對生命的熱情。就如同當年的孩子一樣,對世界充滿了童趣、幻想和好奇。他們喜歡孩子并不是喜歡孩子本身,而是在孩子身上找到當年的自己,為了平慰對死亡的恐懼、為了重拾那昔日難在的童趣、為了表達對生命的向往以及對未來美好的無窮寄托。